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吴孳昌,字震凡,号横溪,河南省汝宁府固始县民籍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原名吴伐,七岁能文,弱冠登第,崇祯九年举人,十三年(1640年)登进士,授河间府推官,奉旨改名孳昌,十五年壬午以推官分校晋闱,魏敏果公所得士也。后官至吏部员外郎。明亡降清。顺治元年(1644年)任大同巡抚,后升宣大山西总督、右佥都御史。国变弃官入蔚,敏果为僦屋以奉之。同时孳昌乡人江桂庵禹绪、许鸥湄汝都及粤东淩十斋云俱宦游投閒,避兵于蔚,相与结诗社,唱和州中名胜,题咏殆篇。乱定,始相继归,而禹绪居蔚踰十年,为最久。孳昌归后,益疏略世事,荡然一肆意于诗酒,自号埋庵,以忤权贵陷狱,破其家,郁郁卒。
人物简介
【生卒】:1609—1692 【介绍】: 明末清初山东益都人,字孔博,一字易斋。顺治三年进士。康熙间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性亢直,鳌拜专权时,屡与争论。在京寓辟万柳堂,与诸名士觞咏其中。闻贤能,即录其姓名,以备荐擢。谥文毅。有《佳山堂集》。晚晴簃诗汇·卷二十四
冯溥,字孔博,别字易斋,益都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谥文毅。有《佳山堂诗集》。清诗别裁集
维基字孔传,山东临朐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大学士,谥文毅。○文毅力荐魏环极为名臣,在阁不诡随,不矫激。诗以雅正为主,不争长于字句之间。
冯溥(1609年—1692年),字孔博,号易斋,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今临朐县)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冯溥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累迁秘书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顺治十六年(1659年),擢吏部侍郎。康熙初,停各省巡按,吏部尚书阿思哈、侍郎泰必图议设公廨,冯溥反对,与泰必图争执。时鳌拜等辅政大臣专擅朝政,骄横跋扈。冯溥“持正不阿”,屡陈大策。擢刑部尚书。康熙十年(1671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屡次以衰老多病请求退休,吴三桂反,兵政繁杂,冯溥不敢再言。康熙十七年(1678年),福建平定,冯溥以年届七旬为由,再次申请,为康熙帝慰留。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获准以原官致仕。《太宗实录》修成,加太子太傅。康熙三十年(1691年),冯溥卒于青州。谥文毅。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二十二【介绍】: 明末清初山西阳城人,字子益,号东谷。明崇祯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清初入翰林,官至刑部尚书。五十九岁致仕。去官后杜门却扫,名所居为“归庸斋”,以宋朱熹、明薛瑄之学说训其子弟,又十余年而卒。有《东谷集》、《桑榆集》等。
白胤谦,字子益,号东谷,阳城人。明崇祯癸未进士,改庶吉士。入国朝,授检讨,官至刑部尚书,降通政使。有《东谷》、《归庸》、《桑榆》等集。维基
白胤谦,字若水,号东谷,山西省泽州府阳城县(今山西省阳城县)人,明朝进士。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登进士,改庶吉士。明亡降李自成,授县令。随即降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内翰林秘书院检讨,次年任顺天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顺治五年,任内翰林弘文院侍读。次年,任内翰林弘文院侍读学士。顺治十二年,任内翰林秘书院侍读学士、内翰林国史院学士、武会主考官、武殿试读卷官。顺治十三年,升任吏部右侍郎,同年改吏部左侍郎。次年晋为刑部尚书。顺治十六年,改太常寺少卿。次年,任通政使。
人物简介
【生卒】:1615—1692 【介绍】: 明末清初山西绛州人,字宪公,自号冰壑居士。布衣,明末曾应试,入清闭门不出。终身读《四书》不辍。魏象枢嘱地方官礼聘讲学,终不应。有《学庸澹言》、《朱陆同异辨》等。
