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介绍】: 唐东川人。擢进士第。官新乡尉。有诗集一卷。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诗汇评【生卒】:690?—754? 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曾官新乡尉。辛文房《唐才子传》云是东川人,误。近世承之,定其为四川三台(一说,云南会泽)人,讹误尤甚。参稽李颀诗歌,知为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一带人。东川实指颍水一支流。颀有别业在其旁,入仕前后均久居于此。后人因多称“李东川”。李颀早年出入两京,结交贵游,希冀用世。不成,乃闭户10年,折节读书。及第、释褐后,可能先任朝中卑职,继授新乡尉,因久不得调,愤而归隐,直至去世。隐居时于学佛读经、求仙炼丹颇为醉心。生平见《唐才子传》卷二,今人谭优学《李颀行年考》(见《唐诗人行年考》)、傅璇琮《李颀考》(见《唐代诗人丛考》)。李颀为盛唐著名诗人,其边塞诗、人物素描诗、音乐诗、咏史怀古诗等均有佳作。尤擅七律、七古二体。七律7首,乃该体发展成熟时期之佳构,形式规范,声调洪亮,风格朗畅,尤为明人所尊崇。高柄认为其体“声调最远,品格最高”,“足为万世法程”(《唐诗品汇》卷二)。王世贞称之为盛唐四位七律能手之一(《艺苑卮言》卷四)。前后“七子”无不摹拟仿作,故沈德潜云:“明嘉、隆诸子专尊李颀”(《说诗晬语》)。李颀七古气势奔放,跌宕多姿,“转接奇横”(《三唐诗品》),酣畅恣肆。胡应麟将其与高适、岑参、王维并称,视为李、杜前盛唐之代表作家(《诗薮》内编卷三)。清王闿运认为其七古兼具卢仝之奇峭,白居易之浅近,李、杜之宏赡(《湘绮楼说诗》卷六)。综而言之,李颀诗歌丽而不缛,豪不失粗,“风骨高华”(《诗薮》内编卷四),“骨秀神清”(《三唐诗品》卷二),无愧为盛唐名家。《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2。
李颀(?—约751),籍贯不详。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授新乡尉。去职,归隐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南)之未川。天宝八载秋,高适授封丘尉,颀有诗送之。天宝十三、十四载殷璠编《河岳英灵集》,谓颀“只到黄绶”。颀工诗,尤以边塞诗著称。与王昌龄、崔颢、綦毋潜、岑参、王维、高适等交游,时辈咸重之。有《李颀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三卷。
作品评论
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至如《送暨道士》云“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又《听弹胡笳声》云“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足可歔欷,震荡心神。惜其伟才,只到黄缓,故论其数家,往往高于众作。容斋随笔
欧阳公好称诵唐严维诗“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及杨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以为不可及。予绝喜李颀诗云:“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且作客涉远,适当穷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侧,而闻檐外雨声,其为一时襟抱,不言可知。而此两句十字中,尽其意态,海水喻愁,非过语也。《唐诗品》
