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傅亮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0—426 【介绍】: 南朝宋陈郡阳夏人,字宣明。谢朗孙。涉猎文义,博赡多通。初为孟昶建威府中兵参军。刘穆之荐于刘裕,累迁太尉主簿。然议事常与穆之不同,穆之怒之,抑不得迁。穆之死,转从事中郎。从刘裕征伐关洛,委以要任。入宋,封武昌县公。总统宿卫。武帝死,少帝立,与徐羡之等共辅政。旋共废杀少帝,迎立文帝。后出为荆州刺史。文帝元嘉三年,诛杀羡之等,并遣檀道济讨晦,晦兵败被杀。
全宋文·卷三十三
晦字宣明,瞻弟,仕晋为孟昶建威中兵参军,又为武帝太尉参军,署刑狱贼曹,转豫州治中从事,入为太尉主簿,转从事中郎。
宋台建,为右卫将军,加侍中。
宋受禅,迁中领军,以佐命功封武昌县公,转领军将军散骑常侍。
少帝即位,加领中书令,寻与徐羡之、傅亮行废立,出为都督荆湘雍益宁北秦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
文帝即位,加使持节,寻进号卫将军,加散骑常侍。
元嘉三年,举兵拒命,为檀道济所破,伏诛。
(案,《何承天传》云,晦将见讨,使承天造立表檄,则晦传所载之二表及檄,当编入《承天集》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6—424 【介绍】: 即宋少帝。
南朝宋武帝刘裕长子,小字车兵。
有膂力,善骑射,解音律。
武帝死,继立。
旧臣徐羡之、谢晦、傅亮辅政。
后羡之等以皇太后令责其游戏无度,居丧无礼。
废为营阳王,幽于吴郡。
寻被杀。
在位二年,年号景平。
全宋文·卷二
帝讳义符,小字车兵,武帝长子。义熙十一年拜豫章世子,宋台建,拜宋世子,元熙元年进宋太子。武帝受禅,立为皇太子。永初三年五月即位,改元景平。在位二年,为徐羡之、传亮所废,寻遇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7—453 【介绍】: 即宋文帝。
南朝宋武帝第三子。
小字车儿。
封宜都郡王。
及少帝废,徐羡之、傅亮等迎立为帝。
即位后,诛杀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亲执朝政,集权中央。
又整顿吏治,重视学术,社会安定,经济复苏,史称“元嘉之治”。
然对北魏作战,屡失利,江北大受掳掠。
后为太子刘劭所杀。
在位三十年,谥文,庙号太祖。
全宋文·卷二
帝讳义隆,小字车儿,武帝第三子。义熙十一年封彭城县公,历徐州司州荆州刺史,宋受禅,封宜都王,镇湘州。景平二年八月即位,改元元嘉,在位三十年,为元凶劭所弑,谥曰景皇帝,庙号中宗。孝武定乱,改谥曰文皇帝,庙号太祖,有集十卷。
释道渊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寇氏。
不知何许人。
出家。
止京师东安寺。
善经论。
潜光隐德。
世莫知之。
后开讲。
使学者积滞冰释。
移止彭城寺。
宋文帝特师敬焉。
没寿七十有八。
弟子慧琳。
通内外典。
诽谐好谈笑。
长于制作。
然诞傲矜伐。
颇为清议所黜。
宋世祖雅重之。
家见常升独榻。
一日渊诣傅亮
而琳先在座。
不为渊礼。
坐自如。
渊怒见于色。
杖琳二十乃已。
后琳著黑白论达性论。
皆诋诃释教。
颜𮞅之宗炳駮之。
各万馀言。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道渊。
姓寇。
不知何许人。
出家止京师东安寺。
少持律捡长习义宗。
众经数论靡不通达。
而潜光隐德世莫之知。
后于东安寺开讲。
剖析玄微洞尽幽赜。
使终古积滞涣然冰解。
于是学徒改观翕然附德。
后移止彭城寺。
宋文帝以渊行为物轨。
敕居寺住。
后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八。
渊弟子慧琳。
本姓刘。
秦郡人。
善诸经及庄老。
排谐好语笑。
长于制作。
故集有十卷。
而为性傲诞颇自矜伐。
渊尝诣傅亮
琳先在坐。
及渊至琳不为致礼。
渊怒之彰色。
遂罚琳杖二十。
宋世祖雅重琳。
引见常升独榻。
颜延之每以致讥。
帝辄不悦。
后著白黑论乖于佛理。
衡阳太守何承天与琳比狎雅相击扬。
著达性论。
并拘滞一方诋呵释教。
颜延之及宗炳。
捡驳二论。
各万馀言。
琳既自毁其法被斥交州。
世云渊公见麻星者。
即其人也。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释永光(1860-1924年),字海印,湖南益阳县瑶华乡杨溪江人。俗姓张,法名释永光,自号憨头驼。自幼聪敏好学,十六岁在南岳祝圣寺出家,从师默庵,潜研禅理,习诗书画,尤擅画兰。又以其飘然超脱,广结贤士,相与唱和。被人誉为“今人齐已也”。民国初年主长沙碧浪湖开福寺,继组碧湖诗社,王湘绮、程颂万、曾广钧、吴雁舟、陈天倪、刘善泽等诸先生皆与焉。推王湘绮先生为社长,主其事者实为上人及刘善泽先生,诗社名满海内。海印上人先后主南岳祝圣寺、益阳白鹿寺、长沙开福寺、沅江景星寺诸寺。民初白鹿寺被学校占用,景星寺被毁。海印上人为恢复重建,曾七上首都北京,两行蒙古求助,终得如愿。自蒙古归来,有诗句云:“十年瓢笠遗民老,万里边沙老衲归。”著有《碧湖集》及其弟编辑的《曼陀罗室遗稿》四卷。
碧湖集·溥儒序
昔东晋之乱。
慧远,雁门僧也。
抱道遐游,杖锡南渡,开社东林,阐扬象教。
契元亮之高举,识灵运之不终,君子所谓明哲之士也。
及其玄览物表发为至言,蕴道隐机,孤搴善藏,美哉渊乎。
海印上人以慧远之道,游于京师,与余邂逅西山,赋诗相答。
当时公卿,方草禅表、上征车、负物望者皆傅亮、颜延之之徒,上人伤之。
乃归长沙,与湘中遗民结碧湖诗社。
登衡岳、望苍梧,临三湘之表、揽七泽之胜,吊屈原、贾谊以寄匪风之悲。
其为五言,近辋川、襄阳,高俊及于沈、宋。
自诗教之衰,宇宙雷同,风驰云趋,逶迤凌颓。
上人际遇阳九,迍邅艰瘁,咏兴亡之事,以变风雅。
若出仕于朝,必能尽忠致身,似屈原、贾谊之所为者。
晦是懿德,入于浮屠,然能独善自守,不磷于乱者其幸与?
