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佛陀耶舍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2—772 【介绍】: 唐僧。越州山阴人,字昙允,俗姓张。初于越州云门寺出家。中宗景龙中受戒。玄宗开元初游长安,从师习律学,又依崇圣寺僧学唯识,从善无畏受菩萨戒。所诣皆臻妙境,名动京师,一时名儒,多从之游。开元二十六年归会稽,住开元寺,以传扬四分律学为己任,门人遍及南北。有《发正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张氏。其先韩人也。自留侯良。为汉元辅。晋魏以降。衣冠相继。曾祖恒以太常卿仕隋。扈跸扬都。子孙遂家。越一年十六。听茂亮法师。讲经论于云门寺。悬解异众。法师劝其母孟氏。放出家。亮即中宗皇帝菩萨戒师也。景龙中。以制恩薙染。年满。从丹阳玄昶律师受具。读南山事钞于当阳昙胜律师。开元五年。游京师。依观音寺大亮律师习毗尼藏。崇圣寺檀子法师。究唯识俱舍等论。安国寺印土沙门。受菩萨戒。又问易于左常侍褚无量。观史于国子司业司马贞。于是内外周赡。儒释贯通。而闻望起矣。丞相燕国公张诜。广平宋璟。尚书苏瑰。兖国陆象先。秘书监贺知章。宣州泾县令万齐融。皆相与游宴。二十五年。仗锡东归。明年诏天下州郡。置开元寺。长史张楚。举一充寺主。天宝十四载。浙河潮水壮甚。南激钱唐大云寺。一偕其徒千许人。阐律其傍。每至潮激。则皆唱摩诃般若。辄止。五月之晦。一方夜坐。见神人。衣冠甚伟。稽首谢曰。蒙垂法施。愿改波道矣。已而涨沙五十里于所激之地。计之仅距阐律时九十日尔。道俗以为神。 至德之际。国步多艰。教门颓弛。都督王公以一德足镇浮。道宜张善。请起为僧统。而风俗淳美如旧。大历六年十一月十七日。迁化干寺之律院。寿八十。腊六十一。以明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窆于秦望山。祔先和尚之茔也。先是一入关。谒明达法师。师目之曰。汝人中师子也。遵善寺尼慈和者。有灵异。言辄验。歌曰。昙一师。解毗尼。大聪明。更无疑。为先达所标拟如此。其开四分律。前后三十五过。删补钞二十馀过。江淮释子。从得戒法者十万计。以故衣缞执绋。号哭满山。既葬。天台国清寺湛然等树碑。而徐公浩撰文。以垂休美。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昙一。
姓张氏。
盖韩人也。
其先轩辕。
赋姓至良佐汉侯于留。
魏晋已还衣冠继代。
僧祖恒隋太常卿。
扈跸扬都遂家于越。
恒生孝廉翼。
翼生处士蒇。
蒇生一。
令闻江南。
今四叶矣。
一宿植净因生知慧性。
弱而敏悟长而聪明。
年十五从李滔先生习诗礼。
终日不违。
十六听云门寺茂亮法师经论一闻悬解。
法师异之。
谓其母孟氏曰。
此佛子也。
可令削发当与授记。
亮即孝和皇帝菩萨戒师也。
一闻而欢喜有度世之志。
景龙中承恩出家。
隶在僧录。
年满受具于丹阳玄昶律师。
学通事钞于当阳昙胜律师。
既而钻木见烟窥墙睹奥。
开元五年西游长安。
依观音寺大亮律师传毗尼藏。
崇圣寺檀子法师学唯识俱舍等论。
安国寺印度沙门受菩萨戒。
于是莲华不染之义。
甘露甚深之旨。
一传慧炬了作梵雄。
远近瞻仰如宗师矣。
然刃有馀地时兼外学。
常问周易于左常侍褚无量。
论史记于国子司业马贞。
遂渔猎百氏囊括六籍。
增广闻见。
自是儒家调御人天皆因佛事。
公卿向慕京师籍甚。
时丞相燕国公张说广平宋璟尚书苏瑰兖国陆象先秘书监贺知章宣州泾县令万齐融。
皆以同声并为师友。
虽支许之会虚嘉宗雷之集庐岳。
未云多也。
四分律者后秦三藏法师梵僧佛陀耶舍传诵中华。
与罗什法师共为翻译。
今之讲授自此员来魏法聪律师始为演说聪授道覆。
覆授光。
洎隋朝相部励律师作疏十卷。
西京崇福寺满意律师盛传此疏。
付授亮律师。
其所传授一一依励律师疏。
及唐初终南宣律师四分律钞三卷详略同异。
自著发正义记十卷。
明两宗之舛驳发五部之钤键。
后学开悟夜行得烛。
前疑泮释阳和解冰。
佛日昭晰而再中。
法栋峥嵘以高峙。
发正记中斥破南山。
持犯中可见也。
二十五年仗锡东归。
明年诏置开元寺。
长史张楚举为寺主。
因而居焉。
一声振京华道高吴会。
布大慈以摄众修万行以表仪。
