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崔豹

共 2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亦曰泰山吟行。丧歌。崔豹《古今注》曰:薤露、蒿里。并哀歌也。本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作悲歌。言人命奄忽如薤上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于蒿里。故有二章。至孝武时。李延年乃分二章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亦呼为挽歌。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⑴ ○《古今注》中。《后汉书》周举传注。《文选》二十八挽歌诗注。《初学记》十四。《御览》十二。又五百五十二作古辞。《乐府诗集》二十七。事类赋露赋注。合璧事类六十八。草堂诗笺二十四故秘诗注。《诗纪》六。又《文选》二十四赠白马王彪诗注、《白帖》一、《御览》九百七十七俱引首一句。
雉朝飞操者。齐独沐子所作也。独沐子年七十无妻。出薪于野。见飞雉雄雌相随。感之。抚琴而歌曰:○逯案。独沐子。琴操序首作沐犊子。是也。《古今注》作牧犊子。
雉朝飞。鸣相和。
雌雄群游于山阿。我独何命兮未有家。
时将暮兮可奈何。嗟嗟暮兮可奈何(○琴操上。《乐府诗集》五十七。朱文公校昌黎集雉朝飞操注引《古今注》。《诗纪前集》四。又《类聚》九十、《御览》九百十七引和、河二韵。○逯案。崔豹《古今注》曰:雉朝飞者。牧犊子所作也。齐处士。湣宣王时人。年五十无妻。出薪于野。见雉雌雄相随而飞。意动心悲。乃仰天叹。大圣在上。恩及草木鸟兽。而我独不获。因援琴而歌。以明自伤。其声中绝。魏武帝宫人有卢女者。故冠军将军阴叔之妹。七岁入汉宫。学鼓琴。琴特鸣。异于诸妓。善为新声。能为此曲云云。又据昌黎集注。原本《古今注》并载此歌辞。可见此操此歌即后汉末年之新声。查扬雄琴清英曰:雉朝飞操者。卫女傅母之所作也。卫侯女嫁于齐太子。至中道。闻太子死。问傅母曰:何知。傅母曰:且往当丧。丧毕不肯归。终之以死焉。傅母悔之。取女所自操琴。于冢上鼓之。忽有二雉俱出墓中。傅母抚雌雉曰:女果为雉耶。言未毕。俱飞而起。忽然不见。傅母悲痛。援琴作操。故曰雉朝飞。据此西汉末已有雉朝飞操。但其本事与琴操异。且无此歌也。)
别鹤操者。商陵牧子所作也。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兄将欲为改娶。妻闻之。中夜惊起。倚户悲啸。牧子闻之。援琴鼓之云云。痛恩爱之永离。因弹别鹤以舒情。故曰别鹤操。后仍为夫妇。
将乖比翼兮隔天端。
山川悠远兮路漫漫。
揽衣不寐兮食忘餐(《诗纪》云。《古今注》无三兮字。揽衣作揽衾。○敦煌石室唐写修文殿《御览》残卷。《书钞》百九。《类聚》九十六。《白帖》六、二十九。《御览》九百十六有序无辞。朱文公校昌黎集别鹤操注。崔豹《古今注》。《乐府诗集》五十八引《古今注》。《诗纪前集》四。○逯案。今本琴操有叙无辞。盖此书乃后人辑缀而成。故致遗漏。今据《古今注》及《乐府诗集》补入之。)
乐府云。一曰艳歌罗敷行。崔豹《古今注》曰:邯郸女子姓秦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见而悦之。因饮酒欲夺之。罗敷乃弹筝作陌上之歌以自明焉。乐府解题曰:古辞言罗敷采桑为使君所邀。罗敷盛夸其夫以拒之。与前说不同。
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
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水珠。
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乘。
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
问此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馀。
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
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馀骑。
夫婿上头
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
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
可值千万馀。
十五府小史
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
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
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
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
皆言夫婿
