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柳亚子

相关人物:共 24 位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顾无咎(?一1929)字崧臣,号悼秋、灵云、退斋,别署老服、服媚、飞燕旧主、神州酒帝;室名灵云别馆、服媚室等。
吴江黎里夏家桥人。
柳亚子表弟。
南社社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郑瑛,字子佩,号佩宜,江苏吴江人。
柳弃疾室。

人物简介

东瓯词徵
1848-1924,字博卿,号楝园,别署花信楼主人。
瑞安人。
光绪十六年岁贡。
二十三年列名发起瑞安务农支会,任试验部长、在上海《农学报》发表《瑞安农事述》、《瑞安土产述》、《温州茶述》等文。
宣统元年任余姚县学教谕。
学识通博,尤擅南北戏曲,曾和著名词人柳亚子等人组织南社。
所著《警黄钟》、《后南柯》、《芙蓉孽》、《挞秦鞭》、《悬吞猿》、《秋海棠》等剧作盛称于世。
又对现代科学饶有兴趣,写有《电球游》、《空中飞行原理》等。
著作除戏曲作品36种外,尚有《瑞安乡土史谭》、《瑞安乡土地理教科书》、《瑞安杂事编年录》、《花信楼诗文稿》、《花信楼词存》、《过眼录》及《东瓯采风小乐府》等。
《温州市志》有传。

人物简介

全台诗
丘逢甲(1864~1912),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又号蛰庵、仲阏;乙未内渡后自署仓海君、南武山人、海东遗民、痛哭生。清淡水厅铜罗湾(今苗栗铜锣)人。十四岁取中秀才,丁日昌赠以「东宁才子」之印;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次年(1889)取中三甲第九十六名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不久,以亲老告归,先后担任宏文、罗山、崇文书院主讲,兼任《台湾通志》总局采访工作。甲午战败,割台议起,丘氏上书请愿,反对割让,与台湾官绅共组台湾民主国,并担任义军统领,督办团练,以「抗倭守土」号召抗日。日军抵台不久,继民主国总统唐景崧之后,避难广东镇平祖籍。西渡后致力于兴学教育,曾担任韩山、东山、景韩书院主讲,创潮汕第一所新式教育机构:岭东同文学堂,开新学风气之先。又曾担任广东咨议局副议长,军政府教育部长等。1912年病逝于镇平,临终遗言须向南葬,以示不忘台湾。 丘逢甲乙未(1895)之前诗作,多见于《柏庄诗草》,计古近体诗约二百五十首。内渡后诗作以《岭云海日楼诗钞》为主,乃丘逢甲病逝后,由其四弟瑞甲、五弟兆甲按年编次,得十三卷,凡千馀首。兹以陈炎正编《柏庄诗草》〖此诗稿由陈炎正于1978年购得,又抄录丘逢甲少作后,集为《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与《柏庄诗草》原稿影本合并出版。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出版《岭云海日楼诗钞》〖台湾省文献会本依据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的《岭云海日楼诗钞》(含《选外集》)加标点编印,于1994年出版,内容较为完整,故据以为底本。 〗为底本,并参照王国璠编《柏庄诗草》〖王国璠据《柏庄诗草》原稿影本整理作注,另将《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中的诗歌分出,题为「仓海先生集外集」,并入该书。1980年由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出版。 〗(简称王本)、丘瑞甲、丘兆甲编,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邹本)〖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内附丘瑞甲补辑《选外集》,1937年由广州中山大学出版部出版,台湾大学图书馆、台湾文献馆典藏。 〗、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徽本)〖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校,《岭云海日楼诗钞》,1984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诗作十三卷、《选外集》、《选外集补遗》、《柏庄诗草》、《罗浮游草附录》等。 〗、黄志平、丘晨波编《丘逢甲集》〖黄志平、丘晨波主编的《丘逢甲集》,2001年由长沙岳麓书社出版。为目前最新的丘逢甲全集,按时间排序,但未区分选外集、补遗等。〗,并增补光绪己亥(1899)岭南宝经阁刊刻的《金城唱和集》,以及《诗畸》、《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师友风义录》、《台湾诗乘》、《三六九小报》、《诗报》、《台湾诗醇》、《东宁击钵吟后集》、《台湾诗海》等辑录编校。
