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鸠摩罗什

相关人物:共 47 位
共 47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6—416 【介绍】: 十六国时后秦国君,字子略。
羌族。
姚苌子。
苻坚时为太子舍人。
苌创建后秦,立为太子。
苌卒即位。
任用尹纬等人先后灭前秦、后凉、西秦。
在位时兴农业,抑豪强,放免自卖为奴婢之平民。
重视儒学。
提创佛教,请鸠摩罗什等高僧翻译佛经。
屡与北魏、东晋抗衡,晚年屡战败,国势渐衰。
在位二十二年。
全晋文
兴字子略,苌长子,仕苻坚为太子舍人。苌僭号,立为皇太子,以晋太元十九年僭即皇帝位于槐里,至义熙十二年死,在位二十二年,改元二,皇初、弘始,谥曰文桓皇帝,庙号高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法乐。
西国人也。
弃家以精律著名。
弘始七年。
至关中。
时弗若多罗已化久矣。
庐山慧远。
闻支善毗尼。
愿竟其学。
遣书通好曰。
佛教之兴。
先自上国。
分流已来。
四百年于兹矣。
然比丘根本。
皆所未知。
顷幸弗若多罗。
诵出十诵。
方半而没。
兹用追恨。
窃闻仁者。
亦赍此经。
必蒙开施。
勿伥愤发。
果使始涉之流。
不失无上之津。
此恩不赀。
何以论报。
支得书。
乃与罗什
足多罗未尽之文。
支住长安大寺。
沙门慧观欲延居洛阳。
支曰。
洛中有人弘法。
足以利世。
吾当化律学未至之处。
于是去。
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
昙摩流支。
此云法乐。
西域人也。
弃家入道。
偏以律藏驰名。
以弘始七年秋达自关中。
初弗若多罗诵出十诵未竟而亡。
庐山释慧远闻支既善毗尼。
希得究竟律部。
乃遣书通好曰。
佛教之兴先行上国。
自分流以来四百馀年。
至于沙门德式所阙尤多。
顷西域道士弗若多罗。
是罽宾人。
甚讽十诵梵本。
罗什法师通才博见为之传译。
十诵之中文始过半。
多罗早丧中途而寝。
不得究竟大业。
慨恨良深。
传闻仁者赍此经自随。
甚欣所遇。
冥运之来岂人事而已耶。
想弘道为物感时而动。
叩之有人。
必情无所吝。
若能为律学之徒。
毕此经本。
开示梵行洗其耳目。
使始涉之流不失无上之津参怀胜业者日月弥朗。
此则慧深德厚。
人神同感矣。
幸愿垂怀不乖往意。
一二悉诸道人所具。
流支既得远书及姚兴敦请。
乃与什共译十诵都毕。
研详考覈条制审定。
而什犹恨文烦未善。
既而什化不获删治。
流支住长安大寺。
慧观欲请下京师。
支曰。
彼土有人有法足以利世。
吾当更行无律教处。
于是游化馀方不知所卒。
或云终于凉土未详。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王氏。
河内人。
少为沙门。
聪敏能博究三藏。
罗什授法。
精十诵。
什叹以为后世之优波离也。
避地渡江。
吴张邵建闲居寺于姑苏。
以延之。
三吴道俗争尊异焉。
宴坐之室。
常有香气。
元嘉十八年没。
寿七十五。
名僧传抄
本姓冯。蜀郡城都人。索行贞。奉持律业。蔬食勇猛。心形不缀。宕渠太守江阳钱。生世事外道。忽梦入寺礼拜。见一白玉珠。长四寸。悬在空中。复有散衣。高覆其上。又一重珠。随其手中。既旦遇见僧业。共述所梦。业便奖发。遂能精进。共市地。以元徽五年。立寺焉。谓为慈氏寺。以所悟为名。业乃移住之。厌恶秽形。期彼常乐(云云)。
