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沈之源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六
许孟昭,字景班,元和人。
知县廷鑅女,诸生沈之源室。
清诗别裁集
字景班,江南元和人。许廷鑅女。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七
释觉源,字性海。
姓张氏,定远人。
幼颖异,九岁五经具成诵,弱冠入县学,文名藉甚。
顾无心仕进,每作出世想。
因亲老未能遽舍,为取妻生一子。
居常究心内典,阅《华严》、《法华》诸经,多有契悟。
无何,父母相继逝,始决志出家。
依金陵耆阇寺克静祝发,礼封崇皓清受具足戒,时年已四十矣。
自以学道迟暮,乐行苦行,坚持戒律,口不妄语,不非时食,手不触金银宝物,身不著兽毛蚕丝,四者尤为今时所难。
尝于阅藏,行二时头陀,遍参知识。
闻焦山借庵禅师为洞下名德,因往参叩,机绿契合,遂承印记。
复住山中藏,盖深入教海,而于华严奥旨,独有会心,乃自别其号曰“一真法界”,以志庆幸,由是覃精《华严》,手披不暇,数百过乃至背诵,不遗一字。
尝为四众讲演大义,抉幽剔微,听者豁然。
重订《普门观忏仪》,昼夜六时行法,胁不著席十数年。
居心质直,其正见知如永明、云栖,以净土为归宿,日诵弥陀名号十万声,每礼忏毕,必回向净土。
从学弟子数十人,皆一时之隽。
多主席名山,而源乃虚怀若谷,愿居学地,有云栖风。
尝南游天台四明,西谒九华,过舒州礼三祖塔,登妙高峰,所至道俗敬礼,请求开示。
源随机利导,莫不得其益以去,以是皈信者众。
虽未曾主席一方,而恒为诸方留止,主人必为设普明观坛场,四事供养无阙,其道德感人深矣。
晚年石谷成禅师延居高旻,屏绝诸缘,一意安养。
旧患足疮,至是增剧,而六时礼拜无少间,复于普明忏后,加礼弥陀四十八愿,礼已即持名号不绝。
从学伺便请益,更无他语,唯以西方净业,谆谆劝勉而已。
源一生精力,注于木叉、净业二事。
既以自为,即以为人,又理胜辞达,命人一历耳根,顿获解脱。
尝辅戒焦山,或问:“自性清净名为戒体,今师精究律部,敢问和尚是戒耶?
阿阇黎是戒耶?
白四羯磨是戒耶?
”源答曰:“和尚非戒,然非和尚亦不得自性净戒。
阇黎非戒,然非阇黎亦不得自性净戒。
羯磨非戒,然非羯磨亦不得自性净戒。
譬如玉在石中,必玉人雕琢而后成。
金在矿中,必金师煆炼而后净。
佛性在烦恼中,必净戒遮止而后见。
”一时以为名言。
武昌陈熙愿倾必皈依,信仰尤笃,将归乞其指示,手书天悟《净土诗》一首,有句云:“普贤独发愿,何事再相疑。
”且言“欲了生死,不外禅净一门。
然而竖出难,而横超易。
则今时修行切要,唯在净土一门耳。
”石谷禅师,尝有《禅净百偈》之刻,源为之叙,略云:“参禅时法法归禅,念佛时法法归佛。
所以《普门》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势至》云:总摄六根,净念相继。
是知参禅要全身放下,不放下则六根动被遮蔽。
念佛要念念提起,不提起则种现乘间而出。
以念佛之心参禅,则参禅即归净土,以参禅之心念佛,则念佛即是深禅。
”其发明禅净分合之义,彻了无馀。
嘉兴精严灏融缘禅师,虽禅门宗匠,亦持木叉,而修净业者。
舆源为同参契友,谓:“源以念佛为往生正因,以持戒为决定往生正因,以读诵大乘、解第一义为往生上品正因,总成就一往生因缘。
”其言谅哉。
源之居蓃湾十馀载,道俗钦慕,奉为规法。
嘉庆二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示寂,世寿六十有九。
是年夏即辞归焦山,石谷坚留不可归。
逾月而示微疾,自知期至,晨起索浴,浴毕端坐念佛,安然化去。
茶毗时,瑞云盘空,有光成五色,从火际道透虚空,获舍利子三莹净如玉。
塔于润州八公山,其徒供其舍利于山寺书藏楼。
所著有《普明观法》一卷,《宗镜目录》二卷,《毕竟毗尼》二卷,《出世上上禅》一卷,《反约集》一卷,净土诗百首,寂后借庵搜其遗稿,刻为《拾遗集》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湖广长沙人,俗姓罗,号象先。生而聪颖,年十五中秀才。寻遭家难,乃投南岳出家,依宝珠和尚受戒。有悟,南游驻锡天台。日勤五悔,持《梵纲·心地品》及《十六观经》为常课。有间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从之学者甚众。万历间以道高,赐紫衣。示寂后,武塘袁黄为之撰铭。
