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汪春源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1—1903 【介绍】: 清广西灌阳人,字维卿。同治四年进士。中法战起,自请出关招刘永福,率景字军与之共败法军于宣光。战后,除台湾道,累擢至巡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于日本,士绅拥之为总统,宣告自立。日军攻基隆,微服遁归厦门。有《请缨日记》。
全台诗
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又字薇卿,号南注、南注生、请缨客,广西灌阳人。
同治四年(1665)进士,入翰林院选庶吉士,授吏部主事。
光绪八年(1882)入越南,力劝刘永福黑旗军加入抗法行列。
光绪十年(1884)率「景字军」迎战法军有功,官升二品。
光绪十一年(1885)十月出任台湾兵备道,兼理学政。
唐氏雅好文学,曾修葺台南道署旧有斐亭,创「斐亭吟社」,时邀僚属、诗友饮酒赋诗。
台人士之能诗者,悉礼致之,扢雅扬风,于斯为盛,一时台士竞为诗作。
又礼聘台南进士施士洁担任海东书院山长,挑选台士之秀异者如丘逢甲、许南英、汪春源等入海东书院就读,对当地文风之鼓倡,颇具影响力。
光绪十七年(1891)升台湾布政使,驻省会台北。
公馀复屡邀文士百数十人集于官署,为诗酒之会,尤以竞作诗钟为能。
适因安溪人林鹤年办理茶釐船捐等局务来台,赠以数十盆牡丹,故取名为「牡丹吟社」。
社员吟咏诗稿,景崧悉加收录,遂有《诗畸》之辑录。
此外,唐氏又好诗谜,台南、台北两地任职时皆致力推展之,编有《谜拾》一书,对台湾谜学之发展影响颇大。
光绪二十年(1894)九月出任台湾巡抚,次年(1895)割台议起,唐氏致电清廷,预言台民将有大乱,建议急请英俄为同盟以保台,并请辞巡抚职。
及马关条约签订,全台哗然,唐氏复电告清廷,自云遭台人「劫留」,不得已暂允驻台,与当地绅民发布公告,宣示保台决心。
五月二十五日全台绅民倡建「台湾民主国」,共推唐氏为总统。
六月五日,日军逼近台北城,唐氏搭德船从沪尾遁逃,内渡厦门,后归桂林。
光绪二十三年(1897)支持康有为在桂林的维新运动,光绪二十五年(1899)任桂林「体用堂」中文总教习。
晚年耽爱戏剧改革,为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桂戏」之奠基者。
著有《请缨日记》、《寄閒吟馆诗存》、《看棋亭杂剧》。
唐氏在台之作可见者不多,以下据《诗畸》所收录之唐氏诗作为底本,参照郑鹏云《师友风义录》、连横《台湾诗乘》、《台北文物》六卷四期所刊赖鹤洲〈斐亭吟会‧牡丹诗社〉进行编校。
(许俊雅、施懿琳合撰)
维基
唐景崧(1841年—1903年),字维卿,又字薇卿,号南注、南注生,又号请缨客。广西省桂林府灌阳县人。同治年间以进士入词林,改吏部主事。中法战争期间,请缨南下越南,招抚黑旗军刘永福,且领军与法军激战有功,历升道员、布政使,署末代台湾巡抚。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台湾割让予日本后,曾短暂出任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八天。后因日本军队从澳底登陆,唐景崧得知此消息,便携带银两逃回中国大陆。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望曾(1853~1929) ,字省三,号鲁村,祖籍福建漳浦,后迁台南。
同治九年(1870)举于乡,同治十三年(1874)登进士,授内阁中书,先后署广东雷州、韶州府知府。
与施士洁、萧逢源、汪春源、许南英并称「台南五进士」。
乙未(1895)割台,携眷内渡。
与板桥林家有姻亲关系,林尔嘉《林菽庄先生诗稿》中有多首与陈望曾唱和之作,民国三年(1914)五月菽庄钟社成立后,陈望曾亦参与其诗会活动,与施士洁、萧逢源、汪春源、许南英五人,曾同住鼓浪屿,一时有「五凤齐飞入洞天」之誉 。
光绪二十五年(1899)任广东府知府。
继而奉委提调广东海防兼善后总局。
三十四年(1908)任广东劝业道。
嗣调署按察使,提学使、赏头品顶戴。
台籍进士在中国内地仕宦者,以望曾最为显达。
积资数十万。
国民革命之际,秘助民党。