高僧传·卷第十一 明律
释僧业。姓王。河内人。幼而聪悟。博涉众典。后游长安从什公受业。见新出十诵遂专功此部。俊发天然洞尽深奥。什叹曰。后世之优波离也。值关中多难避地京师。吴国张邵挹其贞素。乃请还姑苏。为造闲居寺。地势清旷环带长川。业居宗秉化训诱无辍。三吴学士辐凑肩联。又以讲导馀隙属意禅门。每一端坐辄有异香充塞房内。近业坐者咸所共闻。莫不嗟其神异。昔什公在关。未出十诵。乃先译戒本。及流支入秦。方传大部。故戒心之与大本其意正同。在言或异。业乃改正一依大本。今之传诵二本并行。业以元嘉十八年。卒于吴中。春秋七十有五。业弟子慧光。袭业风轨。亦数当讲说。
释慧虔 朝代: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释慧虔。
姓皇甫。
北地人也。
少出家奉持戒行志操确然。
憩庐山中十有馀年。
道俗有业志胜途者莫不属慕风彩。
罗什新出诸经。
虔志存敷显宣扬德教。
以远公在山足纽振玄风。
虔乃东游吴越嘱地弘通。
以晋义熙之初。
投山阴嘉祥寺剋己导物。
苦身率众。
凡诸新经皆书写讲说。
涉将五载。
忽然得病寝疾。
少时自知必尽。
乃属想安养祈诚观世音。
山阴比寺有净严尼。
宿德有戒行。
夜梦见观世音从西郭门入。
清晖妙状光映日月。
幢幡华盖皆以七宝庄严。
见便作礼。
问曰。
不审大士今何所之。
答云。
往嘉祥寺迎虔公。
因尔无常。
当时疾虽绵笃而神色平平有如恒日。
侍者咸闻异香。
久之乃歇。
虔既自审必终。
又睹瑞相。
道俗闻见咸生叹羡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范氏。
豫州人也。
年十二。
为儒。
深明诗礼。
十六为沙门。
以解义称。
从什公游。
为一时流辈所推。
还建邺。
止东安寺。
宋高祖礼遇特异。
方伐长安。
载与俱。
行。
及文帝嗣位。
尤所钦敬。
初帝于法未甚信崇。
元嘉十二年。
京尹萧摹之请制民间建寺铸像。
帝谓侍中何尚之。
吏部羊玄保曰。
朕少读经不多。
比日弥复无暇。
因果之事。
昧然未究。
所以不敢立异者。
正以卿辈时秀信敬故耳。
范泰谢灵运尝言。
六经法度。
本在济世。
必求妙道。
当以佛经指南。
比见颜延之析达性论。
宗炳难黑白论。
其说汪洋。
大明至理。
并足开奖人意。
若使率土之民。
皆敦此化。
则朕坐致太平。
夫复何事。
因出摹之所上疏曰。
卿等增损。
必有以遏戒浮淫。
无伤弘奖者。
乃当著令耳。
尚之对曰。
横目之俗。
多不敬信。
以臣庸陋。
独有愚勤。
寔惧缺薄。
上玷大法。
更蒙奖论。
重有愧耳。
然前代群英。
则不负明诏矣。
渡江而来。
王导周顗庾亮王濛谢尚郗起王坦之王恭王谧郭文谢敷戴逵许询。
及亡高祖兄弟。
王元琳昆季。
范汪孙绰张玄殷凯。
或宰辅冠冕。
或人伦羽仪。
或置情人天之际。
或抗迹烟霞之表。
皆倒心归依。
其间比对。
如兰护开潜渊遁崇邃。
皆亚迹黄钟。
或不测人也。
近世道俗较谈便尔。
若悉举者。
夷夏汉魏。
奇杰辈出。
不可胜数。
慧远法师云。
释迦之化。
无所不可。
适道固自教原。
齐俗亦为要务。
窃味此言。
有契至理。
若使家家持戒。
则一国息刑。
故佛图澄适赵。
而使二石减暴。
罗什在秦。
则苻健损虐。
神道助教。
昭然可观。
不可诬也。
而摹之所请。
不谓全非。
但伤蠹道俗者。
其意本在无行僧尼。
而情伪难分。
去取未易耳。
至如土木之工。
虽若糜费。
然植福报恩。
未易顿绝。
臣比斟酌。