颀诗意主浑成,遂无斫练,然情思清澹,每发羽调。七言古诗善写边朔气象,其于玄理间出奇秀。七言律体如《送魏万》、《卢司勋》、《浚公山池》等作,可谓翛然远意者也。《批点唐音》
李颀不善五言,而善七言,故歌行与七言律皆有高处。艺圃撷馀
李颀七言律最响亮整肃。诗薮
李律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流澌腊月”,极雄浑而不笨;“花宫仙梵”,至工密而不纤。“远公遁迹”之幽,“朝闻游子”之婉,皆可独步千载。唐诗选
七言律体,诸家所难,王维、李颀颇致其妙,即子美篇什虽众,愦焉自放矣。唐诗镜
李颀七律,诗格清炼,复流利可诵,是摩诘以下第一人。唐音癸签
盛唐名家称王、孟、高、岑,独七言律祧孟,进李颀,应称王、李、岑、高云。《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新乡七古,每于人不经意处忽出异想,令人心赏其奇逸,而不知其所从来者。新乡七律,篇篇机宕神远,盛唐妙品也。《诗源辨体》
李颀五言古平韵者多杂用律体,仄韵者亦多忌鹤膝。七言古在达夫之亚,亦是唐人正宗。五七言律多入于圣矣。《诗源辨体》
王元美云:七言律,李有风调而不甚丽,岑才甚丽而情不足,王差备美。愚按……李较岑、王,语虽熔液,而气稍劣。后人每多推之者,盖由盛唐体多失粘,讽之则难谐协,李篇什虽少,则篇篇合律矣。《唐诗评选》
盛唐之有李颀,犹制艺之有袁黄,古文词之有李觏,朽木败枝,区区以死律缚人。围炉诗话
李颀五律高澹,大胜七律,可与祖咏相伯仲。诗筏
唐李颀诗虽近于幽细,然其气骨则沉壮坚老,使读者从沉壮坚老之内领其幽细,而不能以幽细名之也。唯其如此,所以独成一家。《唐七律选》
旧盛唐名家多以王孟、王岑并称,虽襄阳、嘉州与辋川并肩而不并,然尚可并题。至嘉、隆诸子以李颀当之,则颀诗肤俗,不啻东家矣。明诗只存体面,总不生活,全是中是君恶习,不可不察也。师友诗传录
唐人七言律,以李东川、王右丞为正宗,杜工部为大家,刘文房为接武。《唐诗笺要》
东川诗典瞻风华,兼复音调句亮,盛唐能手。《历代诗法》
新乡长于七字,古诗、今体并是作家。其蕴气调辞,含毫沥思,缘源触胜,别有会心。向来选家徒以音节高亮赏之,乃牝牡骊黄之见耳。《唐诗别裁》
东川七律,故难与少陵、右丞比肩,然自是安和正声。自明代嘉、隆诸子奉为圭臬,又不善学之,只存肤面,宜招毛秋晴太史之讥也。然讥诸子而痛扫东川,毋乃因噎而废食乎?《唐诗别裁》
东川比高、岑多和缓之响。石洲诗话
东川七律,自杜公而外,有唐诗人,莫之与京。徒以李沧溟揣摹格调,几嫌太熟。然东川之妙,自非沧溟所能袭也。石洲诗话
东川句法之妙,在高、岑二家上。高之浑厚,岑之奇峭,虽各自成家,然俱在少陵笼罩之中。至李东川,则不尽尔也。学者欲从精密中推宕伸缩,其必问津于东川乎!《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李颀赋笔轻新,以作七律,流丽婉润,自觉胜人。所垂七篇,尽为济南标录。《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东川摛词典则,结响和平,固当在摩诘之下,高、岑之上。《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东川七言古诗,只读得《两汉书》烂熟,故信手挥洒,无一俗料俗韵。昭昧詹言
东川缠绵,情韵自然深至,然往往有痕。于鳞以东川配辋川,姚先生以为不允。东川视辋川,气体浑厚微不及之,而意兴超远则固相近。《海天琴思录》
李东川五七古俱卓然成家,沧溟独取其七律,非作者知己者。《批唐贤三昧集》
李东川七律为明代七子之祖,究其容貌相似,神理犹隔一黍。《唐诗三百首续选》
东川七律风骨凝重,声韵安和,足与少陵、右丞抗行,明代李于鳞深得其妙。三唐诗品
五言其源出于鲍明远,发言清隽,骨秀神清,虽偶泛弦中,仍复自然合奏。七言变离,开阖转接奇横,沉郁之思,出以明秀,运少陵之坚重,合高、岑之浑脱,高音古色,冠绝后来。《诗学渊源》
(欣)古诗犹是齐梁一体,独七言乐府雄浑雅洁,一片神行,与崔颢同一机杼,而使事写怀,或且过之矣。
人物简介
