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1036—1101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洵子。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再中制科。为凤翔府签书判官,召试得直史馆,摄开封府推官。神宗熙宁中上书论王安石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中,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后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哲宗即位,起知登州,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轼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轼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召为翰林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出知定州,后贬惠州。绍圣中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徽宗立,元符三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寻病逝常州。谥文忠。所作诗文清新畅达,作词豪放,开拓内容,突破绮靡词风,工书善画。有《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
词学图录苏轼(一○三六~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台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历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谥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乾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 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苏轼(1036-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洵长子。有《东坡七集》、《东坡词》。黄鹤楼志·人物篇
苏轼(1036~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官杭州、湖州等地。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复起后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忠。为北宋后期文坛领袖,词开豪放一派,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唐宋四大家;亦工书画,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有《东坡全集》等。曾作诗《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填词《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对与黄鹤楼的有关的传说故事做了诗意的描述和渲染。在黄鹄山泉侧原有苏东坡谪居石刻遗像。全宋文·卷一八四九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次子。嘉祐二年登进士乙科,受欧阳修赏识。任凤翔府判官,入直史馆。熙宁间王安石变法,轼因政见分歧,通判杭州,徙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后,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初返京,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旋拜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其间曾被召还朝任礼部尚书等职。为元祐党争所累,绍圣初谪于惠州,再徙儋州。徽宗立,遇赦北还。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其主要著作存世者有《易传》、《书传》及《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事迹见《栾城后集》卷二二《亡兄子瞻墓志铭》及《宋史》卷三三八本传。
人物简介
【生卒】:?—1164 【介绍】: 宋润州丹阳人,徙居吴兴,字常之。葛胜仲子。高宗绍兴八年进士。历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博极群书,以文章名。有《西畴笔耕》、《韵语阳秋》、《方舆别志》、《归愚集》等。全宋诗
葛立方(?~一一六四),字常之,号懒真子,江阴(今属江苏)人。胜仲子。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进士(《嘉泰吴兴志》卷一七)。十七年,为秘书省正字。十九年,迁校书郎。二十一年,除考功员外郎。以忤秦桧得罪。桧死召用,二十六年以左司郎中充贺金国生辰使。二十七年,权吏部侍郎。二十九年,出知袁州,未几以事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五、一七七、一八二),退居吴兴。孝宗隆兴二年卒。著《归愚集》、《韵语阳秋》。事见《韵语阳秋》自序及宋徐林序、《南宋馆阁录》卷八。 葛立方诗,以宋抚州刻本《侍郎葛公归愚集》为底本(藏上海图书馆,存五至十三卷,其中诗五卷),校以清光绪《常州先哲遗书》本(简称光绪本)。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六卷。词学图录
