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姮娥

相关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常仪 朝代:远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传说中远古时人。
黄帝臣。
奉命察月之运行以调历。
一说,常仪即帝喾之妃,以善占月著名。
仪、娥古同音,常仪即嫦娥
奔月故事或即由常仪事迹演变而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古代传说中之女仙。
相传居昆仑山。
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
传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又传周穆王宾于西王母,从之游。
近人疑为西北某部落女首领。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西王母,国名,在西极。一云天帝女,一云神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后羿、夷羿。
有穷氏部落首领,逐夏君太康而占其国,后为寒浞所杀。
善射。
相传尧时十日并出,庄稼草木焦枯,民无所食。
猛兽长蛇为害。
羿射落九日,杀猛兽长蛇,为民除害,万民皆悦。
传羿之妻姮娥盗食羿所得不死之药而奔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有穷后羿。夏代人。有穷氏之首领。传善射。夏后太康不理民事,淫于狩猎。羿逐之而代为君。亦喜田猎,信用寒浞,为寒浞利用家众所杀。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夏代人。
相传系伯明氏寒浞纳后羿妻妾所生之子。
及长,居于戈。
后为少康之子帝杼所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598 【介绍】: 亦作慧顗。隋僧。本颍川人,迁居荆州华容。俗姓陈,字德安。出身士族。十八岁出家湘州果愿寺,精研律学,深好禅观。初师事慧思禅师。陈宣帝太建七年,入天台山,创天台宗,称“天台大师”,后世尊为天台宗四祖。后主至德三年,奉命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仁王经》,后主亲临听讲。隋文帝开皇十一年,杨广赐号“智者”,因称“智者大师”。顗融当时南北佛教特点,主教观双运,解行并重;首创以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判释释迦一代时教。著述甚多,大多口述,由弟子灌顶等笔录成书。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等。
全隋文·卷三十二
智顗字德安,俗姓陈,颍川人,居华容。梁末,出家湘州果愿寺。陈光大初,住金陵瓦官寺。太建中,入天台。至德中,召住光宅寺。陈亡,晋王奉为戒师,号智者,寻归湘州,又入天台。开皇十七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字德安。族颖川陈氏。晋南度迁荆州之花容县。父起祖梁散骑常侍孟阳公。母徐氏梦香烟五色入怀。欲拂去之。闻人语曰。宿世因缘。寄托王道。福德自至。何为去之。又梦吞白鼠再三。卜曰白龙之兆也。诞育之夕。室有光明。信宿乃止。亲党将大治具相庆。无故汤火寒熸。遂罢。俄若有二僧。夜扣户者。曰此儿德重。后必出家。开户视之。无所见。因名王道。亦名光道。皆取诸梦瑞云。目重瞳子。卧必合掌。坐必向西。礼像敬僧。口不妄啖。此其常度也。 七岁偶往伽蓝。或授以普门品。一遍即能忆。其馀文句。奄忽自通。二亲禁绝之不可。年在志学。梁元帝崩。国祚残圮。遂北依舅氏于硖州。寻投湘州果愿寺。师事沙门法绪出家。 于礼佛次。俄觉身临沧海。蔽日浮天。渺无畔岸。上耸岩崖。有僧摇手呼之。复舒臂接置崎麓。且谓之曰。汝当居此。汝当终此。寻与其徒白此见。皆曰天台山也。当晋宋时。僧光道猷法兰昙密居之。 于是绪先以十戒道品律仪导之。仍使北诣慧旷律师受具足。后居大贤山。诵法花无量义普贤观等经。仅二旬而淹彻靡滞。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盛以心观开四众。又从而受业焉。盖思之道。得于就师。就师得于最师也。初顗见思。思叹曰。昔于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为示普贤道场。说四安乐行。顗由是依以行法花三昧。始三夕定起诵经。至药王品所谓是真精进句。豁然大悟。洞见灵山佛会犹在。遽诣思言所證。思曰非尔弗感。非我莫识。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又于熙州白沙山禅定。辄见思为释经指示。后常代思讲。而思每执如意。坐座侧听之。谓其徒曰。此儿义解有馀。而定力不足。故于三三昧三观智。用有所恨耳。既而辞之。往京师。与金陵法喜等三十馀人。创于瓦官寺弘道。时仆射徐陵尚书毛喜。皆博达之士。并传香法。于是长干寺智辩。延住宋熙天宫寺。僧幌请居佛窟白马。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令。及梁朝宿德大忍法师。悉舍其先业从之。 禹穴慧荣住庄严寺。素号义龙。数致徵覈。且自矜诞。方舞其扇以逞。扇忽堕。顗咄曰。禅定之力。非散乱者所可干挠。沙门法岁。从旁抚荣背曰。义龙今成伏鹿矣。扇既堕地。何以遮羞。如是八载讫讲智度大论。次开禅那法门。利益所被为多。未几始兴王出镇洞庭。过瓦官谈论。深惬乃心。勇施虔拜。以尽其诚。顗因叹曰。畴昔之夜。吾梦遭盗。兹非软贼耶。所谓毛绳截骨。曳尾涂中。其不可脱去。有甚于贼者。 先是青州异僧定光。兼习定慧。居天台山。积四十馀年。至是顗以昔所见故。必欲徇缘归隐。仍遣谢门人曰。吾闻唇舌如弓。心虑如弦。音声如箭。长夜虚发。无所觉知。是谓暗射。则讲说是已。又法门如镜。方圆任像。则禅定是已。然吾初于瓦官寺坐者。才四十人。而半获證寤。今兹坐者二百人。而获證寤者。才十人。则世事之变。可知矣。今而后可各随所安。吾亦欲从吾志也。至台山。与光相见。光曰。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招时乎。时陈太建七年。秋七月也。顷之闻钟声满岩谷。光曰。钟声集众。得住之相。于是遂上佛垄山南。螺溪之源。创庵焉。曰且聊尔栖止。俟国清时。当有贵人。为立寺宇。时莫测其言也。既而行头陀于华顶。忽风霆魑魅。音貌可畏。又身烦痛。先亲见形。枕膝哀诉。顗依止法忍。强软二魔并息。寻有梵僧曰。制敌胜怨。可为勇矣。 宣帝诏曰。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其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蠲民两户。供薪水役。乐安令陈郡袁子雄。每夏请讲净名。尝见三道宝阶。自空至地。数十梵僧。乘阶而降。入堂礼拜。手执香炉绕顗三匝。