⑴ 《宋书》。三解。前有艳辞曲。后有趋。乐府、广《文选》同。乐府云。右一曲魏晋乐所奏。广《文选》同。○《宋书》乐志作艳歌罗敷行。玉以新咏一作日出东南隅行。《乐府诗集》二十八。广《文选》十二。《诗纪》六。又《书钞》二十九作古诗。引襦一韵。《类聚》四十一作古陌上桑罗敷行。引楼、敷、隅、钩、珠、襦、蹰、姝、馀、不、愚、夫、头、驹、头、馀、夫、居、须、趋二十韵、《初学记》十九作陌上桑行。引楼、敷、隅、钩、珠、襦、须、头、锄、敷、蹰十一韵。又二十六作古乐府陌上采桑。引敷、襦二韵。《白帖》二作古诗。引襦一韵。《白帖》二十三作古诗。引隅、钩二韵。《御览》三百四十四作古诗。引馀一韵。三百八十一引楼、敷、隅、钩、珠五韵。六百八十八作古诗。引隅、头二韵。六百九十五作古诗。引隅、襦二韵。六百九十六引敷、襦二韵。八百十四作古乐府歌诗。引隅、钩、驹、头四韵。八百十六作古诗。引襦一韵。八百二十五作古艳歌。引楼、敷、隅三韵。又韵补一作古日出东南隅诗。引隅、钩二韵。草堂诗笺四丽人行注引珠一韵。○逯案。帩头或作幓头、幧头。皆通。而《初学记》引作幞头则非。广韵幞字下云。幞头。周武帝所制。裁幅巾出四角。据此。幞头之制始于北周。两汉无此物。
评注(点击查看或隐藏评注)
芑梁妻歌者。齐邑芑梁殖之妻所作也。庄公袭莒。殖战而死。妻叹曰: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外无所依。内无所倚。将何以立。吾节岂能更二哉。于是乃援琴而鼓之曰云。曲终遂自投淄水而死。
乐莫乐兮新相知。
悲莫悲兮生别离。
哀感皇天兮城为隳(琴操作坠。《水经注》作之坠。○琴操上。水经沭水注。《御览》百九十二。《诗纪前集》四。○逯案。齐侯袭莒、杞梁死之事。见左襄二十三年传。然左氏仅谓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又礼记檀弓、《韩诗外传》亦只载杞梁妻哭夫事。并无哭城与城崩之说。《列女传》、《说苑》始谓杞梁死。其妻向城哭而城崩。今琴操既同此说。叙事亦与《列女传》雷同。知歌辞之作。必在前汉以后也。又崔豹《古今注》谓杞梁妻歌乃杞梁妻妹明月所所作。与此当不同。)
一曰公无渡河。崔豹《古今注》曰:箜篌引。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其声语其妻郦玉。郦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名曰箜篌引。○逯案。宋乐志巾舞歌诗有公莫舞一篇。沈约谓琴操有公莫渡河曲。其声所从来已久。乐录非之曰:今三调中自有公无渡河。其声哀切。首入瑟调。不容以瑟调杂于舞曲云。据此。公无渡河曲兼为瑟调曲。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当柰公何
⑴ ○《初学记》十六。《白帖》十八。乐府古题要解下作公无渡河。《乐府诗集》二十六。《文选》补遗三十四。广《文选》十二。《诗纪》六。○逯案。《白帖》谓此歌出琴操。
乐府云。崔豹《古今注》曰:董逃歌。后汉游童所作也。终有董卓作乱。卒以逃亡。后人习之为歌章。乐府奏之以为儆诫焉。○《宋书》作董桃行。
吾欲上谒从高山。山头危险道路难。
遥望五岳端。黄金为阙班璘。
但见芝草叶落纷纷。百鸟集来如烟。
山兽纷纶麟辟邪其端。鹍鸡声鸣。
但见山兽援戏相拘攀。小复前行。
玉堂未心怀流还。传教出门来。
门外人何求所言。欲从圣道。
求一得命延。教敕凡吏受言。
采取神药若木端。玉兔长跪捣药虾蟆丸。
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药可得神仙。
服尔神药。莫不欢喜。
陛下长生老寿。四面肃肃稽首。
天神拥护左右。陛下长与天相保守
⑴ 五解○《宋书》乐志。《乐府诗集》三十四。 广《文选》十二。《诗纪》六。《类聚》九十五作古歌诗。引端、丸、柈三韵。《御览》九百七作乐府歌诗。引端、丸、柈三韵。
乐府云。崔豹《古今注》曰:淮南王。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淮南王服食求仙。遍礼方士。遂与方士相携俱去。莫知所往。小山之徒。思恋不已。乃作淮南王曲焉。
淮南王。自言尊。
百尺高楼与天连。后园凿井银作床。
金瓶素绠寒浆。汲寒浆
饮少年。少年窈窕何能贤。
扬声悲歌音绝天。我欲渡河河无梁。
愿化双黄鹄还故乡。还故乡。
入故里。徘徊故乡苦身不已。
繁舞寄声无不泰。徘徊桑梓游天外
⑴ ○《宋书》乐志。《晋书》乐志。《乐府诗集》五十四。《文选》补遗三十四。广《文选》十二。《诗纪》六。又南《齐书》乐志引尊、连、梁、乡四韵。
崔豹称明君,如月有规轮。
戴皓论副德,桂满自长春
况乃秋夜永,万里无纤尘。
愿歌重轮句,照耀率土滨。
⑴ 自注:梁戴皓《月重轮》云:皇基属明两,副德表重轮。重轮非是晕,桂满自长春。
萱草赞 宋 · 林洪
四言诗
嵇康《养生论》曰:合欢蠲忿,萱草忘忧。崔豹《古今注》则曰:丹棘,又名鹿葱。春采苗,汤瀹以醯酱为齑。或造以肉,何处顺宰,六合时多食。此毋乃以边事未宁,而忧未忘耶。因赞之曰:
春日载阳,采萱于堂。
天下乐兮,忧心乃忘。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鹿葱部
共 2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