顺风问道者毂击肩摩。
函丈请益者波委云萃。
虚受之量随而演说。
故前后讲四分律三十五遍。
删补钞二十馀遍焉。
江淮释子受木叉者。
非一登坛即不为得法。
从持僧律。
盖度人十万计矣。
至德之际国步多艰。
缁徒慢法罕率经教国相王公出镇于越。
以一德名素高请为僧统。
一变清净大阐熏修。
浃旬之间回邪入正。
善诱潜化皆此类焉。
始者一入关谒明达法师。
目之曰。
汝人中师子也。
又遇遵善寺尼慈和。
歌曰。
昙一师解毗尼大聪明更无疑为达人之所谚多矣。
天宝十四载浙河潮水南激钱塘。
大云伽蓝当兹湍𣵡。
因请一讲律。
学徒千人。
咸发大愿每上念摩诃般若。
乃止涛激以福伍胥龙王。
用兹庄严祈于卫护。
五月晦夜惚恍之间。
见一神人衣冠甚伟稽首谢曰。
蒙垂法施即改波流。
未逾九十日涨沙五十里。
道俗惊叹得未曾有。
一蔚为法主大扬教迹。
发明前佛之付嘱。
保證后佛之护念。
四句作偈受持者了于未了。
一音演法谛听者闻所不闻。
非夫天地淳精江山粹灵与法作程间世而生。
孰能玄通密證如此其大者乎。
寺中洪钟一所作也。
远徵凫氏近法雷门。
生存累年匠其规制。
殁后三日成于镕造。
声应百里扛乎万钧。
蒲牢叫而地震。
师子吼而山嶪警悟聋俗导引迷方。
胡可言也。
法谢形离薪尽火灭。
以大历六年十一月十七日。
迁化于寺之律院。
报龄八十。
僧腊六十一。
即以明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迁座于秦望山。
从先和尚之茔也。
一春秋已高精爽逾励。
既不衰惫初无疾苦。
忽谓侍者曰。
吾将扫礼坟塔归骨于此。
数日之后奄然而终。
江淮之南河洛之表。
衣缞制服执绋送丧。
号哭满山幡华蔽野。
比夫剧孟之母送车千乘孔丘之墓栽树万株。
可同年哉。
门人越州妙喜寺常照建法寺清源湖州龙兴寺神玩宣州隐静寺道昂杭州龙兴寺义宾台州国清寺湛然苏州开元寺辩秀润州栖霞寺昭亮常州龙兴寺法俊等。
早发童蒙咸承训诱。
三千弟子仰梁木而增悲。
八万门人望栴檀而不及。
时会稽徐公浩素敦乡里之旧。
为碑颂德焉。
大历十一年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京兆蓝田人,俗姓张。十岁依景云,寻究经论,访问师承,旁及儒墨,兼擅诗歌。代宗大历十三年,以《四分律》有法砺旧疏及怀素新疏,每致异议,奉诏至安国寺,与名僧大德十四人签定之。德宗建中初奏进。累官内供奉、鸿胪少卿。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张氏。京兆蓝田人。十岁依西明寺景云律师。受近圆。乃究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频敷座席。屡主坛场。开元中。诏参译务。大历十三年。诏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至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照材学优赡。其所编稡制作。多不具述。于教门颇有功绪。在代肃二朝。尤用事。职至应奉。赐紫充临坛两街。十望大德。内供奉捡校。鸿胪少卿。食封一百户。终于别院。寿八十二。腊五十八。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圆照。
姓张氏。
京兆蓝田人也。
年方十岁笃愿依西明寺景云律师。
云亦一方匠手四部归心。
照当应法乃受近圆。
谨愿执持如怀宝器寻究经论访问师承。
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
或深入堂皇或略从染指。
仍旁求于儒墨。
兼擅美于风骚。
律藏珠珍专探日用。
后则霜坛秉法雁序度人。
洎乎开元年中。
敕选名德僧参其译务。
照始预焉至代宗大历十三年。
承诏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
齐至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
盖以二宗俱盛。
两壮必争被擒翻利于渔人。
互击定伤于师足。
既频言竞。
多达帝聪。
有敕令将二本律疏定行一家者。
时照等序奏云。
按四分律部主。