久之乃灭。一众叹异。 永阳王伯智。出抚吴兴。就山受戒。且建方等忏法七日夜。在郡昼治事。夜习观。顗一日谓门人智越曰。吾欲劝王脩福禳灾。越以为王已勤于进道。若更有所言。不知者以为佞也。乃止。俄王出猎。堕马几绝。顗为率众。作观音忏法。因而起。凭几坐。见僧擎炉。进慰问王。时王流汗。未知所答。僧乃绕王一匝。痛遂止。王著发愿文。以示敬信。辞多不录。久之玺书徵授戒法。顗始辞焉。前后七使。皆上手书。于是黾勉出都。诏乘羊车。童子引导。主书舍人翊从。礼如国师璀阇黎故事。迎入太极殿东堂。讲智度论。上与百寮。陪筵以听。因诏立禅众于灵耀寺。后仍于殿对上。讲仁王经。僧正慧暅。僧都慧旷。京师大德。皆致难。顗辩对详敏。暅执炉贺曰。国家齐会者十馀席。而忝当四讲。自谓人莫抗衡。然今太阳出矣。而月星犹照。不亦陋手。 晚住光耀寺。禅慧兼弘。从者尤众。诏袖美。时方检括僧尼。议将试经不通者罢道。顗表谏曰。调达诵六万象经。不免地狱。槃特诵一行偈。获罗汉果。所笃论者。道何如耳。岂关多诵哉。诏停前议。意以灵耀褊隘。欲徙而他。梦人翼卫严整。自称冠达。请住三桥。顗曰。冠达梁武之法名也。三桥其光宅乎。徙居之。上幸其寺大施。又诏讲仁王经。上于众中拜伏。如礼。储后而下。皆遵戒范。故内出受法文曰。仰惟。化导无方。随机济物。卫护国土。汲引天人。照烛光辉。托迹师友。比丘入梦。符契之象久彰。和上来仪。高座之德斯炳。是以翘心十地。渴仰四依。大小二乘。内外两教。尊师重道。由来尚矣。伏希。俯提所谓。世世结缘。遂其本愿。日日增长。今奉请为菩萨戒师。俄传香而泪下。异哉。 及金陵败覆。杖策荆湘。路次溢城。梦老僧曰。陶侃瑞像。敬屈护持。寻憩匡庐。见慧远所缋文殊像。依止不忍去。顷而寇叛。寺宇尽燬。独兹山岿然。则梦斯徵矣。会隋氏混一区宇。晋邸总淮海重任。钦注德风。欲承佩戒法。奉以为师。书请再三。而顗谦让未皇也。后陈四愿。一谓勿以禅法见期。二谓不责其规矩。三谓当戒范则去就重。务传灯则去就轻。要在通法。勿嫌轻动。四谓若丘壑念起。则随心饮啄。以卒残年。 于是王躬制文以请。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扬州总管金城。设千僧会。敬屈授菩萨戒。即其所居。传授香法。顗既名王曰总持。王亦号顗曰智者。会毕施子丰腆。顗尽以回施悲敬二田。即欲辞去。王固留。顗曰已有成约。何可爽也。拂衣而起。复于匡岭。旋归乡壤。行道脩福。以报地恩。老幼迎候。戒场讲座迨万。卜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赐额一音。地昔荒险。蛇兽交暴。及立精舍。暴遂止。是春旱。民讹以为神怒。顗故率众。诣泉所诵经。感致云雨。讹言随息。江陵总管宜扬公王积于礼拜次。战汗甚出。谓人曰。积屡御军。临陈更勇。未有今日之惧者。是殆天龙所诃护欤。时晋王又遣手疏请。顗答疏以辞。至于再疏。乃克赴。为著净名疏。应奉。河东柳顾言。东海徐仪。受而宝藏之。俾王事持。 后遣顾言致书。请救萧妃之疾。顗仍率侣。建齐七日。行金光明忏。至六日之夜。异鸟飞入齐坛。宛转若死。俄而飞去。且闻外有豕声。顗曰妃当愈矣。鸟死而生。豕幽而显。皆吉相也。旦妃疾果瘳。王大悦。 顗旋台岳。更行前忏。立誓云。若能于三宝有所益者。当尽此馀年。若其无益。即当速化。以遂往生。因曰。吾所以亟欲归山者。正以冥告势将尽耳。死后必累石植松。坎西南峰。以安厝焉。上起白塔。使见者发心。口授观心论及疏。以贻训后来。命智越。往剡县石城寺弥勒像前。扫洒。东壁施床。多然香火。顗即面西。称弥陀观音势至以卧。分道具。为二分。一奉弥勒。一拟羯磨。索三衣钵杖近身。或以药进。顗挥之曰。药能遣病。留残年乎。病不与身合。药何所遣。年不与心合。药何所留。又进斋饮。复挥之曰。岂以步影为斋耶。能无观无缘。即真斋矣。谓智晞曰。子不闻观心论内之说乎。何故纷纷。以医药俗事扰人。吾生劳毒器。死悦归休。此固世相。不足多叹。又手书七纸。并净名疏。犀角如意。莲华香炉。别晋王。嘱累大法。其书有曰。如意香炉。故所得于大王者。还用奉赠以别。庶几永布德香。常保如意。并唱法华无量寿赞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教。四无量。六度等法。或问脩行地位。顗曰。汝等懒种善根。于他功德。如盲问乳色。蹶者访路。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才获五品内位耳。今诸师友来迎。吾奚暇他顾哉。但波罗提木叉。是汝宗仰。四种三昧。是汝明导。饬维那鸣钟磬。以气尽为期。戒哭泣者。端坐而逝。如入禅定。寿六十七。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也。 仁寿之季。振锡被衣。七度现身。六降山寺。一游佛垄。其灵异如此。逮炀帝在御。尤严饬祠塔。内收管钥。以谨启闭。讳日即废朝。遣使入山设祭。中书令扬素。乞躬临所事。犹见其全身不散云。 且无恙时。凡树生耳。不待培植。随采掇无所乏。至是则虽培植。无复得。 始临海之民。素业渔。江沪溪梁。绵亘四百馀里。顗以檀施之资。从官买其地。为放生池。遣沙门慧拔表闻。宣帝诏加严禁。国子祭酒徐孝克。撰碑文树海滨。辞甚悲楚。读者为堕泪。后有黄雀。群飞上寺。鸣呼三日乃散。顗以为鱼感吾德故然。唐贞观间。复申明前禁焉。 著法华疏止观门脩禅法等。各数十卷。净名疏三十七卷。皆口授。侍者灌顶。笔录行世。造寺三十五所。度僧四千馀人。写经十五藏。金装檀刻。画缋尊像。十万许躯。受菩萨戒及习禅弟子。不可胜纪。的传业者。三十二人。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 习禅篇之二
释智顗。
字德安。
姓陈氏。
颍川人也。
有晋迁都。
寓居荆州之华容焉。
即梁散骑孟阳公起祖之第二子也。
母徐氏梦。
香烟五采萦回在怀。
欲拂去之。
闻人语曰。
宿世因缘寄托王道。
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又梦吞白鼠。
如是再三。
怪而卜之。
师曰。
白龙之兆也。
及诞育之夜。
室内洞明。
信宿之间其光乃止。
内外胥悦。
盛陈鼎俎相庆。
乃火灭汤冷。
为事不成。
忽有二僧扣门曰。
善哉儿德所熏。
必出家矣。
言讫而隐。
宾客异焉。
邻室忆先灵瑞。
呼为王道。
兼用后相复名光道。
故小立二名字。
参互称之。
眼有重瞳。
二亲藏掩而人已知。
兼以卧便合掌。
坐必面西。
年一纪来口不妄啖。
见像便礼逢僧必敬。
七岁喜往伽蓝。
诸僧讶其情志。
口授普门品。
初契一遍即得。
二亲遏绝不许更诵。
而情怀惆怅。
奄忽自然通馀文句。
岂非夙植德本业延于今。
志学之年士梁承圣属元帝沦没。
北度硖州。
依乎舅氏。
而俊朗通悟仪止温恭。
寻讨名师冀依出有。
年十有八。
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
绪授以十戒导以律仪。
仍摄以北度诣慧旷律师。
地面横经具蒙指诲。
因潜大贤山。
诵法华经及无量义普贤观等。
二旬未淹三部究竟。
又诣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
受业心观。
思又从道于就师。
就又受法于最师。
此三人者。
皆不测其位也。
思每叹曰。
昔在灵山同听法华。
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即示普贤道场。
