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伽婆罗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安进。中天竺人。少出家。事大乘师僧伽斯。使日诵二十万言。兼内外学。建安初。至建邺。止毗耶离寺。有威仪。学者取法焉。译僧伽斯所集脩多罗藏要譬喻事一卷。十二因缘。须达长者经二卷。中兴二年殁。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求那毗地。
此言安进。
本中天竺人。
弱年从道。
师事天竺大乘法师僧伽斯。
聪慧强记勤于讽诵。
谙究大小乘将二十万言。
兼学外典明解阴阳。
占时验事徵兆非一。
齐建元初来至京师止毗耶离寺。
执锡从徒威仪端肃。
王公贵胜迭相供请。
初僧伽斯于天竺国。
抄修多罗藏中要切譬喻撰为一部。
凡有百事。
教授新学。
毗地悉皆通兼明义旨。
以永明十年秋译为齐文。
凡有十卷。
谓百喻经。
复出十二因缘及须达长者经各一卷。
自大明已后译经殆绝。
及其宣流世咸称美。
毗地为人弘厚。
故万里归集。
南海商人咸宗事之。
供献皆受。
悉为营法。
于建邺淮侧造正观寺居之。
重阁层门殿堂整饰。
以中兴二年冬终于所住。
梁初有僧伽婆罗者。
亦外国学僧。
仪貌谨洁善于谈对。
至京师亦止正观寺。
今上甚加礼遇。
敕于正观寺及寿光殿占云馆中译出大育王经解脱道论等。
释宝唱袁昙允等笔受。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惠超。
姓王。
太原人。
永嘉之乱寓居襄阳。
七岁出家住檀溪寺。
为惠景弟子。
景清恒平简雅有器局。
普通之初总州僧正。
以节俭闻之。
超幼而清悟。
容止详美进趣合度。
事景一年。
以众大諠杂乞移禅房依止僧崇禅师习学定业。
年十二又从同寺僧受学通三玄。
永明中。
竟陵王请智秀法师。
与诸学士随方讲授西至樊邓。
超因冯受学。
同时合席皆共服其领会。
随秀还都住灵根寺。
仍从法常乞受具足。
诵戒不盈二日。
听律未周两遍。
皆识文知义镜其纤密。
禀承师训无相忝也。
及师亡后。
又从智藏采习经论。
藏曰。
此子秀发当成美器。
藏之出处多与同游。
备通诸部名动京邑。
后从慧集餐听毗尼。
裁得数遍。
集乃叹曰。
不谓始学已冰寒于水矣。
后还乡定省合境怀之。
武帝敕还为寿光学士。
又敕与观寺僧伽婆罗传译阿育王经。
使超笔受。
以为十卷。
而晦德进人不专矜伐。
故有要请多推旧德。
藏后使其代讲让不肯当。
或逢群贤博论。
未曾不预辩通塞。
及抗击前敌。
知理将穷而必下。
或遇机隙便亦应蹑而默。
然斯亦禀识同所不安。
而超能谦降若此。
衣食趣济荣贵未邀襆无资蓄。
安成康王萧雅秀。
钦敬戒德。
出蕃要请相携于镇。
讲发风被远近服叹。
康王薨后。
吴平侯萧炳游夏口。
复屈俱行。
法筵又铺。
学者称咏。
还都续讲听侣相趍。
二百馀僧四时习业。
于普通七年卒。
时年五十有二。
释慧超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王姓太原人。
永嘉之乱。
寓居襄阳。
七岁出家。
为檀溪寺慧景弟子。
以众太喧杂。
乞移禅房。
依止僧崇禅师习定业。
年十二。
又从同寺僧授学。
通三玄。
齐永明中。
竟陵王请智秀法师。
随方讲授。
士之愿游从者无所限。
超因受业。
逮秀还都。
居灵根寺。
仍乞具足于法常。
诵戒不盈二日。
听律未终再席。
皆文融义会。
得其微奥。
普通初。
武帝诏其师总正州之僧事。
以节俭闻。
及师亡。
依智藏探讨经论。
藏曰。
此子秀发。
必成美器。
因是出处与偕。
备谈诸部。
至于使之代讲。
让不肯当。
复究毗尼。
慧集叹曰。
不谓始学已冰寒于水矣。
诏为寿光殿学士。
伽婆罗
译阿育王经于正观寺。
诏笔受。
性不矜伐。
善论辨。
投机抵郤。
应蹑如神。
安成康王萧雅秀吴平侯萧炳出之蕃镇。
俱邀以行。
皆有弘宣之益。
卒年五十二。
寔普通七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