人物简介
【生卒】:1616—1686 【介绍】: 清初直隶柏乡人,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顺治三年进士,散馆授工科给事中。康熙间官至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以党附鳌拜之嫌致仕。为言官时疏至百余上,敷陈剀切,多见施行。乾隆初追谥文毅。治理学,有《圣学知统录》、《知统翼录》、《希贤录》,另有《兼济堂集》等。晚晴簃诗汇·卷二十三
魏裔介,字石生,别号贞庵,又号昆林,柏乡人。顺治丙戌进士,官至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谥文毅。有《屿舫诗集》。清诗别裁集
维基字石生,直隶柏乡人。顺治丙戌进士,官至大学士,补谥文毅。著有《兼济堂集》。国朝诸大典半属文毅奏议所定。学宗朱子,著有《约言录》、《知统录》诸书,风节侃侃,时称二魏,谓公及敏果公也。
魏裔介(1616年—1686年),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直隶柏乡县(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人。清初政治家、经学家。后入祀贤良祠,追谥文毅。高祖魏谦光(子观)。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顺天乡试举人。清朝入关,开科取士,魏裔介中式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选庶吉士。历官工兵二科给事中、吏科右给事中。顺治十二年(1655年),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顺治十四年(1657年),升左都御史。顺治十六年(1659年)加太子太保。康熙二年(1663年)升吏部尚书。康熙三年,武会试正考官、内秘书院大学士,康熙六年,纂修世祖实录总裁官;康熙九年,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十一年,加太子太傅、光禄大夫。官至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年仅四十岁,须发皆黑,人称“乌头宰相”。对风水亦有研究。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二十二【生卒】:?—1678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桐城人,字若侯,号龙怀,一字弱侯。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清顺治间荐授国史院庶吉士,改礼科给事中,历工、户科。与魏象枢并以敢言称,时号姚魏。康熙间官至刑部尚书。卒谥端恪。有《姚端恪公诗文集》。
姚文然,字若侯,号龙怀,桐城人。崇祯癸未进士,改庶吉士。入国朝,复以荐授庶吉士,改给事中,官至刑部尚书。谥端恪。有《姚端恪公诗集》。人物简介
姚文然,字若侯,号龙怀,桐城人,明崇祯癸未进士,顺治中荐授给谏,累仕至刑部尚书,谥端恪,著《虚直轩集》。维基
姚文然(1620年—1678年),字弱侯,号龙怀,南直隶桐城县(今安徽省桐城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文学家。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仕清,官至刑部尚书。崇祯十五年(1642年),姚文然举壬午科应天乡试,崇祯十六年(1643年)联捷癸未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甲申之变,明亡,一度自杀未遂,一说降于李自成,授密云县知县。后归故里。清王朝初建,下诏求贤。顺治三年(1646年),姚文然经安庆巡抚李犹龙举荐赴京,授国史院庶吉士。顺治五年(1648年)任礼科给事中,改兵科。顺治八年,苏、浙、皖水灾严重,上书要求灾区漕米减免和改征折色。康熙五年(1666年)补户科给事中。康熙十年(1671年)升任左副都御史,又升左都御史。康熙十五年(1676年)官刑部尚书,任内刚正无私,冤狱多有平反。明朝刑罚惨酷,南北镇抚司如同人间地狱,姚文然于清初任刑部尚书时,禁绝严刑峻法。晚年益深研性命之学,尝曰:“刃杀人一时,例杀人万世,可无慎乎?”康熙十七年(1678年)卒于任上,朝廷命赐祭葬,谥端恪。
人物简介
