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慈禧太后

相关人物:共 76 位
共 76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4—1918 【介绍】: 清江苏宜兴人,字子静。光绪二年进士。授编修。胶州湾事件后上疏请明定国是以变法图强。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百日维新间擢礼部侍郎。政变后夺职监禁。二十六年出狱,赴杭定居,别字仅叟。
维基
徐致靖(1844年—1918年),字子静,号仅叟,清末高官,维新派人士。
江苏宜兴人,寄籍宛平。
徐致靖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徐家杰之子。
光绪二年(1876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1898年),官拜礼部右侍郎、翰林侍读学士。
戊戌四月二十日(1898年6月8日),上书《请明定国是疏》(康有为代拟)请求光绪帝正式改变旧法,实施新政。
上书后第三天(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戊戌变法正式启动。
变法开始后,上《密保人才摺》,向光绪帝保荐康有为、谭嗣同、张元济、黄遵宪、梁启超等人。
在变法中多次上书,主张废八股,开书局,裁冗官,上摺保举袁世凯等。
变法失败后,在上斜街寓所被捕。
徐家认为他必死无疑,备好棺材。
后经李鸿章(与徐父为同年故交)疏通,荣禄力保,被判绞监候(死缓)。
庚子事变,慈禧太后西逃。
八国联军入京,刑部大牢无人职守,请徐致靖回家。
慈禧回京后,下诏赦免。
后归隐杭州姚园寺巷直至病逝。
他被称为“六君子”之外的七君子,参与变法最早最深,逃生后曾劝康有为不要参加复辟。
著有《上虞县志》、《奏议》、《仅叟诗文》若干卷,《论语解》(未完稿)。
李肇南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李肇南,云南镇雄州人。
同治十年辛未科进士,官至宣化知府。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光绪帝西逃途中经过宣化,李肇南献千金。
刚毅傲慢,肇南忍让,随后趁谒见慈禧太后的时候禀告刚毅误国,包庇乱民,其罪最大。
慈禧不悦,肇南终被罢官。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吴鲁(1845~1912),字肃堂,号且园,晚年自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清福建晋江人。
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科状元,官翰林院修撰。
历任陕西乡试副考官、安徽学政,代办江南乡试、充军务处总办典试陕西。
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八国联军入京,西太后与光绪帝西逃,吴困居危城,作《百哀诗》,后简放云南乡试正考官。
光绪三十二年(1906)署吉林提学使,曾偕各省提学使赴日本考察学制及农工商诸政,回国后于吉林兴办学堂,培育师资,提振文教风气。
其书法远学颜、柳,近学宋四家,字体敦厚、苍劲有力。
子嗣吴钟善编其遗稿名为《正气研斋文集》、《正气研斋诗集》 。