梵云昙无德。
秦言法藏。
自姚秦弘始五年壬寅岁。
罽宾三藏佛陀耶舍
秦言觉明。
讽出梵文。
沙门竺佛念听而笔受。
成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岁次戊申。
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
于长安中寺重雠校。
殆十四年辛亥译毕。
沙门慧辩等笔受。
成六十二卷。
后有魏朝道覆律师。
于法聪讲下纂成疏六卷。
北齐慧光律师造疏二本。
次道云律师修疏九卷。
次道晖撰疏七卷。
隋朝法愿裁疏十卷。
自唐平一天下也。
四方昌阜三宝增明。
有智首律师述疏二十一卷。
次慧满律师造疏二十卷。
事各一时流通绝矣。
当武德元年戊寅岁。
有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师制疏。
至九年丙戌岁成十卷。
宗依成实论。
今称旧疏是也。
洎高宗天皇大帝咸亨元年岁在庚午。
有西太原寺怀素律师。
撰开四分律宗记十卷。
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论。
称新章疏是也。
至我皇帝受佛付嘱钦尚释门。
信重大乘遵承密教。
见两疏传授各擅颛门学者如林。
执见殊异数兴诤论。
圣慈悯念务息其源。
使水乳无乖一味和合。
时遣内给事李宪诚。
宣敕勾当京城诸寺观功德使镇军大将军刘崇训。
宣敕云。
四分律旧疏新疏。
宜令临坛大德如净等于安国寺律院佥定一本流行。
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俱集安国寺。
遣中官赵凤诠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斋食并果实解斋粥一事。
已上应副。
即于安国寺供僧慧彻如净等十四人。
并一供送充九十日斋食。
用茶二十五丳藤纸笔墨。
充大德如净等佥定律疏用。
兼问诸大德各得好在否。
又敕安国寺三纲。
佥定律疏院一切僧俗辄不得入。
违者录名奏来云。
其时天长寺昙邃。
净住寺崇睿。
西明寺道邃兴泚。
本寺宝意神朗智钊超侪。
崇福寺超證。
荐福寺如净。
青龙寺惟干。
章信寺希照。
保寿寺慧彻圆照。
共奉表谢。
答诏云。
师等道著依经功超自觉。
承雪宫之旨奥。
为火宅之凉飔。
四分律仪三乘扃键。
须归总会永息多门。
一国三公谁执其咎。
初机眩曜迷复孔多。
爰命有司婢供资费。
所烦笔削伫见裁成。
所谢知悉。
其日品官杨崇一。
宣敕荐福温国两寺三纲与净土院检校僧等。
严饰道场命僧行道。
用五十四人。
起今月一日转经礼佛六时行道至来年二月一日散。
其设斋食料一事已上。
令所司祇供。
宜各精诚。
问师等好在。
及解道场。
中官李宪诚宣敕语温国寺转念道场四分律临坛大德等。
释门三学以心印相传。
无上菩提以戒法为根本。
道场毕日即宜赴大安国寺楷定律疏十道流行。
至二月八日敕检校道场大德昙邃飞锡等。
道场定取十日散。
设斋外各赐绢帛。
其十四人律师并令赴安国寺修疏。
程才品用各得其宜。
众推如净慧彻同笔削润色。
圆照笔受。
正字宝意纂文佥定。
超侪笔受。
其崇睿已下九人證义。
共议篇题云。
敕佥定四分律疏卷第一。
京城临坛大德。
某等奉诏定。
以此为题也。
照为首唱诸公和之。
其间厥义非长若农夫之去草。
其义合理犹海客之采珠。
可谓名解毗尼不看他面。
俄属德宗即位。
改元建中。
其年五月疏草毕。
六月望敕圆照。
依国子学大历新定字样抄写进本。
至十二月十二日。
送祠部进新佥定疏十卷。
仍乞新旧两疏许以并行从学者所好。
敕宜依。
照务其搜集专彼研寻。
著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
集景云先天开元天宝诰制三卷。
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
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
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
