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毛璩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全晋文
慧持,慧远弟,年十八为僧,与兄俱师事道安,后随道安之襄阳。襄阳陷,随兄之庐山。隆安初入蜀,义熙八年卒,年七十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慧远之弟也。
冲默有远量。
长八尺。
风神俊爽。
年十四。
读书日倍同学。
年十八出家。
与远俱师事安公。
精究经论。
在庐山三千僧。
推以为冠。
其姑为尼。
名道仪。
自江夏观化都下。
持送之。
止东安寺。
卫军王珣因赏识。
珣既请西域沙门僧伽罗叉。
出中阿含经。
持为详定。
后还山。
豫章太守范宁。
请讲法华毗昙。
于是珣以书问宁。
远持兄弟孰愈。
宁答曰。
诚今日之二难也。
王曰。
然观其兄。
则足以见其弟矣。
又恶得而优劣哉。
罗什致书。
愿结为友。
持欲游蛾眉。
远留之不可。
曰人生爱聚。
若独喜离何如。
持曰。
出家当以西方为期耳。
径去不顾。
时桓玄殷仲堪在荆州。
持无停意。
止蜀之龙渊精舍。
大弘佛法。
刺史毛璩
雅相倾挹。
道俗争追崇之。
有谯纵者。
攻杀毛璩
据蜀自王。
纵有从子道福。
凶悖尤甚。
将兵入持所居。
众惊溃。
持方盥漱。
神色无忤。
道福至旁。
持弹指漉水。
淡然自若。
福愧汗下。
出谓人曰。
大人故与众异也。
以义熙八年卒。
将终谓弟子曰。
经言。
戒如平地。
众善由生。
若行住坐卧。
宜自谨。
经籍在东间者。
以付道泓。
在西间者。
付昙兰。
遂殁。
寿七十六。
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三
释慧持者。
慧远之弟也。
冲默有远量。
年十四学读书。
一日所得当他一旬。
善文史巧才制。
年十八出家。
与兄共伏事道安法师。
遍学众经游刃三藏。
及安在襄阳遣远东下。
持亦俱行。
初憩荆州上明寺。
后适庐山。
皆随远共止。
持形长八尺风神俊爽。
常蹑革屣纳衣半胫。
庐山徒属莫匪英秀。
往反三千皆以持为称首。
持有姑为尼名道仪。
住在江夏。
仪闻京师盛于佛法。
欲下观化。
持乃送姑至都止于东安寺。
晋卫军琅琊王珣深相器重。
时有西域沙门僧伽罗叉。
善诵四含。
珣请出中阿含经。
持乃校阅文言搜括详定。
后还山。
少时豫章太守范宁请讲法华毗昙。
于是四方云聚千里遥集。
王珣与范宁书云。
远公持公孰愈。
范答书云。
诚为贤兄弟也。
王重书曰。
但令如兄诚未易有。
况复弟贤耶。
兖州刺史琅琊王恭。
致书于沙门僧检曰。
远持兄弟至德何如。
检答曰。
远持兄弟也。
绰绰焉信有道风矣。
罗什在关遥相钦敬。
致书通好。
结为善友。
持后闻成都地沃民丰。
志往传化兼欲观瞩峨嵋振锡岷岫。
乃以晋隆安三年辞远入蜀。
远苦留不止。
远叹曰。
人生爱聚汝乃乐离如何。
持亦悲曰。
若滞情爱聚者本不应出家。
今既割欲求道。
正以西方为期耳。
于是兄弟收泪悯默而别。
行达荆州。
刺史殷仲堪礼遇欣重。
时桓玄亦在彼。
玄虽涉学功疏而一往神出。
见持有邻几独绝尤叹。
是今古无比大欲结欢。
持既疑其为人。
遂弃而不纳。
殷桓二人苦欲留之。
持益无停意。
临去与玄书曰。
本欲栖病峨嵋之屾观化流沙之表。
不能负其发足之怀。
便束装首路。
玄得书惆怅。
知其不可止。
遂乃到蜀。
止龙渊精舍。
大弘佛法。
井络四方慕德成侣。
刺史毛璩雅相崇挹。
时有沙门慧岩僧恭。
