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671—1741 【介紹】: 清江蘇吳縣人,字天牧,一字仲儒,晚號半農居士,學者稱紅豆先生。惠周惕子。康熙四十八年進士。授編修,后提督廣東學政。雍正間,以召對不稱旨,罰修鎮江城,以產盡停工削籍。乾隆初,再起為侍讀。學問淵博,尤深于經學,對前人之說,以為愈古者愈可信。有《易說》、《禮說》、《春秋說》、《交食舉隅》、《半農人詩》。清诗别裁集
字仲孺,江南吴县人。康熙己丑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著有《半农人诗》。○半农少即笃志经史,而于经学尤深,著有《易说》、《春秋说》、《礼说》、《大学说》等书,皆晚年论定者。视学广南,以通经术为先务,空疏旧习,为之一变。操行之洁,比于白圭、《振鹭》,广南前此未尝有也。身后祀于韩山,配食昌黎韩子,至今尸祝之。诗近唐人,以自然为宗,视研溪先生家学,各有所得。维基
惠士奇(1671年—1741年),字天牧,一字仲孺,晚号半农,人称红豆先生。江苏吴县(今屬蘇州市)人。清朝翰林、经学家。惠士奇爲惠周惕之子。晨夕奮志讀書,嘗於人群坐中背誦《封禪書》,不遺一字。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科江南鄉試第一名舉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聯捷己丑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编修,歷官侍读学士,曾典试湖南。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出任廣東學政,提倡經學,有弟子蘇珥、何夢瑤等。累官至侍讀。雍正五年(1727年),惠士奇因“入对不称旨”,被罚修镇江城,散尽家产,最後資金不足而停工,被削籍歸里。乾隆元年(1736年),免除修城欠款,詔召士奇進京,先入八旗通志館充纂修,是年夏天,詔開三禮館,被列入纂修名單,次年,復官侍读,在三禮館專修《儀禮義疏》。乾隆五年,以老病告歸,乾隆六年(1741年),三月二十二日卒於家。楊超曾為其撰寫墓誌銘。《清史稿》有傳。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關於本站聯繫我們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