词学图录
丘逢甲(1864-1912) 字仙根,号蛰仙、仲阏、仓海。台湾苗栗县人。光绪十五年进士。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维基百科
丘逢甲(1864年12月26日—1912年2月25日),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晚号仓海君,一作沧海君,清朝官员、诗人和教育家,台湾府淡水厅铜锣湾(今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客家人,祖籍广东嘉应府镇平县(今梅州市蕉岭县)。
光绪十五年进士,曾参与台湾民主国抗日运动,擅长诗文,有《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
因父亲丘龙章受聘讲授汉文,丘逢甲于同治三年(1864年)在福建省台湾府淡水厅后垄堡铜锣湾(今台湾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出生。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丘逢甲至燕京赴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工部虞衡司主事。
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师做官,以「亲老需侍」为由返台,受台湾望族,原籍漳州的筱云吕氏(今称神冈吕家)礼聘讲授汉文。
其兄丘先甲也因办理乡勇团练、开垦土地等因素,举家迁往台中。
丘逢甲曾到台中「衡文书院」任主讲,后又于台南和嘉义举办新式学堂。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奉旨督办团练。
次年,清军战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呈文,反对割台。
条约生效后,丘逢甲倡立民主国,率绅民奉旗、玺及总统印,献于巡抚唐景崧,并声援义军反抗。
5月23日,唐景崧发表《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
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成立,年号“永清”,唐景崧出任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李秉瑞为军务大臣,丘逢甲为义勇军统领。
唐景崧驻守台北,丘逢甲奉命驻兵南崁策应。
5月29日,日军登台,进佔基隆,守军不敌。
6月4日,总统唐景崧弃职,乘德商轮船逃往厦门。
丘逢甲见局势不可为,便返回台中,携家眷内渡广东嘉应州。
离台前有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传颂一时。
丘逢甲内渡唐山后,先后主讲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并与三弟树甲共同成立岭东同文学堂。
光绪三十年(1904年)赴广州,任广东学务公所参议。
三十二年(1906年),任广州府中学堂监督,三十四年(1908年),被推为广东教育总会会长。
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咨议局成立,丘逢甲当选议员,既而被推举为副议长。
丘逢甲积极支持姚雨平、邹鲁等人的反清革命活动。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响应,广东宣布独立,推胡汉民为都督。
丘逢甲被选为代表,选举孙文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民国元年(1912年),丘逢甲因积劳成疾,请假南返。
2月25日,卒于广东镇平员山里门第,遗言「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丘逢甲出殡时,“执绋而哭者数千人”,有挽联曰:“忆当年,祸水滔天,空拼九死余生,双手难支新建国;病今日,大星坠地,只剩二三遗老,背面同哭故将军。

