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1135 【介绍】: 宋仙井监人,字子苍,号陵阳先生。徽宗政和初,以献颂补假将仕郎,召试,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累官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与三馆士分撰亲祠明堂、圆坛、方泽等乐曲。迁中书舍人,寻兼权直学士院,制词简重,为时所推。高宗即位,知江州。卒于抚州。尝从苏辙学,诗似储光羲。有《陵阳集》。全宋诗
全宋文·卷三五○八韩驹(一○八○~一一三五),字子苍,蜀仙井监(今四川仁寿)人。早年从苏辙学。徽宗政和初以献赋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旋因曾为苏氏学,谪监蒲城市易务,迁知分宁县。召为著作郎。宣和五年(一一二三),除秘书少监。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擢权直学士院。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由知应天府移知黄州,寻又因苏氏学提举江州太平观。高宗即位,知江州。绍兴五年卒于抚州,年五十六(明弘治《抚州府志》卷二四)。苏辙称其诗如储光羲,吕本中亦引之入江西诗派。有《陵阳集》四卷传世。《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韩驹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萧山王氏十万卷楼旧藏抄本(简称王本,今藏南京图书馆),清宣统二年沈曾植仿宋刊本(简称沈本)。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五卷。
韩驹(一○八二——一一三五),字子苍,号牟阳,又号北宪居士,世称陵阳先生,陵井监(治今四川仁寿)人。少有文称,大观四年以献颂补假将仕郎。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寻坐为苏轼学,谪监华州蒲城县市易务,知洪州分宁县,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除秘书少监,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寻兼权直学士院。制词简重,为时所推。坐乡党曲学,以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靖康元年再除中书舍人,左迁应天尹,谪黄州。高宗即位,知江州。绍兴元年寓居洪州。五年,卒于抚州。有《陵阳集》十五卷,今存诗四卷。见《题王元之文集后》(《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九一),牟巘《跋韩子苍帖》(《陵阳集》卷一六),《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人物简介
【生卒】:1768—1839 【介绍】: 清浙江嘉兴人,字子彝,一字鼎甫,号小湖。嘉庆七年进士。授编修,历司业、洗马,与修《全唐文》、《一统志》,纂辑《秘殿珠林》、《石渠宝笈》。道光时,官至工部左侍郎。晚晴簃诗汇·卷一一七
沈维鐈,字子彝,一字鼎甫,号小湖,嘉兴人。嘉庆壬戌进士,官至工部侍郎。有《补读书斋遗稿》。维基
沈维鐈(1778年—1849年),字子彝,一字鼎南,号梦酴,又号小湖,浙江嘉兴县人,进士出身。沈维鐈为沈曾植之祖父,沈叔埏之侄。幼时家贫,受知于叔父的经训堂,曾于鸳湖书院山长段玉裁门下受业。嘉庆七年(1802年)中式壬戌科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司业、洗马,参纂《全唐文》、《西巡盛典》、《大清一统志》等。累迁侍读学士。道光帝即位,参修《仁宗实录》,道光二年(1822年)主福建乡试,留任学政。道光八年(1828年)历官顺天、道光十二年(1832年)安徽学政,以“绝苞苴,禁请托”闻名,林则徐、陈庆镛出自门下。授工部侍郎。道光十八年(1838年)以耳疾离任。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南归,曾主杭州敷文书院、松江敬业书院讲席,人称“小湖先生”。