后隐居香港太平山。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施士洁(1855~1922),字沄舫,号芸况,又号哲园,晚号耐公。清台湾县治(今台南市)人,为进士施琼芳之次子。未冠补博士弟子员,县、府、院三试均名列第一。光绪二年(1876)中举,次年(1877)捷成进士,授内阁中书。生性放诞,不喜仕进。返台后曾先后任教彰化白沙书院、台南崇文、道学、海东书院。与丘逢甲、许南英三位并称为清季三大诗人。当时台湾兵备道唐景崧因仰慕其才,曾再三敦请施士洁参与政事,两人因此成为文字交。及唐景崧任台湾巡抚,又招其入幕,以咨询政务并切磋文艺。乙未割台,施氏携眷内渡,寓居于福建省晋江西岑,时往来于厦门、福州间。和林尔嘉、郑毓臣等台湾内渡文士,流连诗酒,为当地诗社「菽庄吟社」之祭酒。1911年出任同安马巷厅长,1917年入闽修志局,既而寄居厦门。1922年五月病逝于鼓浪屿。 施士洁为台湾史上极富文名的进士,王松《台阳诗话》、连横《台湾诗乘》都给他极高的评价。其古体诗雄深雅健似苏、欧,近体则取法范、陆,得其沉郁深婉之旨。著作有有《日记》一册、《乡谈声律启蒙》一册、《?园吟草》四册、《后苏龛诗钞》十一册、《后苏龛词草》一册。后三种皆端楷誊写,近人黄典权认为应是施士洁仔细校定的手稿。施士洁遗稿原藏于黄典权处,因蠹蚀过甚,故龙文出版社重印时,乃据「台湾文献丛刊」排印本影印,兹据台湾文献丛刊本为底本进行编校。(施懿琳撰)
维基
施士洁(1853年—1922年),又名施士浩《光绪二年丙子恩科登科录》上海图书馆藏本作施士洁;南京图书馆藏本作施士浩。
《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三十一光绪二年五月十二日引见新科进士名单亦作施士浩。
、原名应嘉,字沄舫,号芸况,又号哲园,福建台湾人,与其父施琼芳为清代台湾仅有的父子进士。
父亲施琼芳,为道光廿五年(1845年)乙巳恩科进士。
长兄施应浚,乳名增川,学名士沅,号瞿仙,邑廪生。
咸丰五年(1855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由于生辰与宋代文人苏东坡相同,常以东坡自比,所以将诗集名称命名为「后苏龛」。
家住台南赤嵌楼畔石兰山馆,一说位于今台南市中西区民族路6巷,一说位于今台南市中西区赤嵌街15巷。
施士洁于同治十年(1871年)17岁时被知县白鸾卿选拔为童生试第一名,后考试屡失意,奋发振作后,同治13年举茂才,县、府、院三试均第一,号称「小三元」。
光绪元年(1875年)参加乙亥恩科乡试,中试举人。
光绪二年进京参加丙子恩科春试,中赐同进士出身三甲二名,任内阁中书。
先后任职彰化白沙书院、台南崇文书院山长,光绪十三年(1887年)应台湾道唐景崧之聘,主讲海东书院,门生许南英、汪春源均中进士,丘逢甲、郑鹏云文名显著。
光绪十七年任唐景崧幕僚。
1895年乙未割台后西渡回泉州晋江县西岑故里,曾任职厦门商政局,负责贡燕业务,宣统三年(1911年)出任同安县马巷厅厅长,民国六年(1917年)至福州「闽省修志局」,民国十一年(1922年)于鼓浪屿去世。
施士洁曾先后加入文学社团,在台期间参加崇正社、斐亭吟社、牡丹吟社。
西渡后参加菽庄吟社。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许南英(1855~1917) ,字子蕴,号蕴白、允白,自号窥园主人、留发头陀、龙马书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
清台湾府人。
早年成立「闻 学舍」,以教书为业,曾应广储东里林家之聘为塾师,光绪十六年(1890)登进士第,钦点主事,签分兵部车驾司加员外郎衔。
后返台南,管理「圣庙乐局」事务,并参与垦土化番之职。
光绪二十年(1894)应唐景崧聘,协修《台湾通志》。
乙未(1895)之役,任台南「筹防局」统领,募集兵勇抗日,后知事无可为,乃将私蓄尽数散给部下后离台内渡。
初抵厦门,转向汕头、鮀浦等地,后为生计赴南洋,不顺遂,返国后入都供吏部,自请开去兵部职务,降换广东知县。
其后又分任广东乡试阅卷分校、佛山税关总办、徐闻、阳春、三水等地知县、福建龙溪知事,民国五年(1916)在林尔嘉(叔臧)的介绍下,到苏门答腊棉兰为张鸿南撰写传略,后因痢疾病逝于寓所。
许南英在台南时曾参与崇正社、浪吟诗社,与施士洁、汪春源、丘逢甲、陈望曾等人唱和往来;乙未后,曾于明治四十五年(1912)、大正五年(1916),两度来台。
期间与南社、瀛社、桃社、竹社、栎社等诸多诗友往返。