【介绍】: 清四川成都人,字友生。举人,纳资为郎中。少为张之洞所拔,肄业于尊经书院。曾入刘秉璋幕。后主芙蓉书院。家本富有,喜延纳文士,搜采图书,遂中落,困顿以终。曾从王闿运治经史,兼善赋及骈文。
人物简介
精一,名思参,长沙张氏子。天资聪颖,幼从塾课,便解文义,淡于科第,而好佛书。见庭中桃花,因风飘落,悟世无常,乃从剃度、具足,复还长沙,置慈云精舍于城南,迎母养之,与人论说,词简易明,引导后学,当机立判,故于安(释敬安)前激后劝,卒玉其成。然安自以为读书少,用力尤苦,一字未惬,如负重累,至忘寝食,有一诗至数年始成者。念生死事切,时以禅定为正业。一日静坐,参父母未生前语,冥然入定,内忘身心,外遗世界,坐一日如弹指顷,猝闻溪声有悟。嗣后遍游吴越,凡海市秋潮,见未曾有。遇岳谷幽邃,辄啸咏,其中饥渴,时饮泉和柏叶下之。喜以《楞严》、《圆觉》杂《庄》、《骚》以歌,人目为狂。尝冒雪登天台华顶峰,云海荡胸,振衣长啸,睡虎惊立,咆哮攫前,以慈心视之,虎威亦解。又曾于深山,遇一巨㟿,御风行,头大如斗,舌电尺馀,因念佛,亦无怖。旋养疴皋亭山中,中夜闻剥啄声甚急,启关,月明如昼,四顾无人,如是者数数。次夕,伺叩门声急,开户见一黑眚若圆球,滚滚而去,安嗾群犬逐之,穷追至山腰,厉声曰:“扰我何为?我岂汝怖,苟有所求,当为汝度之。”遂号佛达旦,怪寻灭,病亦寻瘉。其住四明最久,窥天童、雪窦,穷揽霞屿、月湖之胜。郡中文学吕文舟、徐酡仙、胡鲁封、马文斋、沈问梅,皆相与酬唱。生平好善疾恶,触境而生。尝渡曹峨江,谒孝女庙,叩头流血。同行者曰:“奈何以比丘礼女鬼?”安曰:“汝不闻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诸佛、圣人,皆从孝始,吾观此女与佛身等,礼拜亦何过焉。”甲申八月,返棹长沙。年三十有四,行脚已阅十霜。明年还石潭,省先莹宿莽,纵横不可复识,望穷山恸哭,村老闻之,为指其葬处,始复忆识。盖去乡里,己二十馀年。积思幽潜,故悲不自胜也。自是往来衡湘,时有著述,同县王湘绮先生为当代诗人,见安所作,未尝不称善。有陈伯严、罗顺循,皆擅词翰,曾综其诗十卷刻之,乞湘绮先生为之序。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三【生卒】:1818—1893 【介绍】: 清湖南武冈人,字弥之。咸丰元年副贡。曾入南昌围城中省父,一度率兵镇压太平军。以曾国藩荐擢至道员。少与王壬秋交好,壬秋遍研群学,辅纶专治文史,后俱以诗名。邓诗全学《选》体,多拟古之作。有《白香亭诗文集》。
邓辅纶,字弥之,武冈人。咸丰辛亥副贡,浙江补用道。有《白香亭集》。全台诗
邓辅纶(1828~1893),字弥之,清湖南武冈人。咸丰元年(1851)副贡生,官浙江候补道。早年与王闿运结识,相互唱和。陈衍《近代诗钞》评其诗:「弥之诗全学选体,多拟古之作,湘潭王壬秋以为一时罕有其匹,盖与之笙磬同音也,但微觉千篇一律耳。」 著有《白香亭诗文集》。
人物简介
【生卒】:1835—1883 【介绍】: 清江西湖口人,字伯足,又字陶堂,原名梦汉。咸丰九年进士。以知州两权吴县知县。曾毁高景山寺,亲投泥像于湖,取缔寺僧敛财之举。后以治娼过激去职。诗文峻刻幽涩。有《陶堂志微录》。晚晴簃诗汇·卷一五六
高心夔,字伯足,号碧湄,湖口人。咸丰己未进士,官吴县知县。有《陶堂志微录》。词学图录
高心夔(1835-1883) 字伯足,号碧湄、陶堂、东蠡,平生喜陶诗,号陶堂。江西湖口人。咸丰九年进士,官江苏知县。曾入肃顺府为幕僚,深为倚重,成为其谋士。与王闿运、龙汝霖、李寿蓉、黄锡焘称"肃门五君子",位列其首。学识渊博,精研小学。自谓 "弱而好诗,尤好渊明,溯焉而上,游焉而下,不耻其不似也。"精篆刻,别开生面。工书法,临颜帖,可乱真,现存江苏宜兴"东坡书院"匾额,即其手笔。 肃顺死,仕运式微,长期郁闷,光绪九年逝,年仅48。有《陶堂志微录》。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三号笠云,久居岳麓,工诗善书,名重东南。曾云游苏浙杭,人为营寺湖上,榜曰“留云”,意欲留笠云于杭也。所著《听香禅室诗集》,王湘绮序谓其诗初学苏陆,律格高深,澈悟大乘,不滞言迹。近作大改格律,尤长五言。王逸梧祭酒题词,亦有“一编自拥江山气”之誉。其为当代所推重如此。