先在岷蜀人情倾盖。
及持至止皆望风推服。
有升持堂者皆号登龙门。
恭公幼有才思为蜀郡僧正。
岩公内外多解素为毛璩所重。
后蜀人谯纵因锋镝之机攻杀毛璩
割据蜀土自号成都王。
乃集僧设会逼请岩公。
岩不得已而赴。
既宿昔檀越一旦伤破。
睹事增悲痛形颜色。
遂为谯纵所忌。
因而被害。
举邑纷扰白黑危惧。
持避难憩陴县中寺。
纵有从子道福。
凶悖尤甚。
将兵往陴有所讨戮。
还过入寺人马浴血。
众僧大怖一时惊走。
持在房前盥洗神色无忤。
道福直至持边。
持弹指漉水淡然自若。
福愧悔流汗。
出寺门谓左右曰。
大人故与众异。
后境内清怗还止龙渊寺。
讲说斋忏老而愈笃。
以晋义熙八年卒于寺中。
春秋七十有六。
临终遗命务勖律仪。
谓弟子曰。
经言。
戒如平地众善由生。
汝行住坐卧宜其谨哉。
以东间经籍付弟子道泓在西间法典嘱弟子昙兰。
泓业行清敏。
兰神悟天发。
并系轨师踪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出姚氏。
羌人也。
年十六。
师事安公。
以精律有名。
而三藏皆究其要。
一时流辈推尊之。
游蜀。
刺史毛璩设中食。
翼得谷于食中先啖之。
以不辜信施加敬。
后饷米千石。
翼为分遗诸刹焉。
安公在檀溪。
长沙太守滕含方。
于江陵舍宅为寺。
从安乞僧领住持事。
安曰。
非翼不可。
即今长沙寺是也。
后又避难上明立寺。
还江陵。
复脩长沙寺。
遂感金刚舍利于斋座。
伐木洞庭之君山。
而梦神随喜。
太元十九年二月八日。
忽光发城北。
白马寺僧驰至见像。
不能举。
翼因得舁之以归。
盖翼平昔之所恳求而致之也。
视其旁有梵书曰。
某年月日。
阿怒王造。
翼年八十。
于像前泊然而化。
同时有僧卫。
学业甚著。
为殷仲堪所重。
神僧传·卷第二
释昙翼。姓姚氏。羌人也。年十六出家。事安公为师。在檀溪寺。晋长沙太守滕舍之于江陵舍宅为寺。告安求一僧为总领。安谓翼曰。荆楚士庶始欲师宗。成其化者非尔而谁。翼遂杖锡南征缔搆寺宇。后至贼越逸侵掠汉南。江陵阖境避难上明。翼又于彼立寺。群寇既荡。复还江陵。修复长沙寺。丹诚祈请遂感舍利。盛以金瓶置于斋座。翼乃顶礼立誓曰。若必是金刚馀阴愿放光明。至乎中夜有五色光彩从。瓶渐出照满一堂。举众惊嗟莫不挹翼神感后。入巴陵君山伐木。值白蛇数十卧遮行辙。翼退还所住。乃谓山神曰。吾造寺伐材幸愿共为功德。夜即梦见神人。告翼曰。法师既为三宝须用特相随喜。但莫令馀人妄有所伐。明日更往路甚清夷。于是伐木沿流而下。其中伐人不免私窃。还至寺上翼材已毕。馀人所私之者悉为官所取。其诚感如此。翼常叹寺立僧足而形像尚少。阿育王所造容仪神瑞。皆多布在诸方。何其无感不能招致。乃专精恳恻请求诚应。晋太元十九年甲午之岁二月八日。忽有一像现于城北。光相冲天。时白马寺僧众先往迎接。不能令动。翼乃往祇礼。谓众人曰。当时阿育王像降我长沙寺焉。即令弟子三人捧接。飘然而起。迎还本寺。道俗奔赴车马轰填。后罽宾禅师僧伽难陀。从蜀下入寺礼拜。见像光上有梵字。便曰。是阿育王像。何时来此。时人闻者方知翼之不谬。年八十二而终。终日像圆光奄然灵化。莫知所之。道俗咸谓翼之通感焉。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释昙翼。
姓姚。
羌人也。
或云冀州人。
年十六出家。
事安公为师。
少以律行见称。
学通三藏为门人所推。
经游蜀郡。
刺史毛璩深重之为设中食躬自瞻奉。
见翼于饭中得一粒谷先取食之。
密以敬异。
知必不孤信施。
得后饷米千斛。
翼受而分施。
翼尝随安在檀溪寺。