进退未安。
今日面奉德音。
实用欣抃。
羊玄保进曰。
此谈盖天人之学。
岂臣昧陋。
所宜与闻。
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
孙吴尽吞并之计。
无取于此耳。
帝曰。
此非战国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礼隐逸则战士怠。
贵仁德则兵气销。
傥以孙吴为志。
动期吞并。
亦将无取于尧舜之道。
岂特释教而已哉。
帝悦曰。
释门之有卿。
如孔门之有季路。
所谓恶言不入于耳。
自是崇敬教乘。
颜延之著离识论。
先以其检上帝。
帝命严辩之。
酬酢终日。
帝笑曰。
公等殆不愧支许也。
东海何承天问严。
佛国用何历。
严曰。
天竺夏至之日。
方中无影。
盖天之中也。
五行用土色尚黄。
数以五。
八寸为尺。
十两当汉十二两。
以建辰之月为岁首。
讨覈分至。
推较薄蚀。
顾步光影。
其法甚详。
宿度年纪。
咸有条例。
承天无所措词。
后波利国人来。
果同严说。
帝诏任豫受焉。
严与慧观谢灵运。
详定涅槃经。
梦神诃之曰。
涅槃尊经。
何以辄加斟酌。
严惕然而觉。
欲尽收前本。
时识者曰。
此欲戒厉后人耳。
若必不应者。
宜即于详定时。
见梦也。
严以为然。
后又梦神告曰。
君以佛经之力。
必当见佛。
元嘉二十年殁。
寿八十一。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慧严。姓范。豫州人。年十二为诸生博晓诗书。十六出家。又精鍊佛理。迄甫立年学洞群籍。风声四远化洽殊邦。闻什公在关复从受学。访正音义多所异闻。后还京师止东安寺。宋高祖素所知重。高祖后伐长安。要与同行。严曰。檀越此行虽伐罪吊民。贫道事外之人。不敢闻命。帝苦要之。遂行。及文帝在位。情好尤密。每见弘赞问佛法。先是帝未甚崇信。至元嘉十二年京尹萧摹之上启请制起寺及铸像。帝乃与侍中何尚之吏部郎中羊玄保等议之。谓尚之曰。朕少来读经不多。比日弥复无暇。三世因果未辩厝怀。而复不敢立异者。正以卿辈时秀率所敬信故也。范泰谢灵运常言。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必求灵性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近见颜迎之推达性论宗炳难白黑论。明佛汪汪尤为名理并足开奖人意。若使率土之滨皆敦此化。则朕坐致太平。夫复何事。近萧摹之请制。未全经通。即以相示。委卿增损。必有以遏戒浮淫无伤弘奖者。乃当著令耳。尚之对曰。悠悠之徒多不信法。以臣庸蔽独秉愚勤。惧以阙薄贻点大教。今乃更荷褒拂非所敢当。至如前代群英则不负明诏矣。中朝已远难复尽知。度江以来则王导周顗庾亮王濛谢尚郤超王坦王恭王谧郭文谢敷戴逵许询及亡高祖兄弟王元琳昆季范汪孙绰张玄殷顗。或宰辅之冠盖。或人伦之羽仪。或置情天人之际。或抗迹烟霞之表。并禀志归依厝心崇信。其间比对则兰护开潜渊遁崇邃。皆亚迹黄中。或不测人也。近世道俗敷谈便尔。若当备举夷夏爰逮汉魏。奇才异德胡可胜言。慧远法师尝云。释氏之化无所不可。适道固自教源。济俗亦为要务。窃寻此说有契理奥。何者若使家家持戒则一国息刑。故佛澄适赵二石减暴。灵塔放光苻健损虐。故神道助教有自来矣。而萧摹所启亦不谓全非。但伤蠹道俗者。本在无行僧尼。而情貌难分祛取未易。金铜土木虽縻费滋深。必福业所寄复难得顿绝。臣比思为斟酌进退难安。今日亲奉德音实亦深用夷泰。