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慈禧太后

相关人物:共 76 位
共 76 首上一页 第 6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861-1912,字符九,号占斋,江西南城县人。
光绪十一年(1885)贡生,不久中举人,十五年考授内阁中书。
二十年成进士,选授编修。
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芝祥随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逃至西安。
二十八年赴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翌年典试湖北,因奔祖母丧未赴任。
时值清廷废科举,郡绅推芝祥主建昌府中学堂讲席,在家乡兴办实业,创立厚生种植公司。
光绪三十四年被召回京,擢御史,补辽沈道,又转任四川道监察御史。
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相继去世后,芝祥上疏弹劾内监李莲英,认为其罪当诛,一时声振朝野。
与新昌(今宜丰县)胡思敬并有“西江二御史”之誉。
参与清廷“预备立宪”事宜。
宣统三年(1911) 四川爆发保路风潮,芝祥上疏请撤总督赵尔丰,但未被采纳,后调任贵州铜仁知府。
赴任途中,辛亥革命爆发。
次年,抑郁病逝于南昌。
芝祥为文“骈散兼工”,奏议“博辞穷辩”,著名的有《请诛内监李莲英折》、《弹两广总督袁树勋折》等,所撰传记、序、铭尤受桐城派影响,为晚清同光体巨擘陈衍所推崇。
亦擅草行书。
著有《占斋诗文集》。
泗州杨尚书遗词
往居海上,座间闻杨公杏城与朱古微侍郎论词,颇疑其素不倚声,而忽重此,或以侍郎故,遂未觉其辞之微微耶。迨公薨后,存诗如干首,词终未一见,今始就丛稿中检出三阕,清丽似樊榭。片羽足珍,亟刊布之。 赣一谨识于睇向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3 【介绍】: 清满洲镶白旗人,苏完瓜尔佳氏,字克斋。
道光二十年举人。
咸丰初官内阁学士,帮办军务,旋擢钦差大臣。
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久战无功,革职戍新疆。
寻召还,于豫皖鲁镇压捻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八里桥抗击侵略军,负伤坠马。
后以参与祺祥政变,曾为西太后所赏识。
同治初赴陕进攻回民军,以淫贪无功,被责令自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8—1874 【介绍】: 清山东黄县人,字筠堂。道光六年进士。咸丰十年,为京城团防大臣,坐天安门上阻外军不令入。十一年,晋武英殿大学士。穆宗即位,偕周祖培、沈兆霖等合疏请慈禧听政。卒谥文端。
维基
贾桢(1798年—1874年),字筠堂,山东登州黄县人,晚清官员。
贾允升长子。
道光六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道光十六年,入直上书房,授皇六子奕䜣读。
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左都御史、礼部、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咸丰年间,两拜体仁阁、武英殿大学士。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犯京师,帝命贾桢留守,日危坐天安门,阻外军不令入。
翌年,咸丰驾崩,授命顾命八大臣辅导新君,东太后与西太后发动祺祥之变,贾桢与周祖培、沈兆霖、赵光上疏,请东西太后一起垂帘听政。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卒,赠太保,谥文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2 【介绍】: 清浙江钱塘人,字尺生,号朗亭。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咸丰间,累擢户部尚书。同治元年,署陕甘总督,率兵镇压撒回。还军途中,猝遇山洪涨发,淹死。谥文忠。工诗文,善篆隶,尤精刻印。有《沈文忠公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三九
沈兆霖,字尺生,号朗亭,钱塘人。道光丙申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户部尚书,署陕甘总督。谥文忠。有《沈文忠公集》。
维基
沈兆霖(1801年—1862年),字尺生,号朗亭,又号子莍,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晚清官员。
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恩科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咸丰年间,历任内阁学士、吏部侍郎、左都御史、户部尚书、兵部尚书。
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并支持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和奕䜣的祺祥之变,消灭肃顺的顾命八大臣集团。
同治元年(1862年),署陕甘总督,用兵西宁回部;七月,班师途中,路经平番县时下起冰雹,山洪暴发,与随行的兵士37人皆殁,赠太子太保,谥文忠。
沈博通经史,工诗古文,旁及篆、隶,刻印、弈棋。
有《沈文忠公集》、《广印人传》存世。
载垣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1 【介绍】: 清宗室,爱新觉罗氏。
康熙帝第十三子胤详五世孙。
道光初袭爵怡亲王,任御前大臣行走,受顾命。
咸丰帝即位,日受信用。
十年,以钦差大臣赴通州与英法联军谈判。
拘囚巴夏礼。
旋随咸丰帝逃热河。
咸丰帝死,受遗诏与端华、肃顺等八人为襄赞政务王大臣,掌握朝政。
未几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祺祥政变),迫令自尽。
匡源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山东胶州人,字鹤泉。道光二十年进士,由编修累官吏部侍郎。咸丰间入直军机处。罢官,主讲济南泺源书院,暇时以山水写意。