为说四安乐行。
顗乃于此山行法华三昧。
始经三夕。
诵至药王品。
心缘苦行。
至是真精进句。
解悟便发。
见共思师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
故思云。
非尔弗感。
非我莫识。
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
又入熙州白砂山。
如前入观。
于经有疑。
辄见思来冥为披释。
尔后常令代讲。
闻者伏之。
惟于三三昧三观智。
用以咨审。
自馀并任裁解。
曾不留意。
思躬执如意。
在坐观听。
语学徒曰。
此吾之义儿。
恨其定力少耳。
于是师资改观名闻遐迩。
及学成往辞。
思曰。
汝于陈国有缘。
往必利益。
思既游南岳。
顗便诣金陵。
与法喜等三十馀人在瓦官寺。
创弘禅法。
仆射徐陵尚书毛喜等。
明时贵望学统释儒。
并禀禅慧俱传香法。
欣重顶戴时所荣仰。
长干寺大德智辩。
延入宋熙。
天宫寺僧晃。
请居佛窟。
斯由道弘行感故为时彦齐迎。
顗任机便动。
即而开悟。
白马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命。
及梁代宿德大忍法师等。
一代高流江表声望。
皆舍其先讲欲启禅门。
率其学徒问津取济。
禹穴慧荣住庄严寺。
道跨吴会。
世称义窟。
辩号悬流。
闻顗讲法故来设问。
数关徵覈莫非深隐。
轻诞自矜扬眉舞扇。
扇便堕地。
顗应对事理涣然清遣荣曰。
禅定之力不可难也。
时沙门法岁。
抚荣背曰。
从来义龙今成伏鹿。
扇既堕地。
何以遮羞。
荣曰。
轻敌失势未可欺也。
绵历八周讲智度论。
肃诸来学。
次说禅门用清心海。
语默之际每思林泽。
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
其侧沧海无畔。
泓澄在于其下。
又见一僧摇手申臂至于坡麓挽顗上山云云。
顗以梦中所见。
通告门人。
咸曰。
此乃会稽之天台山也。
圣贤之所托矣。
昔僧光道猷法兰昙密。
晋宋英达无不栖焉。
因与慧辩等二十馀人。
挟道南征隐沦斯岳。
先有青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积四十载。
定慧兼习。
盖神人也。
顗未至二年。
预告山民曰。
有大善知识当来相就。
宜种豆造酱编蒲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之。
会陈始兴王出镇洞庭。
公卿饯送。
回车瓦官与顗谈论。
幽极既唱贵位倾心。
舍散山积虔拜殷重。
因叹曰。
吾昨梦逢强盗。
今乃表诸软贼。
毛绳截骨。
则忆曳尾泥中。
仍遣谢门人曰。
吾闻闇射则应于弦。
何以知之。
无明是暗也。
唇舌是弓也。
心虑如弦。
音声如箭。
长夜虚发无所觉知。
又法门如镜。
方圆任象。
初瓦官寺四十人坐。
半入法门。
今者二百坐禅。
十人得法。
尔后归宗转倍。
而据法无几。
斯何故耶。
亦可知矣。
吾自行化导可各随所安。
当从吾志也。
即往天台。
既达彼山与光相见。
即陈赏要。
光曰。
大善知识。
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
顗惊异焉。
知通梦之有在也。
时以陈太建七年秋九月矣。
又闻钟声满谷。
众咸怪异。
光曰。
钟是召集有缘。
尔得住也。
顗乃卜居胜地。
是光所住之北。
佛垄山南。
螺溪之源处。
既闲敞易得寻真。
地平泉清徘徊止宿。
俄见三人。
皂帽绛衣。
执疏请云。
可于此行道。
于是聿创草庵。
树以松果。
数年之间造展相从。
复成衢会。
光曰。
且随宜安堵。
至国清时。
三方总一。
当有贵人为禅师立寺堂宇满山矣。
时莫测其言也。
顗后于寺北华顶峰独静头陀。
大风拔木雷霆震吼。
魑魅千群一形百状。
吐火声叫骇异难陈。
乃抑心安忍。
湛然自失。
又患身心烦痛。
如被火烧。
又见亡没二亲枕顗膝上陈苦求哀。
顗又依止法忍。
不动如山。
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
忽致西域神僧。
告曰。
制敌胜怨乃可为勇。
文多不载。
陈宣帝下诏曰。
禅师佛法雄杰。
时匠所宗。
训兼道俗。
国之望也。
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
蠲两户民用供薪水。
天台山县名为安乐。
令陈郡袁子雄。
崇信正法。
每夏常讲净名。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
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
入堂礼拜。
手擎香炉绕顗三匝。
久之乃灭。
雄及大众同见惊叹山喧。
其行达灵感皆如此也。
永阳王伯智。
出抚吴兴。
与其眷属就山请戒。
又建七夜方等忏法。
王昼则理治。
夜便习观。
顗谓门人智越。
吾欲劝王更修福攘祸可乎。
越对云。
府僚无旧必应寒热。
顗曰。
息世讥嫌。
亦复为善。
俄而王因出猎堕马将绝。
时乃悟意。
躬自率众作观音忏法。
不久王觉小醒。
凭几而坐。
见梵僧一人。
擎炉直进问王所苦。
王流汗无答。
乃绕王一匝。
坦然痛止。
仍躬著愿文曰。
仰惟天台阇梨。
德侔安远道迈光猷。
遐迩倾渴振锡云聚。
绍像法之坠绪。
以救昏蒙。
显慧日之重光。
用拯浇俗。
加以游浪法门贯通禅苑。
有为之结已离。
无生之忍现前。
弟子飘荡业风沈沦爱水。
虽餐法喜。
弗祛蒙蔽之心。
徒仰禅悦。
终怀散动之虑。
日轮驰骛。
义和之辔不停。
月镜回干。
恒娥之景难驻。
有离有会叹息何言。
爱法敬法潺湲无已。
愿生生世世值天台阇梨。
恒修供养如智积奉智胜如来。
若药王觐雷音正觉。
安养兜率俱荡一乘(云云)其为天王信敬为此类也。
于即化移海岸法政欧闽。
陈疑请道日升山席。
陈帝意欲面礼。
将申谒敬。
顾问群臣。
释门谁为名胜。
陈暄奏曰。
瓦官禅师德迈风霜禅镜渊海。
昔在京邑群贤所宗。
今高步天台法云东蔼。
愿陛下诏之还都。
使道俗咸荷。
因降玺书重沓徵入。
顗以重法之务不贱其身。
乃辞之。
后为永阳苦谏。
因又降敕。
前后七使。
并帝手疏。
顗以道通惟人王为法寄。
遂出都焉。
迎入太极殿之东堂。
请讲智论。
有诏羊车童子列导于前。
主书舍人翊从登陛。
礼法一如国师瓘阇梨故事。
陈主既降法筵。
百僚尽敬。
希闻未闻。
奉法承道。
因即下敕。
立禅众于灵曜寺。
学徒又结。
望众森然。
频降敕于太极殿讲仁王经。
天子亲临。
僧正慧暅僧都慧旷京师大德。
皆设巨难。
顗接问承对盛启法门。
暅执炉贺曰。
国十馀斋。
身当四讲。
分文析义谓得其归。
今日出星收见巧知陋矣。
其为荣望未可加之。
然则江表法会。
由来诤竞不足。
及顗之御法即坐。
肃穆有馀。
遂使千支花锭七夜恬耀。
举事验心。
顗之力也。
晚出住光曜。
禅慧双弘。
动郭奔随倾意清耳。
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
今以佛法仰委。
亦愿示诸不逮。
于时检括僧尼。
无贯者万计。
朝议云。
策经落第者。
并合休道。
顗表谏曰。
调达诵六万象经。
不免地狱。
槃特诵一行偈。
获罗汉果。
笃论道也。
岂关多诵。
陈主大悦。
即停搜简。
是则万人出家。
由顗一谏矣。
末为灵曜褊隘。
