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牟汗纥升盖可汗

相关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闾大肥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时柔然族人。
道武帝时率宗族附魏,尚华阳公主,爵期思子。
明元帝即位,为内都大官,进爵为侯。
从宜城王奚斤攻武牢。
太武帝复与奚斤讨大檀,从讨赫连昌,以功授荥阳公。
又以军功将封王,遇疾卒。
大檀 朝代:南北朝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9 【介绍】: 南北朝时人。
姓郁久闾氏,号牟汗纥升盖可汗
在位时,蠕蠕势盛。
与宋、魏、北燕通聘互市,屡扰魏北边。
魏太武帝时,多次统大军出击,皆收效甚微。
神麚二年,太武帝用崔浩计,大举出击。
大檀失利,西走,部众散亡,发病死。
蠕蠕从此稍衰。
长孙翰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0 【介绍】: 北魏代人。
长孙肥子。
少有父风,道武帝时以善骑射为猎郎。
天赐末,与元磨浑等潜谋奉迎拓拔嗣归,即位,是为明元帝。
迁散骑常侍,与磨浑等拾遗左右。
以功累迁平南将军,率众镇北境,拒击柔然,威名甚著。
太武帝即位,封平阳王。
屡败柔然大檀之入扰,连破赫连昌军。
卒谥威。
段进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人。
太武帝时为白道守将,柔然大檀来攻,被围,力屈被俘,抗声大骂,被杀。
尉眷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3 【介绍】: 北魏代人。
尉诺子。
明元帝时为大官令。
侍臣受斤亡入柔然,眷追之,擒受斤于柔然大檀之庭,由是以骁烈闻。
太武帝时,从征柔然、赫连昌、吐谷浑诸部,累积战功,封渔阳公。
历镇四蕃,威名并著。
文成帝时,为侍中、太尉,进爵为王。
以元老,赐杖履上殿。
闾豆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时人,柔然主大檀之亲属。
后赐名庄。
闻毗子。
孝文帝太和中为定户籍大使,官至七兵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6—542 【介绍】: 亦作昙峦。北魏僧。雁门人。少于五台山出家,通内外经籍。后从菩提流支受《观无量寿经》,宏扬净土。魏主重之,号为神鸾。晚年住汾州玄中寺,时往介山之阴,聚徒讲经,后人称其处为鸾公岩。为中国净土宗祖师。有《礼净土十二偈》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或为鸾。史失载姓氏。世居五台。灵踪圣迹。习于见闻。年未志学。即出家。陶冶内外典籍。研究四论佛性之指。尝以大集经。词义深密。欲为注解。所作将半。而遽感气疾。周行求医。至汾州秦陵之故墟。登东门城。仰见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由是疾愈。将就前业。念以为人命几何。佛法无尽。乃闻江南陶隐居。治长生久视之方。苟得之。以遂厥志。诚未晚也。大通中。南谒梁武皇帝于重云殿。诏有司。引峦从千迷道入。时帝服僧伽黎。著纳帽屏坐绳床殿隅。峦至殿遥见。意其必帝也。然四顾略无几席。独其中设一高座。峦竟升而坐之。竖佛性义焉。遽三呼大檀越。帝始前礼。峦因顾之曰。佛性义深。今略标序。有疑赐问。帝即脱帽。稍加质难。且曰今日向晚。明当相见。峦下座出。所历诘曲。馀二十门。无少差谬。帝叹讶以为此道虽老侍从。数往来者。犹或误。而其人才至。便尔。岂易欺哉。 翌日诏入太极殿帝降接听造隐居勾曲山中。获仙方十卷。遂东游海上。路沮浙江波涛之险。传者以有鲍郎子神。灵甚。祷之可济。峦许为奏帝起祠宇。神复现形谢。及辞帝北归。果如所许云。时菩提流支方阐化魏境。峦悉出所获方。示之曰。吾佛法中。亦有胜此者乎。流支即授以观经。且谓苟依以脩治。当證无生。况长生乎。唾去其方。弗一省览。峦并举以投之火中。俄居并州大寺。徙居汾洲北山石壁玄中寺。或聚徒介山。盖今所谓峦公岩者是也。兴和四年终于平遥山寺。寿六十有七。终之日。人咸见幡华幢盖。香气乐音遍布。其著述。有调气论。礼净土偈。安乐集等。行世。自号玄简大士。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昙鸾。
或为峦。
未详其氏。
雁门人。
家近五台山。
神迹灵怪逸于民听。
时未志学。
便往寻焉备觌遗踪。
心神欢悦便即出家。
内外经籍具陶文理。
而于四论佛性弥所穷研。
读大集经。
恨其词义深密难以开悟。
因而注解。
文言过半便感气疾。
权停笔功周行医疗。
行至汾川秦陵故墟。
入城东门上望青宵。
忽见天门洞开。
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齐睹。
由斯疾瘉。
欲继前作。
顾而言曰。
命惟危脆不定其常。
本草诸经具明正治。
长年神仙往往间出。
心愿所指修习斯法。
果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