羊玄保进曰此谈盖天人之际。岂臣所宜预。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孙吴尽吞并之计。将无取于此耶。帝曰。此非战国之具。良如卿言。尚之曰。夫礼隐逸则战士怠。贵仁德则兵气衰。若以孙吴为志。苟在吞噬。亦无取尧舜之道。岂唯释教而已耶。帝悦曰。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所谓恶言不入于耳。帝自是信心乃立。始致意佛经。及见严观诸僧。辄论道义理。时颜延之著离识观及论检。帝命严辩其同异。往复终日。帝笑曰。公等今日无愧支许。严后著无生灭论及老子略注等。东海何承天以博物著名。乃问严。佛国将用何历。严云。天竺夏至之日方中无影。所谓天中。于五行土德色尚黄。数尚五。八寸为一尺。十两当此土十二两。建辰之月为岁首。及讨覈分至推校薄蚀。顾步光影其法甚详。宿度年纪咸有条例。承天无所厝难。后婆利国人来。果同严说。帝敕任豫受焉。大涅槃经初至宋土。文言致善。而品数疏简。初学难以措怀。严乃共慧观谢灵运等。依泥洹本加之品目。文有过质颇亦治改。始有数本流行。严乃梦见一人形状极伟。厉声谓严曰。涅槃尊经何以轻加斟酌。严觉已惕然。乃更集僧欲收前本。时识者咸云。此盖欲诫厉后人耳。若必不应者何容即时方梦。严以为然。顷之又梦神人告曰。君以弘经之力必当见佛也。严以宋元嘉二十年卒于东安寺。春秋八十有一矣。帝诏曰。严法师器识渊远学道之匠。奄尔迁神痛悼于怀。可给钱五万布五十匹。严弟子法智。幼有神理。年二十四往江陵值雅公讲。便论议数番。雅厝通无地。雅顾眄四众曰。小子斐然成章。智笑曰。乃变风变雅作矣。于是声布楚郢誉洽京吴。善成实及大小品。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范。豫州人。年十二为诸生。博晓诗书。十六出家。又糟练佛理。迄甫立年。学洞群籍。闻什公在关。复从受学。访正音义。多所异闻。后还京师。止东安寺。宋高祖素所知重。高祖后伐长安。要与仝行。严曰。檀越此行。虽伐罪吊民。贫道事外之人。不敢闻命。帝苦要之遂行。及文帝在位。情好尤密。每见弘赞问佛法。羊玄保进曰。此谈盖天人之际。岂臣所宜预。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孙吴尽吞并之计。将无取于此。帝曰。此非战国之具。良如卿言。何尚之曰。夫礼隐逸。则战士怠。贵仁德。则兵气衰。若以孙吴为志。苟在吞噬。亦无取尧舜之道。岂惟释教而已耶。帝悦曰。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所谓恶言不入于耳。帝自是信心乃立。始致意佛经。及见严与诸僧论道义。时颜延之著离识。及论检。帝命严辩其仝异。往复终日。帝笑曰。公等今日。无愧支许。严后著无生灭论。及老子略注等。东海何承天。以博物著名。乃问严。佛国行用何历。严云。天竺夏至之日。方中无影。所谓天中。于五行。土德。色尚黄。数尚五。八寸为一尺。十两当此土十二两。建辰之月为岁首。及讨覈分至。推挍薄蚀。顾步光影。其法甚详。宿度年纪。咸有条例。承天无所厝难。后婆利国人来。果仝严说。初大涅槃经。品数疏简。初学难以厝怌。严乃共慧观。谢灵运等。依泥洹本。加之品目。梦见一人。形状极伟。厉声谓严曰。涅槃尊经。何以趣加斟酌。严觉已惕然。乃更集僧。欲收前本。时识者咸云。此盖欲诫厉后人耳。若必不应者。何容即时方梦。严以为然。顷之又梦神人告曰。君以弘经之力。必当见佛也。以宋元嘉二十年。卒于东安寺。春秋八十有一。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无垢眼。
