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羲之

相关人物:共 72 位
共 72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03—1768 【介绍】: 清浙江天台人,字次风,号琼台、息园。雍正七年副贡,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授检讨。与修《续文献通考》、《大清一统志》等书,累擢至礼部侍郎。旋以坠马伤病乞归。后以族人齐周华事株连被捕,夺职放归而卒。生平学术根底经史,尤精于史学,尝谓郦道元《水经注》明于西北而暗于东南,因撰《水道提纲》,另有《历代帝王年表》、《史汉功臣侯第考》、《后汉公卿表》、《宝纶堂文钞》、《赐砚堂诗》等。
晚晴簃诗汇·卷七十一
齐召南,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天台人。雍正己酉副贡。乾隆丙辰召试博学鸿词,授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官至礼部右侍郎。有《宝纶堂诗钞》。
维基
齐召南(1703年—1768年),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
浙江天台人。
清代翰林,地理学家。
他年幼聪慧,幼有神童之称,进入塾堂学习,幼年时就开始背诵五经。
他博学多闻,记忆力强,观看书籍时一目十行,并且看过的内容他都能牢牢记住。
精于舆地之学,又善书法。
尝临王羲之《兰亭帖》。
雍正七年(1729年),己酉科乡试中副车,雍正十一年(1733年),举博学鸿词,以副榜贡生被荐。
乾隆元年(1736年),召试于保和殿廷试,钦定二等第八名,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
次年参修《大清一统志》。
乾隆六年,撰《外藩书》,乾隆帝赞道:“齐召南之博学,一至是乎!
”乾隆八年,御试时被翰詹各官提拔为右中允,迁任侍读。
乾隆九年,齐召南因父亲去世而辞官,此时他正在校正经史,分撰礼记、考證汉书,因此被命令在家编撰,服丧过后便回到原官职。
乾隆十二年,充《续文献通考》副总裁。
又曾前往山东、江苏、安徽、福建、云南等地进行勘查,迁任侍读学士。
乾隆十三年,复试时被翰詹各官擢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礼部侍郎。
乾隆十四年夏天,散直堕马触大石颅几裂,皇室派遣蒙古医为他治病,但他因这起意外记忆力下降,齐召南为此乞求告老还乡。
后以原衔回籍调理,先后主持敷文书院、蕺山书院,他的声望非常高。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完成《水道提纲》28卷。
乾隆三十二年,其族兄齐周华因文字狱贾祸被凌迟处死,召南遭受牵连,逮诣京师,刑部狱审理齐召南无犯罪动机,且因心生惜才之情,最终夺职抄家放归。
不久病卒,葬于天台县街头镇花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广平人。
官至卫尉卿。
工诗书。
王羲之书法,睿宗爱其锋。
曾集陈子昂、周彦晖、孙正隐诗,编为《高民三宴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人。
高宗时,任襄州刺史、卫尉卿。
善书,习王右军之法。
睿宗甚爱其书。
生平事迹散见《书断》卷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下》以及《唐诗纪事》卷七。
全唐诗》存诗2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或曰法猷。
燉煌人。
少苦节。
精禅观。
游剡居石城山之石室中。
尝乞食蛊家。
祝出其毒。
而哺啜之。
后移始丰赤城山。
有虎群至弭伏。
听猷诵经不已。
一虎独睡。
猷以如意击其首曰。
何昏如是耶。
虎遽皆去。
又有大蛇。
举首张口向猷。
欲吞噬状。
猷不为动。
蛇亦去。
山神乃见曰。
法师威德崇重。
来临此山。
弟子愿施其地为精舍。