曾国藩是他的学生。林则徐赴广东禁烟时,沈维鐈以耳疾免工部左侍郎职,留京养病,林则徐告诉座师说:“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不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林则徐因禁烟被罢官,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充军伊犁,沈维鐈一直为林则徐斡旋,最后破格复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卒,曾国藩为沈维鐈撰行状。通经学、音韵、训诂学、爱藏书,“排签插架,坐拥百城”,并以汪士钟书“种树如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对联,挂于室内。有《补读书斋遗稿》十卷。
人物简介
维基【生卒】:1810—1865 【介绍】: 清江苏常熟人,字祖庚,号药房。翁同龢兄。道光二十年进士。授编修。咸丰间佐江北大营军事。官至安徽巡抚。以对捻军作战失利罢官,戍新疆。留甘肃军营办事。在营病卒。谥文勤。有《巽轩杂记》、《巽斋自订年谱》(翁同龢补)。
翁同书(1810年7月10日—1865年12月14日),字祖庚,号药房,江苏常熟人,晚清大臣。同治帝师翁心存长子,光绪太傅翁同龢长兄。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贵州学政。咸丰初年,太平军事起,被派往江南大营襄办军务,辅佐琦善、托明阿、德兴阿,曾是两江总督曾国藩的部下。咸丰八年(1858年)任安徽巡抚,驻定远城。误抚江北绿林苗沛霖,坐视苗沛霖乱杀平民。苗暗与陈玉成勾结,翁同书又被太平军包围,七月,退守定远,“待援不至,待饷不来”,九年六月文武官绅殉难甚众,同书弃城逃跑。寿州邑绅孙家泰、徐立壮奏苗沛霖跋扈,苗沛霖大怒,咸丰十一年(1861年)五月,苗沛霖发兵攻寿州,清廷饬令同书配合袁甲三共同查办苗沛霖,反复无常的苗沛霖又暗中与钦差大臣胜保勾搭,被困寿州的翁同书只好以“通捻”为由,将徐立壮处死,囚禁孙家泰,却没能减缓苗沛霖的攻势。苗沛霖破城后,又杀孙家泰全家。不久,苗沛霖再次投清。1861年翁同书被召至燕京。同治元年正月初十(1862年2月),曾国藩上《参翁同书片》,帝以为“贻误取巧,苟且偷生”,议政王大臣拟斩监候(即死缓)。《清史稿》载:「……同治元年正月,丙午(日),前安徽巡抚翁同书以失寿州、定远,褫职逮问,寻论斩。」后因翁心存病故,朝廷体恤翁氏,改谪新疆。同治三年(1864年),赴陕西围剿回变,得赏四品衔,同治四年(1865年)12月14日因患痢疾病逝,谥文勤。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沈曾桐,字同叔,号子封,嘉兴人。光绪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广东提学使。维基
沈曾桐(1853年—1921年),又名沈会桐,字子封,号同叔、檗宦、广严精舍、广严老人、醉六堂、瞋叟、药使。浙江嘉兴人,沈曾植弟。光绪十二年进士,曾入李鸿章幕。光绪二十一年发起北京强学会,任副董,主管强学书局报务。光绪三十四年署广东提学使。宣统三年改云南提法使,未赴。后卒于北京。有《芝峰诗草》。光绪十二年(1886年)登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五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次年,改会典馆图上详校官、国史馆协修官。光绪十八年,为会试同考官。光绪二十一年,授会典馆图上纂修官、次年改会典馆图上总纂官。光绪二十八年,任湖北乡试副考官、八旗小学堂提调官、编书处总纂官、武英殿协修官。次年任武英殿纂修官、撰文处行走。光绪三十一年,任文渊阁校理。光绪三十三年,任山西平阳府知府,后改广东提学使。宣统三年,任云南提法使。
人物简介
