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全晋文·卷三十五【介绍】: 西晋东莱掖人,字长升。刘毅子。晋武帝太康初为博士,正直有父风,以忤旨收狱。后为平原内史。预讨赵王司马伦,封朱虚县公。刘曜攻京师,以暾都督城守诸军事,累官司隶。王弥入洛,暾说弥还青州,诛石勒。弥使暾诣青州,为勒所获,见害。
暾字长升,毅子,泰康初为博士,免。后为酸枣令,转侍御史,迁太原内史,赵王伦篡位,假征虏将军,不受。惠帝复阼,为左丞,寻兼御史中丞,迁中庶子、左卫将军、司隶校尉。以表理羊皇后忤河间王颙,奔高密王略,为大都督,加镇军将军,又加光禄大夫,后为抚军将军,迁尚书仆射,拜右光禄大夫。领太子少傅,加散骑常侍,领卫尉,加特进。后复为司隶,加侍中。王弥陷洛,为弥使于青州,至东阿,为石勒所杀。
人物简介
【生卒】:?—322 【介绍】: 十六国时后赵赵郡中丘人,字孟孙。博涉经史,豁达有大节。初为中丘王司马弘都督。西晋怀帝永嘉三年,石勒下山东,宾提剑请见,被引为谋主。勒舍江汉北进,大破晋兵,俘晋太尉王衍等,攻陷洛阳。又杀王弥,据襄国;袭幽州,杀王浚,占有河北,奠定石勒基业,皆出宾谋。由是甚见信用,勒呼为右侯。前赵光初二年(东晋元帝大兴二年),勒称赵王,宾为大执法,总朝政。死时,石勒痛哭,谓天欲不成其事。
人物简介
全晋文·卷二十一【介绍】: 东晋琅邪临沂人。王羲之父。惠帝时,官丹杨太守。永兴二年,陈敏举兵反,弃官奔走。怀帝永嘉三年,为淮南内史。石勒与王弥攻上党,围壶关,东海王司马越遣旷等率众与战,败绩。迁淮南太守。司马睿(元帝)南渡,旷首创其议。善书。
旷,廙弟。惠帝时侍中,出为丹杨太守,永嘉中为淮南内史。有集五卷。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此云众天。姓瞿昙氏。罽宾国人。少学道。专以求师为急。研味三藏。尤善阿毗昙心。尝诵三法度论。以为入道之径。为人有威仪。进止堪睹。鉴识深渺。恂恂善诱人。苻坚建元初至长安。初僧伽跋澄。昙摩难提所译。婆须蜜。二阿含。毗昙广说。三法度等。凡百馀万言。慕容之难。兵戈惊扰。未尽意旨。而道安又弃世。不及刊正。后东山清平。提婆乃与冀州沙门法和讲究。稍习华言。因知前所出经舛讹。提婆更出阿毗昙广说众经为證。会姚兴王秦。法道特盛。法和入关。于是提婆渡江如匡山。为慧远所宾礼。以大元中。请出阿毗昙心。及三法度等。译于般若台。隆安元年游京师。一时名士。争先愿见。又为琅琊王珣所宾礼。延请于其舍。讲阿毗昙。名僧毕集。提婆徇义。吐词粲然成文。时王弥在座。感悟增敬。珣问法网。道人阿弥所得如何。答曰。大略全是。小未精到耳。明年珣又集京师义学沙门慧持四十馀人。更请重译中阿含。罽宾国沙门僧伽难叉执梵本。提婆翻为晋言。书成。妙极意得。世秘重之。其在河洛。凡译众经百馀万言。后不知所终。
僧伽提婆此言众天。或云提和。音讹故也。本姓瞿昙氏。罽宾人。入道修学远求明师。学通三藏尤善阿毗昙心。洞其纤旨。常诵三法度论昼夜嗟味。以为入道之府也。为人俊朗有深鉴。而仪止温恭。务在诲人。恂恂不怠。符氏建元中来入长安。宣流法化。初僧伽跋澄出婆须蜜及昙摩难提所出二阿含毗昙广说三法度等凡百馀万言。属慕容之难戎敌纷扰。兼译人造次未善详悉。义旨句味往往不尽。俄而安公弃世未及改正。后山东清平。提婆乃与冀州沙门法和俱适洛阳。四五年间研讲前经。居华稍积博明汉语。方知先所出经多有乖失。法和慨叹未定。乃更令提婆出阿毗昙及广说众经。