请从此辞。
猷曰。
能共住可乎。
神曰。
政恐贱累。
侵触净社。
不可也。
猷曰。
去将安之。
神曰。
我夏帝子也。
家此山且二千年。
去则依吾舅氏于寒石山耳。
于是奉香三奁。
乃鸣鞞吹角。
凌空而去。
猷遂引道人十馀辈。
梯石升岩。
以宴坐。
架竹传水以供斋盥。
王羲之尝造之信宿而返。
岩连属天台四明。
相传有精舍其上。
得道者居焉。
悬水鸣壑。
石梁跨空。
然皆危峻不可游履。
猷始欲造诣精舍处。
闻空中语曰。
今未得度。
更十年乃可耳。
猷怅然。
夜宿岩中。
闻梵呗声。
黎明见父老曰。
君宁能以生死躯溷圣寺耶。
猷曰。
丈丈何以至此。
父老曰。
我山神也。
俄失所在。
云雾遂合。
众窍皆有声。
猷敛目自若。
顷之有褶衣者至曰。
此我室也。
适以他出。
不及迎候。
今我尽室已他徙。
幸留也。
既而岩谷洞开。
有异僧从精舍出迎。
焚香设馔。
馔毕。
猷愿依止。
僧曰。
却后十年当来。
乃牵其手出之。
太元中。
彗出诏猷祷七日而彗退。
有青衣小儿来悔过。
太元之末没。
尸银绿色。
不变坏至今。
神僧传·卷第二
竺昙猷。或云法猷。燉煌人。少苦行习禅定。后游江左止剡之石城山。乞食坐禅。尝行到一蛊家乞食。猷祝愿毕。忽见蜈蚣从食中跳出。猷快食无他。后移始丰赤城山石室坐禅。有猛虎数十蹲在猷前。猷诵经如故。一虎独睡。猷以如意扣虎头。问何不听经。俄而群虎皆去。有顷壮蛇竞出。大十围。循环往复举头向猷。经半日复去。后一日神现形诣猷曰。法师威德既重来止此山。弟子辄推室以相奉。猷曰。贫道寻山。愿得相接。何不共住。神曰。弟子无为不尔但部属未洽法化卒难制语。远人来往或相侵触。人神道异是以去耳。猷曰。本是何神。居之久近。欲移何处去耶。神曰弟子夏帝。之子居于此山二千馀年。寒石山是我舅所治。当往彼住。寻还山阴庙。临别执手赠猷香三奁。于是鸣鞞吹角凌云而去。天台悬崖峻峙峰岭切天。古老相传云。上有佳精舍。得道者居之。虽有石桥跨。涧而横石断。人且莓苔青。滑自终古已来无得至者。猷行至石桥。闻空中声曰。知君诚笃今未得度。却后十年自当来也。猷心怅然乃退。道经一石室过中憩息。俄而云雾晦合室中尽鸣。猷神色无扰。明旦见人著单衣帻来曰。此乃仆之所居。昨行不在。家中遂致骚动。大深愧作。猷曰。若是君家请以相还神曰。仆家室己移。请留令住。晋太元中有妖星现。帝普下诸国有德沙门。精勤佛事令忏禳灾。猷乃祈诚冥感至六日旦见青衣小儿。来悔过云。横劳法师。是夕星退。以太和之末卒于山室。尸犹平生而举体绿色。其后人入山登岩。见猷尸不朽。
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
竺昙猷。
或云法猷。
燉煌人。
少苦行习禅定。
后游江左止剡之石城山。
乞食坐禅。
尝行到一行蛊家乞食。
猷咒愿竟。
忽有蜈蚣从食中跳出。
猷快食无他。
后移始丰赤城山石室坐禅。
有猛虎数十蹲在猷前。
猷诵经如故。
一虎独睡。
猷以如意扣虎头问。
何不听经。
俄而群虎皆去。
有顷壮蛇竞出。
大十馀围。
循环往复举头向猷。
经半日复去。
后一日神现形。
诣猷曰。
法师威德既重来止此山。
弟子辄推室以相奉。
猷曰。
贫道寻山愿得相值。
何不共住。
神曰。
弟子无为不尔。
但部属未洽法化。
卒难制语。
远人来往或相侵触。
人神道异。
是以去耳。
猷曰。
本是何神居之久。
近欲移何处去耶。
神曰。
弟子夏帝之子。
居此山二千馀年。
寒石山是家舅所治。
当往彼住。
寻还山阴庙。
临别执手赠猷香三奁。
于是鸣鞞吹角陵云而去赤城山。
山有孤岩独立秀出千云猷抟石作梯升岩宴坐。
接竹传水以供常用。
禅学造者十有馀人。
王羲之闻而故往。
仰峰高挹致敬而反。
赤城岩与天台瀑布灵溪四明。
并相连属。
而天台悬崖峻峙峰岭切天。
古老相传云。
上有佳精舍。
得道者居之。
虽有石桥跨涧而横石断人。
且莓苔青滑自终古以来无得至者。
猷行至桥所。
闻空中声曰。
知君诚笃今未得度。
却后十年自当来也。
猷心怅然夕留中宿。
闻行道唱萨之声。
旦复欲前。
见一人须眉皓白。
问猷所之。
猷具答意。
公曰。
君生死身何可得去。
吾是山神故相告耳。
猷乃退还。
道经一石室。
过中憩息。
俄而云雾晦合室中尽鸣。
猷神色无扰。
明旦见人著单衣袷来曰。
此乃仆之所居。
昨行不在家中。
遂致搔动大深愧怍。
猷曰。
若是君室请以相还。
神曰。
仆家室已移。
请留令住。
猷停少时。
猷每恨不得度石桥。