佥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纪三卷。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
三教法王存没年代本记三卷。
上卷明佛。
中道。
下儒也。
翻经大德翰林待诏光宅寺利言集二卷。
再修释迦佛法王。
本记一卷。
佛现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觉记一卷。
判方等道场欲受近圆沙弥忏悔灭罪辩瑞相记一卷。
五部律翻译年代传授人记一卷。
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
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传法三学大德碑记集十五卷。
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
御题章信寺诗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
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照自序云。
伏以开元十八年岁在庚午沙门智升修撰释教录。
洎乎甲戌经六十五年中间三藏翻经藏内并无收管。
恐年代𡩻远人。
疑伪经又先圣大历七年许编入。
制文犹在。
时帝敕宜依。
至今江表多集此集中经而施用焉。
照于律道颇有功多。
肃代二朝尤为杰立。
累朝应奉赐紫充临坛两街十望大德内供奉检校鸿胪少卿。
食封一百户。
后终于别院。
春秋八十二。
法腊五十八云。
系曰。
刊正二宗会归一见。
庶几知有定分不横驰求。
何以诸师却请双行。
不其感欤。
通曰。
是此举也。
则元载所请。
帝乃曰俞。
究其始因乃新章也。
挟力轮摧相部。
独存于我专利于人。
亦犹纪昌俄遇飞卫并其箭术成我材官御大辂而废其椎轮得火生而焚其木母。
窃量诸德微愤不平。
故奏双行。
同不佥定则何异乎眼头生目。
匪成三点之伊。
必须声后知音方验一夔之足。
因排法砺三本生焉。
旧有南山四家出矣。
又如东汉季也。
灭一跋扈生四强臣。
初止政出一门。
末云赂归四贵。
若然者骈拇悬瘤虽多无用。
然则吾善用多矣。
大集经云。
如是诸见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槃。
依之修行皆得解脱。
此通方之大解也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张。
京兆蓝田人。
年十岁。
依西明寺。
景云律师。
寻究经论。
访问师承。
维摩法华。
因明唯识。
涅槃中观。
华严新经。
代宗大历十三年。
承诏至齐安国寺定夺。
新旧两疏是非。
敕令将二本律疏。
定行一家。
时照等序奏云。
按四分律部。
自姚秦弘始。
五年壬寅岁。
罽宾三藏佛陀耶舍
讽出梵文。
沙门竺佛笔受。
成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戊申。
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
于长安中寺。
重雠校。
殆十四年辛亥。
译毕。
沙门慧辩等。
笔受成六十二卷。
武德元年戊寅。
有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师制疏。
至九年丙戌。
成十卷。
宗依成寔论。
今称旧疏。
是也。
洎高宗咸亨元年庚午。
有西太原寺怀素律师。
撰开四分律宗记十卷。
宗依根本。
一切有部。
大毗婆沙
俱舍等论。
称新章疏。
是也。
两疏传授。
各坛颛门。
学者如林。
执见殊异。
数兴诤论。
圣慈悯念。
务息其源。
使水乳无乖。
时遣内给事李宪诚。
镇军大将军刘崇训。
宣敕云。
四分律旧疏新疏。
宜令临坛大德如净等。
于安国寺律院。
佥定一本流行。
遣中官赵凤。
敕尚食局。
索一千二百六十人斋。
又敕安国寺三纲佥定律疏。
一切俗僧。
辄不得入。
其时天长寺昙𨗉。
净住寺崇睿。
西明寺道𨗉兴此。
本寺宝意。
神朗。
彼钊。
超侪。
崇福寺超證。
荐福寺如净。
青龙寺惟干。
章信寺希照。
保寿寺慧彻。
圆照。
共奉表谢。
俄属德宗即位。
改元建中。
敕照。
依大历新定字样。
