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诸保宥

相关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仵墉 朝代:清末至民国

人物简介

维基
仵墉(1870年—1947年)字崇如,陕西蒲城人。
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仵墉中举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进士;同年闰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历任直隶省乐亭县知县、长垣县(今属河南省)知县、祁州(今安国县)知州、安州(今安新县)知州、沧州知州、滦州知州。
中华民国成立后,仵墉历任昌黎县、饶阳县、长垣县、赵县、霸县、临榆县(今属秦皇岛市)县知事、县长等职务。
在清末民初前后共任知县、知州、县知事、县长28年。
九一八事变之后,时任临榆县县长的仵墉由张学良荐任察哈尔省民政厅厅长。
因察哈尔省主席兼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赴前线督师,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月12日,仵墉被国民政府令暂代察哈尔省主席。
任内仵墉赴北平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请示,后来留在北平未归,任北平市政府参事。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仵墉辞去北平市政府参事职务,在家闲居,并拒绝了到满洲国做官的邀请,后称病入住医院。
日军进入北平后,强占了其位于钱粮胡同的住宅,仵墉乃令家人在北平西城租房居住。
在此期间,他与尚节之、贾佩卿、陈紫伦等朋友结成“龙亭会”,每周六在北海五龙亭聚会,创作诗词,后又改在其家聚会。
抗战期间,仵墉一家生活十分困难,儿子49岁便病死,但他仍对家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宁可全家饿死,决不受日伪一粟一缕!
”抗日战争胜利后,仵墉失明,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冬返回了陕西蒲城贤坡村。
次年春,胞弟病逝,仵墉悲痛生病,于当夏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