葛立方,字常之。丹阳(今属江苏)人,徙吴兴。词学晏殊。有《西畴笔耕》、《韵语阳秋》、《归愚集》、《归愚词》。全宋文·卷四四三四
葛立方(?——一一六四),字常之,号懒真子、归愚老人,江阴(今江苏江阴)人,胜仲子。中绍兴八年进士第。十四年为诸王宫大小学教授。附赞和议,为秦桧亲厚。十七年除秘书省正字,十九年除校书郎,二十一年为考功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寻罢。二十六年为尚书左司郎中,充贺大金生辰使。二十七年权吏部侍郎。为台官论罢,出知袁州,又知宣州。复以言者罢,遂不复起,归休于吴兴。隆兴二年卒。见《韵语阳秋》自序及徐林序,《宋史》卷三三三《葛宫传》附,《归愚集》卷末缪荃孙撰《葛立方传》,《南宋馆阁录》卷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五。著作有《西畴笔耕》五十卷、《外判》五卷、《方舆别志》二十卷,俱佚。今存《韵语阳秋》二十卷、《归愚集》残本九卷、《归愚词》一卷,后人合编为十卷。
人物简介
【生卒】:1106—1194 【介绍】: 宋明州鄞县人,字直翁,号真隐居士。史诏孙。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建王赵慎立为皇太子,浩除起居郎兼太子右庶子。孝宗即位,累除参知政事。曾对张浚恢复之举持异议,力主守江。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首言赵鼎、李光无罪,申辨岳飞之冤。旋因反对张浚北伐,为御史王十朋所劾,罢知绍兴府。淳熙五年,复为右丞相。寻以事求去,除太保致仕。卒谥文惠,改谥忠定。有《尚书讲义》、《鄮峰真隐漫录》等。全宋诗
全宋文·卷四三九七史浩(一一○六~一一九四),字直翁,自号真隐居士,鄞县(今浙江宁波)人。高宗绍兴十五年(一一四五)进士,为馀姚尉。历温州教授,召为太学正,迁国子博士。三十年,权建王府教授。建王为太子,兼太子右庶子。孝宗即位,为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寻除参知政事。隆兴元年(一一六三),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乾道四年(一一六八),知绍兴府。八年,判福州。淳熙四年(一一七七),召为侍读学士。五年,拜右丞相。十年,致仕。封魏国公。光宗绍熙五年卒,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谥文惠。有《鄮峰真隐漫录》五十卷。《宝庆四明志》卷九、《宋史》卷三九六有传。 史浩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鄮峰真隐漫录》为底本,参校清缪荃孙跋抄本(简称抄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新辑集外集另编一卷。
史浩(一一○六——一一九四),字直翁,自号真隐居士,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绍兴十五年第进士,调馀姚尉。历温州教授、太学正、国子博士、秘书省校书郎兼二王府教授。绍兴三十一年迁宗正少卿。三十二年建王立为皇太子,除起居郎兼太子右庶子。太子继位,以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首言赵鼎、李光无罪,为岳飞雪冤。旋因反对张浚北伐,罢知绍兴府。淳熙五年再相,因与孝宗意见不合求去,拜少傅,充醴泉观使。绍熙五年卒,年八十九。追封越王,谥文惠,改谥忠定。著有《尚书讲义》(存)、《周官讲义》、《论语口义》、《鄮峰真隐漫录》(存)。见楼钥《攻愧集》卷九三《纯诚厚德元老之碑》及《宋史》卷三九六本传。
人物简介
【生卒】:1178—1237 【介绍】: 宋邛州蒲江人,字华父,号鹤山。宁宗庆元五年进士。累知嘉定府。史弥远入相,了翁力辞召命,居白鹤山授徒讲学。历知汉州、眉州,在蜀凡十七年。入为兵部郎中,至权工部侍郎。遭诬劾降三官,靖州居住。后复职,擢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筑城修武备,兴学校。曾上章论十弊,召还,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以端明殿学士同佥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后除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官终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卒谥文靖。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师友雅言》等。全宋诗