杪写进本。
至十二月。
送祠部新进佥定疏十卷。
仍乞新旧两疏并行。
敕依照搜集。
专彼研寻。
著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
集景云先天开元天宝。
诰制三卷。
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
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传法高僧。
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
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
佥定律疏。
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记三卷。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
三教法王本记三卷。
利言集二卷。
释迦佛法王本记一卷。
佛现八相成正觉记一卷。
忏悔罪辩瑞相记一卷。
五部律翻译传授记一卷。
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
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
传法三学碑记集十五卷。
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
御题章信寺诗。
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
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照自序。
照于律道颇有功多。
肃代二朝。
尤为杰立。
僧法聪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
住五台北寺,独重律部。
初姚秦时梵僧佛陀耶舍译出《四分律》后,至北魏孝文帝时,法聪始专宏《四分律》,并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以传后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姓梅。南阳新野人。八岁出家。长有成立。净施相继悉以回。造经藏三千馀卷。凡言论之可弘赞者。莫不缮集。年二十五。东游嵩岳。西陟武当。所在扬化。惟务燕默。筑室于襄阳伞盖山。以资栖息。晋安王承风来造。马骑将从欲进而却。王怒竟反。夜感恶梦。且夕更往。人马辟易如初。王乃洁斋尽敬至寺。侧但睹谷口猛焰洞然。顷之水波腾涌。少须水灭。始见堂宇而徵其事实。盖聪方入水火定也。聪坐绳床上。旁有二虎如立侍。王却走。聪使虎俯首闭目而进王。因告以境内多虎患。聪为入定。俄致十七大虎。与受归戒且约无伤暴百姓。又命其徒以布故衣。系虎颈。期以七日复来。王偶于所期日。设斋众才集。虎亦群至。遽解去其布。而与之食。由是无虎患。 偕王游白马泉有白龟出泉。取食于聪之手中。曰此雄龙也。又游灵泉有五色鲤。曰此雌龙也。是日王大加施予而旋。其左右有凶贪者。数十人。谋夜劫所施物。而虎咆哮遮道。见钜人倚松树立。树仅至其膝。持金刚杵。忿怒见于色。谋者惧不敢前。恲𢥏达旦。过午乃得反。王诘其故以实告。遂奏闻。诏造禅居寺以邀焉。聪则别以人代。不自往。复诏徐摛就其地。造灵泉寺。白鹿白雀依以栖止。尝行田野。遇屠者驱猪数百入市。聪为三诵解脱首楞严。而猪悉散走无馀。屠怒将驱之。而手足若束缚者。不可动。 有渔于汉水者。见之如前三诵。辄举网无所得。 荆州久旱。长沙寺遣僧诣聪丐雨。果沾洽。诏庐陵王迎至京辇。固辞后游庐阜骠骑威王既禀戒。因欲奉之还台。潜遁至湘东。王躬。师事之。督亲信陈旻白意。谓旻曰。如不允者。于汝乎有罚。聪不得已一觐都邑间适青溪。江陵令江禄来起重阁山中。太清三年。高祖崩。湘东王执政。斥祖所御之宫为寺。而名之天宫。以延聪。王又以巴峡守所致柏木治寝殿。殿放光彻旬日。王亟命。易寺名为宝光。构浮图僧房讲堂。舍玩物作露盘其上。王以暇日于焉。述般若义。述义之夜。每放光照数里。逮宣帝尤加礼敬。