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于果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豫州人。宋初游京师。止瓦棺寺。诵法华十地等经。登圊罢。有鬼至前曰。我前生此寺维那也。以过失。报堕圊中。法师以诵持盛德。能令苦趣解脱。愿济拔。我有钱三千。埋柿树下。可取以作功德费。果以其言告众取之。造法华一部。设会以忏。后梦。鬼以生胜处来谢。然视其状貌。则与前日殊不类。
高僧传·卷第十二 诵经
释慧果。
豫州人。
少以蔬苦自业。
宋初游京师止瓦官寺。
诵法华十地。
尝于圊厕见一鬼。
致敬于果云。
昔为众僧作维那。
小不如法堕在啖粪鬼中。
法师德素高明。
又慈悲为意。
愿助以拔济之方也。
又云。
昔有钱三千埋在柿树根下。
愿取以为福。
即告众掘取。
得三千。
为造法华一部并设会。
后梦见此鬼云。
已得改生大胜昔日。
以宋太始六年卒。
春秋七十有六。
名僧传抄
豫州人。清规索履。爰自童𣩘。奉亲孝。事师敬。家贫衣食不给。元喜四年。负笈南游至京师。住瓦官禅房。簟食屡空。不啖鱼肉。烧香礼忏尤勤讽诵。十地法华三乘方等靡不通览。清声秀誉。与僧据齐名。果尝于清前。忽见一人。身著衣𢂿。𣫍板致敬。果问曰。汝是何人。答曰。昔为此寺沙门。今报为啖粪之鬼。果曰。昔何所名。今那著𢂿。答曰。名不足道。临出寺遇事还俗。果曰。为何罪过。而作此鬼。答曰。昔作直月。多请饭食。以酱酢乞人。法师道德。幽显同敬。请作功德。令离此身。果曰。当为礼诵。都有物不。答曰。昔有三千钱。埋东房前大柿树下。去时不得取。愿取为功德也。言讫不见。果告众掘得三千。为造法华经一部。馀物设会。会后一月馀日。梦见此鬼。自云。当得更生。故未能称大差于此也。果仁爱远被。为世津梁。皆类此也。春秋七十六。泰始六年卒(云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1—568 【介绍】: 北周僧。本姓郭,太原晋阳人。少习儒业,年十五出家。住仙城山善光寺讲经,以习禅名。后至河北礼慧思等师,尽祛所滞,复返仙城弘扬所学。有《大乘义章》等。
全后周文·卷二十二
慧命俗姓郭,太原晋阳人,住河阳仙城山善光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姓郭氏太原晋阳人。
晋徵士琦之裔也。
徙居湘州长沙郡。
天姿秀拔。
身有光影。
夙依珍阇黎为童子。
珍者位地人也。
然能入其室。
则必有以也。
年十五习诵法花经。
踰兼旬即覆述。
无遗误。
既薙落。
每以花严致修證。
行方等普贤等忏法。
后从恩光先路二禅师。
咨询定业。
先是道士孟寿。
久栖仙城山。
一日睹其地有神祇。
严卫盛甚。
登岩以望。
则又见梵侣群拥。
顷之命至。
寿趋礼谒。
因悉舍为善光寺。
供给殷缛。
学者骈集。
晚开维摩经于州治。
而归乡里焉。
法音禅师者。
王氏子。
命同郡祁人也。
少但事果愿寺能禅师。
才数旬。
顾又遍历江南河北。
以袪所滞。
至遇思邈二师而后已。
因留仙城者五稔。
一日𢹂手行松林间。
笑曰。
此两处诚可终焉。
闻者莫之寤。
天和三年十二月五日。
命以疾终于善光寺。
十七日音亦终于果愿寺。
然皆精爽不昧。
面西念佛。
奇香异乐。
或闻有唱善哉声。
命音俱年三十有八。
命尤善辞章。
著大品义章融心论还源镜行路难详玄赋等。
文行世。
而菩萨戒弟子。
济北戴逵贻书请教。
命摛藻答之。
文多皆不录。
沙门慧晓姓傅。
心学明畅。
其材殆亚于命。
游齐住灵岩寺数十年。
人初不以为异也。
间尝以乡里之戚。
谒山茬令。
令以他客辞不遽接。
晓作释子赋以见意而去之。
名由是显。
命遗言搆甓坟。
俾弟子信士郑子文立碑。
续高僧传·卷第十七 习禅篇之二
