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王香禅(?~?),名梦痴,本名罔市,号留仙,台北艋舺人。原系台北永乐座著名艺旦,貌美多姿,能唱京戏,称为「正音」。曾从大稻埕赵一山学诗,所作情景浓至,造语清新。又从连横游,诗艺益进。嫁与台南举人罗秀惠,已而仳离,遁入空门,法名香禅。未几还俗,改嫁新竹谢介石,婚后同赴上海,转居吉林、天津、北京等地。九一八事变起,日寇窃据东北,谢介石任伪满州国要职,王香禅因夫妻感情不睦,留居天津。抗战胜利后,谢介石因汉奸罪被捕入狱,王香禅与子女仍留居天津。大陆陷共后,其事迹无闻〖参考国家图书馆编印《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2年12月。〗。 王香禅存诗二首,见连横《剑花室诗集》,今据以移录。(吴福助撰)
人物简介
蔡国琳(1843~1909),字玉屏,号春岩、遗种叟。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人。祖父名福,字锦宗,生员。父名懋亭,字汝博,号观澜,廪生,候补州同,俱显正。当时以三世儒学之家,全台靡不艳称。国琳九岁能诗,咸丰八年(1858)十六岁入泮,同治二年(1865)廿三岁补廪生。同治十三年(1874)偕宜兰进士杨士芳、台南举人王蓝玉等人禀请当局修建延平郡王祠。光绪八年(1882)中举,与林纾同榜。光绪十六年(1890)以乡试第三名授国史馆校尉,遇缺即用。归籍返台先后担任澎湖文石书院、台南蓬壶书院山长,并补用育婴堂及恤嫠局主事。光绪十九年(1893)受命纂修《台湾通志》采访。乙未(1895)之役,携眷内渡,旋归台南延平郡王祠设帐授徒。明治廿九年(1896)受台南县知事矶贝静藏之聘,编纂《台南县志》,又担任「扬文会」台南支会长。 明治卅年(1897)蔡国琳偕许南英、陈瘦云重振「浪吟诗社」,明治卅九年(1906)又与连横、赵云石等人筹组「南社」,并且荣膺首任社长。蔡氏培育赖文安、罗秀惠、林湘沅等门生。娶妻颜氏,独生女蔡碧吟克绍箕裘,书诗俱佳,有「赤崁女史」之称;纳妾吴氏,产一子,名鹭生。蔡氏生平博学多才,诗文清新,为台人推崇,著有《丛桂斋诗钞》四卷,藏于家,未刊。连横评:「〈秋日谒延平郡王祠〉一首,可谓集中杰作。……又有〈秋荷〉四首,用王渔洋秋柳韵,措辞宛转,寄兴遥深,足与阮亭抗手,诚集中之佳作也。」〖参考连横《台湾诗乘》,台北:台湾省文献会,1950。〗笔者检索卢嘉兴〈记前清举人蔡国琳与女蔡碧吟〉、许丙丁〈五十年来南社的社员与诗〉两文,以及《松鹤遐龄集》、《药烟集》、《稗海槎程》、《台阳诗话》、《台湾诗乘》所录蔡氏遗诗,编次于后。(杨永智撰)
人物简介
李清琦(1856~?),字璧生,号石鹤。籍晋江。光绪初寓居茄冬脚,遂隶籍彰化。光绪八年(1882)以台湾彰化籍身份取中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中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与曾维桢、黄彦鸿称台湾三翰林〖参考赖子清《台海诗珠》,台北:赖子清自印,1982年;汪毅夫《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台北:幼狮出版社,1998年。编者按:「琦」,《台海诗珠》误作「奇」。〗。散馆后改刑部主事,复改知县。曾任福建清源书院山长。李清琦学问渊博,书法瘦劲,名重一方。曾于友人处见洪弃生所作诗文策论,惊为「海外奇士」,曾有句赠云:「前身共作龙华客,他日愿为骥尾人」,其诗则见于洪弃生《谑蹻集》〈遇李石鹤孝廉赋赠二首〉附录,今据以移录。(吴福助撰)维基