更求闲静。
忽梦一人。
翼从严正自称名云。
余冠达也。
请住三桥。
顗曰。
冠达梁武法名。
三桥岂非光宅耶。
乃移居之。
其年四月。
陈主幸寺修行大施。
又讲仁王。
帝于众中起拜殷勤。
储后已下并崇戒范。
故受其法。
文云。
仰惟化导无方随机济物。
卫护国王汲引天人。
照烛光辉托迹师友。
比丘入梦。
符契之象久彰。
和上来仪。
高座之德斯炳。
是以翘心十地渴仰四依。
大小二乘内外两教。
尊师重道由来尚矣伏希俯提。
所请世世结缘遂其本愿。
日日增长。
今奉请为菩萨戒师。
便传香在手。
而睑下垂泪。
斯亦德动人主。
屈幸从之。
及金陵败覆。
策杖荆湘路次盆城。
梦老僧曰。
陶侃瑞象敬屈护持。
于即往憩匡山。
见远图缋。
验其灵也。
宛如其梦。
不久浔阳反叛寺宇焚烧。
独有兹山全无侵扰。
信护象之力矣。
未刬迹云峰。
终焉其致。
会大业在藩。
任总淮海。
承风佩德。
钦注相仍。
欲遵一戒法奉以为师。
乃致书累请。
顗初陈寡德。
次让名僧。
后举同学。
三辞不免。
乃求四愿。
其辞曰。
一虽好学禅。
行不称法。
年既西夕薳守绳床。
抚臆循心假名而已。
吹嘘在彼恶闻过实。
愿勿以禅法见期。
二生在边表长逢离乱。
身闇庠序口拙暄凉。
方外虚玄久非其分。
域间撙节无一可取。
虽欲自慎朴直忤人。
愿不责其规矩。
三徵欲传灯以报法恩。
若身当戒范。
应重去就。
去就若重传灯则阙。
去就若轻则来嫌诮。
避嫌安身。
未若通法而命。
愿许其为法。
勿嫌轻动。
四三十馀年水石之间因以成性。
今王途既一佛法再兴。
谬课庸虚沐此恩化。
内竭朽力仰酬外护。
若丘壑念起。
愿随心饮啄以卒残年。
许此四心乃赴优旨。
晋王方希净戒。
如愿唯诺。
故躬制请戒文云。
弟子基承积善生在皇家。
庭训早趍眙教夙渐。
福履攸臻妙机顷悟。
耻崎岖于小径。
希优游于大乘。
笑息止于化城。
誓舟航于彼岸。
开士万行戒善为先。
菩萨十受专持最上。
喻宫室先基趾。
徒架虚空终不能成。
孔老释门咸资镕铸。
不有轨仪孰将安仰。
诚复能仁奉为和上。
文殊冥作阇梨。
而必藉人师显传圣授。
自近之远感而遂通。
波崙罄髓于无竭。
善才亡身于法界。
经有明文非徒臆说。
深信佛语幸遵时导。
禅师佛法龙象。
戒珠圆净定水渊澄。
因静发慧安无碍辩。
先物后己谦挹成风。
名称远闻众所知识。
弟子所以虔诚遥注。
命楫远迎。
每虑缘差值诸留难。
师亦既至。
心路豁然。
及披云雾即销烦恼。
今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于扬州总管寺城设千僧会。
敬屈授菩萨戒。
戒名为孝亦名制止。
方便智度归宗奉极。
作大庄严。
同如来慈普诸佛爱。
等视四生犹如一子云云。
即于内第躬传戒香。
授律仪法。
告曰。
大士为度远济为宗。
名实相符义非轻约。
今可法名为总持也。
用摄相兼之道也。
王顶受其旨教曰。
大师禅慧内融。
导之法泽。
辄奉名为智者。
自是专师率诱日进幽玄。
所获施物六十馀事。
一时回施悲敬两田。
愿使福德增繁用昌家国。
便欲返故林。
王仍固请。
顗曰。
先有明约事无两违。
即拂衣而起。
王不敢重邀。
合掌寻送至于城门。
顾曰。
国镇不轻道务致隔。
幸观佛化弘护在怀。
王礼望目极衔泣而返。
便溯流上江。
重寻匡岭。
结徒行道频感休徵。
百越边僧闻风至者累迹相造。
又上渚宫乡壤。
以答生地恩也。
道俗延颈老幼相携。
戒场讲坐众将及万。
遂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
敕给寺额。
名为一音。
其地昔惟荒崄神兽蛇暴。
创寺之后快无忧患。
是春亢旱。
百姓咸谓神怒。
顗到泉源帅众转经。
便感云兴雨霔。
虚诬自灭。
总管宜阳公王积。
到山礼拜战汗不安。
出曰。
积屡经军阵。
临危更勇。
未尝怖惧顿如今日。
其年晋王又遗手疏请还。
辞云。
弟子多幸谬禀师资。
无量劫来悉凭开悟。
色心无作昔年虔受。
身虽疏漏心护明珠。
定水禅支屏散归静。
荷国镇蕃为臣为子。
岂寂四缘能入三昧。
电光断结其类甚多。
慧解脱人厥朋不少。
即日欲伏膺智断率先名教。
永汎法流兼用治国。
未知底滞可开化不。
师严导尊可降意不。
宿世根浅可发萌不。
菩萨应机可逗时不。
书云。
民生在三。
事之如一。
况覃释典而不从师。
今之慊言备沥素款。
成就事重请弃饰词。
顗答书云。
谬承人乏拟迹师资。
顾此庸微以非时许。
况隆今命弥匪克当。
徒欲沈吟必乖深寄。
王重请云。
学贵承师事推物论。
历求法界厝心有在。
仰惟久殖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学俄逢圣境。
南岳记莂说法第一。
无以仰过。
照禅师来具述此事。
于时心喜以域寸诚。
智者昔入陈朝。
彼国明试。
瓦官大集众论锋起。
荣公强口先被折角。
两琼继轨才获交绥。
忍师赞叹嗟唱希有。
弟子仰延之始。
屈登无畏。
释难如流。
亲所闻见。
众咸瞻仰。
承前荆楚莫不归伏。
非禅不智。
验乎金口。
比释所谈。
智者融会甚有阶位。
譬若群流归乎大海。
此之包举始得佛意。
惟愿未得令得。
未度令度。
乐说不穷法施无尽。
乃从之重现。
令造净名疏。
河东柳顾言。
东海徐仪。
并才华冑绩。
应奉文义。
缄封宝藏。
王躬受持。
后萧妃疾苦。
医治无术。
王遣开府柳顾言等。
致书请命愿救所疾。
顗又率侣建斋七日。
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
忽降异鸟飞入斋坛。
宛转而死。
须臾飞去。
又闻豕吟之声。
众并同瞩。
顗曰。
此相现者。
妃当愈矣。
鸟死复苏。
表盍棺还起。
豕幽鸣显示斋福相乘。
至于翌日。
患果遂瘳。
王大嘉庆。
时遇入朝。
旋归台岳躬率禅门。
更行前忏。
仍立誓云。
若于三宝有益者。
当限此馀年。
若其徒生。
愿速从化。
不久告众曰。
吾当卒此地矣。
所以每欲归山今奉冥告。
势当将尽。
死后安措西南峰上。
累石周尸植松覆坎。
仍立白塔。
使见者发心。
又云。
商客寄金医去留药。
吾虽不敏。
狂子可悲。
仍口授观心论。
随略疏成不加点润。
命学士智越。
往石城寺扫洒。
于彼佛前命终。
施床东壁面向西方。
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
又遣多然香火。
索三衣钵杖。
以近身自馀道具。
分为二分。
一奉弥勒。
一拟羯磨。
有欲进药者。
答曰。
药能遣病。
留残年乎。
病不与身合。
药何所遣。
年不与心合。
药何所留。
智晞往曰。
复何所闻观心论内复何所道。
纷纭医药累扰于他。
又请进斋饭。
答曰。
非但步影而为斋也。
能无观无缘即真斋矣。
吾生劳毒器死悦休归。
世相如是不足多叹。
又出所制净名疏并犀角如意莲华香炉。
与晋王别遗书七纸。
文极该综词釆风标。
属以大法。
末乃手注疏曰。
如意香炉是大王者。
还用仰别。
使永布德香长保如意也。
便令唱法华经题。
顗赞引曰。
法门父母慧解由生。
本迹弥大微妙难测。
辍斤绝弦于今日矣。
又听无量寿竟。
仍赞曰。
四十二愿庄严净土。
华池宝树易往无人云云。
又索香汤漱口。
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教四无量六度等。
有问其位者。
答曰汝等懒种善根。
问他功德如盲问乳蹶者访路云云。
吾不领众必净六根。
为他损己。
只是五品内位耳。
