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陈用光

相关人物:共 45 位
共 45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林拱辰 朝代:清末至民国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林拱辰(1872~1932)〖林拱辰生年,依据傅锡祺〈栎社社友题名录〉(毛笔撰写,家属保存之原始史料):「林拱辰,住嘉义厅斗六堡斗六街,第557番地,明治五年(1872)壬申七月十五日生。
」卒年昭和7年(1932)7月12日,依据斗六市户政事务所提供户籍资料。
〗 ,清嘉义厅斗六堡(今云林县斗六市)人,「栎社」早期社员〖林拱辰为栎社社员。
根据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1907年10月26日,该社在彰化赖绍尧家举行诗会,共有社员13人及斗六吟友林滨石、黄丕承、黄服五、林拱辰4人出席,「斗六四友不正式加盟,不认为社友。
」该书其后各年之记载,林拱辰等人未见出席该社内部集会。
又据张丽俊《水竹居主人日记》1910年4月24日记载栎社「庚戌春会」出席者名单,将林拱辰列入社员,内容如下:「我社友蔡启运、陈基六、王卿淇、赖绍尧、林拱辰、傅锡祺、陈沧玉、袁炳修、林痴仙、林仲衡、林□堂、林幼春、陈槐庭、连雅堂、庄伊若、郑汝南、黄旭东、张栋梁、林载昭与予等,赞襄社员陈织云,馀不付(赴)会社员蔡惠如、叶笃轩、陈联玉、林文华、庄云从,馀数名忘记。
」可见当时张丽俊也认为林拱辰是社员。
推测可能林拱辰等人,后来未参加该社内部活动,《栎社沿革志略》出版时(1931)才补上这句:「斗六四友不正式加盟,不认为社友。
」(此条考證廖振富提供。
) 〗 ,「斗山吟社」社员,曾任东洋协会讲师,并参与发起成立大稻埕「鲲溟会馆」〖参考赖美燕《斗六地区文学发展之研究》,南华大学文学系硕士论文,2007年6月。
〗 。
诗作散见《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教育会杂志》等报刊杂志,今据以辑录。
萧如松 朝代:清末至民国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萧如松(1872~1933),字君竹。
彰化社头乡人。
父萧水富(字锦江)为清举人,有名于时。
萧如松自幼饱读诗书,奠下深厚汉学基础,且精于诗学。
日治后为地方著名士绅,明治三十九年(1906),曾为社头乡彩票零售商。
大正十三年(1924)应黄溥造、林天爵之邀,与陈占明、张庐山、詹作舟等人成立员林「兴贤吟社」。
该社自创立至昭和八年(1924~1933)的十年间,是这批文人最活跃的时期,萧如松也在这阶段积极参与诗会活动,并有许多与诗友往来唱和之作。
其子萧玉衡亦为兴贤吟社社员。
〖参考张瑞和《员林兴贤吟社研究》,国立云林科技大学汉学资料整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7年6月。
〗 以下作品,据《台南新报》、《诗报》、《兴贤吟社百期诗集》等辑录编校。

人物简介

全台诗
王竹修(1865~1944),字养拙,号虚庵,又号逸叟。
台中人,光绪间生员。
〖参考连横《台湾诗荟》附录,作者简介。
〗其父因施九缎事件遭受牵连,光绪十六年(1890)王竹修自请代父受罪,然未获台湾巡抚刘铭传同意〖参考王竹修〈敬步紫蕉赠韵〉一诗自注云:「是时,余廿一,方遭施案所累」、「庚寅(1890)十一月,余自泉州到台北禀请代父受罪,刘爵抚(按:指刘铭传)不许。
」〗,致使生活困蹇穷愁。
日治后,王氏丧妻又患耳病,幸赖诸弟资助,始度过难关。
昭和四年(1929)创「东墩吟社」,并任社长,后因病力辞,与同宗王石鹏担任该社顾问。
王氏擅诗,与新化王则修、南投张达修并称「三修」,又因工于书法,与王石鹏、王则修并称「三王」。
除閒咏诗外,王竹修亦热衷击钵联吟与课题徵诗,连横《台湾诗荟》谓其著有《养拙诗钞》,未刊。
〖参考张淑玲《台湾南投地区传统诗研究》,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5月。
〗今王氏诗作据《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台湾文艺丛志》、《台湾诗报》、《诗报》、《南瀛诗选》等报刊合集辑录编校。
(向丽频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谢友我(1869~1926),字瑞琛,号献秋,台湾台南人。
光绪十九年(1893)秀才。
明治二十九年(1896),继承父亲谢四围之事业,持家有道。
明治三十年(1897)将父业「英泰行」交由其弟谢群我总理,而后与刘神岳、魏博文等友人同赴日本东京,再转赴上海,遍历中国各地。
谢氏擅长诗文,工于草书,晚年以诗书自娱。
〖参考黄佳雯《谢星楼生平及其文学研究》,成功大学台文所硕士论文,2006年。
〗生平作品留存不多,收录在其孙谢汝川为其长子谢国文所编的《省庐遗稿》之后,题为《先祖父谢友我先生唱和集》。
(施懿琳撰)
王建祖 朝代:晚清至民国初

