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胡天游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99—? 【介绍】: 清浙江山阴人,字元木,一字元牧。
乾隆十七年举人。
幼工诗,与同里胡天游齐名。
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未中。
后以经学荐于乡。
官平湖教谕。
有《居易堂稿》、《存吾春轩诗钞》等。
晚晴簃诗汇·卷八十一
周大枢,字元林,号园牧,浙江山阴人。乾隆丙辰举博学鸿词。壬申举人,官平湖教谕。有《存吾春轩诗钞》。
释匾囤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后有匾囤和上者,不知何许人,常居鸡足百节桥土龛中。
日唯种圃,夜则趺坐。
每以草席为囤,跏趺其中,故人呼为“匾囤”。
云持紧那罗王咒,尝有劫盗相扰,殊不为意,及扰之甚,乃瞿然曰:“何乃如是?
”遂默持咒。
是夜,劫客数人,旋回囤旁,若梦若痴,遵循不能去。
及明,群盗跪请归诚,囤以指挥之,始散去。
又鼓山有妖魅,夜出迷人,行路相戒。
囤以咒制之,其患遂息。
今有降妖坊,立于法华庵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6—1809 【介绍】: 清江苏阳湖人,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自号更生居士,居家十年而卒。少时诗与黄景仁齐名,交谊亦笃,时号洪黄。景仁家贫,客死汾州,亮吉亲赴山西,为经纪丧事。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而论人口增加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有《春秋左传诂》、《卷施阁集》、《更生斋集》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
洪亮吉,原名礼吉,字稚存,号北江,阳湖人。乾隆庚戌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有《卷葹阁》、《附鲒轩》、《更生斋》等集。
词学图录
洪亮吉(1746-1809) 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初名莲,字华峰,中更名礼吉,字君直。
江苏阳湖(今常州)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
授编修,督贵州学政。
嘉庆四年(1799)上书陈时政之弊,触仁宗,流放伊犁。
次年赦归。
主洋川、梅花书院讲席。
为乾嘉学派著名学者,著述甚富。
兼工辞章,诗与黄景仁、孙星衍号"洪黄"或"洪孙"。
骈文为一时翘楚,具兼人之勇,有万殊之体,与胡天游、袁枚并称三大家。
词清疏俊爽,自具面貌。
有《洪北江诗文集》、《更生斋诗馀》。
维基
洪亮吉(1746年10月17日—1809年6月24日),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祖籍安徽省徽州府歙县,寄籍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庚戌恩科榜眼。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学者、文学家,曾发表人口学说。洪亮吉原名莲,字华峰。乾隆三十七年改名礼吉,乾隆四十六年参加礼部会试春闱时,改名为亮吉。因祖父洪寀入赘而寄籍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洪亮吉六岁父亲洪翘去世,家贫,寡母蒋氏携洪亮吉和弟弟洪霭吉,以及三个女儿投靠娘家。洪亮吉刻苦读书,身材高大,喜欢穿红色衣服。洪亮吉一直住在蒋家,设塾任教。