陈衍(1856~1937),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人。清光绪八年(1872)举人,累上春官不售,以诗古文辞为职志。光绪十二年(1886),刘铭传抚台,邀之入幕。举凡修筑铁路、设置电信、开山抚番等事无巨细悉咨询之。光绪十七年(1891),旅居上海;光绪二十四年(1898),入张之洞幕。后任官报局总编、学部主事。清亡后,以诗文自娱。在台年馀,成诗文百馀篇,名曰《旅台诗钞》,今未得见。著有《石遗室诗文集》、《石遗室诗话》三十二卷等。编有《金诗记事》、《元诗记事》等。 以下所录,以1999年钱仲联编《石遗室诗集》与台湾相关者为底本,参考连横《台湾诗荟》进行编校。钱仲联编《石遗室诗集》共收陈衍诗作十二卷,补遗一卷,合十三卷。诗作均选自家刻本,首印为武昌乙巳刻本,系《石遗室诗集》前三卷,收有1877至1905年间的作品;1914年又刻印1906年后九年之诗作,编为四卷至六卷;1921年再刻七卷至十卷,此十卷合称「初集」。同时,又从前三卷所选剩馀部分中再选一卷,名为「补遗」。1927年再刻1922至1926年之作品,成二卷,名「诗续」。陈氏最后十年之作,则未尝结集刊刻。(施懿琳撰)词学图录
陈衍(1856-1937) 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光绪八年举人。清亡寓居苏州,与章炳麟、金天羽创办国学会。有《石遗室文集》、《石遗室诗集》、《朱丝词》、《石遗室诗话》、《近代诗钞》。石遗室诗集·叙
余作诗三十年,所剩止此,所诣亦止此,乃分为三卷刻之。第一卷凡八年,多閒居及游览之作。第二卷凡十有三年,多行旅之作,有歌劳之思焉。第三卷凡八年,有悲伤之作,诗与人亦俱老矣。此后或三四年,或五六年、七八年,以至长辞人世,当更得一卷之诗,为第四卷,其诗境未知何如。然得自放于山颠水涯,则幼时之流连景光,览玩物华,意中有欲言而未能言,将如获故物,如履旧游焉,不亦既全其天矣乎?乙巳十一月陈衍石遗自叙于武昌寓庐。石遗室诗集补遗·叙
余既写定三十年来所为诗,刻成三卷,其所未录者,尚存旧时钞本中,再择数十首,名曰补遗,亦山谷分诗文为内外集例也。石遗室诗续集·叙
余老来静久思动,游走四方,续集诗未暇付梓者忽已八年。今年承海内友生寄助刻费,遂并他著作陆续刻之。惟诗多散佚,零星搜集,其年月前后,陈迹微茫,记忆不真而颠倒者甚多,亦有已刻而始觉其误者,惮于移改,遂复仍之。衰懒善忘,足一哂已。乙亥冬日,八十叟衍。朱丝词·跋
朱丝词·跋慧情冶思,欲界天人。正使绝笔于斯,不妨与晚明诸公分席。若为之不已,将恐华鬘渐凋,身香浸减。耆卿、美成晚作皆尔,达者当有味斯言。戊戌,东湖庵主沈曾植记。
余本不工词,又雅不喜为无题诗。少壮日偶有缠绵怫恻之隐,则量移于长短句,非必绝无好语,而举止生硬,不能烟视媚行,良用自憎。乙庵跋时,已绝笔十馀年,迄于今盖绝笔三十馀年矣。此卷久欲焚弃,以先室人写本,未之忍也。既而翻阅一及,则旧事历历上心。虽酸辛,尤足咀味,遂竟存之。著雍敦牂七月,石遗老人记。(录入:顾青翎)
人物简介
【生卒】:1856—1904 【介绍】: 清江西萍乡人,字道希,一作道爔、道溪,号芸阁、云阁、芗德,自号纯常子。瑾妃、珍妃幼时在粤,曾从受学。光绪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升侍读学士。甲午、乙未时对日主战甚力,极言不可签《马关条约》。曾参与强学会。戊戌变法后革职。工诗词骈文。有《纯常子枝语》、《云起轩词钞》。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七
文廷式,字芸阁,萍乡人。光绪庚寅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历官侍读学士。有《云起轩诗录》。词学图录
文廷式(1856-1904) 字道希,号云阁,一作芸阁,又号芗德、罗霄山人,晚号纯常子。江西萍乡人,生于广东。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授编修。充国史馆协修、会典馆纂修。擢侍讲学士兼日讲起居注。署大理寺卿。以支持清德宗变法维新遭后党忌恨,革职回籍。戊戌政变作,遭通缉,避走日本。旋归国居沪。病逝于故里。博学,以玄儒称。词名最著,于"清季四家"外别树一帜。有《文道希先生遗诗》、《云起轩词钞》。云起轩词
文廷式(咸丰六——光绪三〇)字芸阁,号道希,江西萍乡人。少负才名。光绪庚寅进士,由编修迁翰林侍读学士。李鸿章颇礼遇之。甲午之役,廷式主战,反劾鸿章畏葸,鸿章忿之,授意御史杨崇伊疏劾,遂削职。戊戌后,密旨捕治。逸去不知所之。工骈体文,诗词尤超拔。云起轩词·序