大明高僧传·卷第四 解义篇第二之四
释真清。
号象先。
长沙湘潭罗氏子也。
生而颖异脩干玉立威仪严肃不妄言笑。
日诵经史数千言终身不忘一字。
父为河南县尹。
常对宾朋以大器期之。
年十五补邑弟子员。
偶有异僧过而目之曰。
此法门之良骥也。
十九因家难起。
遂投南岳伏虎岩依宝珠和尚薙染受具足戒。
令看无字话。
自是一心参究寒暑不辍。
至二十五从珠游金陵探禹穴。
因舟触岸有声忽有省。
珠大喜曰。
幸子大事已明。
善宜保护。
珠以年高自普陀栖隐于下天竺。
时内臣张公永慕珠道行。
密奏  张太后赐紫色僧伽黎衣以徵其德。
珠忽一日命师曰。
吾欲观化。
无令人入。
闻吾击磬声。
当启户。
数日不闻动定。
师密窥牖隙见珠鼻柱垂地。
越一日闻磬。
师方排闼而入。
珠已泯然逝矣。
珠既化去。
师乃访盐官古迹驻锡觉皇。
俄患背疾。
感云长入梦授药病愈。
时佛慧寺月溪法师讲起信论于吉祥。
艳师乃率众延唱临济宗旨。
众扣师室。
师从容语之曰。
圆宗无象。
满教难思。
我若有宗可讲。
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
即真空亦为缘虑之场。
汝若有法可听。
岂特头上安头。
实际却为声名之境。
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不过以楔出楔随迷遣迷。
是故会旨者山岳易移。
乖宗者锱铢难入。
况起信之旨大彻宗乘。
何须更烦忉怛勉之。
众皆稽首而退。
师乃南游天台穷搜胜绝。
怀无见睹之高风诛茆其塔前三年。
有荆山法师赴石梁之社。
偕师至毗陵永庆。
互以楞严参究。
荆山叹曰。
某所讲经虽精微于佛语。
闻师所论诚出卷于尘中。
师欲返初服。
而礼部唐公荆川留结千日之期。
已而复归天台古平田寺。
临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访道。
订为方外交。
随迁华顶天柱峰。
修大小弥陀忏六年。
暇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
故四方学者攀萝而至者户外之履常满。
一夕梦。
琳宫绮丽宝树参差见弥陀三圣。
师方展拜。
傍有沙弥。
授与一牌书曰。
戒香薰修。
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
盖师日勤五悔。
密持梵网心地品及十六观经为常课是亦精诚之所感耳。
尝示众曰。
大乘八万小乘三千实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
今世之高流轻蔑律仪惟恃见解。
遂令后学不遵佛制辄犯规绳。
本自无愆误造深罪。
饶他才过七步辩若悬河。
不免识堕铁城。
终未解脱。
汝等勉之。
万历丁亥八月蒙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遣使降旨褒崇赐金纹紫方袍以宠之。
十月王太初居士因丁内艰。
请师就永明禅室阐妙宗钞。
百日为期。
时台郡王理邢某亲登云峤而设供焉。
戊子岁俭群盗蜂起。
相戒无敢入师之室。
𭬥李五台居士陆光祖虚芙蓉之席见招。
辞不赴忽谓众曰。
源之慈云实懒融四世孙为开山。
唐天宝赐额曰云居山曰安国。
五代德韶国师中兴为第二道场。
永明寿禅师剃发之所。
今坐禅石永明庵故址在焉。
韶公常领徒五百说法此地。
昔螺溪寂法师请复台教。
谛观亦亲礼足。
皆此寺也。
今为豪民夺之。
将为掩骨所。
窃思  朝廷千数百年之香火一旦为俗子葬地。
谁之罪也。
遂罄衣钵赎归之。
将谋兴建。
俄云间陆宗伯平泉聘说法于本一院。
李方伯冲涵聘讲于桐川。
再毕返棹嘉禾龙渊。
欻抱疾告门人曰。
夜来神人启我为魏府子。
其富贵非吾所志也。
遂付衣钵遗嘱弟子。
如法阇维。
尽发长物。
于五台云栖西兴五处饭僧。
有勉服药石者。
师谢曰。
生死药能拒乎。
吾净土缘熟圣境冥现。
此人间世固不久矣。
是岁正月七日乃绝粒惟饮檀香水而已。
期于二十九日告终。
每日虽米浆不入于口。
与众说无生法。
诲谕进修而拳拳弗倦。
至夕乃起别众曰。
吾即逝矣。
无以世俗事累我。