其不幸与?
辛未秋,长沙刘隐居腴深,元亮之俦也。
寄上人遗稿四册,属序而行之。
惧其湮没,以负平生之言,乃论次卷帙,列叙梗概,庶俾后世罔因文词以盖其忠贞。
壬申暮春之初溥儒书于萃锦园中
碧湖集·刘善泽序
吾湘多高僧,唐以来,南岳、石霜、沩山、道吾、药山、云岩,尊宿相望,惟阐禅宗,独齐己以诗鸣于乾宁、龙德之间。三唐缁流诗集传者,齐己外如皎然、贯休辈可指数也。《四库提要》称齐已五言律诗风格独遒,有大历以还遗意。予读《白莲集》,睪然想见其人,以不并时为憾。及予得交海印上人,则深引为幸,以为今之齐己也。 海印籍益阳,习儒业,与齐己同。幼祝发,长而历名山亦同。晚值革除,运丁百六,惓惓有所思亦同。其耽吟咏,与士大夫游,亦莫不同。此意予为海印言之,为之愀然。而天下后世之不知海印者,以知齐己者知之,不必泥其为齐已为海印可也。国变后,海印续倡碧湖诗社于会春园遗址,旧志所谓碧浪湖者,葺舍数椽。人多河汾之俦,社则月泉之比。以予沉冥孤往,相招㞚㞏其中,沆瀣之投,殆逾夙分。每制一章半偈,必示予推敲而后快。自后行迈羁旅,时获与俱。其诗虽不必袭前贤之迹,以篇句相高,而自有其所以为诗者。故五律攀王、孟,七绝亦追大历诸子,皆出于机杼之自然,斯又疑齐己未逮者矣。昔钟伯敬谓齐己诗有一种高浑灵妙之气翼其心手,予于海印亦云然。 顷者西山逸士为订遗稿付剞劂,书来督序,盖去海印之没且十稘矣。回忆湖社之雅,旷若隔世。曩日俦侣,经乱离老死,存无二三,予亦不复自放于诗。而海印之诗之卓尔可传,则终有不能泯灭如齐己者在。要其性情意趣、悲欢歌哭,非诗何以传海印哉。其传不传,海印无容心,后死者固不得不尸其传之之责也。抑予夷考齐己生平,与司空图缔交尤挚。海印可拟齐己,予虽不敢拟表圣,而襟契之深,则无不及。即阳九之厄,似又过之,是不能不重发予愧,增予喟己! 壬申孟春刘善泽谨序于长沙之天隐庐
曼陀罗室遗稿·柳敏泉序
癸未、甲申间,余避寇资阳,得识白鹿寺僧烛冥、弘畅。烛冥年已髦,恒瞑坐无片语。话及寺之兴废,津津道之,而归功于海印上人为多。无何,烛冥圆寂,弘畅出海印诗抄,嘱删订,曰:“海印所为诗,不自珍惜,北平溥心畬居士曾节刊之。示寂后,烛老常以念,今又西归,将理而梓行,以成其志。”时寇氛方炽,乱离中恐散佚,偶一翻阅,仍归之。乙酉秋,余返长沙,弘畅复申前请,因即原本校雠,更就正于天隐居士。居士,海印老友也。 海印与余同为南社友,其诗曾一再见之,清逸澹永,涵养功深。闻烛冥言,知为清修所得。盖海印初不知诗,尝出定,忽琅琅成韵,故多性情语。佛之六行,而有大般若,不我诳也。晋唐之际,僧以诗名者众,足与庾鲍、元、白相颉颃。其时入空门者,深修梵行,诗思清醇,不期然而然。迨后僧教日隳,求安心性于斋鱼钟磬中,亦不多得,乌足以言诗?然则海印以诗传,海印不徒以诗传也。曼陀罗室,海印清修之地也,因以名之,而序之如此。
共 15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