词家至南宋而极盛,亦至南宋而渐衰。其衰之故,可得而言之也。其声多啴缓,其意多柔靡,其用字,则风云月露红紫芬芳之外,如有戒律,不敢稍有出入焉。迈往之士,无所用心,沿及元明,而词遂亡,亦其宜也。有清以来,此道复振。国初诸家,颇能宏雅,迩来作者虽众,然论韵遵律,辄胜前人,而照天腾渊之才,溯古涵今之思,磅礴八极之志,甄综百代之怀,非窘若囚拘者,所可语也。词者,远继风骚,近沿乐府,岂小道欤。自朱竹垞以玉田为宗,所选词综,意旨枯寂,后人继之,尤为冗漫,以二窗为祖祢,视辛刘若仇雠。家法若斯,庸非巨谬。二百年来,不为笼绊者,盖亦仅矣。曹珂雪有俊爽之致,蒋鹿潭有沈深之思,成容若学阳春之作,而笔意稍轻,张皋文具子瞻之心,而才思未逮,然皆斐然有作者之意,非志不离于方罫者也。余于斯道,无能为役,而志之所在,不尚苟同。三十年来,涉猎百家,搉较利病,论其得失,亦非扪籥而谈矣。而写其胸臆,则率尔而作,徒供世人指摘而已。然渊明诗云:兀傲差若颖。故余亦过而存之,且书此意,以自为序焉。 光绪壬寅十二月。萍乡文廷式云起轩词影稿·王瀣跋
文道希先生遗诗·陈三立序右文道希先生《云起轩词》手稿一册,光绪甲辰春,余假以录副。是秋先生殁于湘中,此册遂留藏木斋家。今春木斋之子伯举持来商付影印,余按,此稿较徐刻缺四十二首,然如《点绛唇·布被新霜》一首、单调《风流子》一首、《望江南·秋色好》二首,刻本亦未载。稿中书有年月者,如《齐天乐·再游龙华》一首、《念奴娇·答皮麓门》一首、《点绛唇·九日》一首、《八归·答沈子培》一首,刻本并佚其年。其两本俱未载年,如《祝英台近》一首、《八声甘州》一首,以半塘次均同作考之,则前为乙未作,后为甲午作。《木兰花慢·寄木斋》一首,刻本有叙,则为癸巳闱后作。《摸鱼儿·惜春》一首、《念奴娇·题壁》一首,有先生手写横轴,称丁酉春间作(今藏伯举家)。手稿所佚词,如《齐天乐·题高氏瓮芳录》一首,子安丈曾以徵题全册见示,则决为壬辰以前作。《疏影·秦淮有赠》一首,木斋亦曾以小笺见示,尾署「芗德」二字云,先生别号。则辛丑秋间也。今两本叙次全异,此稿影出,即可参校字句,尤与先生身世出处所关非细。稿中间有代录,及先生落笔偶误(如《满庭芳》作《满江红》,《侧犯》写作三段),鉴赏者自能知之。伯举属为跋,因并举所仅知者附于后云。癸酉十月,溧水王瀣。
吾友萍乡文道希学士既殁,门下士徐君积馀为刊《云起轩词》若干卷,盛传海内矣。今岁叶君玉甫复搜刊君遗诗若干卷,以君朋辈故旧仅存者莫余若,属序其端。君天秉卓荦,博闻强记,才气不可一世。余始逐试南昌,得交君,俱少年耳。越三岁,同乡举,同计偕居京师,君不第,已名动公卿间。寻擢巍科,超迁讲幄侍从,声光赫然倾天下。当是时,国军新挫于岛邻,输款割地,几不国。君激世变,益究中外之务,凡时政得失、列位贤不肖,慷慨陈论,指斥权贵人尤力,为所侧目久矣。及肇宫闱之隙,狃新旧之争,务归罪于君,媒孽搆陷,屡欲挤之死地,脱身走日本乃免。夫熏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自古贤人才士,怀负奇伟,动与祸会,遭戮辱屏弃摧落者不可胜数,况厄于一时,愈伸于百世,是岂足道哉?久之,君返自东瀛,复时与君游聚。过金陵,必主余家,留连啸咏,意气不衰。最后饮秦淮别去,遂永诀。君撰著宏富,诗词特鳞爪耳。然君博极群书,诗乃清空华妙,不挦扯故实自曝,尝推为独追杜司勋,波澜莫二,即身世飘泊亦颇肖似之,此可悬诸天壤俟论定者也。独是君殁未十岁,国步骤改,九宇沸扰。余屡转徙穷海,老病复迫之,残夜孤呻中,追忆君箕踞挥麈,高睨大谈,往往揣君声音笑貌,浓眉皤腹,辟易千人之概以自壮,无如斯人不复得,景光之不可把玩,读君诗,益缠兴亡离合死生博一瞬之感也。己巳五月,义事陈三立。文道希先生诗集·陈诗序
文道希先生遗诗·叶恭绰叙夫诗者,持也。兴观群怨,范围弗过,品汇事物,曲成弗遗。其大旨达于书,通于易,可以从政,可以处变,绍先启后,连抃而无穷,居守正行,载义粤稽,往哲固如斯矣。今者,叶君遐庵刊《文道希先生遗诗》,督序于余。余少生长于粤,知文氏先世宦粤事甚详,后又得从道希先生游,谊不容辞,援笔述之。先生曾祖讳守元,敦诗尚义,称于乡闾;祖讳晟,守惠州,调嘉应,咸丰时遭寇殉难;父讳星瑞,击贼复仇,官至高廉道。先生幼而惇敏,长益闳通,为陈兰甫先生高足,词采轶俦辈。光绪庚寅成进士,以一甲第二授编修。癸巳恩科典江南乡试,考覆务求才实,是科得人为盛。旋擢侍读学士,感激帝知,屡上封事,太后憎之。丙申削职南归。戊戌政变,太后怒责珍妃。珍妃者,广州将军长善女,先生尝授书者也。虑祸及,走日本,与扶桑诗人游处,庚子乃归国。是秋,余从吴彦复师至沪,居于邻巷,袖诗抠谒先生,一见奖成不遗,记诗有「神山风雨走孤鸾」句,尤为先生激赏。