维基
匡源(1815年—1881年),字本如,号鹤泉,山东胶州人。
清朝大臣。
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历任皇子奕詝经师,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代理礼部尚书,军机大臣,赐紫禁城骑马,同治帝顾命八大臣之一。
西太后结合恭亲王等人夺权,发动了祺祥之变,八大臣或死或贬,匡源被罢官。
董元醇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董元醇,又称董元章,清代官员,河南洛邑人,祺祥之变中的开端人物。
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二甲十一名进士,选为翰林。
十年,任从五品御史。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驾崩,遗下幼主载淳,遗诏由肃顺等顾命八大臣辅政。
八月初六日,董元醇上疏,称新君年幼,应由东太后慈安与西太后慈禧暂时垂帘听政,并暗示希望加上恭亲王奕䜣一起辅政。
肃顺等人得知之后大怒,咆哮于朝堂之上,吓得载淳啼哭不止、尿失禁。
也因为此事,董元醇被肃顺下令发配军台效力。
此时,两宫太后发动祺祥之变,废除祺祥年号,改为同治,肃顺等顾命八大臣或杀或贬,都被肃清,董元醇因此非但没被发配,反而加官一级,升为正五品工科给事中。
后董元醇举荐倭仁、祁隽藻、翁心存、许乃普等人为帝师,但两宫太后没有回应,不久后,因为其名与皇帝载「淳」同音,自行避讳,改名董元「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1—1872 【介绍】: 清湖南湘乡人。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道光十八年进士。
授检讨,累擢为礼部侍郎。
咸丰初在籍奉命帮办团练,旋编为湘军。
四年,湘军出战。
发布《讨粤匪檄》。
数年间,攻占武汉、九江等重镇。
十年,江南大营再溃,太平军东取苏、常。
清廷乃授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
十一年,占安庆。
穆宗即位,西太后主政,复命节制苏、皖、浙、赣四省军务。
后曾国荃攻天京,左宗棠入浙,李鸿章练淮军自上海攻苏、常,皆受成于国藩。
同治三年,以湘军破天京,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
后复督兵战捻军,无功。
与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局;从容闳之议,选派首批学生留美。
七年,以武英殿大学士任直隶总督。
九年,办天津教案交涉,畏法国强盛,杀十七人,遣戍官吏,以求妥协。
旋还任两江,卒于官。
谥文正。
论学谓义理、考据、词章缺一不可。
所选《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颇行于世。
有《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全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四二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湘乡人。道光戊戌进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封一等毅勇侯。赠太傅,谥文正。有《求阙斋诗集》。
词学图录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者。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宗法桐城而有变化发展,选编《经史百家杂钞》以为文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其文风影响。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总名《曾文正公全集》。
维基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生于清朝长沙府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谱名传豫,宗圣曾子七十世孙(系出曾氏南宗),晚清时期的重臣、名臣和功臣,湘军创始人和领袖,也是中国近代重要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书法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外交家、实业家、改革家、儒生,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晚清另一重臣李鸿章有师徒关系。
道光进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部侍郎。
1852年奉旨组办湘军,以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其所创立的湘军更成为晚清的依傍,曾国藩亦因此地位大幅上升,成为汉臣之首,同时亦扩大了地方权力,其门生朋友更遍布天下,势力幅及整个官场。
1860年8月,授曾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寻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翌年开始曾国藩支持恭亲王奕䜣主持的洋务运动,大力支持地方兴办实业,提倡以平等外交方式对待洋人,从而成为慈禧太后的重臣。
1871年奉旨处理「天津教案」,但因与洋人委服而遭到天下唾骂,甚至被讽为「曾国贼」,因此积劳成疾,结果于翌年3月病死南京,享年61岁,谥文正。
曾国藩与徒弟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
有《曾文正公全集》。
1864年7月,曾国藩和曾国荃率湘军攻破当时的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市)后屠城,死伤无数。
南京百姓至今仍以“曾剃头”、“曾屠户”等词称呼曾国藩、曾国荃兄弟。