吾诸师友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
波罗提木叉是汝宗仰。
四种三昧是汝明导。
又敕维那。
人命将终。
闻钟磬声增其正念。
唯长唯久气尽为期。
云何身冷方复响磬。
世间哭泣著服皆不应作。
且各默然。
吾将去矣。
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
春秋六十有七。
即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也。
灭后依有遗教而殓焉。
至仁寿末年已前。
忽振锡披衣犹如平昔。
凡经七现重降山寺一还佛垄。
语弟子曰。
案行故业。
各安隐耶。
举众皆见悲敬言问。
良久而隐。
自顗降灵龙象育神江汉。
凭积善而托生。
资德本而化世。
身过七尺目佩异光。
解统释门行开僧位。
往还山世不染俗尘。
屡感幽祥殆非可测。
初帝于蕃日。
遣信入山迎之。
因散什物标域寺院。
殿堂厨宇以为图样。
告弟子曰。
此非小缘所能缔构。
当有皇太子为吾造寺。
可依此作。
汝等见之。
后果如言。
事见别传。
往居临海。
民以沪鱼为业。
𦌘网相连四百馀里。
江沪溪梁六十馀所。
顗恻隐观心彼此相害。
劝舍罪业教化福缘。
所得金帛乃成山聚。
即以买斯海曲。
为放生之池。
又遣沙门慧拔。
表闻于上。
陈宣下敕。
严禁此池不得采捕。
国为立碑。
诏国子祭酒徐孝克为文树于海滨。
词甚悲楚。
览者不解堕泪。
时还佛垄如常习定。
忽有黄雀满空翱翔相庆。
鸣呼山寺三日乃散。
顗曰。
此乃鱼来报吾恩也。
至今贞观犹无敢犯。
下敕禁之犹同陈世。
此慈济博大仁惠难加。
又居山有蕈触树皆垂。
随采随出供僧常调。
顗若他涉蕈即不生。
因斯以谈。
诚道感矣。
所著法华疏止观门修禅法等。
各数十卷。
又著净名疏至佛道品。
有三十七卷。
皆出口成章。
侍人抄略。
而自不畜一字。
自馀随事流卷不可殚言。
皆幽指爽彻摛思开天。
炀帝奉以周旋。
重犹符命。
及临大宝便藏诸麟阁。
所以声光溢于宇宙。
威相被于当今矣。
而枯骸特立端坐如生。
瘗以石门关以金钥。
所有事由一关别敕。
每年讳日帝必废朝。
预遣中使就山设供。
尚书令杨素。
性度虚简事必临信。
乃陈其意。
云何枯骨特坐如生。
敕授以户钥令自寻视。
既如前告得信而归。
顗东西垂范化通万里。
所造大寺三十五所。
手度僧众四千馀人。
写经一十五藏。
金檀画像十万许躯。
五十馀州道俗受菩萨戒者。
不可称纪。
传业学士三十二人。
习禅学士散流江汉。
莫限其数。
沙门灌顶侍奉多年。
历其景行可二十馀纸。
又终南山龙田寺沙门法琳。
夙预宗门观传戒法。
以德音遽远拱木俄森。
为之行传广流于世。
隋炀末岁巡幸江都。
梦感智者言及遗寄。
帝自制碑。
文极宏丽。
未及镌勒。
值乱便失。
神僧传·卷第五
释智顗。字德安。姓陈氏。颍川人也。母徐氏。梦香烟五彩萦回在怀。欲拂去之。闻人语曰。宿世因缘寄托生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梦吞白鼠。如是再三。怪而卜之。师曰。白龙之兆也。及诞育之夜室内洞明。信宿之间其光乃止。忽有二僧扣门曰。善哉儿德所重必出家矣。言讫而隐。年十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一日因说禅门用清心海。语默之际每思林泽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其侧沧海无畔泓澄。在于其下又见一僧。摇手伸臂至于岐麓。挽顗上山。顗以梦中所见通告门人。咸曰。此乃会稽之天台山也。圣贤之所托矣。先有清州僧定光。久居此山。积四十载。定慧兼习。盖神人也。顗未至二年预告山民曰。有大善知识当来相就。宜种豆造酱编蒲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之。顗往天台既达彼山。与光相见即陈赏要。光曰。大善知识。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唤不乎。顗惊异焉。知通梦之有在也。又闻钟声满谷。众咸怪异。光曰。钟是召集有缘尔得住也。顗乃卜居胜地。是光所住之北佛垄山南螺溪之源。处既閒敞易得寻真。地平泉清徘徊止宿。俄见三人皂帻绛衣。执疏请云。可于此行道。顗后于寺北华顶峰。独静头陀。大风拔木雷霆震吼。螭魅千群一形百状。吐火声叫骇畏难陈。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又患身心烦痛如被火烧。又见亡殁二亲枕头膝上陈苦求哀。顗又依止法忍不动如山。故使强软两缘所感便灭。忽致西域神僧告曰。制敌胜怨乃可为勇。每夏常讲净名。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入堂礼拜。手擎香炉绕顗三匝。久之乃灭。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敕给寺额名为一音。其地昔唯荒崄神兽蛇暴。创寺之后快无忧患。是春亢旱。百姓咸谓神怒。顗到泉源帅众转经。便感云兴雨注。虚谣自灭。晋王萧妃疾苦医治无术。王遣开府柳顾言等。致书请命。愿救所疾。顗又率侣建斋七日。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忽降异鸟飞入斋坛。宛转而死须臾飞去。又闻豕吟之声。众并同瞩。顗曰。此相现者妃当愈矣。鸟死复苏表盖棺还起。豕幽鸣显示斋福相乘。至于翌日患果遂瘳。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字德安。姓陈。颖川人。有晋迁都。寓居荆州之华容。即梁散骑益阳公第二子也。母徐氏。梦香烟五彩。荣回在怀。及诞育之夜。室内洞明。忽有二僧扣门曰。善哉儿德。必当出家。言讫而隐。宾客异焉。眼有重瞳。卧便合掌。坐必面西。年大以来。口不妄啖。见像便礼。逢僧必敬。年十有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绪授以十戒道品。律仪仍摄。即诣慧旷律师。北面横经。具蒙指诲。因潜大贤山。诵法华经。及无量义。普贤观等。二旬未淹。三部究竟。又诣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受业。文从道于就师。就又受法于最师。此三人者。皆不测其位也。思每叹曰。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顗乃于此山。行法华三昧。始经三夕。诵至药王品。心缘苦行。至是真精进句。解悟便发。见共思师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故思云非尔弗感。非我莫识。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又入熙州白沙山。入观于经有疑。辄见思来。冥为披释。尔后常令代讲。闻者伏之。唯于三三昧三观智。用以咨审。自馀并任解裁。曾不留意。及学成往辞。思曰。汝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思既游南岳。顗便诣金陵。与法喜等三十馀人。在瓦官寺。创弘禅法。仆射徐陵。尚书毛喜等。明时贵望。学统释儒。