时八国师旅陵突中原,日薄崦嵫,翠华西狩,余作《太清乐府》纪时事,先生见许,谓似二李。会合肥相国北上议和,先生赋感事诗,有「无分麻鞋迎道左,收京还望李西平」句,又和陶诗有「乞食偶得饱,高卧亦似仙」句,泽畔行吟,不忘忠悃,有古贤风烈矣。先生旋归萍乡。甲辰夏,复至沪,同游张园,品核人物,因出视《山居》诸篇,谓效皮陆在野言野。秋八月,复游湘中,病卒,年四十九。先生修躯山立,耳白似欧公,既得其名,未得其寿,弥可慨已。原号芸阁,晚号纯常子,自著《纯常子》一书,用庄子「纯纯常常,乃底于狂」之语,寓感伤也。初家贫,薄游江浦,客吾邑吴武壮军中,武壮为荐入粤都张靖达幕。居积年,文檄敏赡,同辈推服。先生既没,公子永誉公达以诸生抱学穷居,亦历佐粤皖段少沧、沈子培两提学幕,有声于时。先生四世,人人有集,一门风雅,江介所稀,谈者比之乌衣王氏。余近纂《皖雅》,兼及名宦,斠录遗诗,用光简册。遐庵与先生累代通家,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之日,独能捐金搜刻全集,诚可谓守道不变,好行其义者矣。己巳六月,庐江后学陈诗。
廿载前,吾师萍乡文道希先生既殁,恭绰撰挽诗,久而不成。盖情绪烦怫,哀至于无文,遂无以自达也。既乃思辑其遗著,询诸师之子永誉,知强半散佚,仅《晋书·艺文志》暨《云起轩词》先刊行者犹传于世,为怃然者久之。恭绰丱角从师游,师所以抚爱奖进之者甚至。常寓书南昌家中,任绰纵览所藏典籍。绰得粗通书史者,实由于此。又,庚子谒师海上,师教以为诗之道甚悉,且举自作《过祆祠》七律为例,又喜绰所为《游仙诗》,以为雅丽,对人恒称道之。今忽忽将卅载,宛在心目,而遗书散尽,所著亦罕存。嗟夫!以师之才雄气猛,事功不就,乃并区区简册之流播而亦靳之耶?乃誓为蒐集。越十载,未有所获。久之,闻湘中有藏师遗稿者,未得见,继乃得诗二卷。忆少时曾读师诗稿,审非其全,复致力访求,期成完帙。凡三载,共得诗如干首,携至海上,与永誉共校之。二人之意,以为人事无常,宜先印诗稿,徐及其他。乃举付手民,馀俟别谋剞劂。绰维师匪欲以学术鸣者,兹编尤学之鳞爪。顾平生襟抱志行,可藉窥其大凡。昔陈右铭先生读师《水龙吟》词,谓非文人所能,师之诗何莫不然?盖信乎非世之诗人之作也。近论世者,恒谓清社之屋,西朝实尸其咎。盖洪杨之役,清祚佹失而复得,乃临朝者迄无悔祸忧勤之意,徒逞其阴诈猜忌之谋,屏弃贤良,倚任群小,加以宴安酖毒,倒行逆施,盖不待玉步之移,已知瓦解之无可挽矣。使师当光绪中叶,得行其志,以其间斡回时运,收拾人心,开通风气,则戊戌、庚子以迄辛丑诸役,或竟弭而不发,未可知也。计不及此,徒使论者以人之云亡致慨于邦国殄瘁,而师之感时忧世之抱,悲愤牢愁之况,乃仅流露于纸墨间。呜呼!以师为文人,或轩轾甘陵、洛蜀间,以师拟于急功近名之列者,斯真一孔之见也。昔人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余论及此,亦欲后之诵师诗者,于清末之时局有所考焉,其所得将有出于诗之外者,至于师之诗之所以为工,或亦即因是也。是为序。十八年七月,番禺叶恭绰。云起轩诗录·陈诗跋
《云起轩诗录》一卷,萍乡文道希学士之遗诗也。嵩构云颓,牙弦既閟,遗尘波荡,穷年未集,爰摭所见,汇为是编。遐忆学士癸巳试士江南,一时苏皖俊才,胥出门下。余以布衣,不获睹末光。闻人言学士为今时欧苏,亦心焉识之。无何丙申之春,又闻学士以直言被放,行吟江海,境愈厄而名愈尊。益叹《诗》美补衮之阙,《易》著匪躬之节,今兹学士,实惟其人。迨庚子之秋,余作沪游,惊霆浊浪,八国师旅方陵突中原,日薄崦嵫,江关萧瑟,被褐于道,歌「板屋」之诗。学士一见,奖成弗遗。余遂屡以诗篇请质,学士时复正其讹谬,匡其蚩陋。既久不见,辄讯人曰:「子言犹在沪耶?」壬寅,烽燧清宴,学士春晚还萍乡山中,犹召剧饮,乃别。甲辰初夏,重来逆旅,出示山居排律绝句诸篇,笑顾曰:「予近嗜皮陆,趋于此涂。试为衡之,果似也欤?」诗受而读之,如遘《太玄》之经,曼哦《月蚀》之什,惊为鸿宝,假录一通。不谓商飙再驾,墓草已宿,重展斯卷,缅想风烈,言笑若接,渺焉隔世,顽钝濩落,惭负夙顾〔愿〕,伤秋怀旧,不自知其涕泗涟而已。时距学士捐馆适四阅年载,光绪戊申八月,庐江陈诗敬跋。重校集评云起轩词·龙榆生序