乾隆三十三年(1768)与大舅蒋树诚之女结婚。洪亮吉以词章考据闻名,尤其擅长舆地。与诗人黄景仁、学者孙星衍友善,并得袁枚、蒋士铨的赏识。工骈文,与汪中并称。乾隆三十四年(1769)洪亮吉中秀才。乾隆三十五年和乾隆三十六年两次参加江南乡试,均未中。于是与好友黄景仁同往安徽太平府,作安徽学政朱筠的幕府校文。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洪亮吉得知母亲病故,从浙江绍兴赶回家中,途中大哭落入河中,幸而得救。他守丧三年,教学童为生,租住在常州白马三司徒巷,贫困度日。乾隆四十四年(1779)夏,洪亮吉赴京,在四库全书馆参加江南进呈图书的校对工作。第二年,洪亮吉参加顺天乡试,中举人。又一年,应春闱落榜。遂前往西安,充陕西巡抚毕沅幕府,协助编写《续资治通鉴》,并参与编撰《淳化县志》、《长武县志》、《澄城县志》。同幕有汪中、戴震、王念孙、邵晋涵。后来在河南作幕府,校刊书籍,编写《固始县志》、《登封县志》、《怀庆县志》。1783年,黄景仁在山西运城病重,托付身后事给洪亮吉。洪亮吉从陕西七百里奔丧,千里扶柩回乡安葬。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八
胡薇元,字孝博,大兴籍浙江山阴人。举人,四川知县。有《天云楼诗》。
天倪阁词
1850—1920,字孝博,号诗舲、石林、壶庵,别号玉居士、七十二峰隐者。
大兴(今北京)人,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
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三甲进士。
其世祖胡文静为明代进士,官至光禄卿,赠都御史,祖、父皆仕清廷。
乾隆时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稚威先生胡天游,即其叔高祖。
胡薇元中进士后,出任广西天河知县,后改官四川宁远西昌,调重庆涪陵。
光绪廿六年(1900年)后调陕西,后任陕西兴安(今安康)、凤翔、同州(今大荔)知府等,“一岁而遍历三辅,古无是也。
循声满关中”。
辛亥(1911年)后,被革命党拘禁二十多日,为满清守臣节不屈,作绝命诗明志。
放归后潜蜀中,居前贤百梅亭旧宅,自称“百梅亭长”,有《壶庵五种曲》、《梦痕馆诗话》、《岁寒居词话》及影响巨大的《公法导源》等多部著作传世。
他晚年定居、著述、讲学于四川犍为(今四川犍为),该地即《蜀都赋》“西逾金堤,东越玉津”一句中所言之“玉津”,故胡氏书房名曰“玉津阁”,文集亦以此名之,胡薇元暮岁久居巴蜀,为各界所尊崇,大抵卒于1920年前后。
天倪阁词·序
同治辛未迄光绪庚辰,十年中京师诸老辈提倡风雅,𥒸砭老人吴县殷少宗伯尤一时宗匠,其时以词称者,冯梦华、熊鞠孙、江韵涛、姚贻孙、何诗孙,而玉津居士以深斛律吕,为公所激赏,故居士所为词大都经𥒸砭山房点定,与熊江两太史酬对为多。一日,公问白石道人歌曲旁行,自记音节,有能识之者乎。诸君默然,居士起对,以为曲工尺如厶之为合,黄钟也。マ之为四,大吕也。フ之为工,夷则也。〢之为凡,应钟也。久之为六,黄钟清也。以此类推,亦如琴谱之有鸠字等,乐工暗记之谱,非字也。盖自宋乐工燕乐有之矣。公大悦,以为凌仲子复生。居士尝言词分五音,如段安节谓商角同用,顾雨中花、玉楼春诸阕本押平韵,押入声则协,押上去则不可歌。本押仄韵,押上声则协,押入声则不可歌矣。古儒者如窦俨、王仁裕皆寀音以知世变古者,诗与乐合,后世诗与乐分,古人缘诗而作乐,后人倚调以填词,宫商之理未有以异也。是故词者所以济诗之穷而上承乐府之变也。居士之言如此,所为词无不协律,无生硬晦涩之音,天倪阁者,居士在都,与炳半聋论词所居龙树院之西簃也。 光绪辛巳秋,年愚弟李锡彬少林序于宣武城南之七十二夗央馆。
天倪阁词·自序
仆年十四,先慈汤太恭人授经余暇,示以高祖稚威徵君集,及太恭人自撰翠螺词集。
始学为词,受律吕大指,最先提倡者,有蔡梅盦太史,汤秋史比部。
四方,蜀客则秦荐香、武抑斋,江左词人则姚贻孙、孙圣与、吕山农、冯耕渔,时相过从,无异埙篪之迭和也。