并禀禅慧。俱传香法。欣重顶戴。时所荣仰。长干寺大德智辩。延入宗熙。天宫寺僧晃。请居佛窟。语默之际。思林泽。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其侧沧海。无畔泓澄。在于其下。又见一僧。摇手伸臂。至于岐麓。挽顗上山。门人咸曰。此乃会稽之天台山也。有青州僧定光。久居此山。积四十载。定慧兼习。盖神人也。顗未至二年。预告山民曰。有大善知识。当来相就。直种豆造酱。编蒲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之。会往天台。既达彼山。与光相见。即陈赏要。光曰。大善知识。忆吾早年山上摇手。相换不乎。顗惊异焉。又闻钟声满谷。众咸怪异。光曰。钟是召集有缘。尔得住也。顗乃卜居胜地。是光所住之北。佛垄山南。螺溪之源。处既闲敞。易得寻真。地平泉清。徘徊止宿。俄见三人。皂帻绛衣。执疏请云。可于此行道。于是聿创草庵。树以松果。数年之间。造展相从。复成衢会。光曰。且随宜安堵。至国清时。三方总一。当有贵人。为禅师立寺。堂宇满山矣。时陈宣帝下诏曰。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蠲两户民。用供薪水。天台山县。名为乐安。令陈郡袁子雄。崇信正法。每夏常讲净名。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降。有数十梵僧。乘阶而下。入堂礼拜。手擎香炉。绕顗三匝。久之乃灭。雄及大众。仝见惊叹。永阳王伯智。出抚吴兴。与其眷属。就山请戒。又建七夜方等忏法。王昼则理治。夜便习观。顗谓门人智越。吾欲劝王更修福禳祸可乎。越对云。府僚无旧。必应寒热。顗曰。息世讥嫌。亦复为善。俄而王因出猎。堕马将绝。时乃悟意。躬自率众。作观音忏法。不久王觉小醒。凭几而坐。见梵僧一人擎炉直进。问王所苦。王流汗无答。乃绕王一匝。翕然痛止。仍躬著愿文。于即化。移海岸法政瓯闽。陈疑请道。日升山席。陈帝意欲面礼。将伸谒敬。顾问群臣。释门谁为名胜。陈暄奏曰。瓦官禅师。德迈风霜。禅境渊海。昔在京邑。群贤所宗。今高步天台。法云东蔼。愿陛下诏之还都。使道俗咸荷。因降玺书。重沓徵入。前后七使。并帝手疏。顗以道通。惟人王为法寄。遂出都焉。迎入太极殿之东堂。请讲智论。有诏。羊车童子引导于前。主书舍人翊从登阶。礼法一如国师璀阇梨故事。陈主既降法筵。百僚尽敬。希闻未闻。奉法承道。因即下敕。立禅众于灵耀寺。学徒大结。望众森然。频降敕于太极殿。讲仁王经。天子亲临。僧正慧暅。僧都慧旷。京师大德。皆设巨难。顗接问承对。盛启法门。暅执炉贺曰。国十馀斋。身当四讲。分文析义。谓得其归。今日出星收。见巧知陋矣。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云。今以佛法仰委。亦愿示诸不逮。于时检括僧尼。无贯者万计。朝议云。策经落第者。并合休道。顗表谏曰。调达诵六万象经。不免地狱。盘特诵一行偈。获罗汉果。笃论道也。岂关多诵。陈主大悦。即停搜简。末为灵耀褊隘。更求闲静。忽梦。一人翼从严正。自称名云。余冠达也。请住三桥。顗曰。冠达。梁武法名。三桥岂非光宅耶。乃移居之。其年四月。陈主幸寺。修行大施。又讲仁王。帝于众中。起拜殷勤。储后已下。并崇戒范。会大业在藩。任总淮海。承风佩德。钦注相承。欲遵一戒法。奉以为师。乃致书累请。顗于扬州总管金城。设千僧会。敬屈授菩萨戒。即于内第。躬传戒香。授律仪法。王顶受其旨。顗欲返故林。王固请。拂衣而起。王不敢重邀。合掌寻送。至于城门。王礼望目极。衔泣而返。便沂流上江。重寻匡岭。结徒行道。频感休徵。百越边僧。闻风至者。累迹相造。遂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其地昔惟荒崄。神兽蛇暴。创寺之后。快无忧患。是春亢旱。顗到泉源。帅众转经。便感云兴雨注。总管宜阳公王积。到山礼拜。战汗不安。出曰。积屡经军阵。临危更勇。未尝怖惧。顿如今日。其年晋王。又遣手疏请还。后萧妃疾苦。医治无术。王遣开府柳顾言等。致书请命。愿救所疾。顗又率侣建斋七日。行金光明忏。至第六夕。忽降异鸟。飞入斋坛。宛转而死。须臾飞去。又闻豖吟之声。众并仝瞩。顗曰。此相现者。妃当愈矣。至于翌日。患果遂瘳。王大喜庆。时遇入朝。旋归台岳。躬率禅门。更行前忏。仍立誓云。若于三宝有益者。当限此馀年。若其徒生。愿速从化。不久告众曰。吾当卒此地矣。所以每欲归山。今奉冥告。势当将尽。死后安措西南峰上。累石周尸。植松覆坎。仍立白塔。使见者发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后主妹。
貌美而艳,嫁太子舍人徐德言。
时陈将亡,德言计国破公主必被虏入权豪家,乃破一镜各执其半,约他日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冀可复聚。
陈亡,公主为杨素所得。
后德言至京师,如期遇苍头卖半镜者,德言出半镜合之,且题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公主得诗,悲感欲绝。
杨素知之,乃召德言以公主归之,使终老。
徐则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东海郯人。
沉静寡欲,不娶妻。
入天台山,绝谷养性。
入隋,晋王杨广手书召之,诣扬州。
广请受通法,以时日不便对。
中夜取香火朝礼如常仪,五更而死。
遣使还葬天台,在道,传有人见则,徒步至旧居,取经书道法分遗弟子,跨石梁以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福清人,字辅之。懿宗咸通中第进士。始为团练巡官,又辟为团练判官。后调大理司直,除太常博士,迁水部郎中。有《角麟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辅之(一作辅文),福州福唐(今福建福清)人。懿宗咸通三年(862)登进士第。辟福建团练判官,不就。九年为江西团练判官。复以平判入等,授大理司直。旋除太常博士,迁水部郎中。僖宗广明初,奔淮南依高骈,历任右司马、盐铁出使巡官、知丹阳监事。相传后归终于乡里。事迹见《麟角集》卷首《王郎中传》、《桂苑笔耕集》卷一三。王棨长于词赋。著有《麟角集》1卷,收律赋45篇。至南宋时,其裔孙将其省试诗21首附于集末。该集于清代曾数次刊刻,以《天壤阁丛书》本为佳。《全唐诗外编》收省试诗21首。
全唐诗补逸
王棨字辅之,福唐人。
咸通三年郑侍郎从谠下进士及第,试《倒载干戈赋》、《天骥呈材诗》,词尚清婉,托意奇巧。
李公骘时擅重名,自内翰林出为江西观察使,辟为团练判官。
未几,除太常博士,入省为水部郎中。
乡人李颜,累举进士,郁有声芳,赠诗云:「蓬瀛上客颜如玉,手探月窟如夜烛。
笑顾姮娥玉兔言,谓折一枝情未足。
」辅之十九年内连三捷,其于盛美,盖七闽之罕有也。
黄巢义师入京,棨于乱离之中,不知所之,或云归终于乡里。
诗二十一首。
(小传据《麟角集》唐乡贡进士黄璞所撰《王郎中传》删节而成。
全唐诗》无王棨诗)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九
