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刚惠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我法从谁悟,心师是贯花。
三尘观种子,一雨发萌芽。
定起轮灯缺,宵分印月斜。
了空如藏史,始肯会禅家(《辩正论》亦有九流,一曰禅家者流)
喜得海夫书并言译书事 现当代 · 钱钟书
七言律诗
乖违人事七年中,失喜书来趁便风。
虚愿云龙同下上,真看劳燕各西东。
敛才光焰终难闭,谐俗圭棱倘渐砻。
好与严林争出手,十条八备策新功。
按:高僧传二集卷二、载隋僧彦琮辩正论、定十条八备为翻译之式、几道琴南皆君乡献也
一九六五年
三藏者何。于心为戒定慧。于学为经律论。惟西域二大士。以正智法器为天人师。大宏教和尚本号金刚智。南印度人。出家于那兰陁寺。道成于迦毗罗卫国。事龙智阿堵梨。通总持灌顶之法。入师子国。登楞伽山。航海涉险。聿来中土。开元中。随銮辂于两都。大智大慧。皆抠衣请益。春秋七十三。夏腊五十。化灭于洛京。起塔于龙门。传法于大辩正和尚。和尚法号不空。师子国人。母氏方娠。梦佛光照顶。弱冠受具。通三密法。尝赍国信。往诣他方。讽真言而海风恬息。结秘印而狂象调伏。若岁大旱。实作霖雨。内出方袍之锡。犹命服焉。至德初。宣皇受命于灵朔。译不动尊经以献。凡所以顺天心而导善气者。又何可胜言。自开元末至大历中。三朝尊奉。以密行救世。代宗授以特进鸿胪卿。赐号大广智三藏。既以众生病为病。于卧内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萧国公。大历九年夏六月既望。示灭于兴善寺。追命司空。不视朝三日。尊名曰大辩正。遣中谒者吊祠。报年减先师三岁。而休夏同数。初武皇帝崇大师以次公命卿也。先师有仪同之赠。宏教之谥。大师之弟子曰沙门含光昙贞觉超惠应于邻潜真惠觉等。或为肃宗灌顶阿堵梨清凉山功德使。或为内道场三教大德。或为僧录。皆伟然龙象。为法栋梁。而惠应惠觉。传授秘藏。永怀世道。乃于仁祠法堂。严事华饰。仪同在西。萧国在东。睟容德宇。瞻仰如在。应公又推本其教曰。昔毗卢遮那如来入不空王三昧。说瑜珈最上乘义。授于普贤。以平等性智而造妙觉。一印含万法。五部周四方。金刚之坚利。莲花之清静。悟入之速。可思议哉。普贤授龙猛。龙猛授龙智。凡千百载。而先大师授于大师。纂服六叶之教。绍明三摩之法。摄护成就。斯为妙门。大凡翻经七十七部一百卷。命书悯册。表章荅礼。传译之差次。弟子之号名。环周素壁。耸视生敬。净名会中。亦参世典。宏明集内。无匪佛乘。初先大师之灭也。吕工部向杜卫公鸿渐为之记。大师之云亡也。严京兆郢沙门飞锡为之碑。感缘行化。皆以详熟。今应公以二大师遗影之在此堂也。不可以不识。应公入大师之室。德舆入应公之藩。以兹因缘。俾揭文字。铭曰。
法身遍照,六叶传妙。
惟二大师,三朝演教。
天竺西极,瑜珈度门。
莲开法界,月破重昏。
俨然象设,复获亲觐。
如闻软语,如结秘印。
一室之中,寂然感通。
道行无穷,法子之功。
防人不善自为谋,对吏方知口起羞。
本为追胥宽逮系,何期僚属致增尤
溺灰竟欲焚安国,书牍谁将念绛侯。
惟有丹诚贯金石,风波飘荡任沈浮。
⑴ 自注:初,有司欲追太湖县药行人以證买药,予以为非切要,道远不追。及被坐,狱官归罪于予。
搆虚为实尽枝辞,直道公心自不欺。
众口铄金虽可畏,三人成虎我犹疑
忠邪所赖圆穹鉴,通塞须凭大衍推。
况是圣神方烛理,深冤终有辨明时(自注:予方自诬,忽蒙辨正。)
⑴ 自注:军巡官吏指予平日语言中甚有鄙俚之谈,予亦自疑何至云尔,皆为承之。
平日论心友与亲,白头临事斗如新。
裸衣难喻疑金客,束缊应无乞火人。
三省行藏知有命,十年流落困无津。
物情世态经谙练,不假虚词问大钧
⑴ 自注:御史推治平日语言有涉予亲友者,移文讯之,辄不承。又有指为在禁妄引他人见治者,而法不当坐。
飞语初腾触细文,廷中交构更纷纭。
纲条既甚秋荼密,枉直何由束矢分。
御史皆称素长者,府徒半识故将军
却怜比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⑴ 自注:初御史见讯干求之实,云知公素长者,同列有属,料不能免。予曰无之,不能自诬。
⑵ 自注:院吏洎府史有府中旧辈,多致恭。
⑶ 自注:时苏子瞻自湖守追赴台劾,尝为歌诗,有“非所宜言,颇闻镌诘”之语。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