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桓豁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秦秀 朝代:西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晋新兴云中人,字玄良。少敦学行。晋武帝咸宁中为博士。性刚直,嫉恶如仇,议何曾、贾充谥号,拟何为“谬丑”,贾为“荒”,虽不用而闻者惧焉。与刘暾同议齐王司马攸事,忤旨,除名。寻复起为博士。卒官。
全晋文·卷七十九
秀字玄良,新兴云中人。
魏骁骑将军朗子
咸宁中为博士。
太康中,以议齐王攸事除名,寻复为博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4—385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僧。扶柳人,俗姓卫。十二岁出家,从佛图澄受业。后在襄阳、长安等地以性空为宗宣扬佛教。并组织参与佛经翻译。对前期佛教主要贡献:注疏佛经如《般若经》等;整理新旧译经,创制众经目录;制定僧尼轨范;主张僧侣以“释”为氏,不随师姓等等。弟子中以创立净土宗之慧远为最著。
全晋文
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人。年十二出家,师事佛图澄、竺法济、支昙讲,历石虎、冉闵、慕容炜世,后避乱奔襄阳。撰集众经录目,居白马寺,又居檀溪十五载。襄阳陷人秦,居长安五里寺,至苻坚建元二十一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卫氏。常山扶柳人也。世衣冠。早孤。为外兄孔生所养。貌陋而性姿英特。七岁阅书。一目五行。其父惊叹。知非凡器。十二出家。其师皮相之。以为愚。使饷田。因作止田舍中。三年从师求经。师以辩意经一卷授之。五千言。一夕即还其师。又求他经。以成具光明经一卷授之。且万言。一夕又以还其师。师问看未。对皆诵遍。其师以为不诚。按经使覆之。一字不遗。师大异之。为落发。受具足戒。游学至邺中。诣佛图澄。澄与语大惊曰。天下士也。东土佛法所赖。唯此人。馀非所及也。遂受澄之学。覆讲如水传器。众争设难曰。要当难杀昆崙子乃已。而安飞辨注射。众莫敢仰视。时人语曰。漆道人。惊四邻。后避难于濩泽。太阳竺法济。讲阴持入经。安从受业焉。顷之创寺太行以居。年四十五。还冀州住受都寺。徒众数百。石虎没。彭城王嗣立。乃广脩花林园房舍。遣中使竺昌蒲迎安。安以国难未纾。冉闵方叛。天灾旱蝗。𡨥贼纵横。王屋女林诸山不可托迹。将依陆浑。而慕容俊之兵又逼。遂南投襄阳。至新野。分使法汰诣扬州。法和诣蜀。安与慧远四百馀辈。夜雷雨乘电光以进。见人家。悬马篼二柳间。可容斛许。安呼林百升。果有出迎者。弟子问。何以识其姓名。安指抑篼而已。至襄阳。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等经。又总录经。至年月传译人名。以授学者。征西将军桓朗。镇江陵。强载以俱。及还以白马隘陋。即清河张殷之宅。为檀溪寺。建塔五层。辟房四百。会凉州刺史杨弘忠。施铜万斤。作承露盘。安谓弘忠曰。露盘已托汰公营之。请回此铜。以铸丈六大像。可乎。弘忠敬诺。像成放光起行。异常相。安每法聚。则设符坚所送金箔倚像。金坐像。金缕绣像。织成像。结珠弥勒像。以作證。观者敬慕。有一外国铜像。形制古异。久置未尝设。安使弟子治其髻。则一舍利在焉。光𦦨炳焕。映蔽堂陛。众惊异之。习凿齿襄阳奇逸士也。先以书通好。然后诣安既见自赞曰。四海习凿齿。安徐曰。弥天释道安。时以为名对。齿以书抵谢安石。称安盖非常胜士。恨公不相见之耳。安在樊沔十五年。常讲放光般若。孝武皇帝诏曰。法师以道德。照临人天。使大法流行。为生民依赖。宜日食王公禄。符坚攻襄阳。得安而喜。谓其臣权翼曰。吾以十万之师取襄阳。但得一人半耳。翼问为谁。曰安公一人。翼凿齿半人也。安入关中。住五重寺。众数千人。初沙门出家。皆随师姓。安曰。师莫如释迦如来也。乃以释为氏。后得增一阿含。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皆称释种。与经若合符节。安博学。工文章。蓝田得一鼎。容二十七斛。腹有篆铭。以问安。安曰。鲁襄公所铸。又得一铜斛。其形正圆。下向为斗横梁。昂则升低则合。梁一头为籥。籥同黄钟容半合。亦有篆铭。以问安。安曰。此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集戊辰。改正即真。以同律量。布之四方。欲小大器均。令天下取平焉。于是坚敕侍从。有疑皆师于安。时谚曰。学不师安。义不中难。坚承石氏之后。民物殷富。四方略定。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唯建邺未伏。坚雅志欲取而有之。大臣谏不从。坚出东苑。命安升辇同载。仆射权翼谏曰。臣闻。天子法驾。侍中倍乘。道安毁形。宁可参厕。坚怒曰。安公道德可尊。朕以天下易辇之荣。未称其德。即诏翼扶安登辇。于是翼跪而掖之以登。坚顾谓安曰。朕将与公南游吴越。整六师以巡狩。登会稽以观沧海。不亦乐乎。对曰。陛下应天御世。富有八州。居中而制四海。宜栖神无为。与尧舜比隆。今欲以百万之师。求厥田下下之土。且东南区地势卑气厉。昔禹舜游而不返。秦王适而不归。以贫道观之。未见其可。