众请曰。
和尚往生净土。
九品奚居。
曰中品中生也。
众曰。
胡不上品生耶。
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
言毕泊然而逝。
延五日颜色红润如生。
手足温软怡容可掬。
吊者无敢下拜。
荼毗日天色霁明净无纤翳。
举火之际忽有片云。
如盖凝覆其上洒微雨数点。
烟焰起时异香充塞。
内自殿阁僧房外自路人船子。
所闻种种随力不同。
火馀骨有三色而锵锵有声。
红者如桃。
白者如玉。
绿者润似琅竿犹香气郁郁。
师生于嘉靖丁酉十二月二十六日。
示寂于万历癸巳正月二十九日。
世寿五十七。
腊三十八。
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冈。
壬寅迁于寺西螺师山右绣文溪之上。
武塘了凡居士袁黄撰铭。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象先。长沙湘潭罗氏子。生而颖异。修干玉立。威仪严肃。不妄言笑。日诵经史数千言。终身不忘一字。父为河南县尹。常对宾朋。以大器期之。年十五。补邑弟子员。偶有异僧。过而目之曰。此法门良骥也。十九因家难起。遂投南岳伏虎岳。依宝珠和尚薙染。受具足戒。令看无字话。自是一心参究。寒暑不辍。至二十五。从珠游金陵。探禹穴。因舟触岸有声。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善宜保护。珠以年高。自普陀栖隐于下天竺。忽一日命师曰。吾欲观化。无令人入。闻吾击磬声。当启户。数日不闻动定。师密窥牖隙。见珠鼻柱垂地。越一日闻磬。师方排闼而入。珠已泯然逝矣。珠既化去。师乃访盐官古迹。驻锡觉皇。俄患背疾。感云长入梦授药病愈。时佛慧寺月溪法师。讲起信论于吉祥。师乃率众。延唱临济宗旨。众扣师室。从容语之曰。圆宗无象。满教难思。我若有宗可讲。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为缘虑之场。汝若有法可听。岂特头上安头。实际却为声名之境。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不过以楔出楔。随迷遣迷。是故会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锱铢难入。况起信之旨。大彻宗乘。何须更烦忉怛。勉之。众皆稽首而退。师乃南游天台。穷搜胜绝。怀无见睹之高风。诛茆塔前三年。有荆山法师。赴石梁之社。偕师至毗陵永庆。互以楞严参究。荆山叹曰。某所讲经。虽精微于佛语。闻师所论。诚出卷于尘中。师欲返初服。而礼部唐公荆川。留结千日之期。已而复归天台。古平田寺。临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访道。订为方外交。随迁华顶天柱峰。修大小弥陀忏。六年。暇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故四方学者。攀萝而至。俄云间陆宗伯平泉。聘说法于本一院。李方伯冲涵。聘讲于桐川。再毕返掉嘉禾龙渊。歘抱疾。告门人付衣钵。遗嘱弟子如法阇维。尽发长物。于五台云栖西。兴五处饭僧。卒于万历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寿五十七。腊三十八。如惺抱骨建塔。迁于寺西螺师山右。绣文溪之上。武塘了凡居士袁黄撰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真清,字象先,湘潭罗氏子。
生而颖异,修干玉成,威仪严肃,不妄言笑,日诵经史数千言,终身不忘一字。
父为河南县尹,常对宾朋以大器期之。
年十五,补邑弟子员。
偶有异僧,过而目之曰:“此法门之良骥也。
”十九因家难起,遂投南岳伏虎岩,依宝珠薙染,受具足戒,令看无字话。
自是一心参究,寒暑不辍。
至二十五,从珠游金陵,探禹穴,因舟触岸有声,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宜自持护。
珠以年高,自普陀栖隐于下天竺。
时内臣张公永慕珠道行,密奏张太后,赐紫色僧伽黎衣以徵其德。
珠忽一日命清曰:“吾欲观化,无令人入,闻吾击磬声,当启户。
”数日不闻声息,清密窥牖隙,见珠鼻柱垂地。