罽宾国人。
沈鸷有志力。
以苦行自律。
弘毗尼。
为龟兹学者之宗。
龟兹陷。
避地乌缠。
罗什在长安。
欲使胜品妙味。
复沾东土。
弘始八年。
至关中。
什敬礼如师。
及什弃世。
即引去。
游寿春。
译十诵本五十八卷。
最后一诵。
谓明受戒法。
及诸成善法事。
逐其义要。
改名善诵。
叉后赍住石涧。
开为六十一卷。
最后一诵。
改为毗尼诵。
故今犹二名存焉。
又坐夏江陵之新寺。
以汉言讲演无作妙本。
盛行于时。
慧观习其指要。
为两卷。
京师传写。
纸为增价。
终于石涧。
寿七十七。
为人眼青。
时号青眼律师。
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
卑摩罗叉。
此云无垢眼。
罽宾人。
沈靖有志力。
出家履道苦节成务。
先在龟兹弘阐律藏。
四方学者竞往师之。
鸠摩罗什时亦预焉。
及龟兹陷没乃避地焉。
顷之闻什在长安大弘经藏。
又欲使毗尼胜品复洽东国。
于是杖锡流沙冒险东入。
以伪秦弘始八年达自关中。
什以师礼敬待。
叉亦以远遇欣然。
罗什弃世。
叉乃出游关左。
逗于寿春止石涧寺。
律众云聚盛阐毗尼。
罗什所译十诵本五十八卷。
最后一诵谓明受戒法及诸成善法事。
逐其义要名为善诵。
叉后赍往石涧。
开为六十一卷。
最后一诵改为毗尼诵。
故犹二名存焉。
顷之南适江陵于辛寺夏坐开讲十诵。
既通汉言善相领纳。
无作妙本大阐当时。
析文求理者其聚如林。
明条知禁者数亦殷矣。
律藏大弘叉之力也。
道场慧观深括宗旨。
记其所制内禁轻重。
撰为二卷。
送还京师。
僧尼披习竞相传写。
时闻者谚曰。
卑罗鄙语。
慧观才录。
都人缮写纸贵如玉。
今犹行于世为后生法矣。
叉养德好闲弃諠离俗。
其年冬复还寿春石涧卒于寺焉。
春秋七十有七。
叉为人眼青。
时人亦号为青眼律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僧人。
罽宾国人。
能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世间法术,多所综习。
在沙勒国,为太子达摩弗多所重,留养宫中。
鸠摩罗什从而受学。
后至姑臧,姚兴迎之,与罗什共译经。
译出《四分律》、《长阿含经》等。
辞还外国,至罽宾,得《虚空藏经》等。
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此云觉明。
罽宾国婆罗门种。
世奉外道。
有比丘乞食其家。
耶舍父怒驱之。
遂手足挛躄。
卜曰。
坐犯大人。
即求向比丘忏悔。
遂愈。
父大惊。
俾耶舍师事焉。
时年十三。
尝随师逢虎嚝野中。
师窘欲逃匿。
耶舍曰。
毋畏。
虎且去。
师问其故。
曰虎已饱矣。
前行见馀残。
师心异之。
年十五。
日诵三万言。
有异僧怜其慧敏。
为乞食分共之。
使无废诵习。
年十九。
诵大小乘经。
数百万言。
性高简以知见广大。
自持视世。
莫足以师己者。
人亦以此短之。
然见其风度。
谈笑则又爽然。
失所恨。
以是反壮犹为沙弥。
益从其舅。
学五明诸论。
年二十七乃得戒。
常供众僧饭于沙勒王家。
太子达磨勿多与语悦之。
留以供养。
罗什后至。
复相研究欢甚。
会什侍毋还龟兹。
沙勒太子嗣位。
时吕光伐龟兹。
龟兹求敕于沙勒。
兵未至。
而龟兹陷。
