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罗振玉

相关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新罗国(今朝鲜南部)僧人。
玄宗时经西域至五天竺求法。
开元十五年(727)行至安西。
著有《往五天竺国传》3卷,慧琳《一切经音义》为其作音义。
原书不存。
敦煌遗书伯三五三二存此书残卷,约数千字,其中存其自作诗5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事迹即据此残卷,并参罗振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卷下。
全唐诗补逸
慧超,新罗国僧人。开元中曾远赴五天竺国,经我国唐时安西等地。诗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五○
曹元忠,沙州节度使曹义金之子。
沙州本汉敦煌故地,唐天宝末陷于西戎。
大中五年张义潮以州归顺。
诏建沙州为归义军,以义潮为节度使。
后梁时张氏绝后,州人推长史曹义金为帅。
义金死,子元德、元忠继立。
周显德二年元忠来朝,授本军节度、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建隆三年加兼中书令,自称敦煌王。
开宝七、八年间卒。
事见《宋史》卷四九○《沙州传》,又参罗振玉《瓜沙曹氏年表》、姜亮夫《莫高窟年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5—996 【介绍】: 宋深洲饶阳人,字明远。后汉乾祐间进士。仕后周为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屡知贡举,进《开宝通义》。太宗时历户部侍郎,同修《太祖实录》。太平兴国八年,擢参知政事,拜平章事。主张与契丹修好,弭兵息民。奉敕编修《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有文集。
全宋诗
李昉(九二五~九九六),字明远,深州饶阳(今属河北)人。
后汉乾祐中进士。
仕后周,为翰林学士。
入宋,加中书舍人。
太祖建隆三年(九六二),罢为给事中。
四年,知衡州。
开宝二年(九六九),复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三年,知贡举;四年,拜翰林学士。
太宗即位,加户部侍郎、工部尚书兼承旨。
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改文明殿学士,除参知政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东都事略》卷三二)。
端拱元年(九八八),罢为右仆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
淳化二年(九九一),复拜平章事。
四年,罢守本官。
五年,以特进司空致仕。
至道二年卒,年七十二。
谥文正。
宋史》卷二六五有传。
 李昉诗,今存《二李唱和集》一卷,见一九一四年罗振玉辑《宸翰楼丛书》。
今以丛书本为底本,又从《闻见录》、《诗话总龟》等书辑得集外诗若干,编为二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25—996 字明远,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后汉乾祐中(一云天福中)举进士,先后仕后汉、后周,官至屯田郎中、翰林学士。入宋,加中书舍人、户部侍郎,迁工部尚书兼翰林承旨。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拜中书侍郎平章事,以特进司空致仕,卒赠司徒,谥文正。《宋史》有传。昉典诰命凡30余年,曾奉敕纂《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有文集50卷行世。《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2首,《全唐诗续拾》补1首。
全唐诗补逸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汉乾佑中举进士。周显德中仕至翰林学士。入宋,历翰林侍读学士,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太宗至道二年卒,年七十二。谥文正。补诗三首并句。
全宋文·卷四七
李昉(九二五——九九六),字明远,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汉乾祐中举进士,仕汉、周,官至屯田郎中、翰林学士。宋初,加中书舍人。太宗即位,加户部侍郎,迁工部尚书、兼翰林承旨。太平兴国八年,擢参知政事,拜平章事,加中书侍郎。端拱初罢相。淳化二年复相,四年罢。至道二年卒,年七十二。昉典诰命三十馀年,曾奉敕纂《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有文集五十卷。文章慕白居易,浅近易晓。《宋史》卷二六五有传。
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二
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汉乾祐中进士。历集贤殿修撰。周显德二年擢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四年加史馆修撰。迁屯田郎中翰林学士。入宋。累官中书侍郎平章事。至道二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7—1001 【介绍】: 宋真定人,字言几。七岁而孤,为内臣李知审养子。太宗太平兴国间进士。历通判鄂州,擢著作郎、直史馆,累迁右补阙、知制诰。八年,拜参知政事。雍熙初,谏太宗亲征范阳,以目疾求解机政。命兼秘书监,总秘阁藏书。淳化五年,兼判国子监,总领校雠、刊刻七经疏。真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参知政事,主张弃灵州,安抚西夏。后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徙知河南府。与李昉以诗相酬,有《二李唱和集》。
全宋诗
李至(九四七~一○○一),字言几,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太宗太平兴国初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鄂州。
擢知制诰,直史馆。
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为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雍熙初,加给事中,兼秘书监。
淳化五年(九九四),兼判国子监。
至道初,为太子宾客。
真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参知政事。
咸平元年(九九八),授武信军(一作武胜军)节度使,徒知河南府。
四年卒,年五十五。
赠侍中。
宋史》卷二六六、《隆平集》卷六《东都事略》卷三六有传。
 李至与李昉多唱和诗,有一九一四年罗振玉辑《宸翰楼丛书》本《二李唱和集》一卷。
今以丛书本为底本,录诗八十五首,又从《翰苑群书》等录诗三首附后,编为二卷。
全宋文·卷一三一
李至(九四七——一○○一),字言几,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太平兴国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鄂州。累迁右补阙、知制诰。八年,为翰林学士,寻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雍熙三年,以目疾解参政。后兼秘书监,判国子监。至道初,兼太子宾客。真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参知政事,复以目疾求去,授武胜军节度,徙知河南府。咸平四年卒,年五十五。《宋史》卷二六六有传。
王大叔 朝代:

人物简介

简介
王大叔,清朝嘉庆年间反清领袖,嘉庆二年(1797年)二月,趁白莲教起义时王大叔谋反,即时被清政府诛杀罗振玉《校增纪元编》。
建元大庆。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柯培元(?
~?
),字复子,号易堂。
山东历城人。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恩科举人。
善诗文,精金石。
道光十五年(1835),由福建瓯宁知县调署噶玛兰厅通判,十一月十七日到任,至十二月十六日卸任,仅一月即去。
离台后纂成《噶玛兰志略》,凡十四卷,自〈天文〉以至〈杂识〉共三十三志,约十二万馀字。
记事止于道光十五年(1835),颇为详瞻。
原稿今藏南京图书馆,1961年在台有《台湾文献丛刊》第九十二种之点校本流传〖参考柯培元《噶玛兰志略罗振玉〈跋〉、百吉(夏德仪)〈后记〉。〗。
以下诗作据清代台湾方志所引辑录。
(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1901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因病归国,执教于南通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
1916年,赴上海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
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
翌年,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
1925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證、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并称“五星聚奎”。
1927年6月,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遗书中有“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之语。
陈寅恪称其“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静安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
著有《观堂集林》、《宋元戏曲考》、《曲录》、《人间词话》、《人间词》、《殷周制度论》等。
词学图录
王国维(1877-1927) 字静安,一作静庵,一字伯隅,号观堂,初名国桢。浙江海宁人。清诸生。光绪二十七年(1901)留学日本,入东京物理学校。病归。授学部总务司行走。入民国,受聘为清华研究院国学导师。一度为清废帝溥仪召为南书房行走。民国十六年(1927)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为近代学术大家,考证上古史最见功力。早年治美学、戏曲学,亦有成就。论词倡"境界说",影响深远。诗不多作,词尤工,往复幽咽。有《观堂集林》、《静安文集》、《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词集名《苕华词》,又名《人间词》、《观堂长短句》。

人物简介

个人简介
罗庄(1896-1941),字孟康,浙江上虞人,罗振常之女,罗振玉侄女,师从王国维先生,有词稿《初日楼稿》。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商承祚(1902-1991) 字锡永,号驽刚、蠖公、契斋。
广东省番禺人。
早年从罗振玉研习甲骨文字,后入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生。
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金陵大学、齐鲁大学、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四川教育学院、重庆大学、重庆女子师范大学、中山大学。
有《殷虚文字类编》、《商承祚篆隶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