民国二年(1913)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建成,林尔嘉广邀诗文同好组「菽庄吟社」,许南英亦常参与盛会。
现存《窥园留草》包括「窥园诗」、「窥园词」。
诗集按时间排列,甲申以前(光绪十年,1884)之少作亦收录。
兹以1933年北京和济印书馆之原刊本为底本,参照1962年台银本编校。
人物简介
1855-1917,祖籍揭阳,出生于台湾府城(今台南市),号蕴白、允白、窥园主人、留发头陀、龙马书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1890年中进士,授官兵部主事,但自请回台垦土“化番”。甲午战争期间,率众抗击日军,终因局势难挽,1895年举家迁回大陆,先在厦门小住,尔后转潮汕。1897年由吏部主事改任广东即用知事,1899年受潮汕镇总兵黄和庭(金福)聃请到惠潮嘉一带辨理“清乡”事务。先后在广东为官十数年,曾任乡试阅卷官、税关总辨、知县等。1917年底客死印尼棉兰市。工诗歌,辑有《窥园留草》等。兼擅书梅和书法,书法颇得王羲之神韵,秀丽飘逸。所书《许春熙墓志铭》碑,为潮汕金石瑰宝。许地山父。
维基
许南英(1855年—1917年),字子蕴,又字蕴白、允伯,号霁云,又号窥园主人、留发头陀、龙马书生、毗舍耶客、春江冷宦等,福建台湾赤崁(今台南市中西区)人,清末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李清琦(1856~?),字璧生,号石鹤。籍晋江。光绪初寓居茄冬脚,遂隶籍彰化。光绪八年(1882)以台湾彰化籍身份取中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中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与曾维桢、黄彦鸿称台湾三翰林〖参考赖子清《台海诗珠》,台北:赖子清自印,1982年;汪毅夫《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台北:幼狮出版社,1998年。编者按:「琦」,《台海诗珠》误作「奇」。〗。散馆后改刑部主事,复改知县。曾任福建清源书院山长。李清琦学问渊博,书法瘦劲,名重一方。曾于友人处见洪弃生所作诗文策论,惊为「海外奇士」,曾有句赠云:「前身共作龙华客,他日愿为骥尾人」,其诗则见于洪弃生《谑蹻集》〈遇李石鹤孝廉赋赠二首〉附录,今据以移录。(吴福助撰)
维基
李清琦(1856年—?
),字壁生,号石鹤,福建晋江人,清朝进士、官员。
明朝思想家李贽族裔。
光绪八年(1882年)冒福建台湾省彰化籍中壬午科福建乡试举人。
光绪二十年(1894年)登甲午恩科进士,列二甲第105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次年,清朝因甲午战争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李清琦与户部主事叶题雁,举人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等人联合上书都察院代奏光绪帝反对割台。
散馆授刑部主事,不久改任知县,但未按期到任所报到。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离开北京回泉州,此后在泉州一直到逝世,曾任泉州清源书院山长。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日翔 (1860~1913),字藻耀,号梧冈,清凤山县鼓山(今高雄市)人,为当地豪富陈福谦长子。
幼时尝至晋江就读,后返乡应童子试,入邑庠为县学附生。
光绪四年(1878)与施士洁、汪春源、陈望曾、丘逢甲、许南英等人,于竹溪寺设「崇正社」,为台南诗社之滥觞。
光绪十一年(1885)中举,次年任职内阁中书,旋因改葬祖茔辞官返台。
光绪十八年(1892)台湾倡修通志,与举人卢德祥、恩贡生周熙清、儒学教官王春华等人共同纂修《凤山县采访册》,由卢氏总其成,光绪二十年(1894)书成,约三十万言。
乙未(1895)割台,陈日翔将家产委交诸弟,孑然内渡,寓居厦门鼓浪屿。
后奉朝命为清廷驻菲律宾总领事,一年后又升任驻南美秘鲁公使,辞不赴任。
1903年担任鼓浪屿会议公所首任议长。
1904年与林辂存集资十二万银元创办「华宝制瓷公司」,乃厦门第一家侨办工厂。