释芳圃,字笠云,江宁陈氏子。幼即披薙于长沙黎仙庵。性聪颖过人,读书妙解义理,尤工书法,喜赋诗以畅禅机。复有志名山,负担跋涉,虽历险阻亦无惧怯。光绪初元,继席虎岑,与山长徐树钧相往还。结麓山莲杜,唱和无虚夕,由是声称,啧啧公卿间。已而复主上林杲山。会曾太傅祠成,召僧居之,佥曰非笠云不可。既处省垣,文宴日盛。湘中名宿,若王湘绮、郭筠仙皆与酬答,词翰㦽然。庚申更游上杭姑苏,历览名胜,吊古遣怀,间有述作。仁和徐太史花农,素钦高望,雅企芳躅,甫闻其至,走简迎之,相见甚驩,为卜西湖孤山,修复宝成寺以处之。乃工作方兴,而笠云还湘。太史因𤗒其室曰“留云”以寄意焉。笠云亦感念。己丑重至江南,颇寻旧约。扶筇缓步,拾级登临,名蓝胜迹,多有题咏,具见诗集。壬辰夏,始还故居。发箧遥吟,检拾馀稿,藉愉晚岁。及戊戌政变,事言庞杂,新说盛行,竞立学堂,强侵寺院,摧残教宗,以夺僧产,将无所不至,笠云甚忧之。值倭僧水野梅晓,寻法南岳,道出长沙,久慕道声,径来参叩。咨询之馀,为述日本佛乘,随潮流之转移,与国运以俱新,种种业力,不外兴学。欲谋保护教纲,畅弘佛旨,无出此者。笠云颇为之动。明年遂假开福寺创立僧学,并设佛会,推笠云董之,而夺攘之风稍息。乙巳春,又以水野之言,兴浮海之叹,率门人筏喻道香航瀛东渡,著有《东游记》。凡所经见东西两京,佛寺僧学,及扶桑风景,政教习俗,莫不言之甚悉。而与倭人题跋诗篇甚富,索书者纸素满前,日不暇给。方訉归期,而倭僧百十相留不舍。及将别时,请其敝履存为遗迹,景慕之殷,于斯可见。既归,了知教之隆替,在乎继起有人。于是培植后生,宏奖新进,以为己任。而麓峰荫禅诸子,扇其馀风,联翩东渡,为僧侣游倭之渐云。笠云以光绪戊申年示寂,寿七十有二,戒腊六十,所著有《听香禅室诗集》若干卷。
人物简介
胡从简(1844年—1895年),字敬亭,四川省成都府新津县人,清代著名经师大家,著名礼学大师、进士。新津胡氏祖籍安徽绩溪,后迁江西庐陵。综合吴克让的《新津县乡土志》及新津胡氏族谱载,新津胡氏一世祖为宋末元初胡受,从湖北麻城迁入川西。四世祖为胡通海,元末进士,四川昌州知州,后定居永川九龙滩。 时昌州辖大足、荣昌、永川等地。五世祖为胡复初,元末庠生,不仕后充任蜀之荣县东川书院教授。六世祖为明初刑部侍郎,兵部左侍郎胡子昭,与方孝孺同日殉难。明朝传至胡应这一代始迁新津。清初胡氏另一脉相传到十六代胡大斌。又一支传到二十一代胡文魁。这两支也迁到新津。清初至清末,胡氏又相传约十代。胡从简1844年出生于新津。由于明末清初四川的连续兵灾,当时胡家已经式微。胡从简人穷志不穷,“编屦得钱为活。年十九,始读书,刻苦自励。”吴克让《新津县乡土志》说, “胡从简亦岳公再传子弟,邃于古义。” 这里所说的岳公即岳逢阳,字丹崖,道光十二年壬辰恩科(1832)进士。 岳逢阳是清代新津县四位进士中的第二位。岳逢阳家在新津县安西镇月花村,是岳飞第二十三世嫡孙。后来胡从简考上锦江书院邑庠生(秀才)。1874年胡从简肄业锦江书院,时年三十。1875年,四川学政张之洞建立尊经书院,在全蜀学生三万人中选拔百名入学,录取率0.003。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和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计划通过尊经书院,以“一人学战,教成十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的方式为蜀中培养“通博之士,致用之才。” 为给尊经书院选拔高才生,张之洞在蜀中主持考试,题为周礼社制考。试毕,胡从简被张之洞选拔为第一,入选为尊经书院上舍生,即今天的高年级研究生。据记载,胡从简“融贯礼经,《周礼》、《大小戴记》并注疏皆成诵。”当时参加考试的学生中,有与胡从简同时第一批考入尊经书院的杨锐,宋育仁,廖平等人。他们虽比胡从简小五到十岁上下,但即使在学术上他们人人皆非等闲之辈。胡从简能在考试中从这批人中脱颖而出,可见其学力之深厚。