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皆忧国至深。其论可听。坚曰。非区宇不广也。朕欲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顺时巡狩。具有格训。傥如高论。则帝王无省四方之文乎。对曰。必不可者。宜驻跸洛阳。枕戈畜锐。傅檄江南。如其不伏。伐之未晚。坚不听。遣精锐二十五万。为前锋。坚自率步骑六十万继之。为徐州刺史谢玄所败。坚单骑而遁。安设法门宪章。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上座开经上讲之法。二曰日常六时行道饮食唱时之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下精舍遵奉之。无敢违者。每与弟子法遇。立誓弥勒像前。愿生内院。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寄宿讲堂。维那见其夜从窗隙出入。遽以白安。安惊礼讯问其来意。云相为而来。安云。自惟罪深。讵可度脱。曰甚可耳。然须更浴圣僧。情愿必果。具示浴法。安请问生处。乃举手指天。即见云开。西北楼阁幻出。曰此兜率也。是夕且有小儿数十来就浴。二月八日殁。葬城中五级寺。是岁晋太元十年也。其未殁也。加眉谷隐士王嘉候安。安曰。世事如此。行将及人。相与去乎。嘉曰。诚如所言。师前行。仆有小债未了。不能俱也。既而姚苌入长安僭号。且与符登相持。时嘉在城内。苌召问嘉。朕得登否。嘉曰略得。苌怒曰。得即言得。何略也。遂斩之。后登为苌子兴所杀。兴字子略云 嘉字子年。洛阳人。形貌鄙陋。滑稽善谈笑。问以事则随答。若调戏状。即不可解。久之多验。符坚以大鸿胪徵不就。及南征。使问休咎。嘉无他言。但乘使者马。向东行数百步。尽脱靴帽。解弃衣服。奔还而已。方被害日。有人于陇上见之。仍遗苌书。初安闻罗什在姑臧。劝坚迎之。而什亦谓安是东方菩萨。安生左臂有皮寸许如串。可捋上下。特不能出手耳。时号印手菩萨。
神僧传·卷第二
释道安。姓卫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为儒。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邻嗟异。年十二出家。神圣聪敏。貌甚寝陋。不为师之所重。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师与辨意经一卷。可五千言。安赍经入田。因息就览。暮归以经还师。更求馀者。师曰。昨经未读今复求耶。答曰。即以暗诵。师虽异之而未信也。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不减一万言。赍之如初暮复还师。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师大惊嗟。敬而异之。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至邺遇佛图澄。因事澄为师。及石氏将乱。与弟子惠远等四百馀人渡河南游。夜行值雷雨乘电光而进前。行得人家。见门里有一马枊枊之间悬一马兜可容一斛。安使呼林百升。主人惊出。果姓林名百升。百升谓是神人。厚相赏接。既而弟子问何以知其姓字。安曰。两木为林兜容百升也。既达襄阳复宣佛法。时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其先籍安高名。及闻安至止即往修造。既坐称言。四海习凿齿。安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荅。安注诸经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说不甚远理愿见瑞相。乃梦见道人头白眉长。语安云。君所注经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当相助通。可时时设食。后十诵律至。远公乃知。和尚所梦即宾头卢也。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形甚庸陋。来寺寄宿。寺房既窄处之讲堂。时维那直殿。夜见此僧后窗而出入。遽以白安。安惊起礼讯问其来意。答云。相为而来。安曰。自惟罪深讵可度脱。答曰。甚可脱耳。安请问来生所生之处。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即见云开。备睹兜率妙胜之报。又曰。当浴圣僧方果所愿。具示浴法。后安设浴。见有数十小儿入寺。须臾但闻浴室用水声。久之不见。开室而巾湿水减。安至其年二月八日。忽告众曰。吾当去矣。是日斋毕无疾而卒。葬城内五级寺中。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释道安。
姓卫氏。
常山扶柳人也。
家世英儒。
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
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
乡邻嗟异。
至年十二出家。
神智聪敏。
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
驱役田舍至于三年。
执勤就劳曾无怨色。
笃性精进斋戒无阙。