末年入道场则涕泗不自胜。大定五年九月无疾而卒。端坐如生。形柔顶暖。手屈二指。异香竟月。寿九十二。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法聪。姓梅。南阳新野人。八岁出家。卓然神秀。正性贞洁身形如玉蔬藿是甘无求滋馔。及长成立风操逾厉。净施厚利相从归给。并回造经藏三千馀卷。备穷记论。有助弘赞者无不缮集。年二十五。东游嵩岳西涉武当。所在通道惟居宴默。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筑室方丈以为栖心之宅。入谷两所置兰若舍。今巡山者。尚识故基焉。初梁晋安王来部襄雍。承风来问将至禅室。马骑将从无故却退。王惭而返。夜感恶梦。后更再往。马退如故。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初至寺侧。但睹一谷猛火洞燃。良久伫望。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水灭堂现。以事相询。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王不敢进。聪乃以手按头著地。闭其两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礼。因告境内。多弊虎灾请求救援。聪即入定。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便与受三归戒。敕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布系诸虎颈。满七日已当来于此。王至期日设斋。众集诸虎亦至。便与食解布。遂尔无害。其日将王临白马泉。内有白龟。就聪手中取食。谓王曰。此是雄龙。又临灵泉。有五色鲤亦就手食。云此雌龙。王与群吏嗟赏其事大施而旋。有凶党左右数十人。夜来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见大人倚立禅室。傍有松树止至其膝。执金刚杵将有守护。竟夜回遑日午方返。王怪其来方以事首。遂表奏闻。下敕为造禅居寺。聪不往住度人安之。又敕徐摛。就所住处造灵泉寺。周朝改为静林。隋又改为景空。大唐仍于隋号。初聪住禅堂。每有白鹿白雀。驯伏栖止。行往所及慈救为先。因见屠者驱猪百馀头。聪三告曰。解脱首楞严。猪遂绳解散去。诸屠大怒将事加手。并仡然不动。便归过悔罪。因断杀业。又于汉水渔人牵网。如前三告。引网不得。方复归心。空网而返。又荆州苦旱。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使还大降陂池皆满。高祖遣庐陵王迎出都。有事不遂。及湘东王作牧荆峡于江陵造天宫寺迎以处之。遂终此寺即梁太清年也。其寺见有碑记。广叙徵异景空。今寺犹有禅堂存焉。
神僧传·卷第四
释法聪。姓梅氏。南阳新野人。八岁出家卓然神秀。正性贞洁身形如玉。蔬藿是甘无求滋馔。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筑室方丈。以为栖止之宅。入谷两所置兰若舍。今巡山者尚识故基焉。初梁晋安王来都襄雍。承风来问将至禅室。马骑将从无故却退。王惭而返。夜感恶梦。后更再往马退如故。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初至寺侧但睹一谷猛火洞然。良久伫望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水灭堂现。以事相询。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王不敢进。聪乃以手按头著地。闭其两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礼。因告境内多被虎灾请求救援。聪即入定。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便与受三归戒。敕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布故衣系诸虎颈。