人物:刘绍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上一页 第 2 页
到撝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3—490 【介绍】: 南朝齐彭城武原人,字茂谦。
到彦之孙。
袭爵建昌公。
起家宋太学博士,迁太子洗马。
资藉豪富,厚自奉养,妓妾姿艺,皆穷上品。
宋明帝夺其爱妓,并令有司诬奏,将杀之。
撝入狱,数宿须鬓皆白,免死。
入齐,武帝与撝有旧,一岁三迁,历司徒左长史、御史中丞。
撝恃旧,酒后狎侮同列,遭劾纠。
官至庐陵王中军长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2—1232 【介绍】: 金介休人,字云章,又字元章。第进士。博学多能,画入神品,小竹石尤佳。亦善塑像。官至国史院编修。
中州集
天来,字云章,人止谓之元章,介休人。
黄裳榜经义进士。
博学多技能,画入神品,百年以来无出其右者。
屏山常言:天下辩士有三,王仲泽、马、元。
章、纯甫其一也。
元章住太学十九年,贫苦之极,人所不能堪,然其谈笑自若也。
大安初,调颍州司候、灵壁簿,召为国史院编修官。
正大九年,病殁于京师,年六十一。
刘绍宣有赠诗云:波澜口颊谈玄驶,土木形骸与世违。
畴昔麻鞋见天子,只今道服胜朝衣。
盖实录也。
元章多作诗,欲别出卢仝、马异之外,又多用俳体作讥刺语,如云:木偶衣冠休吓我,瓦伶口颊欲谩谁。
啮骨取肥屠肆狗,哺糟得醉酒家猪。
如此之类,不得不谓之乏中和之气。
至其赋丹霞下寺竹云:人天解种不秋草,欲界独为无色花。
雪云:夜来窗外浑疑月,今日墙头不见山。
末云:先生睡起骑驴看,太素一㳺非世间。
龙门云:白含云窦雪,青补石门天。
则知诗者亦当以功掩过耳。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子宪,后以字行,建昌新城人。洪武中官翰林应奉。
明诗纪事·甲签·卷十二
字子宪,以字行,自号纬萧野人,建昌新城人。
洪武初官翰林应奉。
诗载《元音遗响》。
(田按:《元音遗响》十卷,前八卷南城胡布诗,后二卷南城张达及子宪诗也。
布字子申,达字季充,皆以隐居终。
惟子宪入明,曾通仕籍。
《提要》云「三人皆元遗民」,缘编辑者既题《元音》。
而子宪在明初,名不甚著。
故误称遗民耳。
《建昌志》及徐泰《皇明风雅》皆云宫翰林应奉。
明初江右诗家,首惟刘子高,如子宪者,正可雁行。
子宪五言,风骨劲特,盖与胡、张生同乡曲,雅志复古。
观子申与子宪论诗文云:「黄口至白发,鼎鼎鸣文章。
嘐嘐古之人,濡沫秕与糠。
既无卓尔见,难局升斗量。
披窃月露馀,已如风雷翔。
翘首故贩踧踖,稚辞声老苍。
识每下万人,足未逾一邦。
师学无从来,反规以求方。
留难讥苦沚,陈腐如馨香。
烈烈《三百篇》,《王风》肇鸿庞。
五言起藻魏,已泄大雅庄。
文字炳秦汉,六代弊流唐。
对偶一相谐,理趣因随亡。
况专尖丽间,委曲叶宫商。
言新意不续,道失语徒狂。
朴素轻典型,巧薄高飞扬。
稍无效颦耻,安受时誉光。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枉君陈矢辞,端竭世儒行。
」趣向既高,宜其诗之不蹈凡近也。)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董正官(?~1853),字钧伯,又字训之,云南太和(今云南大理)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进士。曾任福建安溪、常泰、云霄等县职务。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十七日,由霞浦知县升任台湾府抚民理番海防捕粮通判,又授噶玛兰通判。为政勤慎,曾于数月间结讼牒六百馀件。噶玛兰通判任内,常亲临厅属各隘,督责防番事宜。又亲任噶玛兰仰山书院山长,化育当地士子。咸丰三年(1853)八月十四日,吴磋抗清事起,董氏前往征讨,抵大陂口,中伏,自刎而死。朝廷赐恤,世袭云骑卫。厅民设位,附五榖厅祀之。董正官曾令邑中生员李祺生续编《噶玛兰厅志》,且列名监修。其诗多收录于《噶玛兰厅志》。〖参考《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 国家图书馆,2001年。〗(施懿琳撰)
维基
董正官(1798年6月23日—1853年9月16日),字钧伯,又字训之,号史城、质甫,云南太和(大理)人,同进士出身。
道光十三年(1833年)登癸巳科进士,历任福建安溪县、长泰县、霞浦县、云霄厅等知县,期间严守海疆、热心办学、勤察办案,道光十四(1834年)以优异政绩提升为云霄厅同知。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一月十七日,升任台湾府抚民理番通判,又授噶玛兰厅通判。
咸丰三年(1853年)朝廷因军粮不济,向富绅筹借劝募并向民间收购仓谷,因而刺激米价高涨,引发民怨。
且官方收购价格过低,势同变相徵收,造成官逼民反局势。
当时吴磋、林汶英召集群众以梅州(今宜兰市梅州里)为据点,抗拒官府贱价蒐购粮食。
八月十四日夜,董正官会同营都司刘绍春围捕吴磋等义民,当时义首林汶英通知吴磋防范,吴磋乃派王强等人埋伏于斗门头树林,待董正官通过时将其刺杀并割断首级。
之后首级滚落到韭菜园里,是台湾俗谚“董大老吃韭”、“董大老死埤口──有功打无劳 ”的来源。
事闻旌忠烈予云骑尉,世职恩骑尉世袭,诰授奉政大夫。
共 14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