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
师与辩意经一卷。
可五千言。
安赍经入田。
因息就览。
暮归以经还师。
更求馀者。
师曰。
昨经未读今复求耶。
答曰。
即已闇诵。
师虽异之而未信也。
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
减一万言。
赍之如初。
暮复还师。
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
师大惊嗟而异之。
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
至邺入中寺遇佛图澄。
澄见而嗟叹。
与语终日。
众见形貌不称。
咸共轻怪。
澄曰。
此人远识非尔俦也。
因事澄为师。
澄讲安每覆述。
众未之惬。
咸言。
须待后次当难杀昆崙子。
即安后更覆讲疑难锋起。
安挫锐解纷行有馀力。
时人语曰。
漆道人惊四邻。
于时学者多守闻见。
安乃叹曰。
宗匠虽邈玄旨可寻。
应穷究幽远探微奥。
令无生之理宣扬季末。
使流遁之徒归向有本。
于是游方问道备访经律。
后避难潜于濩泽。
太阳竺法济并州支昙讲阴持入经。
安后从之受业。
顷之与同学竺法汰俱憩飞龙山。
沙门僧先道护已在彼山。
相见欣然。
乃共披文属思。
妙出神情。
安后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
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
时武邑太守卢歆闻安清秀。
使沙门敏见苦要之。
安辞不获免。
乃受请开讲。
名实既符道俗欣慕。
至年四十五复还冀部住受都寺。
徒众数百常宣法化。
时石虎死。
彭城王石遵墓袭嗣立。
遣中使竺昌蒲请安入华林园。
广修房舍。
安以石氏之末国运将危。
乃西适牵口山。
迄冉闵之乱。
人情萧素。
安乃谓其众曰。
今天灾旱蝗寇贼纵横。
聚则不立散则不可。
遂复率众入王屋女休山。
顷之复渡河依陆浑。
山木食修学。
俄而慕容俊逼陆浑。
遂南投襄阳。
行至新野。
谓徒众曰。
今遭凶年。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
咸曰随法师教。
乃令法汰诣杨州曰。
彼多君子好尚风流。
法和入蜀山水可以修闲。
安与弟子慧远等四百馀人渡河夜行。
值雷雨乘电光而进。
前行得人家。
见门里有二马㭿㭿间悬一马篼可容一斛。
安便呼林百升。
主人惊出。
果姓林名百升。
谓是神人。
厚相接待。
既而弟子问何以知其姓字。
安曰。
两木为林篼容百升也。
既达襄阳复宣佛法。
初经出已久。
而旧译时谬致使深藏隐没未通。
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
安穷览经典钩深致远。
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
并寻文比句为起尽之义。
乃析疑甄解。
凡二十二卷。
序致渊富妙尽深旨。
条贯既叙文理会通。
经义克明自安始也。
自汉魏迄晋经来稍多。
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说。
后人追寻莫测年代。
安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
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
四方学士竞往师之。
征西将军桓朗子镇江陵。
要安暂往。
朱序西镇复请还襄阳。
深相结纳。
序每叹曰。
安法师道学之津梁。
澄治之垆肆矣。
安以白马寺狭。
乃更立寺名曰檀溪。
即清河张殷宅也。
大富长者并加赞助。
建塔五层起房四百。
凉州刺史杨弘忠送铜万斤。
拟为承露盘。
安曰。
露盘已讫汰公营造。
欲回此铜铸像事可然乎。
忠欣而敬诺。
于是众共抽舍助成佛像。
光相丈六神好明著。
每夕放光彻照堂殿像后。
又自行至万山。
举邑皆往瞻礼。
迁以还寺。
安既大愿果成。
谓言。
夕死可矣。
符坚遣使送外国金𮅓倚像高七尺。
又金坐像。
结珠弥勒像。
金缕绣像。
织成像各一张每讲会法聚。
辄罗列尊像。
布置幢幡。
珠佩迭晖。
烟华乱发。
使夫升阶履闼者。
莫不肃焉尽敬矣。
有一外国铜像形制古异。
时众不甚恭重。
安曰。
像形相致佳。
但髻形未称。
令弟子炉治其髻。
既而光焰焕炳耀满一堂。
详视髻中见一舍利。
众咸愧服。
安曰。
像既灵异不烦复治。
乃止。
识者咸谓。
安知有舍利故出以示众。
时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
其先闻安高名。
早已致书通好曰。
承应真履正。
明白内融。
慈训兼照。
道俗齐荫。
自大教东流四百馀年。
虽蕃王居士时有奉者。
而真丹宿川先行上世。
道运时迁俗未佥悟。
自顷道业之隆。
咸无以匹。
所谓月光将出灵钵应降。
法师任当洪范化洽幽深。
此方诸僧咸有思慕。
若庆云东徂摩尼回曜。
一蹑七宝之座暂现明哲之灯。
雨甘露于丰草。
植栴檀于江湄。
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
玄波溢漾重荡于一代矣。
文多不悉载。
及闻安至止。
即往修造。
既坐称言。
四海习鉴齿。
安曰。
弥天释道安。
时人以为名答。
