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袁世凯

相关人物:共 82 位
共 82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张謇(一八五三—一九二六),字季直,号啬庵,南通人。
光绪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入民国,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袁世凯政府中任农商总长。
后辞职归里,兴办实业、教育。
有《张謇日记》。
维基
张(1853年7月1日—1926年7月17日),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张謇是晚清时期立宪运动的领袖,曾主持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在民国任工商部长时,他指出过去的措施,在“无导民兴业之心”,卒之糜费而乏效果。今后部办企业,概行停罢,悉听民办。张謇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族轻工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张謇”。他创办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一部分系科迁入扬州成立扬州师范学院)以及中国第一家民办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以及中国第一家气象台军山气象台以及高等学校南通大学。参与筹画建立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三江优级师范学堂,并参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后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即现河海大学)、复旦大学、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现上海海事大学、现大连海事大学)、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现上海海洋大学)等的筹建。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五
瞿鸿禨,字子玖,号止庵,善化人。同治辛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外务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慎。有《瞿文慎公诗选》。
维基
瞿鸿禨(1853年—1918年),字子玖,号止庵,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人,清末大臣。
瞿鸿禨生于清文宗咸丰癸丑年(1853年)六月十五日。
穆宗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科举人,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德宗光绪元年(1875年),大考名列第一,擢为侍讲学士。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升内阁学士,先后典福建、广西乡试,督河南、浙江、四川学政。
中日甲午战争时,曾上四路进兵之策。
庚子年曾随两宫西狩,出任工部尚书。
返京后任军机大臣、政务大臣。
请以策论试士,开经济特科。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任首任尚书,秉承慈禧太后意旨,屡献求和之策,深得赏识。
赏黄马褂,加太子太保。
“新政”中,有些政府机构以“兴学、通商、劝工”为名,借端巧取。
他请求降旨禁革苛派,任民间自办。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授协办大学士,参与策划预备立宪,任议改官制大臣。
三十三年(1907年),岑春煊入朝留掌邮传部,利用杨翠喜案,秘密上疏弹劾庆亲王奕劻。
因瞿平时善用岑春煊,与袁世凯互相倾轧,遭奕劻嫉恨。
又因平时对慈禧太后直言,被侍讲学士恽毓鼎弹劾为“揽权恣纵”,遂被罢官归故乡长沙。
辛亥革命湖南起义后,赴上海避难,民国七年(1918年)病逝于上海。
废帝溥仪追谥文慎。
尹铭绶 朝代:清末至民国

人物简介

维基
尹铭绶,字佩文,湖南省茶陵县人,清末民国政治人物。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第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历任山东学政、礼部侍郎、内阁学士。
袁世凯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邀其入总统府任机要秘书。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陈夔龙(一八五五—一九四八),字筱石,号庸庵,贵州贵筑人。光绪进士,历任河南、江苏巡抚,四川、湖广、直隶总督。有《梦蕉亭杂记》、《松寿堂诗存》等。
维基
陈夔龙(1857年—1948年),又名夔鳞,字筱石,号庸庵居士,贵州省贵阳人,清末封疆大员,其文才洋溢,书法、诗文自成一家。
著有《梦蕉亭杂记》、《庸庵尚书奏议》、《花近楼诗存》等。
清文宗咸丰七年(1857年)生,清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年)取秀才,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清德宗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5月八国联军登陆后,他于6月13日正式署理顺天府尹,这是他官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庚子五大臣被杀后,端郡王载漪指十五位大臣是汉奸,奏请立即处死,名单中他列名最后。
在李鸿章回奏后,慈禧太后将奏折留中。
他得知后认为署理顺天府尹吃力不讨好,请调,7月12日署理太仆寺正卿的王培佑回任,而他则署理太仆寺正卿,7月21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历任顺天府尹、漕运总督、河南巡抚、江苏巡抚、四川总督、湖广总督,宣统元年(1909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曾反对废除科举。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时,力主袁世凯出兵剿杀革命党人。
袁世凯进京后,孝定景皇后以太后的名义颁布《退位诏书》,结束清朝的统治,创建民国后,陈以病告假,拒绝袁世凯邀请出任民国政要,退隐上海,常叹“二百六十八年之天下,从此断送,哀何可言”。
民国六年(1917年)7月1日大力拥护张勋复辟,被任命为弼德院顾问大臣,举事不济后,再度匿居上海。
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回师北京,于11月5日将清皇室驱赶出紫禁城,听闻后大力反对冯玉祥此举,更是痛心疾首写下:“瞻望北庭,神魂飞越”表其心。
在冯玉祥北京政变前后的7月13日到10月15日,陈夔龙写就《梦蕉亭杂记》一书。
在上海与清朝遗老陈三立、冯煦与瞿鸿禨等组织“逸社”,定期约会,饮酒赋诗,排遣忧思,但始终关心桑梓。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去世,享年91岁。