又有一说,“曾剃头”此一外号来自曾国藩治军极严,小过即斩,号称「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中国近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蒋中正和毛泽东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
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即使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中正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9—1900 【介绍】: 清汉军正蓝旗人,字荫轩。道光三十年进士。授编修。同治初为皇帝师傅。光绪间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笃信宋儒理学,守旧,厌恶西学。对戊戌变法,持反对态度。政变后力主立溥俊为“大阿哥”。赞成用义和团排外。八国联军陷北京,自缢死。和议成,追夺原官。
维基
徐桐(1819年—1900年),字豫如,号荫轩,清末守旧派官僚。
汉军正蓝旗人,尚书徐泽醇之子。
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出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徐桐固守理学,极端排外,支持义和团,庚子之变时畏罪自杀。
著有《治平宝鉴》。
徐桐为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检讨,实录馆协修等职。
坐修改中卷乾磨勘,罢职。
咸丰十年(1860年),特赏检讨。
同治帝登位后,在上书房行走。
任太常寺卿、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0年1月24日),慈禧太后企图为光绪皇帝收继义子溥俊的己亥立储事件,徐桐力主支持,其实幕后为刘豫师之谋划。
徐桐治理学,敌视西洋文化。
徐桐府邸位于东交民巷,他厌恶与洋人为邻,署其门联曰:“望洋兴叹,与鬼为邻。
”徐桐主张借义和团排外,支持慈禧太后对外宣战,奏请慈禧太后下诏「无论何省何地,见有洋人在境,径听百姓歼除」。
亦信阴门阵。
但义和团进据北京期间,徐宅被拳民抢掠,他本人更被拳民拖出公审,此时已八十岁的徐桐要跪地苦苦哀求才避过虐待。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徐桐悬梁自缢。
其三子刑部左侍郎徐承煜亦为主战派,慈禧太后处死主和五大臣时任监斩官。
徐桐自尽后,徐承煜埋其尸于后院。
而徐家妇女由几岁至八十多岁集体自杀。
后徐承煜为日军捕获,被清廷处死。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按约惩办主战大臣,褫徐桐职务,剥夺恤典,随即论罪弃市,以其先死免于追究。
徐桐六子徐仁昭和八子徐忠昭逃往易州白杨村居住,民国初前绥远将军贻谷亦投靠徐家在此居住。
徐桐府邸位于今东城区东交民巷与台基厂大街相交处的东南角。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府邸为比利时使馆占用,现为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紫金服务中心。
曾收藏宋徽宗旧藏的古琴「春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0—1886 【介绍】: 清贵州平远人,字稚璜。咸丰三年进士。母丧里居,募兵镇压苗教起事。同治年间历任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先后辅助僧格林沁、李鸿章镇压东西捻军。其杀太监安德海事,尤著人口。光绪初官至四川总督。在任十年,劾墨吏,改盐法,建机器局。卒于官。有《十五弗斋诗存、文存》。谥文诚。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四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咸丰癸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四川总督,太子少保。赠太子太保,谥文诚。有《十五弗斋诗存》。
维基
丁宝桢(1821年5月29日—1886年4月21日),乡试榜名及谱名琼选,官章名宝桢,字稚璜,号稚璜,又号佩之,行三,贵州平远州(今织金县)牛场镇人。
洋务运动重要成员,官至四川总督。
咸丰三年(1853年)以孝廉入选大挑一等,分发浙江试用知县,同年中进士,选庶吉士。
因母丧回籍,适逢遵义杨隆喜起事,主动变卖家产,募集死士八百,组织乡勇,保卫乡里。
守丧结束,正逢苗族、白莲教反清运动兴起,巡抚蒋霨远奏请将其留军,特旨授编修,增募至四千人,收复平越、独山诸城。
咸丰四年(1854年)至六年(1856年)间参与镇压平远、独山等地白莲教和苗族举事。
咸丰十年(1860年)任湖南岳州知府,次年调任长沙知府。
同治二年(1863年),擢升山东按察使,次年迁任布政使,奉僧格林沁命进攻白莲教起义军宋景诗,并参与镇压捻军。
僧格林沁在曹州阵亡后,宝桢受到牵连,得朝廷恩旨以留任。
山东巡抚阎敬铭欣赏其才能,于是乞休,举荐丁宝桢接替自己成为巡抚。
宝桢因镇压捻军数次被嘉奖,加太子少保。
同治八年(1869年),因慈禧太后的宠宦安德海私自出巡,违反祖制,于是丁宝贞把安德海的违法行为上奏慈安太后,得慈安太后支持后将其就地正法于济南,得名于时。
宝桢颇力进洋务运动,光绪元年(1875年)成立山东机器局。
光绪二年(1876年),宝桢署理四川总督,创设四川机器局。
维修都江堰,改革盐法,筹划西南边防。
但任内也因顾忌后任山东巡抚文格查到自己任内的把柄,因此虽然知道到任前四川发生的“东乡血案”,但并未秉公处理,最后因曾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洞上奏慈禧重查冤案,最后丁宝桢被控犯渎职包庇罪,交刑部议处,从一品也降为四品。
光绪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1886年4月21日),丁宝桢病逝于任上,享寿六十六岁。
追赠太子太保,谥文诚,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共 76 首上一页 第 6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