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郑振铎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卫州黎阳人。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
桂苑丛谈》谓其生于隋时,为黎阳人王德祖收养;《云溪友议》卷下则谓其“生于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为名”。
二书记载皆涉神异,不尽可信。
敦煌写卷王道《祭杨筠文》称其为“通玄学士”。
生活时代大致在唐初数十年间。
据诗中自述可知,其家境初时颇殷富,幼时多读诗书,成年后家业败落,晚况颇萧条。
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皈信佛教。
享年可能达七、八十岁。
王梵志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颇多讽刺与揶揄,对社会问题间亦有所涉及。
诗风平易浅显,多用村言俚语,时带诙谐幽默之趣,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寄嘻笑怒骂于琐事常谈之中。
其诗在民间流传广泛,在诗坛上曾产生不小影响。
寒山、拾得、庞蕴等人所作诗偈,皆承其绪余而有所发展。
王维、皎然、白居易等诗人亦曾受其影响。
其诗在两《唐书》中未曾著录。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成书之时相当于唐末,已载有《王梵志诗》2卷,知唐时已传至日本。
宋史·艺文志七》曾著录《王梵志诗集》1卷,今不存。
唐宋人所著《诗式》、《历代法宝记》、《云溪友议》、《鉴诫录》、《林间录》、《冷斋夜话》、《梁溪漫志》等书中收录其诗20多首。
全唐诗》未收其诗。
敦煌遗书中唐五代写本有王梵志诗歌抄本约30种。
1925年,刘复校理巴黎所藏两种抄本,收入《敦煌掇琐》。
1935年,郑振铎复校录1卷,收入《世界文库》。
此前,日本所编《大正藏》中,亦收有其诗1卷。
王梵志诗始为世人注意。
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今人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据28种写本录王诗336首,并予校订注释,一时颇称完备。
此书出版后,俄罗斯所藏列一四五六卷王梵志诗始公布于世。
张锡厚将此卷与另一写本拼合,另得诗60余首,刊于《文学遗产》1988年第六期。
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项楚《王梵志诗校注》,收诗390首,最为完备。
全唐诗补逸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
编诗一卷,计一百十一首。
案:《全唐诗》无王梵志诗,生平事迹不可考。
太平广记》所载,神诞不可信。
刘复《燉煌掇琐》据巴黎国家图书馆藏二七一八号燉煌卷子录出梵志诗一卷,另以三二六六号残卷校之。
今即自刘本录出,而取郑振铎本《梵志诗拾遗》补其缺。
(王梵志诗卷子原为三卷,上所云即其首卷,二卷今佚,三卷胡适藏之。
郑本《拾遗》,即三卷中一部分。
)此外馀又见唐释皎然《诗式》及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引梵志诗各一首,今并录附于后。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郭绍虞(1893-1984) 原名郭希玢。
苏州人。
中学未毕业,自学创作与学术。
1919年到北京为《晨报副刊》撰稿,并在北大旁听,加入新潮社。
1921年和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等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从事新诗、散文创作。
主攻古代文学批评史。
解放后任同济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上海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复旦文学研究室主任、《上海文学》编委等职。
有《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沧浪诗话校释》、《诗品集解》、《续诗品注》、《宋诗话辑佚》、《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中国历代文论选》等。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姚华(1876—1930) 字重光,号茫父,久居北京莲花寺,因别署莲花龛主。
贵州贵筑(今贵阳)人。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三十年(1904)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
善于诗词曲、书画、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等。
与陈师曾最善。
留学日本,毕业归国后,被任邮传部船政司主事,民国后,被选为参议院议员,后任北京女子学校校长。
梁启超、鲁迅、郭沫若、郑振铎、陈师曾、陈叔通、郑天挺、马叙伦、梅兰芳等皆赞之。
民国初生活贫困、父母子女皆亡,身体瘫痪,贫病交加,死葬北京西直门外灶君庙姚山。
有《弗堂类稿》31卷,其中诗11卷,词3卷,曲1序、序跋5卷,碑志、书牍、传、祭文、赞、铭各1卷。
《姚茫父书画集》、《弗堂诗》、《菉猗室曲话》、《小学问答》、《书运》、《说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语》、《古盲词》等。
弗堂词