承江南陶隐居者方术所归。
广博弘赡海内宗重。
遂往从之。
既达梁朝。
时大通中也。
乃通名云。
北国虏僧昙鸾故来奉谒。
时所司疑为细作。
推勘无有异词。
以事奏闻。
帝曰斯非觇国者。
可引入重云殿。
仍从千迷道。
帝先于殿隅却坐绳床。
衣以袈裟覆以纳帽。
鸾至殿前顾望无承对者。
见有施张高座上安几拂正在殿中傍无馀座。
径往升之竖佛性义。
三命帝曰。
大檀越。
佛性义深。
略已标叙。
有疑赐问。
帝却纳帽便以数关往复。
因曰。
今日向晚明须相见。
鸾从座下仍前直出。
诘曲重沓二十馀门。
一无错误。
帝极叹讶曰。
此千迷道。
从来旧侍往还疑阻。
如何一度遂乃无迷。
明旦引入太极殿。
帝降阶礼接。
问所由来。
鸾曰。
欲学佛法限年命促减。
故来远造陶隐居求诸仙术。
帝曰。
此傲世遁隐者。
比屡徵不就任往造之。
鸾寻致书通问。
陶乃答曰。
去月耳闻音声。
兹辰眼受文字。
将由顶礼岁积。
故使应真来仪。
正尔整拂藤蒲具陈花水。
端襟敛思伫耹警锡也。
及届山所接对欣然。
便以仙经十卷。
用酬远意。
还至浙江。
有鲍郎子神者。
一鼓涌浪七日便止。
正值波初无由得度。
鸾便往庙所以情祈告。
必如所请当为起庙。
须臾神即见形。
状如二十。
来告鸾曰。
若欲度者明旦当得。
愿不食言。
及至明晨涛犹鼓怒。
才入船里帖然安静。
依期达帝具述由缘。
有敕为江神更起灵庙。
因即辞还魏境。
欲往名山依方修治。
行至洛下。
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
鸾往启曰。
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
留支唾地曰。
是何言欤。
非相比也。
此方何处有长生法。
纵得长年少时不死。
终更轮回三有耳。
即以观经授之曰。
此大仙方。
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
鸾寻顶受。
所赍仙方并火焚之。
自行化他流靡弘广。
魏主重之号为神鸾焉。
下敕令住并州大寺。
晚复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
时往介山之阴。
聚徒蒸业。
今号鸾公岩是也。
以魏兴和四年。
因疾卒于平遥山寺。
春秋六十有七。
临至终日。
幡花幢盖高映院宇。
香气𤑫勃音声繁闹。
预登寺者并同瞩之。
以事上闻。
敕乃葬于汾西泰陵文谷。
营建㙛塔并为立碑。
今并存焉。
然鸾神宇高远机变无方。
言晤不思动与事会。
调心练气对病识缘。
名满魏都。
用为方轨。
因出调气论。
又著作王邵。
随文注之。
又撰礼净土十二偈。
续龙树偈后。
又撰安乐集两卷等。
广流于世。
仍自号为有魏玄简大士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雁门人。
家近五台山。
神迹灵怪。
时未志学。
便往寻焉。
备觌遗踪。
心神欢悦。
便即出家。
读大乘经。
恨其词义深密。
难以开悟。
因而注解。
文言过半。
便感气疾。
停笔医疗。
行至汾州。
秦陵故墟。
入城东门。
上望青霄。
忽见天门洞开。
六欲阶位。
上下重复。
历然齐睹。
由斯疾愈。
前作尅眼。
方崇佛教。
承江南陶隐居者。
方术所归。
广博弘赡。
海内宗重。
遂往从之。
既达梁朝。
时大通中。
通名云北国番僧昙鸾奉谒。
时所司疑为细作。
推勘无有异词。
以事奏闻。
帝曰斯非觇国者。
可引入重云殿。
仍从千迷道。
帝先于殿隅。
却坐绳床。
衣以袈裟。
覆以纳帽。
鸾至殿前。
顾望无承对者。
见有施张高座。
上安几拂。
正在殿中。
傍无馀座。
径往升之。
竖佛性义。
三命帝曰。
大檀越。
佛性义深。
略已标叙。
有疑赐问。
帝却纳帽。
便以数关往复。
因曰今日向晚。
明须相见。
鸾从座下仍前直出。
诘曲重沓。
二十馀门。
一无错误。
帝极叹讶。
曰此千迷道。
从来旧时往还疑阻。
如何一度。
遂乃无迷。
明旦引入太极殿。
帝降阶礼接。
问所由来。
鸾曰。
欲学佛法。
恨年命促减。
故来远造陶隐居。
求诸仙术。
帝曰此傲世遁隐者。
比屡徵不就。
任往造之。
鸾寻致书通问。
及届山所。
接对欣然。
便以仙方十卷。
用酬远意。
还至浙江。
有鲍郎子神者。
一鼓涌浪。
七日便止。
正值波初。
无由得渡。
鸾便往庙所。
以情祈告。
必如所请。
当为起庙。
须臾神即见形。
告鸾曰。
若欲渡者。
明旦当得。
愿不食言。
及至明晨。
涛犹鼓怒。
才入船里。
帖然安静。
依期达帝。
具述由缘。
有敕为江神。
更起灵庙。
因即辞还魏境。
欲往名山。
依方修治。
行至洛下。
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
鸾往启曰。
佛法中。
颇有长生不死法。
胜此土仙经者乎。
留支唾地曰。
是何言欤。
非相比也。
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
纵得长年。
少时不死。
终更轮回三有耳。
即以观经授之曰。
此大仙方。
依之修行。
当得解脱生死也。
鸾寻顶受。
所赍仙方。
并火烧之。
自行化他郡。
流靡弘广。
魏主重之。
号神鸾。
兴和四年。
因疾。
卒于平遥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