晋长沙太守腾含。
于江陵舍宅为寺。
告安求一僧为纲领。
安谓翼曰。
荆楚士庶始欲师宗。
成其化者非尔而谁。
翼遂杖锡南征缔构寺宇。
即长沙寺是也。
后互贼越逸侵掠汉南。
江陵阖境避难上明。
翼又于彼立寺。
群寇既荡复还江陵。
修复长沙寺。
丹诚祈请遂感舍利。
盛以金瓶置于斋座。
翼乃顶礼立誓曰。
若必是金刚馀荫愿放光明。
至乎中夜有五色光。
彩从瓶渐出照满一堂。
举众惊嗟莫不以翼神感。
当于尔时虽复富兰等见亦回伪归真也。
后入巴陵君山伐木。
山海经所谓洞庭山也。
山上有穴通吴之苞山。
山既灵异人甚惮之。
翼率人入山。
路值白蛇数十卧遮行辙。
翼退还所住。
遥请山灵为其礼忏。
乃谓神曰。
吾造寺伐材幸愿共为功德。
夜即梦见神人告翼曰。
法师既为三宝须用。
特相随喜。
但莫令馀人妄有所伐。
明日更往路甚清夷。
于是伐木沿流而下。
其中伐人不免私窃。
还至寺上翼材已毕。
馀人所私之者悉为官所取。
其诚感如此。
翼常叹。
寺立僧足。
而形像尚少。
阿育王所造容仪神瑞皆多布在诸方。
何其无感不能招致。
乃专精恳恻请求诚应。
以晋太元十九年甲午之岁二月八日。
忽有一像现于城北。
光相冲天。
时白马寺僧众先往迎接不能令动。
翼乃往祇礼。
谓众人曰。
当是阿育王像降我长沙寺焉。
即令弟子三人捧接。
飘然而起迎还本寺。
道俗奔赴车马轰填。
后罽宾禅师僧伽难陀。
从蜀下入寺礼拜。
见像光上有梵字。
便曰。
是阿育王像。
何时来此。
时人闻者方知翼之不谬年八十二而终。
终日像圆光奄然灵化。
莫知所之。
道俗咸谓翼之通感焉。
时长沙寺复有僧卫沙门。
学业甚著为殷仲堪所重。
尤善十住。
乃为之注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姚。
羌人。
年十六出家。
事安公为师。
少以律行见称。
学通三藏。
经游蜀郡。
刺史毛璩深重之。
为设中食。
躬自瞻奉。
见翼于饭中得谷一粒。
先取食之。
密以敬异。
知必不辜信施。
后饷千斛。
翼受而分施。
翼尝杖锡南征。
缔构寺宇。
后互贼越逸。
侵掠汉南。
江陵阖境。
避难上明。
翼还江陵。
修复长沙寺。
丹诚祈请。
遂感舍利。
盛以金瓶。
置于斋座。
至乎中夜。
有五色光彩。
从瓶渐出。
照满一堂。
举众惊嗟。
莫不挹翼神感。
后入巴陵君山伐木。
山上有穴。
通吴之苞山。
山既灵异。
人甚惮之。
翼率人入出。
路值白蛇数十。
卧遮行辙。
翼退还所住。
遥请山灵。
为其礼忏。
乃谓神曰。
吾造寺伐材。
愿共为功德。
夜即梦见神人告翼曰。
法师既为三宝须用。
特相随喜。
但莫令馀人妄有所伐。
明日更往。
路甚清夷。
于是伐木。
沿流而下。
翼常叹。
寺立僧足。
而形像尚少。
阿育王所造。
容仪神瑞。
皆布在诸方。
何其无感。
不能招致。
乃专精恳恻。
请求诚应。
以晋太元十九年甲午之岁。
二月八日。
忽有一像。
现于城北。
光相冲天。
时白马寺僧众。
先往迎接。
不能令动。
翼乃往祗礼谓曰。
当是阿育王像。
降我长沙寺焉。
即令弟子三人捧接。
飘然而起。
迎还本寺。
道俗奔赴。
车马轰填。
后罽宾禅师僧伽难陀。
从蜀下入寺礼拜。
见像光上有梵字。
便曰。
是阿育王像。
翼年八十二而终。
终日。
像圆光。
奄然灵化。
莫知所之。