李清琦(1856年—?),字壁生,号石鹤,福建晋江人,清朝进士、官员。明朝思想家李贽族裔。光绪八年(1882年)冒福建台湾省彰化籍中壬午科福建乡试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登甲午恩科进士,列二甲第105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清朝因甲午战争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李清琦与户部主事叶题雁,举人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等人联合上书都察院代奏光绪帝反对割台。散馆授刑部主事,不久改任知县,但未按期到任所报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离开北京回泉州,此后在泉州一直到逝世,曾任泉州清源书院山长。
人物简介
蔡佩香(1867~1925),又作佩香,字梦兰,号南樵,又号南樵散人、南樵劫馀生、海外逋客、诗狂子、广莫散人。清台湾县(今台南市安平)人,出身当地望族,父执辈蔡向荣、蔡霞潭曾任职户部主事,叔父蔡霞标则任职刑部主事,府城士绅许廷光为其舅父。蔡佩香为光绪年间廪生,曾师事举人蔡国琳,日治后,师徒二人于明治三十三年(1900)联袂赴日观光。明治三十八年(1905)与连横于厦门合办《福建日日新闻》,共主笔政,不及一年即停刊返台。〖参考林德政〈连雅堂在大陆的活动〉,《传记文学》第七十八卷第五期,2005年11月。〗次年(1906)加入台南「南社」,并参与台湾总督府临时旧惯调查会之活动。明治四十年(1907)二月北上任《台湾日日新报》汉文记者,曾主笔「掬月楼诗话」专栏〖「掬月楼诗话」自1907年8月2日至1908年8月9日止,不定期刊于《汉文台湾日日新报》之「诗话」栏。〗。隔年(1908)五月因病南下台南医院疗养,八月退社,此后久居台南。大正十年(1921)六月任《圣心会会报》汉文记者,大正十三年(1924)十月入《台南新报》任记者。王松《台阳诗话》谓其「为人慷爽,不立崖岸,能文工诗」,老年后贫病益甚,惟吟咏自如。今蔡氏诗作据《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南瀛佛教》以及王炳南之《南瀛诗选》、《潜园寓录》等报刊合集辑录编校,并依时间先后排序。〖生年据其诗〈三十八年初度自志〉(《台湾日日新报》,「词林」栏,1906年9月27日,第一版)及〈客邸除夕〉(《汉文台湾日日新报》,「艺苑」栏,1907年12月31日,第一版)一诗有句「卅九星霜鬓欲皤」推算。卒年据《台南新报》载三屋清阴〈哭蔡南樵〉(1925年8月7日)、《台湾日日新报》载罗秀惠〈故蔡佩香氏吊辞〉(1925年8月14日)。〗(许俊雅撰)
人物简介
汪春源(1869~1923),字杏泉,号少义,晚号柳塘,清台湾府(今台南市安平区)人。早年肄业引心书院,曾受业于名儒黄子及、李占五与施士洁。光绪八年(1882)应童子试,知县祁徵祥拔置第二。光绪十一年(1885),与丘逢甲、郑鹏云、叶郑兰等因受台湾道唐景崧赏识,拔擢入海东书院就读。为台南「崇正社」与「斐亭吟社」社员,与许南英、施士洁、陈望曾、林鹤年等时相唱和。光绪十五年(1888)中举。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一千两百名举人于燕京联名上书朝廷,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汪春源与罗秀惠、黄宗鼎等台湾举人亦在其列。割台后,举家内渡,寄籍福建龙溪。光绪二十九年(1903)取中进士,签分江西,担任乡试阅卷官。光绪三十年(1904)赴大庾岭处理税务,同年十月署理宜春知县,后又任建昌(1905)、安义(1907)及安仁(1911)等县知县,宦绩卓著。宣统三年(1911)去官归于漳州龙溪设帐授学。民国二年(1913)与施士洁、许南英加入板桥士绅林尔嘉、林景仁于厦门鼓浪屿所创之「菽庄吟社」,被尊为社中三老。民国十二年(1923)逝于龙溪。林景仁以「海外再无前进士,社中群惜古先生」悼之。