人物简介

简介
字仲默,号杏村,晚号梅阳道人,福建莆田县萩芦(今莆田市涵江区萩芦镇)人。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进士。
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检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转御史。
历任江南、新疆、河南、四川等道监察御史,敢于直言,不畏权贵,多次弹劾北洋大臣袁世凯
后辞官归里。
著有《江御史奏议》、《梅阳山人诗文集》。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徐世昌(1854-1939) 乳名卫生,字卜五,号菊人,又号涛斋、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等。
河南卫辉人。
1879年与袁世凯结为盟兄弟,得袁资助北上应试,先中举人,后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官至北洋政府总统。
与林琴南、严范孙、赵湘帆、华世奎等名士组成"晚清簃诗社"。
善诗词书画。
1920年以大总统身份成立"国画研究社",聘国画大家周肇祥主其事,同时拨巨额公款,明令成立北京艺术篆刻学校(今中央美院前身),由陈师曾任校长,齐白石、王梦白等人任教。
徐世昌下野之后,周肇祥仍将名人画作送往天津徐宅,请其为之鉴赏评论。
著有《清儒学案》、《颜李遗书》、《韬斋述学》、《韬养斋日记》、《国乐谱》、《古文典范》、《明清八家文钞》、《水竹村人集》(又名《徐大总统诗集》)、《归云楼集》、《海西草堂集》、《退耕堂集》、《竹窗楹语》、《藤墅俪言》、《拣珠录》、《晚晴簃诗汇》(又名《清诗汇》)等。
人物简介
徐世昌(一八五五—一九三九),字卜五,号菊人,天津人。
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兵部侍郎、军机大臣、巡警部尚书、东三省总督等,助袁世凯窃取总统职位,一九一八年由国会选为总统,下台后迁居天津,以编书、赋诗、写字遣兴。
有《退耕堂文集》。

人物简介

维基
丁振铎(1842年—1914年),字声伯,号巡春,一号训卿,河南省汝宁府罗山县人。
同治十年(1871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先后任翰林院编修、武英殿功臣馆纂修官、国史馆总纂官、监察御史、京畿道台、闽浙总督、云南巡抚、云贵总督、协理资政院事兼弼德院顾问大臣。
1904年在云贵总督任上,与云南巡抚林绍年联电朝廷,呼吁实行宪政。
民国时期任袁世凯政府参政,审计院院长。
1914年病逝于北京。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宋育仁(?~?),字芸子,四川富顺人。博通群籍,尤深经学,为王闿运及门高弟。乙未割台之役,有感事五首,唐衢痛哭,杜牧罪言,兼而有之。见连横《台湾诗录》,今据以移录。(吴福助撰)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宋育仁(1857—1931),字芸子,四川富顺县人。
近代学者,思想家。
早年就读于成都尊经书院,一八八六年中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改任翰林院检讨,为改良派人物。
一八九四年出任英、法、意、比四国参赞,著意考察西欧政治制度。
甲午战争爆发后,育仁在伦敦招募水师,准备偷袭日本长崎与东京,清廷制止之,解职归国,降为四品顶戴。
一八九五年参加强学会,鼓吹君主立宪。
一八九六年回川办实业。
1897年创办四川近代最早报刊《渝报》。
一八九八年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办《蜀学报》,宣传维新思想。
辛亥革命后出任国史馆修纂,反对袁世凯称帝。
一九一六年受聘主修《四川通志》。
一生著述甚丰,现存有《时务论》、《泰西各国采风记》、《问琴阁丛书》等多种。
词学图录
宋育仁(1857-1931) 字芸子,一字芸岩,号道复。四川富顺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编修。派为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归国后在四川办理矿务、商务,兼尊经书院山长。戌戌政变作,削籍归。入民国,任成都国学院院长,主纂《四川通志》。出王闿运之门,诗多半学南北朝徐陵、庾信、阴铿、何逊,蒿目时艰,悉发为诗。亦工为文,擅填词。有《问琴阁文录》、《诗录》、《问琴阁词》。
觉罗绍昌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绍昌(1857年—?
),满洲正白旗人,爱新觉罗氏,字任庭。
清朝觉罗,进士出身,清朝末年官员。
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同年五月,任内阁侍读。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任外务部右参议,掌审议法令。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升为外务部右丞,掌机密文移。
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任内阁学士,后历任刑部左侍郎、法部左丞、署法部尚书。
宣统三年(1911年)庆亲王内阁成立,任司法大臣。
辛亥革命爆发后,摄政王载沣想起用袁世凯,绍昌阻谏而不被采纳。
袁世凯内阁成立后,绍昌曾任弼德院顾问大臣,参与组织宗社党。
中华民国成立后去世。
王垿 朝代:清末至民国

人物简介

维基
王垿(1857年—1933年12月),字爵生、觉生,号杏村、杏坊,晚号昌阳寄叟。
山东莱阳人,书法家。
王垿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十六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后升任詹事府,右春坊右赞善。
1894年,他在大考翰詹时中第二名,故一年后转左春坊左赞善,后升右春坊中允、翰林院侍讲学士。
1900年7月,八国联军进攻通州,王垿护驾西行至西安,升国子监祭酒。
1901年冬慈禧太后返京后,王垿赏戴花翎。
1903年,他授河南学政兼授翰林院学士,后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907年署法部右侍郎兼实录馆副总裁,撰写《光绪实录》。
他曾任袁世凯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
辛亥革命之后,1912年他想回家乡莱阳,但因天津兵变,及闻莱阳也有军队哗变,故转而定居青岛。
1917年张勋复辟,他曾被任命为弼德院顾问大臣。
1933年12月,他在青岛病逝,享年76岁。
共 82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