齿后饷梨十枚。
正值众食。
便手自剖分梨尽人遍无参差者。
高平郤超遣使遗米千斛。
修书累纸深致慇勤。
安答书云。
捐米弥觉有待之为烦。
习凿齿与谢安书云。
来此见释道安。
故是远胜非常道士。
师徒数百斋讲不倦。
无变化伎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
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
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
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
其人理怀简衷多所博涉。
内外群书略皆遍睹。
阴阳算数亦皆能通。
佛经妙义故所游刃。
作义乃似法兰法道。
恨足下不同日而见。
其亦每言。
思得一叙。
其为时贤所重类皆然也。
安在樊沔十五载。
每岁常再讲放光波若。
未尝废阙。
晋孝武皇帝。
承风钦德遣使通问。
并有诏曰。
安法师器识伦通风韵标朗。
居道训俗徽绩兼著。
岂直规济当今。
方乃陶津来世俸给。
一同王公物出所在。
时符坚素闻安名。
每云。
襄阳有释道安是神器。
方欲致之以辅朕躬。
后遣符丕南攻襄阳。
安与朱序俱获于坚。
坚谓仆射权翼曰。
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
唯得一人半。
翼曰。
谁耶。
坚曰。
安公一人。
习凿齿半人也。
既至住长安五重寺。
僧众数千大弘法化。
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
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
乃以释命氏。
后获增一阿含。
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
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
既悬与经符。
遂为永式。
安外涉群书善为文章。
长安中衣冠子弟为诗赋者。
皆依附致誉。
时蓝田县得一大鼎容二十七斛。
边有篆铭人莫能识。
乃以示安。
安云。
此古篆书。
云鲁襄公所铸。
乃写为隶文。
又有人持一铜斛。
于市卖之。
其形正圆。
下向为斗。
横梁昂者为斗低者为合。
梁一头为籥。
籥同钟容半合。
边有篆铭。
坚以问安。
安云。
此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集戊辰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钧令天下取平焉。
其多闻广识如此。
坚敕学士内外有疑皆师于安。
故京兆为之语曰。
学不师安义不中难。
初坚承石氏之乱。
至是民户殷富四方略定。
东极沧海西并龟兹。
南苞襄阳北尽沙漠。
唯建业一隅未能𭠐伏。
坚每与侍臣谈话。
未尝不欲平一江左以晋帝为仆射谢安为侍中。
坚弟平阳公融及朝臣石越原绍等。
并切谏终不能回。
众以安为坚所信敬。
乃共请曰。
主上将有事东南。
公何不能为苍生致一言耶。
会坚出东苑命安升辇同载。
仆射权翼谏曰。
臣闻天子法驾侍中陪乘。
道安毁形宁可参厕。
坚勃然作色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不易。
舆辇之荣未称其德。
即敕仆射扶安登辇。
俄而顾谓安曰。
朕将与公南游吴越整六师而巡狩涉会稽以观沧海。
不亦乐乎。
安对曰。
陛下应天御世。
有八州之贡富。
居中土而制四海。
宜栖神无为与尧舜比隆。
今欲以百万之师求厥田下下之上。
且东南区地地卑气厉。
昔舜禹游而不反。
秦皇适而不归。
以贫道观之。
非愚心所同也。
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
并谓不可。
犹尚见拒。
贫道轻浅言必不允。
既荷厚遇故尽丹诚耳。
坚曰。
非为地不广民不足治也。
将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
顺时巡狩亦著前典。
若如来言则帝王无省方之文乎。
安曰。
若銮驾必动。
可先幸洛阳𭠐威蓄锐。
传檄江南。
如其不服伐之未晚。
坚不从。
遣平阳公融等。
精锐二十五万为前锋。
坚躬率步骑六十万到。
顷晋遣征虏将军谢石徐州刺史谢玄拒之。
坚前军大溃于八公。
西晋军逐北三十馀里。
死者相枕。
融马倒殒首。
坚单骑而遁如所谏焉。
安常注诸经恐不合理。
乃誓曰。
若所说不堪远理。
愿见瑞相。
乃梦见胡道人头白眉毛长。
语安云。
君所注经殊合道理。
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
当相助弘通可时时设食。
后十诵律至。
远公乃知。
和上所梦宾头卢也。
于是立座饭之。
处处成则。
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
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
条为三例。
一曰行香定座上讲经上讲之法。
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