越一日闻磬,师方排闼而入,珠已泯然逝矣。
珠既化去,清乃访盐官古迹,驻锡觉皇,俄患背疾,感神入梦授药,病愈。
时佛慧寺月溪法师讲《起信论》于吉祥,以清为唱临济宗旨,率众叩其室,清从容语之曰:“圆宗无象,满教难思,我若有宗可讲,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为缘虑之场,汝若有法可听,岂特头上安头,实际却为声名之境,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不过以楔出楔,随迷遣迷,是故会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锱铢难入,况《起信》之旨大彻宗乘,何须更烦忉怛,勉之。
”众皆稽首而退。
清乃南游天台,穷搜胜绝,怀无见睹之高风,诛茆其塔前三年。
有荆山法师赴石梁之社,偕清至毗陵永庆,互以《楞严》参究,荆山叹曰:“某所讲经虽精微于佛语,闻师所论诚出卷于尘中。
”清欲返初服,而礼部唐公荆州留结千日之期。
已而复归天台古平田寺,临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访道,订交而去。
随迁华顶天柱峰,修大小弥陀忏六年,暇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故四方学者攀萝而至,户外之履常满。
一夕,梦琳宫绮丽,宝树参差,见弥陀三圣,方展拜间,傍有沙弥授与一牌,书曰:“戒香熏修”,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
盖清日勤五悔,密持《梵网心地品》及《十六观经》为常课,是亦精诚之所感耳。
尝示众曰:“大乘八万,小乘三千,实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
今世之高流轻蔑律仪,惟恃见解,遂令后学不遵佛制,辄犯规绳,本自无愆,误造深罪,饶他才过七步,辩若悬河,不免识堕铁城,终未解脱,汝等勉之。
”万历丁亥八月,慈圣宣文明太后遣使赐金纹紫方袍以宠之。
十月王太初居士因母丧,乞清就永明禅室阐《妙宗钞》,百日为期。
时台郡邢主理亲登云峤而设供焉。
戊子岁俭,群盗蜂起,相戒无敢入室。
槜李五台居士陆光祖虚芺蓉之席见招,辞不赴。
忽谓众曰:“桃源之慈云,实懒融四世孙为开山,唐天宝赐额曰‘云居’,山曰‘安国’。
五代德韶国师中兴为第二道场,永明寿禅师剃发之所,今坐禅石永明庵故址在焉。
韶公常领徒五百说法此地,昔螺溪寂法师请复台教谛观,亦亲礼足,皆此寺也。
今为豪民夺之,将为掩骨之所。
窃思朝廷千数百年之香火,一旦为俗子葬地,谁之罪也?
”遂罄衣钵赎归之,将谋兴建。
俄云间陆宗伯平泉聘说法于本一院,李方伯冲涵聘讲于桐川,已而返棹嘉禾龙渊,歘抱疾,告门人曰:“夜来神人启我为魏府子,其富贵非吾所志也。
”遂付衣钵,遗嘱弟子如法阇维,尽发长物于五台、云栖、西兴五处饭僧。
有勉服药石者,清谢曰:“生死,药能拒乎?
吾净土缘熟,圣境冥现,此人间世固不久矣。
”是岁正月七日,乃绝粒惟饮檀香水,期于二十九日告终。
每日虽米浆不入口,与众说无生法,诲谕进修而拳拳弗倦。
至夕乃起,别众曰:“吾即逝矣,无以世俗事累我。
”众请曰:“此去往生净土,九品奚居?
”曰:“中品中生也。
”众曰:“胡不上品生耶?
”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
”言毕,泊然而逝,延五日颜色红润如生,手足温蠕,怡容可掬,吊者无敢下拜。
荼毗日,天色霁明,净无纤翳,举火之际,忽有片云如盖凝覆其上,洒微雨数点,烟燄起时,异香充塞,内自殿阁僧房,外自路人船子,所闻种种随力不同。
火馀,骨有三色而锵锵有声,红者如桃,白者如玉,绿者润似琅竿,犹香气郁郁。
清寂于万历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寿五十七,腊三十八。
释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冈,壬寅迁于寺西螺师山右绣文溪之上。
武塘了凡居士袁黄撰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