棨字辅之。福清人。咸通三年进士。杜宣猷镇山南。请为团练巡官。李骘为江西观察使。辟为团练判官。调大理司直。除太常博士。迁水部郎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福建邵武人,字介夫。
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除大理丞。
每浩歌长啸,众目以为异人。
有为元夕灯诗者,通云其词未壮,自为诗云:“秦楼十二玉梯横,紫府千门夜不扃。
疑是嫦娥弄春色,彩云移下一天星。
”可见其雄俊。
全宋诗
黄通,字介夫,邵武(今属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除大理寺丞。事见《邵阳扶雅诗集》卷一。今录诗六首。
全宋文·卷六三八
黄通,字介夫,邵武军邵武县(今福建邵武)人。庆历三年,以草泽召试舍人院,策三下,诏试大理评事。嘉皊二年登进士第,除大理丞。曾为郧乡尉。通工诗,每浩歌长啸,众目以为异人,有集三卷。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一之一六,《范文正集》卷二,《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万姓统谱》卷四七,《宋诗纪事》卷二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2 【介绍】: 宋僧。汉州人,号性空。品格高古,吹铁笛以自娱,好赋咏。高宗建炎中徐明反,道经乌镇,肆意杀戮,民多逃亡。妙普直诣其所,索饭为文以自祭,事毕大呼求斩,明骇异,送之出,民多赖以全。绍兴间盘坐一盆,口吹铁笛,顺流至海,自沉死。
全宋诗
妙普庵主(一○七一~一一四二),号性空,汉州(今四川广汉)人。住嘉兴府华亭寺。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死心悟新禅师法嗣。好吹铁笛,称铁笛禅师。高宗建炎初,徐明反,肆意杀戮,妙普直诣贼所,民赖以全。绍兴十二年卒,年七十二。《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今录诗七首。
槜李诗系·卷三十
妙普,字性空,汉州人。久依死心获证,乃抵秀州,追船子遗风,结庵青龙之野。好吹铁笛,称铁笛禅师。建炎初,徐明叛,道经乌镇,肆杀戮民,多逃亡。普独荷策而往,贼见其伟异,疑必诡伏者,问其来。荅曰,吾禅者,欲抵密印寺。贼怒欲斩之。普曰,大丈夫要头便斫去,奚以怒?为愿得一饭。贼奉肉食,普曰,孰当为我文之以祭?贼不荅。普索笔大书,举箸饫餐,复曰,劫数既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如今正好乘时,便请一刀两段。贼骇异,稽首谢过。乌镇之庐舍免焚,皆其惠也。绍兴庚申冬,造大盆穴而塞之。修书寄雪窦持禅师曰,吾将水葬矣。壬戌岁持至,嘲之曰,拙哉,老性空。刚要喂鱼鳖去,不索性去,只管向人说。普曰,待兄来證明耳。令遍集四众,作偈曰,坐脱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烧,一省开圹。撒手便行,不妨快畅。谁是知音,船子和尚。高风难继,百千年一曲,渔歌少人唱。遂至海滨,盘坐盆,中顺潮而下。口吟一诗,以笛掷空而没。后三日,于沙上趺坐如生,迎归。阇维舍利如菽,二鹤徘徊,空中火尽始去。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妙普号性空。
汉川人。
未知姓氏。
久依黄龙死心密受心印。
品格高古气宇宏迈。
因慕船子遗风。
抵秀水结庵于青龙之野。
别无长物唯吹铁笛以自娱。
好吟咏。
尝赋山居诗云。
心法双忘犹隔妄。
色尘不二尚馀尘。
百鸟不来春又过。
不知谁是住庵人。
示众偈曰。
学道犹如守禁城。
昼防六贼夜惺惺。
中军主将能行令。
不动干戈治太平。
宋建炎初贼徐明叛。
道经乌镇肆意杀戮。
民惧逃亡。
普闻叹曰。
众生涂炭。
吾盍救之。
乃荷策而行。
直诣贼所。
贼见伟异疑必奸诡询其来处。
答曰。
禅者。
问何所之。
云往密印寺也。
贼怒欲斩。
普曰。
大丈夫要头便取。
奚以怒为。
吾死必矣。
愿得一饭以为送终。
贼奉肉。
普供佛出生如常仪曰。
孰当为我文以祭。
贼笑不答。
普索纸笔大书曰。
呜呼惟灵劳我以生则大块之过。
役我以寿则阴阳之失。
乏我以贫则五行不正。
困我以命则时日不吉。
吁哉至哉。
赖有出尘之道。
悟我之性与其妙心。
则其妙心孰与为邻。
上同诸佛之真化。
下合凡夫之无明。
纤尘不动本自圆成。
妙矣哉妙矣哉。
日月未足以为明。
乾坤未足以为大。
磊磊落落无挂无碍。
六十馀年和光混俗。
四十二腊逍遥自在。
逢人则喜。
见佛不拜。
笑矣乎笑矣乎。
可惜。
少年郎风流太光彩。
坦然归去付春风。
体似虚空终不坏。
尚飨。
遂举箸饫肉。
贼徒大笑。
食罢曰。
劫数既遭离乱。
我是快活烈汉。
如今正好乘时。
便请一刀两段。
乃大呼斩斩。
贼骇异稽首谢过令卫而出。
于是民之庐舍少长无恙者普之惠也。
僧问。
既见佛为甚不拜。
普掌之曰。
会么。
曰不会。
又掌曰。
家无二主。
绍兴冬自造大盆。
凿穴塞之。
修书寄雪窦持禅师曰。
吾将水葬矣。
壬戌持至。
普尚存。
乃作偈嘲曰。
咄哉老性空刚要喂鱼鳖。
胡不索性去。
秖管向人说。
普笑曰。
迟兄證明耳。
遍告遐迩众集。
普示法要说偈曰。
坐脱立亡不若水葬。
一省柴烧二免开圹。
撒手便行不妨快畅。
是谁知音船子和尚高风难继。
百千年一曲渔歌。
少人唱。
遂趺坐盆中。
口吹铁笛。
顺潮而下。
众皆随至海滨。
普去塞戽其水洄漩。
众拥观水。
涓滴不入。
乃乘流而住。
歌曰。
六十馀年返故乡。
没踪迹处妙难量。
真风遍寄知音者。
铁笛横吹作散场。
人望目断尚闻笛声呜咽于苍茫之间。
遥见以笛掷空而没。
众号泣竞图像事之。
后三日见于沙上。
趺坐如生。
道俗迎归留五日。
阇维舍利大如菽。
有二鹤徘徊空际。
火尽始去。
塔于青龙庵。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性空。
汉州人。
久依黄龙死心。
密受心印。
品格高古。
气宇宏迈。
因慕船子遗风。
抵秀水。
结庵于青龙之野。
别无长物。
唯吹铁笛。
以自娱。
好吟咏。
尝赋山居诗云。
心法双忘犹隔妄。
色尘不二尚馀尘。
百鸟不来春又过。
不知谁是住庵人。
示众偈曰。
学道犹如守禁城。
昼防六贼夜惺惺。
中军主将能行令。
不动干戈治太平。
宋建炎初。
贼徐明叛。
道经乌镇。
肆意杀戮。
民惧逃亡。
普闻叹曰。
众生涂炭。
吾盍救之。
乃荷策而行。
直诣贼所。
贼见伟异。
疑必奸诡。
询其来处。
答曰禅者。
问何所之。
云往密印寺也。
贼怒欲斩。
普曰。
大丈夫要头便取。
奚以怒为。
吾死必矣。
愿得一饭。
以为送终。
贼奉肉。
普供佛出生如常仪
曰孰当为我文以祭。
贼笑不答。
普索纸笔大书曰。
呜呼唯灵。
劳我以生。
则大块之过。
役我以寿。
则阴阳之失。
乏我以贫。
则五行不正。
困我以命。
则时日不吉。
吁哉至哉。
赖有出尘之道。
悟我之性。
与其妙心。
则其妙心。
孰与为邻。
上同诸佛之真化。
下合凡夫之无明。
纤尘不动。
本自圆成。
妙矣哉。
妙矣哉。
日月未足以为明。
乾坤未足以为大。
磊磊落落。
无挂无碍。
六十馀年。
和光混俗。
四十二腊。
逍遥自在。
逢人则喜。
见佛不拜。