1876-1930.6,字重光,号茫父,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三十年(1904年)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留学日本。毕业归国后,被任邮传部船政司主事,民国建立以后,被选为参议院议员,后任北京女子学校校长。有《弗堂类稿》31卷,其中诗11卷,词3卷,曲1序、序跋5卷,碑志、书牍、传、祭文、赞、铭各1卷。还有《姚茫父书画集》、《弗堂诗》、《菉猗室曲话》、《小学问答》、《书运》、《说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语》、《古盲词》等。
弗堂词·姚茫父墓志铭
湘潭周大烈撰 嗟乎,士夫道丧。茫父乃郁郁陨于破寺中矣。茫父性姚名华,字重光,贵州贵阳人。清光绪丁酉举于乡,甲辰成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习说文许氏学,好篆隶,奉亲居京师莲花寺,穷搜金石文字,比勘题识,早夜不休,于士夫所挟持为荣贵者若冥然而无睹,其困勤笃嗜,清之张廷济无以过之。时德宗在位,穆宗生母孝钦显皇后临时称制,内政败乱。庚子拳匪事起,国几亡,君不胜愤慨,值议变法,偕朝士赴日本学法律政治。余时亦由湖南东渡,同入法政大学,见其挟册上堂,书所授语,一字无遗。固矻矻以厕群强中图拯救之道,学竟归,迁邮传部船政司主事,邮政司建核科科长。而国已乱,未几,宣统帝逊位,民国建立,被选为临时参议院议员。自是四居议席。然所抱持者盖无一不与人相忤,所谓议会政治,竟未尝参与焉。乃愤然竟弃所学,仍居破寺中,理其旧业,更恣意作书画,每画辄题其诗词与曲,曲尤工,人竞买之。朝夕所资,略取给焉。余客京师时,亦寓寺中,与论金石词曲,以为遭此时,固得所遣矣。自宣统己酉至民国十八年间,连丁继妣熊恭人暨孝宪先生忧,又连丧子女四人,其弟芗早丧,仅遗一女,又病卒。值国内军人斗争,战祸日剧,忧乱迸于一时,遂得偏废疾。余时时往视之,外貌丰硕如故,仍据案挥残臂作书画,磅礴郁积,意气若不可一世,四五年中,无颓败状。嗟乎,是岂真不可一世邪。十九年六月病再发,一日而卒。所著有小学问答、说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语、古盲词,蒐存未刊行,自定诗赋词曲论著杂文,题曰弗堂类稿三十一卷。其门人王伯群为印于金陵。曾祖玉德,妣吴氏。祖廷辅,妣严氏。考源清,私谥孝宪先生,妣雷氏。子四。鋈,日本高等蚕丝学校毕业。鋆,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出嗣弟芗。鐜,先卒。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肄业。女三。銮,适同县文宗沛。盘、錖,未适人而卒。葬北平西直门外灶君庙姚山之阳。其友周大烈为之铭曰:吾道非邪,彼所抱之道亦再颠而再倒。当士夫群攘攘于奔离中,顿踬以老。嗟乎,茫父已已乎,世昏形槁,附燕甸兮片石棱棱,顾姚山兮孤心皓皓。
弗堂词·跋
姚崇光先生以宏达之才崛起边方。清末由进士游学东洋,供职邮部。入民国后任北京女子师范校长。顾以性长文学,不耐案牍,又一时任事者多非同类,奔竞成风,素所深耻,乃退而精研艺术。确有心得,书画诗词皆卓然自成一家,而画尤冠绝燕京,驰誉中外。得其碎幅零缣,无不珍为鸿宝。惜乎五十过二,遽辞人间,诚艺文界之一大损失矣。夫天之赋予于人也,不能使其完全,而人之生于世也,往往多留缺陷。向使崇光先生得位乘时,勋猷彪炳,其尚有余力以专攻文艺,优入纯粹以精之域乎。韩昌黎谓柳子厚斥不久,穷不极,其文学词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无疑,诚知言也。燕京七百年来为中国惟一之都会,名书古画乃藏庋之渊薮。自经庚子乱后,加以民国改革,时势变迁,从来罕见之图籍,出现于市廛间者不少。先生适逢其会,久滞彼都,日惟与厂甸营此业者相周旋,过目珍奇不下数千种,虽寒素家风,为力有限,百难购一,而借此遍览千古名家,以发抒其抑塞磊落之气,所谓得江山之助,握造化之权,心领神会,豁然贯通,故能臻此绝诣,岂偶然哉。世人多谓黔中僻陋,黔地诚僻陋,而黔人之游历于外者开拓心胸,激扬志趣,其所成就每凌驾乎中原,亦以中原数千年来文物声名发泄已甚,而边省磅礴郁积,名山大川之灵秀甫启其端倪。虽在交通阻隔之世,人才已渐奋兴焉。况今之飞机铁道,一日千里。行见重门洞开,贤哲浚发,其必能超越全国,可断言也。先生捐馆后,门人王君伯群搜集平生著作,编为弗堂类稿三十余卷,中以题跋为最多,诗文次之,词二卷,曲一卷,惟临殁之庚午春词二十余阕未编入。今印丛书四集,悉采入以为诸词家之殿。溯黔中自明设省,三百年间诗人接踵,专集颇多,惟一词则阒焉寡闻。清代词家始有江辰六显于康熙之际。延至中叶,倚声渐盛,而附载各家集中者,要皆篇幅寥寥,略备一格,其有妙谐声律,专精此道,以黎伯庸之葑烟亭为最,陈息凡、邓花溪两家各体尚称完备,而终不及先生之造诣深醇,尽工尽善也。先生之词在黔省诸词人中固称后劲,即在清代诸词人中亦翼然翘楚。此殆如六朝结局之有庾子山,前明结局之有钱蒙叟,皆可谓集其大成。故文艺一日不泯灭,即中国一日能存在。昔人称言者心之声,又称声音之道与政通,安得曰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也。然则中华民族复兴之枢纽,黔省人文蔚起之关键,将以先生之词卜之。识者当不以余言为河汉焉。 民国第一丙子季夏。安顺杨恩元覃生识。
维基
姚华(1876年4月26日—1930年5月8日),字重光,又字一鄂,号茫父,以号行而多称姚茫父;寓居北平莲花寺,因别署莲花盦主,又署弗堂,寓半佛之意。晚年因重五代杨凝式(杨风子)书法又号倚风。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清代末科进士,晚清和中华民国戏曲理论家、书画家、诗人、学者、政治人物、教育家,精通于诗文词曲、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等。与陈师曾同为民国刻铜艺术的倡导者,合称“姚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