顷之姚兴王秦。法事甚盛。于是法和入关。而提婆渡江。先是庐山慧远法师。翘勤妙典广集经藏。虚心侧席延望远宾。闻其至止即请入庐岳。以晋太元中请出阿毗昙心及三法度等。提婆乃于般若台。手执梵文口宣晋语。去华存实务尽义本。今之所传盖其文也。至隆安元年来游京师。晋朝王公及风流名士莫不造席致敬。时卫军东亭侯琅琊王珣渊懿有深信。荷持正法建立精舍。广招学众。提婆既至。珣即延请。仍于其舍讲阿毗昙。名僧毕集。提婆宗致既精词旨明析。振发义理。众咸悦悟。时王弥亦在座听。后于别屋自讲。珣问法纲道人阿弥所得云何。答曰。大略全是小未精覈耳。其敷析之明易启人心如此。其冬珣集京都义学沙门释慧持等四十馀人。更请提婆重译中阿含等。罽宾沙门僧伽罗叉执梵本。提婆翻为晋言。至来夏方讫。其在江洛左右所出众经百馀万言。历游华戎备悉风俗。从容机警善于谈笑。其道化声誉莫不闻焉。后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生卒】:422—504 【介绍】: 南朝梁女尼。成都人。本青阳氏女,俗名白玉。幼乐修道,父母弗许。至十三岁,始从比丘尼法育出家,住长乐寺。明经论,时诸名师极力问难,无能屈者。门徒至千数百人。比丘尼传·卷第四
昙晖。本姓青阳。名白玉。成都人也。幼乐修道父母不许。元嘉九年有外国禅师畺良耶舍。入蜀大弘禅观。晖年十一。启母求请禅师欲咨禅法。母从之。耶舍一见。叹此人有分令其修习。嘱法育尼使相左右。母已许嫁于晖之姑子。出门有曰。不展馀计。育尼密迎还寺。晖深立誓愿。若我道心不遂。遂致逼迫者。当以火自焚耳。刺史甄法崇闻之。遣使迎晖。集诸纲佐及有望之民。请诸僧尼穷相难尽。法崇问曰。汝审能出家不。答曰。微愿久发特乞救济。法崇曰善。遣使语姑。姑即奉教。从法育尼出家。年始十三矣。从昱学修观行。裁得禀受。即于座末便得入定。见东方有二光明。其一如日而白。其一如月而青。即于定中立念云。白者必是菩萨道。青者声闻法。若审然者当令青者销而白光炽。即应此念。青光遂灭。白光炽满。及至起定为昱尼说。昱尼善观道闻而欢喜赞善。时同坐四十馀人莫不见叹其希有也。后婿心疑以为奸诈。相率抄取将归其家。昙晖时年十六矣。以婢使营卫不受侵逼。婿无如之何。复以诉州。刺史赏异。问畺良耶舍曰。此人根利慎勿违之。若婿家须相分解费用不足者。贫道有一苍头即为随喜。于是解释。后于禅中自解佛性。常住大乘等义并非师受。时诸名师极力问难无能屈者。于是声驰远近莫不归服。宋元嘉十九年。临川王临南兖延之至镇。时年二十一。骠骑牧陕复携住南楚。男女道俗北面拥帚者千二百人。岁月稍淹思母转至。固请还乡。德行既高门徒日众。于市桥西北自营塔庙。殿堂厢廊倏忽而成。复营三寺皆悉神速。莫不叹服。称有神力焉。年八十三。天监三年而卒。初张峻随父母益州。尝忽然直往不令预知。同行宾客三十许人坐始定。便下果粽并悉时珍。刺史刘悛后尝率往亦复如之。梁宣武王尝送物使晖设百人会。本言不出临中自往。及至乃有三百僧。并王佐吏近四百人。将欲行道。遣婢来倩人下食。即遣人。唯见二弟子及二婢奠食都无杂手力。王弥复叹之。不可量也。或有问晖者。见师生徒不过中家之产。而造作云为有若神化。何以至此耶。答云。贫道常自无居贮。若须费用役五三金而已。随复有之不知所以而然。故谈者以为有无尽藏焉。时又有花光尼。本姓鲜于。深禅妙观洞其幽微。遍览三藏傍兼百氏。尤能属文。述晖赞颂。词旨有则。不乖风雅焉。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