正面评价

丘逢甲少年得志,却弃官返台从事教育工作;乙未割台时,他首倡独立抗日;内渡大陆后则献身推广新式教育,为国家培养元气。
终其一生始终对国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
丘逢甲的诗文曾获得诸多学者高度的评价:钱仲联曾评其《岭云海日楼诗钞》曰「七律一种,开满劲弓,吹裂铁笛,真成义军旧将之诗。
柳亚子谓「时流竟说黄公度,英气终输仓海君,战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
」梁启超则誉为「诗界革命钜子」、「天下健者」

负面评价

反割台运动期间,丘逢甲虽首先刺血上书,反对割台,尔后却提前内渡,其前后言行不一,后人颇有微词。
连雅堂在《台湾通史》便作总评为「成败论人,吾所不喜,独惜其为吴汤兴、徐骧所笑尔。
」 丘氏内渡之际,传闻其贪污,挟带十万两白银之巨额公款而行;但因无实据,亦有持不同意见者,其贪污之事,迄今尚有争议。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沈昌眉,字眉若,号长公,芦墟镇人,少年丧父。
清宣统二年,他与兄弟昌直发起建立分湖文社,同年由柳亚子介绍加入南社,在《南社丛刻》上发表诗文。
田星六 朝代:清末至现当代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田星六(1872-1959) 又名兴奎,号晚秋居士。
湖南凤凰县沱江镇人。
光绪十七年(1891)应童试,有"晚凉风卷洞庭秋"之句,深为督学江标所赏,数年后,贡入太学,补岁进士,在乡下教私塾六年,以品学兼优被选入常德西路师范,次年被熊希龄送日本留学,就读于弘文师范学院,与黄兴、秋瑾、朱苓溪、王时泽、程潜、陈强等常相往来,与黄兴最善。
入中华同志会、中国同盟会、南社。
建国后任凤凰县人民政府委员,省文史馆馆员。
尝至京,柳亚子设宴款待,林伯渠、陈叔通、朱早观、傅作义等陪座,周恩来亦往看望,柳亚子恳留共修《明史》,以北地天寒不适而归。
有《晚秋堂诗集》八卷、词八卷、文百余篇。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陈子范,字勒生,号祢生,福建闽候人。
青年时学习海军,曾参加柳亚子、陈去病等组织的"南社",曾主编《皖江日报》。
1913年积极参与策划"二次革命",失败后继续进行反袁斗争。
不料在制造炸弹时引起爆炸,死于上海。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陈去病(1874-1933) 字佩忍,号巢南、垂虹亭长。
江苏吴县人。
宣统元年(1909)与高旭、柳亚子创建南社。
参加讨袁、北伐。
1933年在苏州出家,旋病逝。
有《浩歌堂诗钞》。
人物简介
陈去病(一八七四—一九三三),字佩忍,号巢南,吴江人。
早年积极主张变法,后参加同盟会,与柳亚子等组织南社。
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
工诗,其诗充溢悲愤国事之情。
编辑出版有《百尺楼丛书》。
人物简介
1874-1933.8,吴江同里镇人。
初名庆林,字佩忍、巢南、伯儒,别字病倩、垂虹亭长、笔名有季子、南史氏、有伪血胤、勤补老人等。
柳亚子等先创南社,继而追随孙中山先生,曾任孙中山北伐大本营宣传主任,广东护法军政府参议院秘书长等职。

人物简介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苏曼殊(一八八四——一九一八)原名玄瑛,字子谷,后为僧,号曼殊。
广东香山(今中山)人,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
能诗文,善绘画,通英、法、日、梵等文,曾任报刊编辑及学校教师。
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人交游,参加南社。
诗悱恻芬芳,又以浅近文言作小说,有《断鸿零雁记》、《碎簪记》等,并翻译拜伦、雨果等人作品。
有《苏曼殊全集》。
词学图录
苏曼殊(1884-1918) 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法号曼殊。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1903年后留学日本,加入革命团体青年会、拒俄义勇队,回国后任上海《国民日报》翻译,不久于惠州出家为僧。墓在西泠桥南堍、孤山北麓。刘大白诗云:"残阳影里吊诗魂,塔表摩挲有阙文。谁遣名僧伴名妓,西泠桥畔两苏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擅诗、小说。南社重要成员。有小说《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6种,行文清新流畅,文辞婉丽,曲折动人,对 "鸳鸯蝴蝶派小说"产生较大影响。有《苏曼殊全集》。

人物简介

如法受持馆诗余·小引
士至欲以文字传,其志亦大可哀已。
况复所志在吴歈,残山剩水南塘史。
自从亚子困伶官,协律诸郎散江涘。
人人握瑾家怀瑜,遂谓沱潜发正始。
词综词律皆南人,古音反陋中州士。
尤怪鬓眉莽莽尘,幽并豪客被吓死。
我本颓然自放身,得句即将书茧纸。
凄凉噍杀两失之,感时伤遇不由己。
若还黄钟定中声,此种自然销灭矣。
天津张克家题。
时己未夏四月一日。
如法受持馆诗余·跋
诗以道性情、正风俗、明礼义也。词则不然,其志淫,其气靡,其辞纤而缛,其音噍杀而哀,盖优俳之所蓄,倡伎之所弄一。而亡国之士宜之。余幼时案头得词律,纵读爱而惮之,将求师而从学焉。奄忽五十年,改步改玉,实亲见之,怦然有动于中。适王君讱庵宦成归里,讱庵固先余而为此者,喜而往叩之,不吾告也。曰:此非古人之所云云云尔。复叩之曰:能歌乎。曰:未也。并吾世而有能歌者乎。曰:未之闻也。上而至于朱竹垞、万红友何如。曰:莫之或知也。然则等于自郐以下而已。世有师旷,则将投于濮水之上矣。是卷多成于乙卯之夏、乙未之春,以其用力也勤,而得失也小,姑存之。 如法老人自跋。
共 2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