人物简介

维基
王建祖(1879年—1935年),字长信。
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瑶头乡(今佛山市南海区和顺镇)人,晚清至民国初年学者。
先祖来自江苏镇江, 迁居于广东为官。
他的父亲是鉴平。
有两个弟弟,成祖及彦祖。
他们先后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
后者,与胡适先生善,一起前往康奈尔大学就读,及后同在北京大学任教。
入美国加州大学,攻读经济法。
他曾于1906年秋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生考试并被授予“法政科进士”,从这一点来看,王建祖起码要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如果仅是学士学位,通常情况下仅被授予“举人”。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毕业归国,通过学部考试,赏给法政科进士。
三十四年(1907年)授翰林院检讨。
林缵 朝代:清末至现当代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林缵(1887~1956),字述三,号怪痴、怪星,又号蓬瀛一逸夫、唐山客、苓草。
光绪十三年生(1887),少时就学于厦门玉屏书院,乡人誉为神童,尔后因父亲林修于台北大稻埕设立国文研究塾,授徒讲学,遂渡海来台从父而学,父殁之后更继父业,改称为砺心斋书房。
平生喜吟咏,大正四年(1915),与张纯甫、李腾岳、欧剑窗等人创立「研社」,社址即在砺心斋书房,社员皆以「痴」为号,述三即「怪痴」;大正十年(1921)「研社」改为「星社」,社员亦以「星」为号,因改称「怪星」,并参与编辑由社员出版之《台湾诗报》。
次年(1922),先生创设「天籁吟社」,其砺心斋书房之学员多入社,故属于一师生型的诗社。
1931年,有鉴于《三六九小报》、《诗报》古典文学刊物兴起,遂与高弟吴纫秋创办《藻香文艺》,因经济困难,后续难继,于1932年宣告停刊。
1935年,《风月》创刊,林述三出任副主笔兼会计部长,并有诗作及小说发表。
战后,曾任《台湾诗坛》、《诗文之友》顾问。
平生著作丰富,有《砺心斋诗集》、《砺心斋诗话》、《玉壶冰小说》等〖以上有关林述三之生平,主要参见陈惊痴前引文,文载《台北文物》2:3,页74-76。
更详细讯息,可参潘玉兰〈天籁吟社研究〉(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国文在职专班夜间班),2005),页117-121。〗。
值得一题的是,「天籁吟社」迄今仍然持续活动中,而其特殊吟调,更为人所注意。
(黄美娥撰)
胡栋朝 朝代:清末至现当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胡栋朝(1872年—1957年),字振廷,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今海珠区琶洲街道黄埔)人,是勘测川汉铁路的第一个工程师。
祖籍福建崇安的胡姓祖先文达公到南雄保昌当县尹,南宋时又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广州,再迁到今广东省海珠区琶洲街道[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20144358/http://gocn.southcn.com/xqjj/gxfw/200404290013.htm 黄埔]。
文达公十七世胡宏根生有长子[http://www.hudong.com/wiki/%E8%83%A1%E6%97%8B%E6%B3%BD 胡旋泽] ,二子胡建初。
胡建初就是胡栋朝的父亲。
4岁的时候父亲过世,17岁赴香港,由叔父养育,21岁就读香港英国皇仁书院。
1897年,胡25岁,刚好中国第一所称为“大学堂”的高等学校天津北洋大学堂成立。
该校来香港招生,正在皇仁书院读书的他入选。
29岁那年,他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堂,取得工科学士学位,获选赴美留学,入加州大学。
第四年入康奈尔大学读工程,专攻铁路桥梁,并写成《比较栓桥及钉桥之用》一书,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
同年还写成《中国铁路指南》一书在上海广知书局出版,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引起中国有关铁路公司的注意。
胡栋朝在康奈尔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到编斯云利雅铁路公司练习铁路测量、美国桥梁公司练习制桥及绘图、波鲁云机车公司练习制造机车及设计机器零件图。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栋朝应四川总督锡良聘请回国兴办铁路。
他是勘测川汉铁路的第一个工程师。
1906年4月30日,胡栋朝到达黄埔村时,恰巧其母逝世,在乡居丧三个月。
同年7月15日在入川途中,有人劝胡先入京参加学部考试,然后再去川未晚。
胡便去试一试,结果名列第九名,被赐给进士衔头。
同年9月17日,胡到汉口时,家人来电报告诉他其妻病逝。
在两位亲人先后去世的打击下,胡仍以事业为重,继续尽快入川。
11月,胡被正式任命为四川川汉铁路正工程师,带领助理工程师7人、委员2人、亲兵14人,测量由宜昌经夔州、万县至成都的路线。
1907年4月,到达成都市,10月测量由成都经重庆至宜南的路线。
经过他的精心勘测,最后确定从宜昌北望桥起,经马难波、西河口、杨家河、马粉坪、石家坝、大峡口、香溪,绕避巫峡以达夔州为路线。
然而,此时的川汉铁路公司内部意见不统一,争论不休,胡因此而辞职。