生平著有《柳塘诗文集》,惜今不传〖参考汪舟〈「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记我的曾祖父汪春源先生〉,《不能遗忘的名单:台湾抗日英雄榜》,海峡学术出版社,2001年;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汪毅夫〈台湾内渡文人与清末民初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以台湾进士许南英、丘逢甲和汪春源为例〉,《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第1期。〗兹据《菽庄相关诗文集》、《林小眉三草》、《师友风义录》、《台湾日日新报》、《台湾诗醇》、《台海诗珠》等报刊合集所录作品编校。(黄文车撰)
人物简介
林馨兰(1870~1924),字湘沅,又作湘远、湘畹,号六四居士,又号寿星。台南(辜妇妈街)人。少好吟咏,与赖文安、罗秀惠等人同受教于台南举人蔡国琳。光绪十三年(1887)取中生员,后于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及二十年甲午(1894)两度参与秋试,不第。乙未割台(1895)后,举家内渡祖籍同安。越两年局势稍定,始返台南设帐授徒。曾先后担任《全台日报》、《台南新报》记者,明治三十三年(1900)移居台北,担任《台湾日日新报》汉文部记者,曾以「劳劳生」笔名于该报撰写「意园诗话」专栏。林氏在诗坛颇为活跃,明治三十九年(1906)加入「南社」,明治四十二年(1909)与谢汝铨等人共组「瀛社」,大正四年(1915)与张纯甫、林述三、骆香林等人创设「研社」,后改为「星社」。大正六至十一年间(1917~1922)多次参与瀛桃竹联吟会、全台诗社联吟会等活动,并曾为「崇文社」诗文评议员。大正七年(1918)任教于台北市太平公学校,夜则设塾育才,多有裁成。大正十三年(1924)逝世。林氏诗工近体,对律齐整,句多感慨。门人蔡敦辉辑其遗诗为《湘沅吟草》,未及梓行,蔡氏遽逝,其稿遂多散佚。〖参考赖子清〈诗社特辑。星社〉,《台北文物》4卷4期,1956年2月;赖子清〈台南诗文社〉,《台南文化》新6期,1980年1月;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页287;许学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5月,页579;吴毓琪《南社研究》,台南:台南市文化中心,1999年。〗《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台湾时报》、卢嘉兴〈日据时期为台湾倡设诗社的林湘沅〉等仍存其诗作四百馀首,兹据以辑录编校。(黄文车撰)
人物简介
蔡碧吟(1874~1939),闺名叶诗,号赤崁女史,台湾县东安坊(今台南市)人。为举人蔡国琳独生女。蔡国琳曾任文石、蓬壶两书院教谕,并受命纂修《台南府志》,尝于延平王祠设帐课徒为业。蔡碧吟幼承庭训,工诗文,尤擅柳体楷书。二十岁,许聘于父亲高足赖文安孝廉。乙未割台,蔡氏举家走避厦门,婚事因而延迟。不久,赖文安因故受日警辱殴,引发旧疾身亡。蔡碧吟自请奔丧守节,事奉舅姑归台。明治四十二年(1909),蔡国琳逝世,所遗丰厚资产赖女史经理。明治四十四年(1911),蔡氏招台南举人罗秀惠入赘。(注)孰料,罗氏放诞风流,不久即荡尽蔡家资财,晚年夫妇以卖字为生。蔡碧吟生平作品未结集出版,兹据《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诗报》、《台海诗珠》等报刊合集辑录编校。(蔡美端 撰) 注文:参考守一生〈碧吟女史〉,《汉文台湾日日新报》,1909年8月17日。蔡碧吟议赘罗秀惠一案,颇多报导,可参考〈就蔡碧吟议赘罗秀惠言〉,《汉文台湾日日新报》,1909年8月27日,第一版、「蝉琴蛙鼓」,《汉文台湾日日新报》,1909年8月28日、「蔡罗结婚」,《汉文台湾日日新报》,1911年1月26日,第三版。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