满七日已当来于此。王至期日设斋众集。诸虎亦至。便与食解布。遂尔无害。其日将王临白马泉。内有白龟就聪手中取食。谓王曰。此是雄龙。又临灵泉有五色鲤。亦就手食。云此雌龙。王与群吏嗟赏其事。大施而旋。有凶党左右数十人。夜来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见大人倚立禅室。傍有松树。止至其膝。执金刚杵将有守护。竟夜回遑日午方返。王怪其来晚。方以事首。遂表奏闻。下敕为造禅居寺。聪不往住。度人安之。聪住禅堂每有白鹿白雀驯伏栖止。行往所及慈救为先。忽遇屠者驱猪百馀头。聪三告曰解脱首楞严。猪遂绳解散去。诸屠大怒将事加手。并屹然不动。便归过悔罪因断杀业。又于汉水渔人牵网所。如前三告。引网不得。方复归心空网而返。又荆州苦旱。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使还大降。陂池皆满。湘东王承闻驰驾山门伸师襄之礼。频请下都固辞不许。乃舍宫造天宫寺邀延。永住巴峡空晋鸿上。湘东王柏木为寝殿。及感放光旬日不歇。王于傍造浮图僧房讲堂。并王服玩作露盘。立为宝光寺。请聪居之。王述般若义。每明日将竖义。殿则夜放光明。照数里不假灯烛。议者以般若大慧智光幽烛所致。以梁大定五年九月无疾而化。端坐如生形柔顶煖。手屈二指异香不歇。年九十二。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梅。南阳新野人。八岁出家。卓然神秀。正性贞洁身形如玉。蔬藿是甘。无求滋馔。及长成立。风操逾厉净施厚利。相从归给。并回造经藏三千馀卷。备穷记论。年二十五。东游嵩岳。西涉武当。所在通道。惟居宴默。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筑室方丈。以为栖心之宅。入谷两所置兰若舍。初梁晋安王。来都襄雍。承风来问。将至禅室。马骑将从。无故却退。王惭而返。夜感恶梦。后更再往。马退如故。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初至寺侧。但睹一谷。猛火洞然。良久伫望。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水灭堂现。以事相询。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王不敢进。聪乃以手按头著地。闭其两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礼。因告境内多被虎灾。请求救援。聪即入定。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便与受三归戒。敕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故衣系诸虎颈。满七日已。当来于此。王至期日。设斋众集。诸虎亦至。便与食解布。遂尔无害。其日将王临白马泉。内有白龟。就聪手中取食谓王曰。此是雄龙。又临灵泉。有五色鲤。亦就手食。云此雌龙。王与群吏嗟赏其事。大施而旋。有凶党左右数十人。夜来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见大人倚立禅室。傍有松树。止至其膝。执金刚杵。将有守护。遂表奏闻。敕徐摛就所住处。造灵泉寺。聪住禅堂。有白鹿白雀。驯伏栖止。行往所及。慈救为先。忽遇屠者。驱猪百馀头。聪三告曰。解脱首楞严。猪遂绳解散去。诸屠大怒。将事加手。并仡然不动。便归过悔罪。因断杀业。又于汉水渔人牵网所。如前三告。引网不得。方复归心。空网而返。又荆川苦旱。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使还大降。陂池皆满。高祖遣庐陵王重请下都。确乎不许。后至庐阜。骠骑威王。因从受戒。劝请还台。聪志存虚静。潜溯西上。遁隐荆部神山。湘东王承闻。驰驾山门。伸师襄之礼。频请下都。固辞不许。武陵上蜀。从受归戒。及宣帝末临。亦同前敬。聪每入道场。必涕泗翘。仰普贤授记。天花异香。音乐冥发。以梁大定五年九月。无疾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