文芸阁先生词,以光绪三十三年春二月,由其门下士南陵徐乃昌刊入《怀豳杂俎》,题曰《云起轩词钞》。民国丙子,上海开明书店汇印《清百名家词》,即据徐本重印。江宁王氏娱生轩,曾出其家藏先生手稿,摄影上石,于是世乃获见芸阁先生词之别本。乱后影印手稿本散落市间,徐刊本亦少流布。爰以客居之暇,取两本细加参校,互有出入。虽并不能据以编年,而手稿胜处为多。复得漂水王伯沆先生瀣手批徐刊本,评骘颇精审,足为读芸阁先生词者之一助。遂据以写定为《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序次一依手稿本,其同时诸家酬和之作,并为博采附刊焉。其为手稿本所无,而见于徐刊或他人撰述者,则别次为《补遗》一卷。又杂录近人论及《云起轩词》之语,汇为《文芸阁先生词话》,以便省览云。壬午浴佛节后三日,万载龙沐勋谨识。云起轩词钞·许之衡跋
云起于光绪间为力矫浙派之一人,词学稼轩,半塘翁甚称之。然稼轩在南宋未为词之至者,云起学之,亦有独到处,但未得为甚高也。守白志。 (录入:老马)维基
文廷式(1856年12月23日—1904年10月3日—文廷式),字道希,号芸阁,江西萍乡人,生于广东潮州。光绪八年壬午科顺天乡试中举第三名,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进士榜眼,清翰林,政坛“清流派”领袖之一,帝党重要人物,与福山王懿荣、南通张謇、常熟曾之撰并称“四大公车”。
人物简介
金蓉镜(1855年—1929年),初名鼎元,字养寿,又字学范,号子篯,后更名蓉镜,字香严,号甸丞、殿丞,又号闇伯、潜庵,晚号香严居士、香严庵主、香严头陀、就李乡民、敬持老人,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清光绪戊子举人,十五年(1889)己丑进士,历任工部铅子库都水司主事,湖南郴州、靖州直隶州知州,永顺府知府,工部窑厂监督,军机处章京。民国后,曾任浙江通志局分纂,嘉兴县农会会长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十日,同盟会湖南分会会长禹之谟,因率学生迎接革命烈士陈天华、姚宏业灵枢安葬,又领导湘乡学界反对盐捐浮收,在长沙被捕,移解靖州。时金蓉镜任靖州知州,对禹之谟施用酷刑,被割舌,遭杀害。辛亥革命前夕,辞官回嘉兴。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七日,嘉兴光复,成立嘉兴军政分府时,企图活动担任分府民政长,被革命党人抵制。民国8年(1919)太湖水患,金蓉镜等人在嘉兴发起请愿修浚太湖。同年,又筹办嘉兴城区公共阅报处,进行社会教育。9年曾呈请北洋政府对嘉兴、嘉善、平湖、祟德、吴兴、德清6县实行减赋获准。善书画,师事沈曾植,所作山水,简略荒率,不求工致,有书卷气。诗有名,亦宗沈曾植,上承秀水诗派。富藏书,卒后遗嘱将图书1364部、6228册捐于高士词(辞官回乡后,创立高士祠于南湖畔,以祭枢嘉兴历代乡贤),后转归嘉兴图书馆。
人物简介
【生卒】:?—1918 【介绍】: 清广东番禺人,字星海。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为张之洞倚重,聘主广雅书院、钟山书院讲席。之洞推行新政,言学事惟鼎芬是任。累官署布政使。以劾袁世凯去官。卒后,清室谥文忠。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三
梁鼎芬,字星海,号节庵,番禺人。光绪庚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湖北按察使。谥文忠。有《节庵遗诗》。全台诗
梁鼎芬(1859~1919),字星海,号节庵,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任编修,于清法战争时弹劾李鸿章受黜,二十七岁罢归还乡。历任惠州丰湖书院山长、肇庆端溪书院院长、广雅书院首任院长,梁氏掌教各书院时,颇注重书院藏书。辛亥革命后,由陈宝琛引荐,担任溥仪师傅,1919年病逝北京,溥仪赐谥文忠。为近代书法家,诗集《节庵先生遗诗》,收于严一萍编《岭南近代四家诗》,1982年艺文印书馆影印出版。〖主要参考文史哲编辑部《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台北市:文史哲,1982年;中国评论新闻网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词学图录