人物简介

维基
张亨嘉(1847年—1911年1月21日),字燮钧,号铁君,福建侯官(今属福州市)人。
晚清进士,政治人物。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生。
同治四年(1865年)举于乡。
光绪二年(1876年)秋,与吴曾祺同为福建巡抚丁日昌幕僚,随丁渡海驻台湾道,巡视南北,教民耕种,并开设义学。
光绪五年八月(1879年),艋舺学海书院重新竣工,受陈维英推荐,任山长(监督、校长)。
历时数年,淡北学者出其门者数百人。
光绪六年(1880年)以大挑一等得知县并升同知,分发河南东河总督府任职,参与审理清代四大奇案之一之王树汶案,并为其平反。
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二甲六十二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光绪十四年(1888年),提督湖南学政,识拔熊希龄出其门下。
光绪十九年(1893年),充广西乡试正考官,遍搜遗卷,选拔出十数人。
二十三年(1897年)入直南书房,升授国子监司业,迁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升司经局洗马,迁翰林院侍讲,升太常寺少卿,一年间五次升迁,为当时罕见。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张亨嘉与林旭等集合在京闽籍人士,创建闽学会,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事。
八月政变发生,林旭等六君子被杀害,闽学会亦遭取缔。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调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掌记注纂修之事;继任司经局洗马,掌经籍、典制、图书刊刻之事;又迁翰林院侍讲,太常少卿,掌坛庙祭祀礼仪。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亲贵大臣相信义和团民有神术,可以抵御外敌,光绪帝命张亨嘉察视,张亨嘉认为拳民不能依赖,并谏西太后勿用义和团,勿围攻外国使馆,险被构陷杀害。
待两宫西狩,又上「奏请回銮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8—1911 【介绍】: 清顺天大城人,原名英泰,后改今名,字乐元,号灵杰,绰号皮硝李,又称小李子。
九岁入宫为太监,因善于迎合,深得慈禧太后宠信,擢内廷总管,赐二品顶戴。
在清宫五十余年,玩弄权术,干预朝政,谋陷维新派,卖官鬻爵,贪污受贿,成为一代权监。
慈禧死后,退居宫外,旋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08 【介绍】: 清安徽蒙城人,字景山。
同治间以武童在乡办团练,随宋庆镇压捻军。
渐升至总兵。
光绪初从金顺出嘉峪关收复乌鲁木齐等地。
甲午战争中,率毅军赴朝鲜,参与平壤之战。
继守辽东田庄台一带,力战抗敌。
后一度为浙江提督,又还直隶。
八国联军之役,统武卫左军,与敌相持于津郊、北仓一带,又护送慈禧太后、光绪帝西逃。
加太子少保衔。
卒谥忠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93 【介绍】: 清福建闽县人,字可庄。光绪三年状元,授修撰。十七年出知镇江府。调苏州。在官赈灾恤民,清厘积案,风采动一时。以积劳病卒。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二
王仁堪,字可庄,闽县人。光绪丁丑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历官苏州知府。
维基
王仁堪(1848年—1893年),字可庄、忍庵,号公定,福建省福州府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末文状元、政治人物。
为福州历史上的最后一名状元。
王仁堪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科举人,光绪三年(1877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历任提督山西学政,贵州、江南、广东乡试副考官,后任武英殿纂修。
光绪五年时曾弹劾崇厚与俄国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为丧权辱国,崇厚最终被判有罪。
光绪十四年(1888年)时因进谏停止颐和园工程而触怒慈禧太后,被外放至江苏任镇江府知府,任内又发生了丹阳教案,处置较为妥当。
三年考核政绩列江苏省第一。
光绪十九年(1893年)调任苏州府知府,同年病逝于任上,因其政绩被破格提入国史馆立传,苏州群众也为他立祠纪念。
清史稿》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01 【介绍】: 清陕西长安人,字展如。
同治十三年进士。
光绪间官至刑部尚书,充军机大臣兼任顺天府尹。
义和团起,赴涿州探虚实。
迎合端王、刚毅,主抚用拳民。
八国联军陷京,随慈禧太后至西安。
和议成,以祸首赐自尽。
维基
赵舒翘(1848年—1901年),字展如,号琴舫,晚号慎斋,陕西长安县人,晚清大臣。
八国联军后,庚子拳乱时支持义和团杀害外国人,八国联军时随慈禧西逃,后在《辛丑和约》第二条被指为战犯应予赐死,由此自尽多次但未死,被岑春煊命士兵将之闷死。
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授刑部主事。
光绪八年(1882年)起,历任刑部员外郎、湖广司郎中、安徽凤阳知府、浙江温州道、浙江布政使。
二十一年,任江苏巡抚。
二十三年,内召入京,任刑部左侍郎兼礼部左侍郎,次年升刑部尚书。
二十五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兼管顺天府尹事。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庚子拳乱爆发,与大学士刚毅奉旨调查回奏。
赵认为「拳匪不可恃」,但屈从刚毅,遂提出「抚而用之,统以得帅,编入行伍」、「因势利导」的招安政策。
二十六年,八国联军陷燕京,随慈禧太后逃至西安。
《辛丑条约》签订时,联军指赵为拳乱「祸首」,逼清政府严惩。
慈禧太后把赵的「革职留任」,改「交部严惩」,再改「斩监候」,最后定「斩立决」。
西安绅民闻讯,连署为赵请命,愿以全城之命,保其免死。
太后不敢将其押往刑场,怕引发民变,命「赐死于其门第」,令陕西巡抚岑春煊监督执行。
赵素来体健,试吞黄金、吞鸦片、服砒霜,十几个小时皆不死,痛苦不堪。
后岑春煊施以「糊加官」,命武士以烧酒喷纸,糊其七窍方才窒息身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湖北孝感人,字梅君。
同治十三年进士。
授编修。
光绪中官御史。
研究性理,行止必端,为人所惮。
十五年西太后归政,疏请居慈宁宫,节游观。
诏革职永不叙用。
二十六年起授光禄寺少卿。
寻卒,年七十一。
谭馥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09 【介绍】: 清湖南湘乡人,字文炳。
先为哥老会成员,参加萍浏醴起义。
失败后至广州加入同盟会。
光绪三十三年参加钦州防城之役,运动新军,事泄未成。
次年乘西太后、光绪帝均死之机,拟举事未成。
宣统元年在湖南郴州被捕,押回广州,被杀。
共 76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