罗什为所执舍独东化龟兹。
十年什在姑臧。
遣书邀舍。
国人留挽。
又一年因夜与弟子。
窃发。
弟子曰。
且日追至奈何。
于是祝药投钵水中。
洗足以行。
黎明数百里。
问弟子何觉。
曰但闻疾风泪出耳。
复祝药投水。
洗足乃止。
至姑臧什在长安闻兴以女子逼为非法。
叹曰。
好绵其可使驰之棘林中哉。
什劝兴迎之使至。
耶舍笑曰。
明旨远降。
便当驿驰。
仰副檀越待士之勤。
脱见礼如罗什者。
即贫道未敢闻命。
使还以闻。
兴叹其几慎。
遣使敦喻。
乃肯来。
兴郊迎。
别建精舍于逍遥园。
虽盛供设。
无所受。
时至分卫一食而已。
罗什译十住品经。
疑未操笔。
至是审定。
焉舍为人赤髭。
善毗婆沙。
时号赤髭毗婆沙又以其道。
为什所师。
号大毗婆沙。
司隶校尉姚爽。
请出昙无德律。
兴疑其脱谬。
试令诵差籍药方五万言及覆无误者。
又译四分律。
凡四十四卷。
长阿含等兴以万缣施。
凡所施积一屋。
皆未尝问。
或货之以造城南寺云。
还西域至罽宾。
得虚空藏经一卷。
傅贾客寄凉州故人。
神僧传·卷第二
佛陀耶舍。
此云觉名。
罽宾人。
婆罗门种。
世事外道。
有一沙门从其家乞食。
其父怒使人打之。
父遂手脚挛躄不能行止。
乃问于巫师。
对曰。
坐犯贤人鬼神使然也。
即请此沙门竭诚忏悔。
数日便瘳。
因令耶舍出家为其弟子。
时年十三。
常随师远行。
于旷野逢虎。
师欲走避。
耶舍曰。
此虎已饱必不侵人。
俄而虎去。
前行果见馀㱴。
师密异之。
至年十五诵经日记二三万言。
所住寺常于外分卫废于诵习。
有一罗汉重其聪敏。
恒乞食供之。
至年十九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
年二十七方受具戒。
后至沙勒国。
时国王不豫。
请僧斋会。
太子见而悦之请留宫内供养。
罗什后至。
复从舍受学。
甚相尊敬。
罗什往龟兹。
为吕光所执。
舍停十馀年。
乃东适龟兹法化甚盛。
时什在姑臧。
遣使要之。
欲去国人留之停岁许。
后语弟子云。
吾欲寻罗什
可密装衣发勿使人知。
弟子曰。
恐明日追至不免复还耳。
耶舍乃取清水一钵以药投中。
咒数十言。
与弟子洗足。
即便夜发。
比至旦行数百里。
问弟子曰。
何所觉耶。
答曰。
唯闻疾风之响。
眼中泪出耳。
耶舍又与咒水洗足住息。
明旦国人追之。
已差数百里不及。
行达姑臧。
而什已入长安。
闻姚兴逼以妾媵劝为非法。
乃叹曰。
罗什如好绵何可使入棘林中。
什闻其至姑臧劝姚兴迎之。
兴未纳。
顷之兴命什译出经藏。
什曰。
夫弘宣法教宜令文义圆通。
贫道虽诵其文未善其理。
唯佛陀耶舍深达幽致。
今在姑臧愿诏徵之。
一言三详。
然后著笔。
使微言不坠取信千载也。
兴从之。
即遣使招迎。
厚加赠遗悉不受。
乃笑曰。
明旨既降便应载驰。
檀越待士既厚。
脱如罗什见处。
则未敢闻命。
使还具说之。
兴叹其慎重。
至长安兴自出候问。
别立新省于逍遥园中。
四事供养。
并不受。
时至分卫一食而已。
耶舍先诵昙无德律。
伪司隶校尉姚爽请令出之。
乃试耶舍。
令诵羌籍药方可五万言。
经一日执文覆之不误一字。
众服其强记。
即以弘始十二年译出四分律。
凡四十四卷。
并出长阿含等。
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为秦言。
道含笔受。
至十五年解座。
兴䞋耶舍布绢万匹。
悉不受。
道含佛念布绢各千匹。
名德沙门五百人。
皆重䞋施。
耶舍后辞还外国。
至罽宾得虚空藏经一卷。
寄贾客传与凉州诸僧。