梁鼎芬(1859-1920) 字星海,号节庵。番禺(今广州)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编修。中法战争时劾李鸿章误国,降五级调用。两广总督张之洞延主广雅书院讲席。之洞移督两江,继聘为钟山书院山长。署武昌知府,擢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引疾归。有《节庵先生遗诗》。词集名《欸红楼词》。黄鹤楼志·人物篇
梁鼎芬(1859~1919) 晚清学者、藏书家。字星海,又字伯烈,号节庵等。广东番禺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编修。历官武昌知府、湖北安襄郧荆道、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曾因弹劾李鸿章,名震朝野。曾任两湖书院监督、湖北全省学务处总提调,后任溥仪的老师,卒谥“文忠”。擅长诗词,被称为“近代岭南四家”之一,有《节庵先生遗诗》等。梁鼎芬居鄂十七年,对湖北教育事业贡献良多,蛇山山顶原有抱膝亭,系民国初年湖北学界为纪念梁鼎芬而建。曾于光绪二十年(1894)与杨守敬同游黄鹤楼,作诗有“此楼兴废难为主”之叹。节庵先生遗诗·旧序
梁子鼎芬选刊所得诗为二卷,曰:「姑以相娱也。」始梁子官编修时,发愤弹大臣,黜罢,年二十七耳,吾心壮之。后相见长沙,形貌论议称其所闻,而颇欲梁子歛抑意气,以究观大道之原,去所偏蔽而偕之大适。已而梁子弃乡里,独居焦山佛寺三四年,所学果益异。客江夏稍久,又得观其所为诗歌,几六七百篇,其勤如是。私怪梁子方博综万物,考揽古今之大业,顾亦习华文,耽吟弄,效词流墨客之为邪?且夫天之生夫人也,蕴其志焉,又植其才焉,志盛则多感,才盛则多营,多感多营而必蕲有以自达,古之人皆然。当是时,天下之变盖已纷然杂出矣,学术之升降,政法之隆污,君子小人之消长,人心风俗之否泰,夷狄寇盗之旁伺而窃发,梁子日积其所感所营,未能忘于心,幽忧徘徊,无可陈说告语者。而优閒之岁月,虚寥澹漠之人境,狎亘古于旦暮,觌万象于一榻,上求下索,交萦互引,所以发情思,荡魂梦,益与为无穷。梁子之不能已于诗,傥以是与?傥以是与?虽然,梁子之诗既工矣,愤悱之情,噍杀之音,亦颇时时呈露而不复自遏。吾不敢谓梁子已能平其心,一比于纯德,要梁子志极于天壤,谊关于国故,掬肝沥血,抗言永叹,不屑苟私其躬,用一己之得失进退为忻愠,此则梁子昭昭之孤心,即以极诸天下后世而犹许者也。梁子尝坚余皓首偕隐之约,余窳薄朽散,不堪效尺寸之用,世无智愚,得睨而知之。梁子刻意厉行,且勤求当世之利病,宜非余比。然今日之建贤选能,立事就功,风尚固殊焉。士信不可弃,复不稍贬所持,曲折以就其绳格,即愈厌斥之不暇。日迈月征,徙倚天地,吾恐梁子之诗将益工,且多行交讥,梁子不幸终类于余也。梁子于诗喜宋王、苏氏,亦喜欧阳氏,遂及于杜、韩云。光绪十九年八月义宁陈三立。 刻集非公意也。癸丑春间,公有三良之志,而不得遂,事前手书遗言:「我生孤苦,学无成就,一切皆不刻,今年烧了许多,有烧不尽者,见了再烧,勿留一字在世上。我心凄凉,文字不能传出也。」公子劬以示绍宋。及己未夏,公病痹,一日绍宋诣问,乘间叩公所著何不付刊。公曰:「吾不长于文,文必不刻。诗词虽意有所托,惟烧去已不少,今所钞存仅百馀首,他日不可知,今则不能示汝耳。」绍宋因知公非不愿刻集,特不欲传其文。畴昔遗言,盖有激而发也。顾公歾后,检其钞存之稿不可得,乃与陈君庆佑公辅谋以小启遍徵公诗,启甫脱稿,公辅下世,事遂寝。由绍宋独力蒐辑,先得龙氏《知服斋丛书》样本二百五十二首,继复百出钞集,积一年,得七百四十馀首,惟所录互有异同,又多由公往所书扇录出,诗题各异,诠次校雠凡八阅月。念公生平于诗颇自矜慎,今凡涉疑似,及寻常酬荅之作,未敢辄录,复由闽县陈太傅师审订一过,曾刚甫、黄晦闻、胡子贤三君一再商校。其龙本则公所及见,定为首二卷,绍宋所辑者为后四卷,都凡存诗八百六十二首,体公之志,尚嫌过多,而同人谓难割爱,且纪实云。至其次第,龙本一仍其旧,绍宋所编仅就闻知略为诠次,公辅既𣨛,知公作诗年月者较鲜,必欲编年,则展转相询,杀青无日,及今不图,人事万变,岂可知也?编既成,卢君慎之亟欲为公刻集,徵稿于绍宋,因畀以付刻而谨识崖略于右。癸亥四月,龙游余绍宋识。节庵先生遗诗·跋
右《节庵先生遗诗》六卷,吾师梁文忠公稿也。光绪中叶,公主讲两湖书院,弼时以诸生执业门下,寻有选派游学之举,被命而东。既卒业,服官京外,与公遂疏阔。己未十二月,公卒于京师,弼谋刊公遗诗,稿多散佚,蒐集良难。公戚余君越园检公遗箧,得旧刻诗稿二卷,复四方徵集,又得四卷,手辑校雠,贻弼付梓。计自公卒后始徵集,讫三年而兹刻乃成。癸亥三月,受业沔阳卢弼谨跋。节庵先生遗诗续编·序
