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严佛调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安息国人。
性沈鸷。
博极群书。
灵帝末至洛阳。
以功称骑都尉。
而以荷法为己任。
沙门严佛调出法镜经。
玄口授梵语。
佛调笔受。
佛调临淮人。
少颖悟好学。
亦有都尉之称。
传译之妙。
不减安侯。
又撰十慧传。
时有沙门支曜康巨康孟详者。
皆于灵献时。
以慧学获誉京洛间。
曜译成具定意。
小本起等经。
巨译问地狱事经。
孟详译中本起。
及脩行本起两经。
此经乃沙门昙果。
得于迦维罗国。
同竺大力者译之。
而未善者。
支楼迦谶 朝代:东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本月氏人。性姿纯敏。以严净毗尼著称。志弘大法。灵帝时至洛阳。光和中平之间。译般若道行首楞严等经。又译阿阇世王宝积等十馀部。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支楼迦谶。
亦直云支谶。
本月支人。
操行纯深性度开敏。
禀持法戒以精勤著称。
讽诵群经志存宣法。
汉灵帝时游于雒阳以光和中平之间。
传译梵文。
出般若道行般舟首楞严等三经。
又有阿阇世王宝积等十馀部经。
岁久无录。
安公校定古今。
精寻文体云。
似谶所出。
凡此诸经皆审得本旨了不加饰。
可谓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
后不知所终。
时有天竺沙门竺佛朔。
亦以汉灵之时。
赍道行经。
来适雒阳。
即转梵为汉。
译人时滞虽有失旨。
然弃文存质深得经意。
朔又以光和二年。
于雒阳出般舟三昧。
谶为传言。
河南雒阳孟福张莲笔受。
时又有优婆塞安玄。
安息国人。
性贞白。
深沈有理致。
博诵群经多所通习。
亦以汉灵之末。
游贾雒阳。
以功号曰骑都尉。
性虚靖温恭。
常以法事为己任。
渐解汉言。
志宣经典。
常与沙门讲论道义。
世所谓都尉者也。
玄与沙门严佛调共出法镜经。
玄口译梵文。
佛调笔受。
理得音正尽经微旨。
郢匠之美见述后代。
调本临淮人。
绮年颖悟。
敏而好学。
世称安侯都尉佛调三人传译。
号为难继。
调又撰十慧。
亦传于世。
安公称佛调出经。
省而不烦。
全本巧妙。
又有沙门支曜。
康巨。
康孟详等。
并以汉灵献之间有慧学之誉。
驰于京雒。
曜译成具定意小本起等。
巨译问地狱事经。
并言直理旨不加润饰。
孟详译中本起及修行本起。
先是沙门昙果。
于迦维罗卫国得梵本。
孟详共竺大力译为汉文。
安公云。
孟详所出。
奕奕流便足腾玄趣也。
竺佛调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天竺人也。师事佛图澄。为人少缘饰。住山寺积年。有男子亡其姓。从调受道。其妻病亟。移舍寺外疗治之。弟家居颇以为忧。且见调从外来。弟因致兄嫂问。调曰。卿兄如常疾者。亦觉渐愈已。而弟继往谢和尚屈临。其兄惊曰。老师岂尝且出妄也。兄弟争不已以。问调。调笑而不答。调裹糗糒独行深山中。动经年岁逮还。糗糒常有馀。或随以行。天暮大雪。辄宿虎窟中。或者骸惧。久之尅日告逝。民聚观。调曰。山河天地皆变灭。而况人乎。而得久长。但能专心清净屏除三毒。形数虽乖。其会必同。言讫即以帔蒙头。端坐而化。后教年弟子八人。入西山。俄见调立崖上。衣服鲜。明气宇雄放。八人作礼曰。和尚固无恙乎。调笑首颔之。即失所在。归而开视其冢。唯履在。
神僧传·卷第一
竺佛调者。未详氏族。事佛图澄为师。住常山寺积年。业尚纯朴不表饰言。时咸以此高之。常山有奉法者。兄弟二人居去寺百里。兄妇疾笃。载出寺侧以近医药。兄既奉调为师。朝昼常在寺中咨询行道。异日调忽往其家。弟具问嫂所苦共审兄安否。调曰。病者粗可卿兄如常。调去后弟亦策马继往。言及调旦来。兄惊曰。和尚旦初不出寺。汝何容见。兄弟争以问调。调笑而不答。咸共异焉。调或独入深山一年半岁。赍乾饭数斗。还恒有馀。有人尝随调山行数十里。天暮大雪下。调入石穴虎窟中宿。虎还共卧窟前。调谓虎曰。我夺汝处有愧如何。虎乃弭耳下山。从者骇惧。调后自剋将亡之日。远近皆至。悉与语曰。天地长久尚有崩坏。岂况人物而求永存。若能荡除三垢专心真净。形数虽乖而神会必同契。众咸流涕固请。调曰。死生命也其可请乎。调乃还房端坐。以衣蒙头奄然而卒。后数年调白衣弟子八人。入西山伐木。忽见调在高岩上。衣服鲜明姿仪畅悦。皆惊喜作礼。和尚尚在耶。调曰。吾常在耳。具问知旧可否。良久乃去。八人便舍事还家。向诸同法者说。众无以验之。共发冢开棺不复见尸。唯衣履在焉。
高僧传·卷第九 神异上
竺佛调者。
未详氏族。
或云天竺人。
事佛图澄为师。
住常山寺积年。
业尚纯朴不表饰言。
时咸以此高之。
常山有奉法者兄弟二人。
居去寺百里。
兄妇疾笃。
载至寺侧以近医药。
兄既奉调为师。
朝昼常在寺中咨询行道。
异日调忽往其家。
弟具问嫂所苦。
并审兄安否。
调曰。
病者粗可卿兄如常。
调去后弟亦策马继往。
言及调旦来。
兄惊曰。
和上旦初不出寺。
汝何容见。
兄弟争以问调。
调笑而不答。
咸共异焉。
调或独入山。
一年半岁赍乾饭数升。
还恒有馀。
有人尝随调山行数十里。
天暮大雪。
调入石穴虎窟中宿。
虎还共卧窟前。
调谓虎曰。
我夺汝处有愧如何。
虎乃弭耳下山。
从者骇惧。
调后自剋亡日。
远近皆至。
悉与语曰。
天地长久尚有崩坏。
岂况人物而求永存。
若能荡除三垢专心真净。
形数虽乖而必同。
契众咸流涕固请。
调曰。
死生命也。
其可请乎。
调乃还房端坐。
以衣蒙头奄然而卒。
后数年调白衣弟子八人入西山伐木。
忽见调在高岩上。
衣服鲜明姿仪畅悦。
皆惊喜作礼。
和上尚在耶。
调曰。
吾常在耳。
具问知旧可否。
良久乃去。
八人便舍事还家。
向诸同法者说。
众无以验之。
共发冢开棺不复见尸。
唯衣履在焉。
有记云。
此竺佛调译出法镜经及十慧等。
案释道安经录云。
汉灵帝光和中有沙门严佛调
共安玄都尉译出法镜经及十慧等。
语在译经传。
而此中佛调乃东晋中代。
时人见名字是同便谓为一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