释昙翼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馀杭人。有卓行。初为沙门。依庐山慧远。又诣关中。依鸠摩罗什。后东归。结庵秦望西北峰。涧饮诵法华。感普贤现女子身。以筠笼盛白豕持二蒜。至前曰。妾以事入山。将归而夕。豺狼当道。柰何。愿托一宿。翼坚却之。女哀求尤苦。遂宿之檐外。夜半号呼谓腹疼。请翼按摩。翼不可。请不已。乃以布裹杖头。遥为摩之。逮旦忽祥云四合。其豕为象。蒜为莲华。凌空谓翼曰。我观汝心。如水中月。清净无染。不久当归我众矣。是时会稽大守孟顗。方晨坐堂上视事。忽见光射庭际。隐然金石丝竹之声。访而知之。遂以翼道行闻于朝。敕以法华精舍。为法华寺。初翼以雉听沙门法志诵法华。阅七年而命终。志瘗之。夜梦童子拜曰。今因经力。获生山前王氏家。一日王氏设斋。召志。志方踵门。儿曰。我和尚来也。志使解衣视腋下。果有雉毳三茎。遂依志出家。名昙翼云。宋元嘉二十七年卒。祷七十。翼同游昙学者。有庵号乐林精舍。与翼庵不远。又有道敬者。王右军之后也。有道学。严于持律。操行尤清厉。
名僧传抄
本姓姚。
生羌土中。
年十六。
师事道安。
善辞大乘。
弥精三藏。
才识明俊。
虽不逮安。
而节行清苦。
门人莫竞。
晋长沙大守荆洲胜舍。
钦安风德。
欲远相迎请。
舍宅为寺。
告安求一僧为寺主。
安顾谓翼曰。
荆楚士庶始欲归宗。
成其美者。
非尔谁欤。
尔其行也。
翼贞锡南佂。
至即缔构。
一年功毕。
名长沙寺。
后游盖部。
刺史毛璩一遇相重。
便饷米千斛。
为设中食。
饭内得一粒谷。
即择取先啖。
叹曰。
此沙门岂弃人供养者邪。
遂厚加赠遗。
寻归荆洲。
及丘贼入境。
抄掠汉南。
江陵阖境。
避难上明。
翼又于上明造东寺。
后还长沙寺。
复加开祐造大塔。
并丈六金像。
未有舍利。
祈请累年。
忽尔而得。
即集僧尼五百人。
烧香赞唱。
请一钵水。
以汎舍利。
舍利右旋。
五色光耀。
清彻满室。
因往巳陵君山伐木。
山海经谓阔廷山者也。
上有幽穴。
潜通吴之苞山。
山既神异。
行者惮之。
上人说。
桓玄闻山有白雉兔。
乃往求之。
迷路累日。
望船甚近。
而不得至。
翼至见白蛇数十断道。
翼为说法。
蛇乃避路。
夜得梦云。
林木是所惜。
既营佛塔辄给。
但莫命部曲非法取也。
人力皆是借倩。
遂有所窃。
至江陵。
翼杖巳。
上饫木未取。
为军人御夺。
改先小塔。
更立大塔。
又铸丈六金像。
先契二匠。
便设大会。
愿无鲠妨。
四辈闻知。
皆乐随憙。
所获铜𩿊过足周用。
因以所馀更造灵仪。
举香七尺。
翼德被䧅服。
学徒归凑。
每叹寺足众僧。
形像尚少。
尝闻阿育王多造佛像。
随缘流布。
而独不至此。
岂非精诚未诣邪。
于是弥致恳恻。
永和十九年二月八日夜。
忽有像现城北。
身光照夜。
明若晨曦。
阖洲惊骚。
远近云集。
时白马寺遣迎百人。
展力折不能动。
翼曰。
此必阿育王像当往长沙寺。
非强力所能移。
佥曰请效甚验。
翼乃稽首致敬。
命弟子擎捧。
裁有五人。
飘然轻举。
四众推伏。
请问其故。
翼笑曰。
昔有诚愿。
推理谓尔后耳。
罽宾禅师僧伽难陁。
从蜀下入寺礼拜。
云是外国像。
寻觅铭题佛光。
果有胡书。
读曰阿育王造也。
年八十二。
义照中卒(云云)。
龚颖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遂宁人。
东晋时益州刺史毛璩辟为劝学从事。
安帝义熙初,为谯纵所杀,故吏逃散,颖号哭奔赴,殡送以礼。
后纵僭号,备礼征辟不应,胁以兵刃不屈。
蜀平,辄见辟引,历府参军,州别驾从事史。
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不被朝命,卒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