【生卒】:?—1684 【介绍】: 清直隶南宫人,字开之。顺治六年进士。授山东滋阳知县,累迁吏部郎中,掌选政,清直守正。官至刑部侍郎,加太子少保致仕。卒谥端悫。维基
宋文运(?—1684年),字开之,直隶南宫县人。清初政治人物。顺治六年(1649年)己丑科进士,授山东滋阳县知县,改刑部主事,再迁吏部郎中。为官清正不阿。康熙十八年(1679年),通过魏象枢退荐,擢为鸿胪寺少卿,升光禄寺卿、顺天府府尹。累升刑部侍郎。因病乞休,加太子少保致仕。卒谥端悫。《清史稿》载,康熙帝在其死后许久,仍“谓文选司事要,文运操守声名,无能及之者”。
人物简介
【生卒】:1625—1691 【介绍】: 清河南安阳人,字典三,号酉山。顺治十八年进士,官浙江海宁知县,立书院,延黄宗羲主讲。康熙间授福建道御史,历大理寺卿、顺天府尹、右副都御史、兵部督捕侍郎。其学初师孙奇逢,后得力于黄宗羲。有《易贯》、《圣学直指》等。维基
许三礼(1625年—1691年),字典三,号酉山,河南安阳人。清初政治人物。早年师从孙奇逢,读书于林虑山中。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举,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进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赴北京,与魏象枢、叶方蔼有往来,官海宁县知县。康熙十五年(1676年),礼聘黄宗羲至海宁讲学。主持纂修了《海宁县志》。黄宗羲称之“举循吏第一”。康熙二十年(1681年)秋,考授御史。康熙二十三年七月,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先后掌山东道事、江南道事。康熙二十七年(1684年)三月,提督四译馆、任太常寺少卿。七月,转任大理寺少卿。十二月,迁顺天府府尹。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月,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上疏弹劾刑部尚书徐乾学纵子贪赃受贿。康熙三十年(1691年)正月初九日病逝京师,葬安阳县西之灵药。
人物简介
【生卒】:1630—1693 【介绍】: 清浙江平湖人,字稼书。康熙九年进士。历官江苏嘉定、直隶灵寿知县、监察御史,时称循吏。学术专宗朱熹,排斥陆、王,时人则推崇吕留良。有《三鱼堂文集》、《困勉录》、《灵寿县志》等。乾隆时,追谥清献。晚晴簃诗汇·卷三十六
陆陇其,初名龙其,字稼书,平湖人。康熙庚戌进士,官灵寿知县,行取四川道试监察御史。赠内阁学士,谥清献,从祀孔庙。有《三鱼堂集》。槜李诗系·卷二十九
陇其,初名龙其,字稼书,平湖人。居泖上。少食贫,授徒以给。专意圣贤之学,而一折衷于朱子。康熙庚戌进士,授嘉定知县。邑剧难治,以德化之,讼者无不感泣去。吴下侈靡风为一变。寻以盗案落职,后总宪魏象枢举廉吏十人,陇其与焉。有旨,复原官,补灵寿。庚午,上谕举科道员,九卿荐之,擢四川道御史。罢归,屏迹村舍,布衣蔬食,泰如也。越数年而没。
人物简介
刘霦(1621年5月20日—17世纪),字潜夫,号玺楚,北直隶保定府安州高阳县渡口村人。刘霦个性孝友,为诸生时孝顺侍奉双亲得欢心,是顺治二年(1645年)的举人,三年(1646年)成进士,先在吏部观政,后获授武陟知县,勤于安抚经历战乱的平民,又打通河水以救旱灾,改任文县知县,重修地方文庙、拆毁淫祠觉醒愚民,表彰灵石以开乡试,立八比法宽限期劝输,同时增补县志,广集生童给予食廪,按时教学,使当地文风变改,又改建阴平桥、设置建靖江楼控制番民;文县土地贫瘠,他到任后劝喻务农、教种庄稼,到丰年时则上请免除屯卫逃亡的户口,代缴积欠钱粮。之后刘霦升任随州知州,除却荒粮、讨平流寇,请求豁免军需二十万以安定随州民众,于成龙称赞他实心实政,不久他入朝任职礼部员外郎,康熙十五年(1676年)会试正值三藩之乱,云南、贵州士子到京赴考,同僚以为有伪打算拒绝,他却让两地举人入场;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自工部郎中外转浙江按察司佥事提调学政,谢绝请托,提拔才俊不遗馀力,而未能中举者均解囊给与援例,三次乡会试担任同考官,并担任二十年(1681年)辛酉科武乡试正考官,人们皆知他有藻鉴之识。刘霦生平外和内刚,老成持重,同乡李霨、魏象枢皆称为畏友,辞官回乡后谦逊有礼,持家俭朴、恬静耿介,不再出现在公庭,又乐善好施,和睦宗族、周济贫者,三次出粟赈灾于所,又在东边渡口村聘师教学,仕宦三十八年声誉卓著,家居六年多行善,文县入祀名宦祠,死后高阳县入祀乡贤祠,孙刘楠曾任江南安徽布政使。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