今诸子或没或去,所与者独吴郡顾丈子远,远翁谓诗亡而后词作,长短句合音之高下抑扬,以宣其气,三百篇楚辞汉铙歌莫不然,自苏李河梁,画以五言,不复入乐,得李太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开其端,而后古者入律之源可溯,其意颇与仆合,中年以往,忧患寡欢,寄情骚𢜱,布帆江上,往来茕茕(枫注:原书字右边的旬字为乃+日字,疑为茕的异体字。
),意有所儗,托之于音,不自料其萧憀也。
光绪二十有三年仲秋玉津居士胡薇元叙。
天倪阁词·题辞
夜泊涪州,怀玉津师并题天倪阁词 弟子赵熙再拜 夜雪天倪阁,梅花涪上翁。曾陪尊酒绿,极眺晚霞红。江海三年别,乾坤万事空。移官慎吟帻,中泽有哀鸿。
天倪阁词·后跋
昔仪征阮文达公抚浙日,选宋人词之协于音律者,命伶官谱工尺歌之,不能谐,凌教授仲子廷堪言,古乐与今乐中间尚隔燕乐一关,古雅乐以琴,燕乐以琵琶,今俗乐以三弦。琴之幺弦即琵琶之大弦,三弦又即琵琶四弦而去其弟一弦,由古及今,弦递小,声亦递高,其间递隔二韵,如琵琶用工字,三弦用上字调是也。今以俗乐工尺合宋词,宜其捍格,以燕乐合唐宋人词,斯叶矣。读玉津居士词,益信凌君燕乐考原之义,因悟毛西河以唐宁王宫中玉笛谱工尺推古乐是犹未知雅乐与燕乐之间耳。 辛丑十有一月望。旌德姻年愚侄吕贤楫谨跋于蓉城之啖蔗庐。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黄人(1866-1913),字摩西,初名振元,字慕韩,一字慕庵。江苏昭文(今常熟)人。清诸生。光绪二十六年(1900)东吴大学堂成立,受聘为文学总教习。与庞树柏在苏州结三千剑气文社。辛亥革命作,闻南京成立临时政府,欲投而以疾未果,后突发狂疾卒。博学多才,世目为奇人。为南社社员。尝主编《小说林》杂志,与人合创国学扶轮社。工诗,专主才力,自号诗虎。亦工词,其奥如子,其怨如骚,其空寂如禅,其幽眇如鬼,其冶荡如素女。编有《国朝文汇》。有《石陶梨烟室诗》、《摩西词》。
人物简介
黄人(一八六五—一九一三),原名振元,字慕韩,又字羡庵,号摩西,别署梦庵、野蛮、江左儒侠等,常熟人。曾任教于东吴大学。与庞树柏等组织“三千剑气文社”,后加入南社。编辑文学杂志《小说林》,创办杂志《雁来红》,对文学有创新思想及独到见解,长于诗词。有《摩西词》等。(黄人诗录入校正:顾青翎)
黄慕庵家传
黄君慕庵,名振元,后更名人,昭文文村人也。
父鲁斋,隐于贾,好黄老之学,撰《道家言》二卷。
慕庵生而敏慧,读书目数行下。
十六补学官弟子,为文章洋洋数千言,奇气溢纸,县中士大夫皆惊为奇才。
慕庵不矜细行,昼则驰马为狭斜游,夜方读书,或弥月不寐,或一夕作诗数十篇。
乡试不举,久之,始补廪膳生,既不得志于有司,终岁遨游,耗万金,乃至苏州为东吴大学教授,非其所好也。
撰《中国文学史》,从语言、结绳、图画、音韵而有文字,从文字而有文学、金石学、韵学、小学、美术之类,从文学之肇始以至于极盛时代、华离时代,无所不详,草创十万言,欲有所修饰,未就而卒。
慕庵口授鹤冲而笔之,举一书某卷某章云云,举书数十种,不一视元书,鹤冲因念古所称过目不忘者,慕庵庶几其人哉。
其于书无所不读,好诵诗词及小说,今之名学、法律、医药之说,莫不穷究,其言庄子、佛经,闻者以为深于哲学者。
尝遇章太炎于苏州,相与讲论数月,慕庵自以为不如,然以鹤冲所交之朋类中,诚未见如慕庵者也。
其在东吴,鹤冲与共事三年,尝谓之曰:「君高谭雄辩,常屈座人,独惜君不事著述。
」慕庵叹曰:「我日暮途穷,无能为也。
」其为文,或谓似胡天游、龚自珍,然与鹤冲论文,则推唐甄为清代第一,而不悦方苞、汪琬。
生平所为诗颇多,懒不自惜,稿多亡去,其词最工。
晚年搜讨宋元以来工于词而不显者,得二百馀家,欲刻以传之,未果而病作,卒年四十有六。
张鸿刻其词。
金鹤冲曰:慕庵流落以死,文词不显于世,与余交二十年,余是以述之。
慕庵将死,病狂数月,生平珍藏书籍,手自撕毁。
王文濡曰:「慕庵人奇,文奇,而死亦奇。
」呜呼!
死而称奇,其尤可悲也夫!
(常熟金鹤冲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