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
安每与弟子法遇等。
于弥勒前。
立誓愿生兜率。
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形甚庸陋。
来寺寄宿。
寺房既迮处之讲堂。
时维那直殿。
夜见此僧从窗隙出入。
遽以白安。
安惊起礼讯问其来意。
答云相为而来。
安曰。
自惟罪深讵可度脱。
彼答云。
甚可度耳。
然须臾浴圣僧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安请问来生所往处。
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
即见云开。
备睹兜率妙胜之报。
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同见。
安后营浴具。
见有非常小儿伴侣数十来入寺戏须臾就浴。
果是圣应也。
至其年二月八日。
忽告众曰。
吾当去矣。
是日斋毕无疾而卒。
葬城内五级寺中。
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年七十二。
未终之前隐士王嘉往候安。
安曰。
世事如此行将及人。
相与去乎。
嘉曰。
诚如所言。
师并前行。
仆有小债未了不得俱去。
及姚苌之得长安也。
嘉时故在城内。
苌与符登相持甚久。
苌乃问嘉。
朕当得登不。
答曰。
略得。
苌怒曰。
得当言得。
何略之有。
遂斩之。
此嘉所谓负债者也。
苌死后其子兴方杀登。
兴字子略。
即嘉所谓略得者也。
嘉字子年。
洛阳人也。
形貌鄙陋似若不足。
本滑稽好语笑。
然不食五谷清虚服气。
人咸宗而事之。
往问善恶。
嘉随而应答。
语则可笑。
状如调戏。
辞似谶记。
不可领解。
事过多验。
初养徒于加眉谷中。
符坚遣大鸿胪徵不就。
及坚将欲南征遣问休否。
嘉无所言。
乃乘使者马。
佯向东行数百步。
因落靴帽解弃衣服奔马而还。
以示坚寿春之败。
其先见如此。
及姚苌害嘉之日。
有人于垄上见之。
乃遗书于苌安之潜契神人皆此类也。
安先闻罗什在西国。
思共讲析每劝坚取之。
什亦远闻安风。
谓是东方圣人。
恒遥而礼之。
初安生而便左臂有一皮广寸许。
著臂捋可得上下之。
唯不得出手。
又肘外有方肉。
上有通文。
时人谓之为印手菩萨。
安终后十六年。
什公方至。
什恨不相见悲恨无极。
安既笃好经典志在宣法。
所请外国沙门僧伽提婆昙摩难提及僧伽跋澄等。
译出众经百馀万言。
常与沙门法和诠定音字详覈文旨新出众经于是获正。
孙绰为名德沙门论。
自云。
释道安博物多才通经名理。
又为之赞曰。
物有广赡。
人固多宰。
渊渊释安。
专能兼倍。
飞声汧陇。
驰名淮海。
形虽草化。
犹若常在。
有别记云。
河北别有竺道安。
与释道安齐名。
谓习凿齿致书于竺道安。
道安本随师姓。
竺后改为释。
世见其二姓。
因谓为两人。
谬矣。
名僧传抄
本姓卫。诸伪秦书并云。常山扶柳人也。□□孩稚而家婴世祸。外兄孔氏鞠养之。年七岁。便解者音读书。五经文义稍已通达。迄于志学。邪好佛道。年十八乃出家。性甚聪敏。□□又别立禅房以栖。静胜果竹成列。华药布满。名曰檀溪寺。符坚遣使。送外国金薄倚像。高七尺一躯。金坐像一躯。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成像各一张。每讲席一建振发。风采纲领。玄宗开张。慧目理思。怀道之士皆负书而至。时年五十二矣。□□尝与弟子法遇等以人。于弥勒像前立誓愿。同生兜率。□□伪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来求寄憩。形色萧猥。服章垢悴。以房舍迮狭。安置讲堂中。中宵有起者。见讲堂不开。而于窗间跃出。维那白安。安呼共语。问。何事来此。希告以实。答曰。不敢相欺。为法师来耳。安曰。我罪根深浅。讵可遇度耶。答曰。法师罪甚不多。易为功德。安曰。何方自励。可得免度。曰。故应浴僧。浴僧未若浴罗汉功德至重也。安曰。浴僧力所能办。罗汉何由可致。曰。但荣其具。能相为致之。安曰。既已降屈相。能微见神力。开悟众心。此僧即举手仰拨天西北端。重霄既褰。见天宫伎乐。阖寺道俗无不必睹。久乃撝之。泯然还合。复还讲堂。因入澡灌中。倏尔在外。于是辞别而去。安乃大劳浴僧。浴僧事讫。更多煮香阳。净诸浴室。果致罗汉数十人。化作寺中小儿。室前共戏。俄而失去。闻有浴声。阳物尽用。安先与隐士王嘉。同在城内。以其年二月八日中食毕。嘉往候安。安曰。世事如此。行将及人。相与去乎。嘉曰。知所言并前去。吾有小责未了。不得俱。嘉别安。初无疾欲然而化。春秋七十二。葬五级寺中。□□安尝与嘉及弟子法遇等。于弥勒佛前。共立誓愿。愿生兜率。及姚苌之得长安也。嘉故在城。门阶户席皆璩旧物。岩见怆然而悲。纵恨其独与璩狎。并嫉其风望。恐为人所辅。恶而害之。泰元十六年造弥勒像。今在玄集寺中。桓玄为之颂。
桓石秀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谯国龙亢人。
桓豁子。
博涉群书,尤善《老》《庄》。
为荆州刺史,请为鹰扬将军、竟陵太守。
寻代叔桓冲为江州刺史、西阳太守。
性放旷,常弋钓林泽。
善骑射,发则命中。
不以荣爵婴心。
在州五年,以疾去职。
年四十三卒。
吉挹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9 【介绍】: 东晋冯翊莲勺人,字祖冲。