值得一提的是胡栋朝想修筑的川汉铁路,在1950年修建成的渝铁路线中就有原来川汉铁路线的一段。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胡栋朝通过学部考试,获取工科进士。
宣统元年(1909年)选授翰林院庶吉士。
胡辞职后出国,先到日本长崎,后到海参崴,又赴瑞典。
陈湛恩 朝代:清末民国初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湛恩(1868~1926),字材洋,清彰化鹿港人,县学生员。
日治后于明治三十年(1897)加入由许剑渔、蔡启运等鹿港、苑里两地士绅所组成的「鹿苑吟社」。
明治三十二年(1899)起担任台中厅下埔姜崙公学校教员,大正三年(1914)期满十五年,获颁褒状及徽章。
大正六年(1917)「栎社」鹿港籍成员陈怀澄、庄太岳、施家本等,于鹿港创「大冶吟社」,推陈湛恩为顾问。
陈氏能诗善文,大正八年至十年间(1919~1921)有九篇文章入选彰化「崇文社」徵文,其中〈戒讼说〉、〈开拓实业策〉获第一名殊荣,惜其诗大多散佚,今陈氏诗作乃据《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教育会杂志》、《台湾文艺丛志》等报刊杂志,辑录编校。
〖注文:参考《台湾日日新报》,「觞祝勤续教员」,1914年8月25日,第六版;苏秀铃《日治时期崇文社研究》,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00年。〗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以庠(?~?),字养斋,新竹人。光绪年间(1875~1895)台北府廪学生。乙未(1895)割台时,西渡厦门。后返台,为竹社社员〖参考郑鹏云《新竹县志初稿》〗。(施懿琳撰)
全台诗
郑以庠(1869~1937)〖张子文等撰《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谓郑以庠生卒年为1873~1939。
然大正七年(1918)《台湾日日新报》有数首〈寿养斋竹社长五十〉诗,郑以庠亦有多首和诗,由此推算,其生年应为1869年。
此外,据陈琬琪《张纯甫儒学思想研究》考据,郑以庠卒于1937年12月12日,享寿六十九(政大中文系国文教学硕士论文,2004年1月,页247),此亦可推算郑氏生年应在1869年。
至于卒年,张子文认为应在昭和十四年(1939),且谓是年郑氏曾邀集全台诗人举行「五州联吟会」。
查《台湾日日新报》,全岛诗人大会于1937年以后已停止未活动,1939年之说应有误。
此处姑采陈琬琪说,将卒年定在1937年。
〗,谱名安国,号养斋、蜕窝,新竹人。
为乡先贤郑用鉴之孙,因家学渊源,幼年即入台北府学就读。
乙未割台,内渡泉州原籍,不久又回竹堑,此后闭门读书,不问世事,有「高士」雅名。
曾任「台湾文社」理事,为新竹「竹梅吟社」成员、「竹社」社长。
「竹社」经常与台北「瀛社」、桃园「桃社」三社联吟,每逢该社值东,往往于郑氏家宅「北郭园」举行集会,蔚为盛况。
郑以庠曾历沧桑之变,诗多感伤,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市志。
人物志》谓其著有《拾翠园诗稿》,恐误〖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市志。
人物志》皆谓郑以庠有《拾翠园诗稿》。
查「拾翠园」为新竹人士曾宽裕的庭园,《台湾日日新报》上有新竹林幼侯〈题曾君拾翠园〉、樱井儿山〈曾君宽裕招饮拾翠园席上赋此〉,曾宽裕亦有和诗〈喜儿山先生辱小园〉。
林钟英有诗〈赠宽裕芸兄〉,注云:「宽裕君园名拾翠。
」由此看来,王国璠之说,恐须再考索。〗。
今郑氏诗作据《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师友风义录》、《台阳诗话》、《诗报》、《台海击钵吟集》、《东宁击钵吟前后集》等报刊合集编辑校录。
(翁圣峰撰)
全台诗
郑以庠(1869~1937)〖张子文等撰《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谓郑以庠生卒年为1873~1939。
然大正七年(1918)《台湾日日新报》有数首〈寿养斋竹社长五十〉诗,郑以庠亦有多首和诗,由此推算,其生年应为1869年。
此外,据陈琬琪《张纯甫儒学思想研究》考据,郑以庠卒于1937年12月12日,享寿六十九(政大中文系国文教学硕士论文,2004年1月,页247),此亦可推算郑氏生年应在1869年。
至于卒年,张子文认为应在昭和十四年(1939),且谓是年郑氏曾邀集全台诗人举行「五州联吟会」。
查《台湾日日新报》,全岛诗人大会于1937年以后已停止未活动,1939年之说应有误。
此处姑采陈琬琪说,将卒年定在1937年。
〗,谱名安国,号养斋、蜕窝,新竹人。
为乡先贤郑用鉴之孙,因家学渊源,幼年即入台北府学就读。
乙未割台,内渡泉州原籍,不久又回竹堑,此后闭门读书,不问世事,有「高士」雅名。
曾任「台湾文社」理事,为新竹「竹梅吟社」成员、「竹社」社长。
「竹社」经常与台北「瀛社」、桃园「桃社」三社联吟,每逢该社值东,往往于郑氏家宅「北郭园」举行集会,蔚为盛况。
郑以庠曾历沧桑之变,诗多感伤,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市志。
人物志》谓其著有《拾翠园诗稿》,恐误〖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市志。
人物志》皆谓郑以庠有《拾翠园诗稿》。
查「拾翠园」为新竹人士曾宽裕的庭园,《台湾日日新报》上有新竹林幼侯〈题曾君拾翠园〉、樱井儿山〈曾君宽裕招饮拾翠园席上赋此〉,曾宽裕亦有和诗〈喜儿山先生辱小园〉。
林钟英有诗〈赠宽裕芸兄〉,注云:「宽裕君园名拾翠。
」由此看来,王国璠之说,恐须再考索。〗。
今郑氏诗作据《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师友风义录》、《台阳诗话》、《诗报》、《台海击钵吟集》、《东宁击钵吟前后集》等报刊合集编辑校录。
(翁圣峰撰)