后返台修墓,日人待之以礼。
宣统年间,授广东布政司,上任前辛亥革命爆发,陈日翔之政治生涯至此终止。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北向痛哭,遗命以清制衣冠殉。
大正二年(1913)五月二十一日卒,年五十四。
〖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4年;许成章《高雄市志。
艺文篇》,高雄:高雄市文献委员会,1968年1月。
〗 (欧纯纯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鹏云(1862~1915),字毓丞,一作毓臣、毓宸、育臣,号乌虖子、北园后人、鹭江市隐、稻香村人、鲲海逸民。
原籍福建永春,同治四年(1865)因其父郑祥和任淡水厅儒学训导,遂卜居于竹堑。
曾师事潜园名儒林奕图,光绪九年(1883)取进新竹县附学生,受知于台湾巡抚兼提督学政唐景崧。
后与丘逢甲、汪春源、叶郑兰等,入海东书院,从台南进士施士洁学。
乙未(1895)割台,避乱内渡。
明治三十年(1897)四月返台,授佩绅章,十一月担任新竹厅嘱托,十二月东渡日本旅游。
后往厦门,经营阜源钱庄。
1901年往北京谒肃亲王,上书条陈兴革意见,未果。
明治四十二年(1909)返台参加诗社活动,与台地文士多所唱和。
大正元年(1912)西渡厦门,转至福州主事「瀛侨会馆」,1915年病殁于榕城(今福建福州)。
郑鹏云为新竹「竹梅吟社」重要成员,亦屡受邀为「栎社」上宾,可惜无个人诗集传世。
明治三十年(1897)与曾逢辰合纂《新竹县志》,对保存文献颇具贡献。
曾编撰《师友风义录》,网罗闽台一百馀位诗家,五百七十馀首作品,分成内、外、附篇,为晚清闽台诗坛之重要资料,明治三十六年(1903)由上海日本绛雪斋书局出版。
阮圣谟认为此书:「内编与附编多乡贤之作,吟闽台时事,咏闾里佳话;外编则感时兴作及东游纪实,均存府志别集未收之罕见史料。
」王国璠则推崇云:「藉吉光片羽之珍,存知己一言之契。
」同年又与王人骥、郑以庠等合编《送米溪先生诗文》,收录乙未割台后西渡厦门台籍士人之诗作。
〖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5月。
〗今郑氏作品据《台湾新报》、《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师友风义录》、《台阳诗话》、《台海击钵吟集》、《东宁击钵吟前后集》、《广台湾诗乘》、《台湾诗钞》、《台湾诗录拾遗》等编校辑录。
(杨永智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罗秀惠(1865~1943),字蔚村,号蕉麓,别署花花世界生。
台南人,师事举人蔡国琳,光绪年间取中举人。
乙未之际,曾与举人汪春源等人上书谏阻割台,后避居北京。
未几,返台定居安平,曾任《台澎新报》、《台湾日日新报》编辑。
明治三十二年(1899)台南师范学校成立后,应聘为教务嘱托,教授汉文、习字,明治三十五年(1902)因病辞职。
曾向日总督提出「治台十策」,并授与绅章;后以迷恋名妓王香禅之故,遭收回。
为台南「南社」、「酉山吟社」社员,后亦参加台北「瀛社」,擅行草书,亦能左书。
大正四年(1915),与王香禅离异,入赘「赤嵌女史」蔡碧吟家。
性喜挥霍,因家产散尽,遂以卖字为生。
大正十四年(1925)一月,由于基隆颜国年之捐助,创《台北黎华新报》社,任发行人,除刊载梨园艺文外,兼及小说、诗文、随笔。
昭和三年(1928)八月曾开「蕉麓千书会」任人求书,墨迹流传甚广。
昭和十年(1935)十一月以「奎社书道会」名义举办全岛书画展于台北永乐町,民国六十五年(1976)被台南市政府誉为「清代台南府城十大书家之一」。
〖参考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5月;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
〗罗秀惠诗不主一格,唯多艳体之作。
今罗氏作品乃据《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台湾诗荟》、《台湾诗醇》、《台湾诗钞》、《台湾诗录》、《三六九小报》、《孔教报》、《风月报》等辑录编校。
(江宝钗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