吉朗孙。
晋孝武帝初立,苻坚陷梁、益,桓豁表挹为魏兴太守,加轻车将军、领晋昌太守,拒战有功,拜员外散骑侍郎。
坚遣将攻魏兴,屡挫其锐。
后敌军继至,力不能抗,城陷被执,不言不食而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43—388 【介绍】: 东晋陈郡阳夏人,字幼度。谢安从子。有经国才略。桓温辟为掾。前秦数入寇,玄拒之,拜建武将军。孝武帝太元八年,淝水之战,玄统兵大破苻坚。复率军收复兖、青、司、豫诸州,封康乐县公。时司马道子执政,忌谢氏势盛,使玄还镇淮阴,后改会稽内史。卒官。谥献武。
全晋文·卷八十三
玄安幼度,安兄奕之第三子。
大司马桓温辟为掾,转征西将军桓豁司马,徵拜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进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封东兴县侯。
以破苻坚功进前将军,不受;加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军事,封康乐县公,还镇淮阳,移镇东阳,转授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
卒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献武。
毛璩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5 【介绍】: 东晋荥阳阳武人,字叔琏。
毛宝孙。
桓豁以为参军。
累迁宁朔将军、淮南太守、益州剌史。
桓玄称帝,璩传檄远近,遣将击破玄党,进征西将军,都督益梁秦凉宁五州军事,行宜都、宁蜀太守。
桓振陷江陵。
璩率众赴难。
参军谯纵因蜀人不乐东征,兵变,璩为纵党所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东莞安丘人,字玄度。有才学,少知名,大司马桓温引为参军,深加礼接。从讨袁真,至寿阳。以淮南屡叛,著《正淮》。寿阳平,封闻喜县侯。晋孝武帝太元中,拜著作郎,掌国史,累迁游击将军。
全晋文
滔字玄度,平昌安丘人,州举秀才,辟别驾,皆不就,大司马桓温引为参军,后为征西桓豁参军,领华容令,太元中拜著作郎,专掌国史,领本州大中正,迁游击将军,有集十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6—542 【介绍】: 亦作昙峦。北魏僧。雁门人。少于五台山出家,通内外经籍。后从菩提流支受《观无量寿经》,宏扬净土。魏主重之,号为神鸾。晚年住汾州玄中寺,时往介山之阴,聚徒讲经,后人称其处为鸾公岩。为中国净土宗祖师。有《礼净土十二偈》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或为鸾。
史失载姓氏。
世居五台。
灵踪圣迹。
习于见闻。
年未志学。
即出家。
陶冶内外典籍。
研究四论佛性之指。
尝以大集经。
词义深密。
欲为注解。
所作将半。
而遽感气疾。
周行求医。
至汾州秦陵之故墟。
登东门城。
仰见天门洞开。
六欲阶位。
上下重复。
由是疾愈。
将就前业。
念以为人命几何。
佛法无尽。
乃闻江南陶隐居。
治长生久视之方。
苟得之。
以遂厥志。
诚未晚也。
大通中。
南谒梁武皇帝于重云殿。
诏有司。
引峦从千迷道入。
时帝服僧伽黎。
著纳帽屏坐绳床殿隅。
峦至殿遥见。
意其必帝也。
然四顾略无几席。
独其中设一高座。
峦竟升而坐之。
竖佛性义焉。
遽三呼大檀越。
帝始前礼。
峦因顾之曰。
佛性义深。
今略标序。
有疑赐问。
帝即脱帽。
稍加质难。
且曰今日向晚。
明当相见。
峦下座出。
所历诘曲。
馀二十门。
无少差谬。
帝叹讶以为此道虽老侍从。
数往来者。
犹或误。
而其人才至。
便尔。
岂易欺哉。
翌日诏入太极殿帝降接听造隐居勾曲山中。
获仙方十卷。
遂东游海上。
路沮浙江波涛之险。
传者以有鲍郎子神。
灵甚。
祷之可济。
峦许为奏帝起祠宇。
神复现形谢。
及辞帝北归。
果如所许云。
时菩提流支方阐化魏境。
峦悉出所获方。
示之曰。
吾佛法中。
亦有胜此者乎。
流支即授以观经。
且谓苟依以脩治。
当證无生。
况长生乎。
唾去其方。
弗一省览。
峦并举以投之火中。
俄居并州大寺。
徙居汾洲北山石壁玄中寺。
或聚徒介山。
盖今所谓峦公岩者是也。
兴和四年终于平遥山寺。
寿六十有七。
终之日。
人咸见幡华幢盖。
香气乐音遍布。
其著述。
有调气论。
礼净土偈。
安乐集等。
行世。
自号玄简大士。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昙鸾。
或为峦。
未详其氏。
雁门人。
家近五台山。
神迹灵怪逸于民听。
时未志学。
便往寻焉备觌遗踪。
心神欢悦便即出家。
内外经籍具陶文理。
而于四论佛性弥所穷研。
读大集经。
恨其词义深密难以开悟。
因而注解。
文言过半便感气疾。
权停笔功周行医疗。
行至汾川秦陵故墟。
入城东门上望青宵。
忽见天门洞开。
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齐睹。
由斯疾瘉。
欲继前作。
顾而言曰。
命惟危脆不定其常。
本草诸经具明正治。
长年神仙往往间出。
心愿所指修习斯法。