1879年,王闿运应四川总督丁宝桢之邀来到成都,担任尊经书院山长 (校长)。王闿运学问深厚,尤注重通经致用。他担任尊经书院山长期间,重振了著名的“蜀学”,使蜀学派一跃成为当时中国学术的顶峰,因而在晚清及近代学术思想史上名垂千古。钱基博曾指出“疑古非圣,五十年来,学风之变,其机发自湘之王闿运;由湘而蜀,由蜀而粤(康有为、梁启超),而皖(胡适、陈独秀); 其所由来者渐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足见王闿运在清末民初的历史地位。王闿运来到尊经书院后立即考试学生,题目是“玄端,冠端所用。”学生们答题大多依据乾嘉学派大师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等流行著作。唯独胡从简“取证经记,曲折旁通,”立即受到王闿运的器重,提拔为斋长。古代的学院分院斋两级管理,相当于现在的校院两级。按国子监的传统,斋长在日常教学管理甚至是寝室管理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斋长既起着维持正常秩序的作用, 也发挥着课后协助教官监督学生言行的作用。斋长有权对违规的学生进行惩处。清末薛福成《庸庵笔记》说,在王闿运指导下,胡从简治《礼》,戴光治《书》,廖平治《公羊》、《榖梁》、《春秋》,刘子雄、岳森通诸经,“皆有师法,”成为蜀学派在清代学术史上的杰出代表。廖平的学说也为后来的变法奠定了学术基础。而杨锐,宋育仁则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政治领袖人物。胡从简终成清代礼学大师。清史资料《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特别将胡从简传附于王闿运传之后,显然是视他为王闿运之得意门生。1892年胡从简考取进士。按梁启超的说法来算,清代的一个童生历经逐次科举考试,最后取得进士功名的几率小于万分之一。社会和朝廷对进士都很重视。按朝廷惯例,胡从简被授予知县即用。七品知县,年俸45到60两白银,禄米45斛(一斛等于五斗或50 升或约为现在200斤),养廉银1200两白银。相比之下,一户农家一年的收入平均才40两白银。胡从简被授予知县,也就是说,凭正常合法收入,他一年的经济收入可以是一般人的十几倍。对于曾在青年时期经历过贫困的胡从简来说,做官无疑是改善家庭物质生活的机会。清史资料《清代朴学大师列传·胡从简传》,《清代学人列传·胡从简传》记载胡从简弃官不做,“乞病归,家居治学,竟不复出。” 胡从简治学极为刻苦,“恒以夜分就灯下纂录,五十而瞽。 ”“所著书有《礼经考》,《礼经释例》,《周礼句读》,《大戴礼记笺》,《读礼管窥》,累六百余万言,蔚若继曲台之后。” 只可惜这些著作今天恐怕已经毁损。查遍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除《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尊经书院初集》,《尊经书院二集》和《尊经书院三集》以外,有关尊经书院的档案和资料现在全部不知所终,其中包括胡从简的巨著。就连尊经书院各位进士的朱卷也都在文献中没有了踪影,只有宋育仁的还在。鉴于尊经书院与戊戍变法的密切关系,这个现象与戊戍变法失败直接有关。西汉学者后苍开创《礼》学以后,两千年以降,研究《礼》学的大家为数众多,其中还包括朱熹等人。由于上古历史文献流传下来的很少,文义考据及其艰难,历代学者在《礼》学研究领域中的成果多为论文,专著较少,而胡从简的礼学却有五部专著,六百余万言之巨。通盘比较《清代学人列传》对各位入传学者的学术地位评价,“蔚若继曲台之后”之语的确是极高赞誉。其意为,胡从简是继西汉经学大家后苍著《后氏曲台记》,开创《礼》学以后,两千年来成就最是蔚为大观的《礼》学大师。《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和《清代学人列传》王闿运传一文中还指出,胡从简“蔚为经师,咸守家法,较之诂经、学海所造就者殆有过无不及焉。” 