人物简介

简介
张月宇,号深南,湖南桃花江人。
右《岭南》《安归》二集,都计四百余首,爰竭数日之劳,粗加校阅,略缀数语于后。
昔在髫稚,即从伯父习诗,得闻叔祖父、姑祖母故事,朝熏暮染,手追心摹,日以推敲诵咏为乐。
今去此又三十年矣,岁月不居,诸亲零落,略附小传,以叙家学。
叔祖父张心宇,又名亚贤、振华、叔明,民国三年生,益阳龙州师范毕业。
民国二十七年,考入南京张才速记讲习所,后供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任上尉速记员。
民国三十年,西迁重庆,由军政部兵役署国民兵司,转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高等教育班第八期第四组,加入三青团国民党,后赴上海任第一绥靖区政治部主任,上校军衔。
一九五三年入狱,病逝于兰州定远农场,享年五十七岁,骨殖焚化归葬于上海滨海陵园,所作诗词联书画均散佚。
姑祖母张照梅,自幼聪颖,稍识诗书,即通音韵,从乡贤詹巨才学诗,备受推许,及长参加革命,旋改教育工作,至告老归田,七十余年酬酢不息,虽命途多舛,仍秉性不改,所作《梅香集》一卷,赖伯父呵护而存。
伯父张会恩,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副会长,著有《文章学史论》《文章学初论》《文心雕龙诠释》《现代实用礼仪写作》《文章学教程》《中国古代写作学》《作文学》《写作学基础》《文章学概论》《写作学高级教程》《晚香庐诗文集》,又有学术论文百余篇、序跋数百件,总计文字逾六百万。
噫,非以此矜夸,但叙本末耳。
余昔客鹏城,复客星城,年将知命,回首生平,百感丛杂,论诗之心渐减,归乡之念愈增,辑此一册,俾慰至亲,兼志鸿爪而已。
共 45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