果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
承江南陶隐居者方术所归。
广博弘赡海内宗重。
遂往从之。
既达梁朝。
时大通中也。
乃通名云。
北国虏僧昙鸾故来奉谒。
时所司疑为细作。
推勘无有异词。
以事奏闻。
帝曰斯非觇国者。
可引入重云殿。
仍从千迷道。
帝先于殿隅却坐绳床。
衣以袈裟覆以纳帽。
鸾至殿前顾望无承对者。
见有施张高座上安几拂正在殿中傍无馀座。
径往升之竖佛性义。
三命帝曰。
大檀越。
佛性义深。
略已标叙。
有疑赐问。
帝却纳帽便以数关往复。
因曰。
今日向晚明须相见。
鸾从座下仍前直出。
诘曲重沓二十馀门。
一无错误。
帝极叹讶曰。
此千迷道。
从来旧侍往还疑阻。
如何一度遂乃无迷。
明旦引入太极殿。
帝降阶礼接。
问所由来。
鸾曰。
欲学佛法限年命促减。
故来远造陶隐居求诸仙术。
帝曰。
此傲世遁隐者。
比屡徵不就任往造之。
鸾寻致书通问。
陶乃答曰。
去月耳闻音声。
兹辰眼受文字。
将由顶礼岁积。
故使应真来仪。
正尔整拂藤蒲具陈花水。
端襟敛思伫耹警锡也。
及届山所接对欣然。
便以仙经十卷。
用酬远意。
还至浙江。
有鲍郎子神者。
一鼓涌浪七日便止。
正值波初无由得度。
鸾便往庙所以情祈告。
必如所请当为起庙。
须臾神即见形。
状如二十。
来告鸾曰。
若欲度者明旦当得。
愿不食言。
及至明晨涛犹鼓怒。
才入船里帖然安静。
依期达帝具述由缘。
有敕为江神更起灵庙。
因即辞还魏境。
欲往名山依方修治。
行至洛下。
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
鸾往启曰。
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
留支唾地曰。
是何言欤。
非相比也。
此方何处有长生法。
纵得长年少时不死。
终更轮回三有耳。
即以观经授之曰。
此大仙方。
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
鸾寻顶受。
所赍仙方并火焚之。
自行化他流靡弘广。
魏主重之号为神鸾焉。
下敕令住并州大寺。
晚复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
时往介山之阴。
聚徒蒸业。
今号鸾公岩是也。
以魏兴和四年。
因疾卒于平遥山寺。
春秋六十有七。
临至终日。
幡花幢盖高映院宇。
香气𤑫勃音声繁闹。
预登寺者并同瞩之。
以事上闻。
敕乃葬于汾西泰陵文谷。
营建㙛塔并为立碑。
今并存焉。
然鸾神宇高远机变无方。
言晤不思动与事会。
调心练气对病识缘。
名满魏都。
用为方轨。
因出调气论。
又著作王邵。
随文注之。
又撰礼净土十二偈。
续龙树偈后。
又撰安乐集两卷等。
广流于世。
仍自号为有魏玄简大士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雁门人。
家近五台山。
神迹灵怪。
时未志学。
便往寻焉。
备觌遗踪。
心神欢悦。
便即出家。
读大乘经。
恨其词义深密。
难以开悟。
因而注解。
文言过半。
便感气疾。
停笔医疗。
行至汾州。
秦陵故墟。
入城东门。
上望青霄。
忽见天门洞开。
六欲阶位。
上下重复。
历然齐睹。
由斯疾愈。
前作尅眼。
方崇佛教。
承江南陶隐居者。
方术所归。
广博弘赡。
海内宗重。
遂往从之。
既达梁朝。
时大通中。
通名云北国番僧昙鸾奉谒。
时所司疑为细作。
推勘无有异词。
以事奏闻。
帝曰斯非觇国者。
可引入重云殿。
仍从千迷道。
帝先于殿隅。
却坐绳床。
衣以袈裟。
覆以纳帽。
鸾至殿前。
顾望无承对者。
见有施张高座。
上安几拂。
正在殿中。
傍无馀座。
径往升之。
竖佛性义。
三命帝曰。
大檀越。
佛性义深。
略已标叙。
有疑赐问。
帝却纳帽。
便以数关往复。
因曰今日向晚。
明须相见。
鸾从座下仍前直出。
诘曲重沓。
二十馀门。
一无错误。
帝极叹讶。
曰此千迷道。
从来旧时往还疑阻。
如何一度。
遂乃无迷。
明旦引入太极殿。
帝降阶礼接。
问所由来。
鸾曰。
欲学佛法。
恨年命促减。
故来远造陶隐居。
求诸仙术。
帝曰此傲世遁隐者。
比屡徵不就。
任往造之。
鸾寻致书通问。
及届山所。
接对欣然。
便以仙方十卷。
用酬远意。
还至浙江。
有鲍郎子神者。
一鼓涌浪。
七日便止。
正值波初。
无由得渡。
鸾便往庙所。
以情祈告。
必如所请。
当为起庙。
须臾神即见形。
告鸾曰。
若欲渡者。
明旦当得。
愿不食言。
及至明晨。
涛犹鼓怒。
才入船里。
帖然安静。
依期达帝。
具述由缘。
有敕为江神。
更起灵庙。
因即辞还魏境。
欲往名山。
依方修治。
行至洛下。
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
鸾往启曰。
佛法中。
颇有长生不死法。
胜此土仙经者乎。
留支唾地曰。
是何言欤。
非相比也。
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
纵得长年。
少时不死。
终更轮回三有耳。
即以观经授之曰。
此大仙方。
依之修行。
当得解脱生死也。
鸾寻顶受。
所赍仙方。
并火烧之。
自行化他郡。
流靡弘广。
魏主重之。
号神鸾。
兴和四年。
因疾。