后洁斋累日复欲更往。
见横石洞开度桥少许。
睹精舍神僧。
果如前所说。
因共烧香中食。
食毕神僧谓猷曰。
却后十年自当来此。
今未得住。
于是而返。
顾看横石还合如初。
晋太元中有妖星。
帝普下诸国有德沙门令斋忏悔攘灾。
猷乃祈诚冥感。
至六日旦见青衣小儿来悔过云。
横劳法师。
是夕星退。
别说云。
攘星是帛僧光。
未详。
猷以太元之末卒于山室。
尸犹平坐而举体绿色。
晋义熙末隐士神世标入山登岩。
故见猷尸不朽。
其后欲往观者。
辄云雾所惑无得窥也。
时又有慧开慧真等。
亦善禅业。
入馀姚灵秘山。
各造方丈禅龛。
于今尚在。
崔奎瑞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崔奎瑞,甘肃省平凉府隆德县人。
同进士出身。
光绪二年(1876年),参加丙子恩科会试,得贡士第181名。
殿试登进士3甲第142名。
同年五月(6月3日),经吏部掣签,授即用知县。
工书法,有王羲之潇洒遒丽之态、柳公权秀骨清逸之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山阴人,字宗鲁。
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万历中为湖广参政。
居官廉洁,常焚香静坐若禅室。
诗词冲雅,书法遒丽,有王右军风雅。
释僧翼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十三 兴福
释僧翼。
本吴兴馀杭人。
少而信悟。
早有绝尘之操。
初出家止庐山寺依慧远修学。
蔬素苦节见重门人。
晚适关中。
复师罗什。
经律数论。
并皆参涉。
又诵法华一部。
以晋义熙十三年与同志昙学沙门俱游会稽履访山水。
至秦望西北见五岫骈峰有耆阇之状。
乃结草成庵。
称曰法华精舍。
太守孟顗富人陈载。
并倾心挹德赞助成功。
翼蔬食涧饮三十馀年。
以宋元嘉二十七年卒。
春秋七十。
立碑山寺旌其遗德。
会稽孔逭制文。
翼同游昙学沙门。
后移卜秦望之北。
号曰乐林精舍。
有韶相灌茜。
并东岳望僧咸共憩焉。
时有释道敬者。
本琅琊胄族。
晋右将军王羲之曾孙。
避世出家。
情爱丘壑栖于若耶山。
立悬溜精舍。
敬后为供养众僧。
乃舍具足。
专精十戒云。
释昙翼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馀杭人。
有卓行。
初为沙门。
依庐山慧远。
又诣关中。
依鸠摩罗什。
后东归。
结庵秦望西北峰。
涧饮诵法华。
感普贤现女子身。
以筠笼盛白豕持二蒜。
至前曰。
妾以事入山。
将归而夕。
豺狼当道。
柰何。
愿托一宿。
翼坚却之。
女哀求尤苦。
遂宿之檐外。
夜半号呼谓腹疼。
请翼按摩。
翼不可。
请不已。
乃以布裹杖头。
遥为摩之。
逮旦忽祥云四合。
其豕为象。
蒜为莲华。
凌空谓翼曰。
我观汝心。
如水中月。
清净无染。
不久当归我众矣。
是时会稽大守孟顗。
方晨坐堂上视事。
忽见光射庭际。
隐然金石丝竹之声。
访而知之。
遂以翼道行闻于朝。
敕以法华精舍。
为法华寺。
初翼以雉听沙门法志诵法华。
阅七年而命终。
志瘗之。
夜梦童子拜曰。
今因经力。
获生山前王氏家。
一日王氏设斋。
召志。
志方踵门。
儿曰。
我和尚来也。
志使解衣视腋下。
果有雉毳三茎。
遂依志出家。
名昙翼云。
宋元嘉二十七年卒。
祷七十。
翼同游昙学者。
有庵号乐林精舍。
与翼庵不远。
又有道敬者。
王右军之后也。
有道学。
严于持律。
操行尤清厉。
名僧传抄
本姓姚。生羌土中。年十六。师事道安。善辞大乘。弥精三藏。才识明俊。虽不逮安。而节行清苦。门人莫竞。晋长沙大守荆洲胜舍。钦安风德。欲远相迎请。舍宅为寺。告安求一僧为寺主。安顾谓翼曰。荆楚士庶始欲归宗。成其美者。非尔谁欤。尔其行也。翼贞锡南佂。至即缔构。一年功毕。名长沙寺。后游盖部。刺史毛璩一遇相重。便饷米千斛。为设中食。饭内得一粒谷。即择取先啖。璩叹曰。此沙门岂弃人供养者邪。遂厚加赠遗。寻归荆洲。及丘贼入境。抄掠汉南。江陵阖境。避难上明。翼又于上明造东寺。后还长沙寺。复加开祐造大塔。并丈六金像。未有舍利。祈请累年。忽尔而得。即集僧尼五百人。烧香赞唱。请一钵水。以汎舍利。舍利右旋。五色光耀。清彻满室。因往巳陵君山伐木。山海经谓阔廷山者也。上有幽穴。潜通吴之苞山。