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
佛陀耶舍。
此云觉明。
罽宾人也。
婆罗门种。
世事外道。
有一沙门从其家乞。
其父怒使人打之。
父遂手脚挛癖不能行止。
乃问于巫师。
对曰。
坐犯贤人鬼神使然也。
即请此沙门竭诚忏悔。
数日便瘳。
因令耶舍出家为其弟子。
时年十三。
常随师远行于旷野逢虎。
师欲走避。
耶舍曰。
此虎已饱必不侵人。
俄而虎去。
前行果见馀残。
师密异之。
至年十五诵经日得二三万言。
所住寺常于外分卫废于诵习。
有一罗汉重其聪敏。
恒乞食供之。
至年十九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
然性度简傲颇以知见自处。
谓少堪己师者。
故不为诸僧所重。
但美仪止善谈笑。
见者忘其深恨。
年及进戒莫为临坛。
所以向立之岁。
犹为沙弥。
乃从其舅学五明诸论。
世间法术多所练习。
年二十七方受具戒。
恒以读诵为务手不释牒。
每端坐思义。
尚云不觉虚过于时。
其专精如此。
后至沙勒国。
国王不悆请三千僧。
会耶舍预其一焉。
时太子达摩弗多。
此言法子。
见耶舍容服端雅问所从来。
耶舍詶对清辩。
太子悦之仍请留宫内供养。
待遇隆厚。
罗什后至。
复从舍受学甚相尊敬。
什既随母还龟兹。
耶舍留止。
顷之王薨。
太子即位。
时符坚遣吕光西伐龟兹。
龟兹王急求救于沙勒。
沙勒王自率兵赴之。
使耶舍留辅太子委以后事。
救军未至而龟兹已败。
王归具说罗什为光所执。
舍乃叹曰。
我与罗什相遇虽久未尽怀抱。
其忽羁虏相见何期。
停十馀年。
乃东适龟兹法化甚盛。
时什在姑臧遣信要之。
裹粮欲去。
国人留之。
复停岁许。
后语弟子云。
吾欲寻罗什
可密装夜发勿使人知。
弟子曰。
恐明日追至不免复还耳。
耶舍乃取清水一钵以药投中。
咒数十言。
与弟子洗足。
即便夜发。
比旦行数百里。
问弟子曰。
何所觉耶。
答曰唯闻疾风之响。
眼中泪出耳。
耶舍又与咒水洗足住息。
明旦国人追之。
已差数百里不及。
行达姑臧。
而什已入长安。
闻姚兴逼以妾媵劝为非法。
乃叹曰。
罗什如好绵。
何可使入棘林中。
什闻其至姑臧劝姚兴迎之。
兴未纳。
顷之兴命什译出经藏。
什曰。
夫弘宣法教宜令文义圆通。
贫道虽诵其文未善其理。
唯佛陀耶舍深达幽致。
今在姑臧。
愿下诏徵之。
一言三详然后著笔。
使微言不坠取信千载也。
兴从之。
即遣使招迎。
厚加赠遗。
悉不受。
乃笑曰。
明旨既降便应载驰。
檀越待士既厚。
脱如罗什见处则未敢闻命。
使还具说之。
兴叹其几慎。
重信敦喻。
方至长安。
兴自出候问。
别立新省于逍遥园中。
四事供养。
并不受。
时至分卫一食而已。
于时罗什出十住经。
一月馀日疑难犹豫尚未操笔。
耶舍既至。
共相徵决辞理方定。
道俗三千馀人皆叹其当要。
舍为人赤髭。
善解毗婆沙。
时人号曰赤髭毗婆沙。
既为罗什之师。
亦称大毗婆沙。
四事供养衣钵卧具。
满三间屋不以关心。
姚兴为货之。
于城南造寺。
耶舍先诵昙无德律。
伪司隶校尉姚爽请令出之。
兴疑其遗谬。
乃请耶舍令诵羌籍药方可五万言。
经二日乃执文覆之不误一字。
众服其强记。
即以弘始十二年译出四分律凡四十四卷。
并长阿含等。
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为秦言。
道含笔受。
至十五年解座。
兴䞋耶舍布绢万匹。
悉不受。
道含佛念布绢各千匹。