梁节庵丈遗诗,为余越园辑刊者,凡八百馀首,以丈诗无定稿,故不免遗漏,次序亦有淆乱。然幸得此本以流传,固犹胜于散佚隐晦也。然丈之著作,实不止此。十馀年来,绰屡欲从事辑补,以人事万变,卒无所成,仅辑印丈《款红楼词》一卷,其他片段都不成编。病废以还,虑此愿终乖,乃谋之丈之子思孝,取所存诗稿及在杨子远与绰所者,汇加订勘,始意综余氏辑本及新辑本,加以抉择编次,期合丈旨,且供读者知人论世之资。以物价庸值日夕飞腾,朋侪散处四方,艰于商榷,时与力之所限,又恐稍纵即逝,后此益无把握,不得已,姑就新辑所得,稍去其不经意者诠序之,得诗三百首,付之剞劂。其全功俟之他人或异日,其全稿之编印,亦俟之他人与异日。衰年末劫,所得为者,仅此而已。呜呼!世变之烈,将百十倍于前,求如丈之冥行孤往,呻吟舒啸,以写其抑郁,且恐不可得,而徘徊景光,寄情于云霞山海,复几无其地,则丈之所受,固犹是昔人想象所及而有可以自慰者欤?穷居病榻,寤寐若相应和,念少日追从之景,遂成隔世,斯又俯仰百罹,而不徒为死生契阔之感者矣。印竟,因记颠末于首。遐庵叶恭绰谨序。节庵先生遗诗续编·识
寒家与丈累代挚交。丈光绪庚辰入都,即寓先祖南雪公宅,继乃迁栖凤楼,即丈诗所称「独忆叶园三友事,诗成如虎酒如龙」者也。(又见丈《题上元夜饮图》诗注。)余辑丈诗卷二有《碧螺春盦夜宴》诗。碧螺春盦,本生先考叔达公书斋名。丈与先伯伯蘧公、先考仲鸾公、本生先考叔达公皆至契,《款红楼词》中屡有倡和。时丈尊称南雪公为三伯,函札皆然,不称字与号也。光绪之季,绰教授武昌,谒丈于武昌府廨。旋以书来云:「违别廿年,相见悲喜。闻太夫人葬日,文从即归,为之怆恻。」嗣令讲学于两湖师范及西路小学,抚爱甚至。会岁暮,绰题门曰:「永嘉学派,荆楚岁时。」丈大赏之,逢人为之延誉,且以事功相勖。乃蹉跎卅载,迄无所成,视息偷生,重惭期许矣。叶恭绰谨识节庵先生遗诗补辑
节庵先生诗集,世传三本。清光绪间龙凤镳知服斋刻《节庵集》五卷,少见,今通行者卢弼刻《节庵先生遗诗》六卷,叶恭绰刻《续编》一卷。近年余欲合三本,增辑遗诗,依年编次,重为校定。写录粗就,兹先以补辑一百二十馀首为卢、叶二本未收者付印。吾知先生未刻诗尚不止此,倘海内人士藏有先生手迹,或别有录存,乞赐抄示,俾成定本,曷胜厚幸。壬辰端午节,番禺汪宗衍谨记。节庵先生诗集·跋
梁节庵丈生平吟咏甚富,惜无手定诗稿。清光绪丁酉间,龙丈伯鸾刻《知服斋丛书》,有《节盦集》五卷,旋抽出不复印行,故流传颇少。今通行者为余君越园、卢君慎之辑刻遗诗六卷,叶君遐庵辑印续篇一卷。余君序云:卷一、卷二悉依龙氏《知服斋丛书》样本。今校龙刻亦多互异。如卷一第一首,卢本为《龙丈寿祺宴集家园赋呈》,龙刻为《书堂》。卷一《寄康祖诒》,卷二《赠康长素布衣》,龙刻皆删之,殆怵于党祸欤?而龙刻多于卢、叶两本之诗,凡十首,似两君皆未获见龙刻五卷本也。顾卢、叶两本往住羼入沈寐叟、王可庄二人之作。卢本卷六《答寐叟用晞发集夜坐简韶卿》三首,其第一首为沈氏原作,(第三首题为《雨夜呈寐叟仍前韵》,卢本误并前题。)叶本《赠可庄》一绝,乃王氏题画扇以赠丈者,见丈手写诗扇及王苏州遗书中。其他编次亦多舛误,疏于校勘,读者多不之审。而丈诗尚不祗此。往予见丈诗稿于友人斋头,皆系散篇,每诗一叶,有纪香聪评语者,迄未装钉,故龙刻亦淆乱无次也。比岁予客澳岸,寓寮无事,不揣谫陋,欲合卢、叶二本重为编次,增辑佚诗,写成定本,俾知人论世者有所参考。爰博采丈手写诗扇,遇有年分异文,辄记于简端。并取龙氏刻本、丈子思孝、杨师果庵、廖师伯鲁、许君鹤俦、叶君遐庵、杨君子远抄本,参以近人诗文词集、日记诗话,钩稽考證,按年编次,管窥所及,并加按语以识之。综龙、卢、叶三本及予新辑者,存诗一千三百七十馀首,诠次为六卷。至丈诗屡有窜易,与行世刻本不同者,则皆以其晚年手迹为据,而列其异文为校记附后焉。昔余君编诗时,距丈捐馆仅数载,犹感知其作诗年月者鲜,艰于商摧。今又三十年,同时辈流日渐零落,犹幸遗稿日出,得以推寻,然莫为之前,予亦曷能成此也?丈服官鄂渚而外,南北住还,踪迹靡定,其中编次,虽经极意考索,仍恐不能无误,则俟后有为丈编诗谱者订正之。若夫丈之荦荦大节,具在《清史》本传,虽不籍诗以传,而其诗亦自足千秋,世有定评,无俟未学揄扬也。忆乙酉之岁,余返抵里门,时伯师亦自樵山归,相约共辑丈佚诗,各出所获互示。嗣余病疽,疗于海滨,犹时时以佚诗寄示相慰。今此编告成,实赖其启发端绪,而伯师已一瞑不视矣。悲夫!番禺汪宗衍识。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