词学图录魏了翁(一一七八~一二三七),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宁宗庆元五年(一一九九)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嘉泰二年(一二○二),召为国子正,次年改武学博士。开禧元年(一二○五),召试学士院,以阻开边之议忤韩侂胄,改秘书省正字。次年出知嘉定府。史弥远当国,力辞召命。丁父忧,筑室白鹤山下,开门授徒。起知汉州、眉州。嘉定四年(一二一一)擢潼川路提点刑狱,历知遂宁、泸州、潼川府。十五年,召为兵部郎中,累迁秘书监、起居舍人。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因言事以首倡异论、朋邪谤国黜靖州居住。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起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召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江淮京湖军马。嘉熙元年卒,年六十。谥文靖。遗稿由其子近思、近愚刊行,传世有《鹤山先生大全文集》一百九卷。事见本集卷首宋淳祐九年吴渊序、清缪荃孙《魏文靖公年谱》,《宋史》卷四三七有传。 魏了翁诗,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开庆元年刻本为底本(此本有残缺,据目录,卷首即夺《游古白鹤山》、《和薛秘书绂闻鸦韵》、《和虞永康刚简沧江鹤再诞雏》三诗,但实为传世诸本之祖)。校以明嘉靖吴凤高翀刻本(简称吴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魏了翁(1178-1237) 字华甫。蒲江(今属四川)人。曾筑室白鹤山下。有《鹤山先生大全文集》、《鹤山词》。全宋文·卷七○五三
魏了翁(一一七八——一二三七),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登庆元五年进士第,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召为国子正,改武学博士。开禧元年,召试学士院,改秘书省正字。明年,迁校书郎,以亲老乞外,乃知嘉定府。历知汉州、眉州。嘉定四年,擢潼川路提刑。八年,兼提举,迁转运判官。十年,知泸州,主管潼川路安抚司公事,后知潼川府。十五年召对,进兵部郎中,俄改司封郎中兼国史院编修官,迁太常少卿、秘书监、起居舍人。理宗即位,迁起居郎。会论济王事忤时相,为言者所劾,诏降三官,靖州居住。绍定中复职奉祠,进宝章阁待制、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还朝,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六月之间,论奏二十馀上,皆当时急务。忌者合谋挤之,乃以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未几兼江淮督府,改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嘉熙元年,改知福州、福建安抚使。是年以疾卒于官,年六十。诏赠太师,谥文靖,累赠秦国公。了翁穷经博古,学术自成一家。著述甚丰,今存者有《周易要义》、《尚书要义》、《毛诗要义》、《古今考》、《经外杂抄》、《鹤山先生大全文集》等。事迹见《宋史》卷四三七本传。
人物简介
元诗选【生卒】:1279—1338 【介绍】: 元邓州顺阳人,本名思温,字伯和,改名种,字子翚。女真族。幼勤学,从萧克翁学。成宗大德末,用荐授襄阳县儒学教谕。历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赈济吐蕃,多所建白。泰定帝即位,迁国子司业,出为河南行省左右司郎中,清除积弊,省务为之一新。文宗时,累拜集贤直学士。官终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卒谥文靖。为文法古,学者仰为表仪。有《文集》久佚,清缪荃孙辑为《菊潭集》。
孛朮鲁翀,字子翚,其先隆安人。金泰和间,定女真姓氏。属望广平,后徙邓之顺阳,生赣江舟中,釜鸣者三,人以为异。始名思温,字伯和,尝从新喻萧克翁学。克翁夜梦大鸟止其所居,翼覆轩外,出视之,冲天而去,明日翀至,故为易今名字。大德间,由宪府荐,授襄阳教谕,擢汴学正。至大间,用姚文公燧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累迁陕西行台御史,入拜监察御史。泰定间,累迁国子司业,出为燕南河北道廉访使,入佥太常礼仪院事,兼经筵官。至顺间,拜汉中道廉访使,入佥太禧宗禋院,兼祗承神御殿事,改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进礼部尚书。元统间,拜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以迁葬归,至元四年卒,年六十,追封南阳郡公,谥文靖。子翚,学博而正,为文章严重质实,不为浮靡。其词悉本诸经,如米粟布帛,皆有补于世教。有《菊潭集》六十卷。姚牧庵谓子翚谈论锋出,文章不待师传而能,后进无是伦比。元初文章雄鸣一时者,首推牧庵,而亦推服子翚如此,宜后人以鲁姚并称云。
人物简介
字思范,号书屏。晚号穫堂旧主。郡诸生。精校勘之学,尝随其族父艺风太史校经数十年。故常州先哲遗书、续碑传集均列名分校,五十以后始学为诗,学力孟晋,著有穫堂旧话。穫堂诗钞衲苏词。其集陶诗一卷则与予及阳湖吴闻元合刻,名三家集陶诗。年七十一卒。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维基字拙安,光绪丁丑进士,吏部验封司郎中,官至热河兵备道。清廉自矢,鼎革后几不能旋里。热河都统熊希龄赠之以金,始克成行。官谏垣时与同里吴侍御鸿甲并有声。民国初年邑修续志,缪京卿荃孙任总纂,先生任协纂。年七十馀卒。
徐士佳,江苏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县)人,进士出身。同治九年,乡试中举;光绪三年,登进士,改吏部主事。光绪十二年,任会试收卷官、军机章京。光绪十七年,任吏部文选司主事。光绪二十一年,任吏部验封司员外郎。光绪二十四年,任会试监试官、考试拔贡监试官、浙江道监察御使、武会试监试官。光绪二十六年,任督理街道监察御史。光绪二十七年,当兵科给事中。光绪三十年,任兵科掌印给事中。宣统元年,改广东高雷阳道、直隶热河道。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