名德沙门五百人皆重䞋施。
耶舍后辞还外国。
至罽宾得虚空藏经一卷。
寄贾客传与凉州诸僧。
后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功德华。
罽宾人。
少出家。
精研三藏。
而嗜味十诵。
以奉持毗尼。
为学者宗尚。
秦弘始初。
至关中。
姚兴延见。
如礼罗什
见必增敬。
六年十月集义学僧数百人于中寺。
延请多罗。
出十诵梵本。
罗什翻为晋文。
方半而罗什殁。
学者痛之。
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
弗若多罗。
此云功德华。
罽宾人也。
少出家以戒节见称。
备通三藏而专精十诵律部。
为外国师宗。
时人咸谓己阶圣果。
以伪秦弘始中振锡入关。
秦上姚兴待以上宾之礼。
罗什亦挹其戒范厚相宗敬。
先是经法虽传律藏未阐。
闻多罗既善斯部。
咸共思慕。
以伪秦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
集义学僧数百馀人于长安中寺。
延请多罗诵出十诵梵本。
罗什译为晋文。
三分获二。
多罗搆疾庵然弃世。
众以大业未就而匠人殂往。
悲恨之深有踰常痛。

人物简介

全晋文
昙影,姚秦时居阳翟九崖岩。(见《魏书·殷绍传》)后住逍遥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不知何许人。
静退好学。
貌重迟而机变迅激。
讲法华经。
光赞般若。
声驰关中。
姚兴敬之。
罗什曰。
影僧之标式也。
入逍遥园。
助什传译。
初出成实论。
其中问答语影结为五番。
呈什。
什大善之曰。
深得吾意。
因著法华经义疏。
又注中论。
以义熙中没。
寿七十。
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三
释昙影。或云北人。不知何许郡县。性虚靖不甚交游。而安贫志学举止详审。过似淹迟而神气骏捷。志与形反。能讲正法华经及光赞波若。每法轮一转辄道俗千数。后入关中。姚兴大加礼接。及什至长安影往从之。什谓兴曰。昨见影公亦是此国风流标望之僧也。兴敕住逍遥园助什译经。初出成实论。凡诤论问答皆次第往反。影恨其支离。乃结为五番。竟以呈什。什曰大善。深得吾意。什后出妙法华经。影既旧所命宗。特加深思。乃著法华义疏四卷。并注中论。后山栖隐处守节尘外。修功立善愈老愈笃。以晋义熙中卒。春秋七十矣。
释僧翼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三 兴福
释僧翼。
本吴兴馀杭人。
少而信悟。
早有绝尘之操。
初出家止庐山寺依慧远修学。
蔬素苦节见重门人。
晚适关中。
复师罗什
经律数论。
并皆参涉。
又诵法华一部。
以晋义熙十三年与同志昙学沙门俱游会稽履访山水。
至秦望西北见五岫骈峰有耆阇之状。
乃结草成庵。
称曰法华精舍。
太守孟顗富人陈载。
并倾心挹德赞助成功。
翼蔬食涧饮三十馀年。
以宋元嘉二十七年卒。
春秋七十。
立碑山寺旌其遗德。
会稽孔逭制文。
翼同游昙学沙门。
后移卜秦望之北。
号曰乐林精舍。
有韶相灌茜。
并东岳望僧咸共憩焉。
时有释道敬者。
本琅琊胄族。
晋右将军王羲之曾孙。
避世出家。
情爱丘壑栖于若耶山。
立悬溜精舍。
敬后为供养众僧。
乃舍具足。
专精十戒云。
共 47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