山既神异。行者惮之。上人说。桓玄闻山有白雉兔。乃往求之。迷路累日。望船甚近。而不得至。翼至见白蛇数十断道。翼为说法。蛇乃避路。夜得梦云。林木是所惜。既营佛塔辄给。但莫命部曲非法取也。人力皆是借倩。遂有所窃。至江陵。翼杖巳。上饫木未取。为军人御夺。改先小塔。更立大塔。又铸丈六金像。先契二匠。便设大会。愿无鲠妨。四辈闻知。皆乐随憙。所获铜𩿊过足周用。因以所馀更造灵仪。举香七尺。翼德被䧅服。学徒归凑。每叹寺足众僧。形像尚少。尝闻阿育王多造佛像。随缘流布。而独不至此。岂非精诚未诣邪。于是弥致恳恻。永和十九年二月八日夜。忽有像现城北。身光照夜。明若晨曦。阖洲惊骚。远近云集。时白马寺遣迎百人。展力折不能动。翼曰。此必阿育王像当往长沙寺。非强力所能移。佥曰请效甚验。翼乃稽首致敬。命弟子擎捧。裁有五人。飘然轻举。四众推伏。请问其故。翼笑曰。昔有诚愿。推理谓尔后耳。罽宾禅师僧伽难陁。从蜀下入寺礼拜。云是外国像。寻觅铭题佛光。果有胡书。读曰阿育王造也。年八十二。义照中卒(云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虔州赣人,字可大。
钟繇十世孙。
以擅长书法直凤阁。
武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及诸宫殿门榜,皆绍京所题。
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真迹至数十百卷。
从玄宗讨韦氏,进中书令,封越国公。
后坐事削爵贬官。
终少詹事。
卒年八十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51—1612 【介绍】: 明山东临清人,字子愿。万历二年进士,仕终陕西行太仆卿。工诗文,尤善画,与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齐名,时称邢张米董。有《来禽馆集》、《武定州志》、《来禽馆帖》。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子愿,临邑人。万历甲戌进士,除知南宫县擢监察御史出历陜西行太仆寺少卿有来禽馆集
维基
邢侗(1551年—1612年),字子愿,号知吾、啖面生、方山道民,晚号来禽济源山主,山东临邑人。
晚明政治人物、书画家。
隆庆四年(1570年)庚午科顺天府乡试第九十五名,万历二年(1574年)甲戌科进士。
初授南宫县知县。
八年六月擢授山西道监察御史,十年巡盐河东,十一年巡按苏松。
十二年二月升湖广右参议,十四年正月官至陕西行太仆寺少卿,以亲老乞休。
善绘事,能诗文,又工书法,七岁能作擘窠书,尤好王羲之书法。
钱谦益说他“风流文采,几与江左文、董,先后照映”,“能文能诗、能书能画,蕞会诸长,擅绝兼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侗以善书得名当时,与董氏有“北邢南董”之目。
又与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并称「晚明四大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47 【介绍】: 唐扬州江都人,字泰和。
李善子。
早擅才名,工文善书,尤长以行楷写碑,取法王羲之、献之而自具面目。
其父注《文选》,邕补益之,附事见义,两书并行。
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又官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
性豪侈,不拘细行。
天宝时,为李林甫所忌,遭罗织,受杖死。