笑矣乎。
笑矣乎。
可惜少年郎。
风流太光彩。
坦然归去付春风。
体似虚空终不坏。
尚飨。
遂举箸饫肉。
贼徒大笑。
食罢曰。
劫数既遭离乱。
我是快活烈汉。
如今正好乘时。
便请一刀两段。
乃大呼斩斩。
贼骇异。
稽首谢过。
令卫而出。
于是民之庐舍少长无恙。
僧问既见佛。
为甚不拜。
普掌之曰会么。
曰不会。
又掌曰。
家无二。
主绍兴冬。
自造大盆。
凿穴塞之。
修其书。
寄雪窦持禅师曰。
吾将水葬矣。
壬戌持至。
普尚存。
乃作偈嘲曰。
咄哉老性空。
刚要馁鱼鳖。
胡不索性去。
只管向人说。
普笑曰。
迟兄證明耳。
遍告遐迩众集。
普示法要说偈曰。
坐脱立亡。
不若水葬。
一省柴烧。
二免开圹。
撒手便行。
不妨快畅。
是谁知音。
船子和尚。
高风难继百千年。
一曲渔歌少人唱。
遂趺坐盆中。
口吹铁笛。
顺潮而下。
众皆随至海滨。
普去塞。
戽其水洄漩。
众拥观。
水涓滴不入。
乃乘流而住。
歌曰。
六十馀年返故乡。
没踪迹处妙难量。
真风遍寄知音者。
铁笛横吹作散场。
人望目断。
尚闻笛声。
呜咽于苍茫之间。
遥见以笛掷空而没。
众号泣。
竞图像事之。
后三日。
见于沙上趺坐如生。
道俗迎归。
留五日。
阇维。
舍利大如菽。
有二鹤徘。
徊空际。
火尽始去。
塔于青龙庵。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妙普者。字性空。汉州人也。公性少缘饰。好面折人。能与公游者。始终皆播令名。公尝以短策荷敝衲。历诸名山。不喜同众挂搭。或宿古庙。或寄閒房。有以耐丛林而谏公。公为诺诺而已。及见死心于黄龙。乃折策坚依之。竟得黄龙之旨。死心独奇公。公慕船子遗风。辞抵秀水。结茅青龙之野。吹铁笛自娱。爱发新声。尝歌曰。心法双忘犹隔妄。色尘不二尚馀尘。百鸟不来春又过。不知谁是住庵人。又曰。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千戈治太平。又曰。十二时中莫住工。穷来穷去到无穷。直须穷彻无穷底。踏倒须弥第一峰。建炎初。徐明唱叛。道经乌镇。恣杀戮。鸡犬绝声。公悯之。乃曳履独往。或以险难止公。公曰。随缘赴感。吾之愿也。贼见公伟异。疑必跪伏者。执问来端。公曰。吾乃禅者。欲抵密印寺。岂有他哉。贼怒欲杀。公笑曰。大丈夫。要头便斫去。何以怒为。愿施一饭。以为送终。贼意稍解。授以肉食。公如常应供。出生毕。乃曰。孰当祭我以文。贼相笑顾不答。公曰。吾自为之。贼复相笑。遗以秃笔。公起大书于空壁曰。呜呼惟灵。劳我以生。则大块之过。役我以寿。则阴阳之失。乏我以贫。则五行不正。困我以命。则时日不吉。吁哉至哉。赖有出尘之道。悟我之性。与其妙心。则其妙心孰与为邻。上同诸佛之真化。下合凡夫之无明。纤尘不动。本自圆成。妙矣哉。妙矣哉。日月未足以为明。乾坤未足以为大。磊磊落落。无𦊱无碍。六十馀年和光混俗。四二十腊逍遥自在。逢人则喜见佛不拜。笑矣乎。笑矣乎。可惜少年郎。风流太光彩。坦然归去付春风。体似虚空终不坏。尚飨。字势飞动。数壁俱尽。遂举箸饫食。贼徒争视大笑。公食罢复高声招曰。来来。劫数既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如今正好乘时。便请一刀两段。又大呼斩斩。贼大骇异。令卫出之。乌镇庐舍独全。公之惠也。道俗闻益皈仰。以名刹致。公不顾。或说公从上付托之重。公辄以铁笛挥之。绍兴庚申。命造大盆。修书寄雪窦持禅师曰。吾将水葬矣。持笑曰。风流老子。灼有商量。壬戌持至。见公尚存。相叙欢甚。占偈嘲曰。咄哉老性空。刚要喂鱼鳖。去不索性去。只管向人说。公笑曰。惟待老兄證明耳。令告四众。众集。公为说法。仍说偈曰。坐脱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烧。二省开圹。撒手便行。不妨快鬯。谁是知音。船子和尚高风难继。百千年一曲。渔歌少人唱。遂盘坐盆中。弄笛。顺潮而下。缁素随至。不可胜计。望欲断目。公取塞戽水。而回众拥观。水无所入。复乘流而往。引声拍掌。长歌曰。船子当年返故乡。没踪迹处妙难量。真风遍寄知音者。铁笛横吹作散场。其笛声呜咽。顷于苍茫间。见以笛掷空而没。后三日。滩头趺坐如生。四至争往迎。归留五日。异香不散。阇维时有二玄鹤。徘徊空中。得舍利。大如菽者莫计。塔于青龙。其尺楮片言。流播人间。珍如珙璧。 赞曰。余考建炎之扰。高蹈物表。不无其人。普公直蹑不测之垒。因机示教。布置节次。毫忽不乱。此其智力愿力。可称两足矣。惟颠末追慕船子。虽钓尽清波金鳞不遇。而公之慈风凛然在也。
新续高僧传·遗身篇第七之一
释妙普,号性空,汉州人。
久依黄龙死心,密受心印。
品格高古,气宇宏迈。
因慕船子遗风,抵秀水,结庵于青龙之野。
别无长物,唯吹铁笛以自娱。
好吟咏,尝赋《山居》诗云:“心法双忘犹隔妄,色尘不二尚馀尘。
百鸟不来春又过,不知谁是住庵人。
”《示众偈》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贱夜惶惶。
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干戈治太平。
”宋建炎初,贼徐明叛,道经乌镇,肆意杀戮,民惧逃亡。
普闻叹曰:“众生涂炭,吾盍救之。
”乃荷策而行,直诣贼所,贼见其伟异,疑必奸诡,询其来处。
答曰:“禅者。
”问:“何所之?
”云:“往密印寺也。
”贼怒欲斩之。
普曰:“生死易了,奚以怒为?
吾死必矣,愿得一饭,以为送终。
”贼奉肉羹,普供佛,出生如常仪,曰:“孰当为我文以祭?
”贼笑不答。
普索纸笔大书,曰:“呜呼惟灵!
劳我以生,则大块之过。
役我以寿,则阴阳之失。
乏我以贫,则五行不正。
困我以命,则时日不吉。
吁哉!
至哉!
出尘之道。
悟我之性,与其妙心。
则其妙心,孰与为邻?
上同诸佛之真化,下合凡夫之无明。
纤尘不动,本自圆成。
妙矣哉!
妙矣哉!
日月未足以为明,乾坤未足以为大。
磊磊落落,无挂无碍。
六十馀年,和光混俗。
四十二腊,逍遥自在。
逢人则喜,见佛不拜。
笑矣乎?
笑矣乎?
可惜少年郎,风流太光彩。
坦然归去付春风,体似虚空终不坏。
尚飨!
”遂举箸饫肉,贼徒大笑。
食已,曰:“劫数既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
如今正好弃时,便请一刀两段。
”乃大呼:“斩!
斩!
”贼骇异,稽首谢过,令卫而出。
于是民之庐舍,少长无恙者,普之惠也。
绍兴冬,自造大盆,凿穴塞之,修书寄雪窦持,曰:“吾将水葬矣。
”壬戌,持至,见普自若,乃作偈嘲之曰:“咄哉老性空,刚欲饟鱼鳖,胡不索性去,祇管向人说。
”普笑曰:“迟兄證明耳。
”遍告遐迩,示以法要,乃说偈曰:“坐脱立亡,不如水葬。
一省柴烧,二免开矿。
撒手便行,不妨快畅。
是谁知音,船子和尚。
高风难继百千年,一曲渔歌少人唱。
”遂趺坐盆中,口吹铁笛,顺潮而下。
众皆随至海滨,普始去其塞,其水洄漩。
众拥观,水涓涓侵入,乃乘流而往。
歌曰:“六十馀年返故乡,没踪迹处妙难量。
真风遍寄知音者,铁笛横吹作散场。
”人望目断,尚闻笛声呜咽于苍茫之间,遥见以笛掷空而没。
众号泣,竞图像事之。
后三日,见于沙上跏趺如生,道俗迎归。
留五日阇维,舍利大如菽。
有二鹤,徘徊空际,火尽始去。
塔于青龙庵。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