这句评语也是对胡从简的很高评价。清代是历史文献研究考证学的黄金时代和顶峰。清代这方面的大家有许多。光是乾隆到嘉庆年间形成的乾嘉学派就有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孙,等等。乾嘉学派奠基人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一些达官贵人如阮元、毕沅等,也出而倡导经学,著述丰富。整个清代考据学学海中有造就者光是出现在《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一书中的著名学者就有370余人。胡从简能得到“有过无不及”的盖棺定论,绝对是极大的荣誉。胡从简无嗣,收侄儿胡念祖为子,传其学。胡念祖在学术上得胡从简真传,在尊经书院就读时也是廪生,后又任书院东斋斋长。现存于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尊经书局出版物《尊经书院初集》,《尊经书院二集》和《尊经书院三集》中刊有胡从简,胡念祖他们两人的论文共15篇。其中胡从简七篇,胡念祖八篇。这三部珍贵典籍是尊经书院留传下来的现存唯一学术书籍。不幸中的万幸,这15篇论文就成了今人了解胡氏礼学的窥豹之管。1895年胡从简逝世,享年54岁。
人物简介
廖平(1852年—1932年),初名登廷,字旭陔,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后改名廖平,字季平。晚号六译。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清末至民国时期学者、思想家。廖平一生治经学,融合古今中外多种学说,形成一套独特的经学理论体系,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廖平出身于贫困之家,父亲曾为地主放牧,后靠卖茶水为生。廖平早年学习宋学和八股文,昼夜苦读,成年后,仍勤学不倦。同治十年(1873年),补县学生(秀才),三年后参加科试,受到四川学政张之洞奖掖,以学识拔之,入尊经书院,自经解与经学历史省思经今古学。光绪五年(1879年),师从王闿运治今文经学,常就王闿运请业,每至深夜,尤重《春秋》,光绪七年(1881年),注《谷梁春秋》。光绪十一年(1885年)著《何氏公羊春秋续十论》,次年又著《何氏公羊春秋再续十论》。光绪十二年(1886年),刊印《古学考》(本名《辟刘篇》)与《知圣篇》,康有为的作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皆受其影响,廖平多次指责康抄袭自己,康始终讳言莫深,不予表态。梁启超承认其师受廖平影响为“不可诬”。皮锡瑞也指出:“康学出于廖”。张之洞甚至认为康有为为廖平的嫡传弟子。钱穆以为康有为剽窃廖平的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写道:“盖长素《伪经考》一书,亦非自创,而特剽窃之于川人廖平。”甚至说“康门学说,尚是廖季平范围”。但也有学者指出两人是同时发明,没有抄袭问题。光绪十五年(1889年),廖平赴京应礼部春闱,中贡士。次年补殿试,名列二甲,赐进士出身。朝考三等,授知县。以高堂亲老,不欲远出,改为龙安府儒学教授。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成都创办《蜀学报》。宣统三年(1911年)担任《铁路月刊》主笔。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赴成都洽谈出版事业,至乐山时,忽发大病,其子廖成励将之抬回,半途卒于河坎场。章太炎撰写《清故龙安府教授廖君墓志铭》。廖平之女廖幼平编有《廖季平年谱》。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