有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47 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善之子。少知名。武后长安初李峤等荐其词高行直,授左拾遗。中宗时,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参军事。少帝唐隆元年(710)召为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又贬崖州舍城县丞。玄宗开元三年(715),入为户部郎中。又出为括州司马,十三年,迁陈州刺史。以贪赃枉法贬为钦州遵化县尉。二十三年后,以军功累转括、淄、滑三州刺史。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六载(747)为李林甫所害。官终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代宗时,追赠秘书监。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书史会要》卷九,李昂《唐故北海郡守赠秘书监江夏李公墓志铭》。邕以文名天下,尤长碑颂,其诗《六公咏》为杜甫所推重(见《八哀诗·秘书监江夏李邕》)。精于书法,行草之名尤著。《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有文集70卷,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邕(678—747)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泰和,其祖父迁至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后又随父迁回江夏(今武昌)。历官左拾遗、户部郎中、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早具才名,能文能诗,《新唐书》著录《李邕集》七十卷。尤擅书法,所作碑文自书自刻,并以黄鹤楼传说取名号,传世碑刻中曾署名“黄仙鹤”,开以名胜或传说作名号之先例。自此后,以黄鹤(鹄)为名的人数十计。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李思训碑》等。
唐诗汇评
李邕(675-747),字太和,郡望江夏,后徙家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父善注《文选》,人号“书簏”。邕少知名,博闻强志。长安初,召拜左拾遗。中宗时,坐与张柬之善,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玄宗即位,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贬崖州舍城丞。开元三年召为户部郎中,贬为括州司马。征为陈州刺史,又贬钦州遵化尉。后历括、淄、滑、卫诸州刺史。邕素负美名,为执政所忌,故屡遭贬谪。天宝初,为汲郡、北海二郡太守,世称“李北海”。宰相李林甫陷以罪,杖杀之。邕久擅才名,尤长碑颂,有《李邕集》七十卷,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全唐诗》存诗四首。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其《张韩公行状》、《洪州放生池碑》、《批韦巨源谥议》,文士推重之。
新唐书本传
(李)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圭荐邕文高气方直,才任谏净,乃召拜左拾遗。……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邕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卢藏用尝谓:“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后卒如言。
石林诗话
李邕、苏源明诗中极多累句,余尝痛刊去,仅各取其半,方为尽善。
杜工部草堂诗话
金石录》曰:唐《六公咏》,李邕撰,胡履灵书。余初读杜甫《八哀》诗云:“朗咏《六公》篇,忧来豁蒙蔽。”恨不见其诗。晚得石本,其文辞高古,真一代佳作也。六公者,五下各为一章,狄丞相为一章。
共 72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