卒于平遥山寺。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朱氏。会稽人。始名法京。少有异志。尝遇僧乞食。谓之曰。郎性嗜善。今天台山有初依菩萨。说法其间。可从以出家。陈太建十四年。乃入山。适值智者处高座开讲。明遽礼拜。智者下座笑曰。宿愿力故。复尔相遇。因受禅法。兼习法华。行方等般舟观音忏悔。陈祯明元年。侍智者游杨辇。诏居光宅。以脩定业。仍命之纲纪。陈亡。智者西上。止庐山东林寺。明行忏法于陶侃瑞像阁。偶有僧谓曰。至理晓朗。照了三世。因易名普明。智者以为然。及智者欲铸铜钟。归天台供养。而盲人适至炉韛之所。明大恶之。及出模。果破缺不完整。再铸而后克全。声闻七十里。国清房居水上。其下多礓石。不便于汲。独念曰。苟石能出水者。岂不快哉。数日石果出水。 国清讲堂狭小。明欲易而高大之。顶禅师谏以为不可。俄括州刺史周孝节。舍杉柱泛海。至明往迓之。顶于赤城见明行林木中。身长出林木上。翼从数十人。语顶曰。兄勿苦谏我。我事成矣。顶知其异。合掌曰。不敢一听仁者所为。立柱之日。山灵见相。尤奇诡。造金铜丈六卢舍那坐像。僧有施金十一两者。曰从漕溪村来。迹之无有。侍者恒闻其房有人语声。而明劝之脩善者。视之则寂寥如常时。忽晨起。呼诸弟子励曰。夫人命危脆。宜自知时。因更衣而逝。寿八十六遗体端坐。屈三指。颜色经信宿不变。寺主慧纲。维持后事尤备。而塔则其弟子荣泰奉焉。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 习禅四
释普明。
本名法京。
俗姓朱氏。
会稽人。
少小志操有异恒童。
口常称佛。
聚砂以为福事。
蒿艾以为殿塔。
不俗谈戏。
惟志崇法。
有僧乞食因即劝云。
郎子既有善性。
可向天台山出家。
其中有四依菩萨在彼说法。
遂以陈太建十四年。
踰山越涧来入天台。
正值智者处坐说法。
下讲竟。
顶礼归依愿尽此生以为弟子。
智者笑云。
宿誓愿力今得相遇。
晓夕左右伏膺无懈。
专求禅法兼行方等般舟观音忏悔。
诵法华经一部。
至祯明元年。
陈主敕迎智者出都。
从往金陵居光宅寺。
专以禅思为业。
同堂坐者奉命检校。
俄而陈国云亡。
智者即上江州庐山东林寺。
明于陶侃瑞像阁内。
行观音忏法。
冬十一月身不衣絮苦节行道。
见一僧云。
所名法京未为嘉称。
可改为普明。
此名晓朗照了三世。
忏讫启智者述之。
便云。
此冥中所示。
宜即改旧从新。
又随智者往荆州玉泉寺。
每于泉侧练若专思。
智者反路台峰令造大钟。
天台供养。
江陵道俗竞为经营。
当欲铸时。
盲人来看。
明悬鉴机知相不吉。
果尔开模钟破缺。
仍即倍工修造。
约语众中。
支不具者勿来看铸。
遂得了亮铮鑅声七十里。
钟今见在佛陇上寺。
后还国清所住之房。
去水悬远。
房头空地纯是礓石。
乃怀念曰。
若令此石出水。
岂不快乎。
言竟数日。
石中泉溜周给东西。
国清精舍随高置立。
明以讲堂狭小欲毁广之。
共顶禅师商量。
顶劝勿改。
有括州都督周孝节。
遥闻此事即施杉柱泛海送来。
顶向赤城。
感见明身长一十馀丈。
高出松林之上。
翼从数十许人。
语顶曰。
兄勿苦谏。
事愿剋成。
顶知神异。
合掌对云。
不敢更谏。
一依仁者。
竖堂之日感动山王。
晨朝隐轸状若雷震。
摧树倾枝阔百步许。
自佛垄下直到于寺。
至乎日没还返旧踪。
砰砰磕磕势若初至。
又愿共道俗造当殿金铜卢舍那像坐身丈六。
时有一人称从槽溪村来。
施金十一两用入像身。
问其姓名终不肯说。
礼拜辞退。
周访彼村无人识者。
又比房侍者恒闻房内共人语话。
阴伺察视不见别形。
所听言音唯劝修善。
既而化缘就毕。
大渐时至。
清旦呼诸弟子。
夫人寿命不可常保。
汝等宜知。
便自脱新净之衣。
著故破者。
换衣才竟奄然就灭。
春秋八十有六。
经二宿左手仍内屈三指。
当于其时有房内弟子荣泰难提二人。
剃头沐浴见如此事。
即报寺主慧网。
合众惊集倍恸于怀。
然其为性不畜私财。
淅南诸州男女黑白归向者数不可纪。
所得布施随缘喜舍。
每参隋帝悉蒙命坐。
赐绢一百二十段。
用充六物。
不留寸尺。
悉造经像。
有敕施僧基业。
见于寺录。
造金铜尊像小大十躯。
悉人中已上十回作僧施。
读藏经二遍。
其外书写经论。
彫画殿堂。
修诸寺宇。
傍为利益。
及诸灵验。
功德费用。
运心应念即自送来充其支度。
不可具载。
神僧传·卷第五
释普明。本名法京。俗姓朱氏。会稽人。少小志操有异。有僧乞食因劝云。即子既有善性。可向天台山出家。其中有初依菩萨在彼说法。遂以陈太建十四年。踰山越涧来入天台。正值智者处坐说法。智者笑云。宿誓愿力今得相遇。随智者往荆州玉泉寺。每于泉侧练苦专思。智者反路台峰令造大钟天台供养。江陵道俗竞为营造。当欲铸时盲人来看。明悬鉴机知相不吉果尔。开模钟便破缺。后还国清所住之房。去水悬远。房头空地纯是礓石。仍怀念曰。若令此石出水岂不快乎。言竟数日石中泉溜。周给东西。国清精舍。隋高帝置立。明以讲堂狭小欲毁广之。共顶禅师商量。顶劝勿改。有括州都督周孝节遥闻此事。即施杉柱泛海送来。顶向赤城感见明身长一十馀丈。高出松林之上。翼从数十许人语顶曰。兄勿苦谏事愿剋成。顶知神异合掌对曰。不敢更谏一依仁者。竖堂之日感动山王。晨朝隐轸状若雷震。摧树倾枝阔百步许。自佛垄下直到于寺。至于日没还返旧踪。砰砰磕磕势若初至。又愿共道俗造堂殿金铜卢舍那像坐身丈六。时有一人称从曹溪村来。施金十一两用入像身。问其姓名终不肯说。礼拜辞退。周访彼村无人识者。又比房侍者恒闻房内共人语话。阴伺察视不见别形。所听言音唯劝修善。既而化缘就毕。大渐时至清晨呼诸弟子曰。夫人寿命。不可常。保汝等宜知。便自脱新净之衣著故破者。换衣才竟奄然就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