释慧命。姓郭。太原晋阳人。晋徵士郭琦之后也。以梁大通五年辛亥之岁。生于湘州长沙郡。天挺英姿秀拔群表。虽居绮年人多倾异。觉梦之际光触其身。明悟条序深有殊致。时湘部名僧相谓曰。珍阇梨。位地难测。然入如来室者。即慧命矣。故自结发日新开裕。八岁能诗书。体貌凝远。识者知非常器。然而锐精听习妙入深义。故使理超文外照出机前。智不惊愚贞无绝俗。道亲物疏。州闾赞重。年十五诵法华经。两旬有半一部都了。寻事剃落学无常师。专行方等普贤等忏。讨据华严以致明道。行自襄沔。闻恩光先路二大禅师千里来仪投心者众。乃往从之。后游仙城山。即古松仙之本地也。先有道士孟寿者。幽栖积岁祈心返正必果所愿。舍所居馆充建寺塔。及命未至山夕。寿忽恍焉如梦。大见神祇严卫馆侧。至觉惊喜登岩怅望。遂睹梵旅盈林。乃命至也。趋而礼谒。即舍所住为善光寺焉。供事骈罗众侣咸会。晚于州治讲维摩经。大乘驾御之津。入道乘玄之迹。禅智所指罔弗倒戈。既满九旬便辞四部。衣钵随从还返故林。有法音禅师者。同郡祁人。本姓王氏。不言知已。两遂得朋。同就长沙果愿寺能禅师。修学心定。未结数旬法门开发咨质迟疑。乃惟反启。惧失正理通访德人。故首自江南终于河北。遇思邈两师方祛所滞。后俱还仙城。仅得五稔预知亡日。乃携音手于松林相顾笑曰。即斯两处便可终焉。侍者初闻未之悟也。不盈旬望同时遇疾。命以周天和三年十一月五日精爽不谬。正坐跏趺面西念佛。咸睹佛来合掌而卒。同众有梦天人下地幢幡照日。又闻房宇唱善哉者。奇香异乐闻熏非一。音以其月十七日。亦坐本处。所现瑞相颇亦同伦。然命音两贤。俱年三十有八矣。即于树下搆甓成坟。有弟子清信士郑子文。立碑于寺。门人慧朗。祖传命业不坠禅风。化行安沔道明随世。初命与慧思定业是同。赞激衡楚词采高掞。命寔过之。深味禅心慧声遐被。著大品义章融心论还原镜行路难详玄赋。通述佛理。识者咸诵文或隐逸未喻于时。有注解者。世宗为贵。自居山舍学徒腾聚名溢南北。有菩萨戒弟子济北戴逵。学声早被名高列国。乃贻书于命曰。窃以。渭清泾浊。共混朝宗之源。松长箭短。同秉坚贞之质。幸预含灵五常理宜范围三教。是以阙里儒童。阐礼经于洙济。苦县迦叶。迁妙道于流沙。虽牢笼二仪。盖限兹一世。岂如兴法轮于鹿苑。荡妄想于鹫山。半满既陈权实斯显。诚教有浅深人无内外。禅师德声远振。行高物表。摄受四依。因牧羊而成诵。负笈千里。历龙宫而包括。故能内贯九部。搜雪山之秘藏。外该七略。探壁水之典坟。支遁天台之铭。竺真罗浮之记。昙赋七岭汰咏三河。宝师妙析庄生。璩公著论表集。若吞云梦如指诸掌。加以妙持净戒如护明珠。善执律仪譬临玄镜。禀罗云之密行。种宾头之福田。抚挹定水便登觉观。高荫禅支将逾喜舍。是以不远潇湘。来仪沔陆。植杖龙泉乃为精舍。回车马首即创伽蓝。凿岭安龛。讵假聚砂成塔。因山构苑。无劳布金买地。开士云会。袂似华阴。法侣朋冲。众齐稷下。禅室晨兴时芳杜若。支提暮启暂入桃源。香山梵响将阮啸而相发。日殿妙音。与孙琴而高韵。紫盖贞松仍撝上辩。洪崖神井即蓥高心。故以才堪买山。德迈同辇。崇峰景行墙仞悬绝。弟子业风鼓虑。欲海沈形。洎渚宫沦覆。将历二纪。昼倦坐驰夜悲愕梦。未能忘怀彼我归轸一乘。遣荡胸衿朗开三达。既念鼠藤弥伤鸟系。昔在志学家传赐书。五礼优柔三玄餍饫。颇绝韦编构述馀绪。爰登弱冠捃摭百家。及乎从仕留连文翰。虽未能探龙门而梯会稽。赋鹪鹩而咏鹦鹉。若求其一分亦髣髴古人。但深悟聚泡。情悲交臂。常欲蝉蜕俗解贪味真如。一日郧城许修。隗馆屈膝。情欣系袜遇同进履。未尽开衿遽嗟飘忽。寻拂衣世网脱屣牵丝。沧浪濯缨汉阴抱瓮。行餐九转用遣幽忧。渐悟三空将登苦忍。仙梁观玉不废从师。深涧折桃无妨请益。所希弥天胜气乍酬凿齿。雁门高论时答嘉宾。冬暖如春愿珍清轨。室迩人遐弥轸襟带。馀辞浅简。望无金玉幽林。沙门释慧命。酬书济北戴先生。夫一真常湛。徼妙于是同玄。万圣乘机。违顺以之殊迹。是以西关明道东野谈仁。彫朴改工有无异轸。今若括此二门。原兹两教。岂不归宗三转会入五乘。藉浅之深资权显实。斯若池分四水始则殊名。海控八河终无别味。檀越幼挺奇才。夙怀茂绪。华辞卓世雅致参玄。智涉五明学兼三教。益矣能忘。蹈颜生之逸轨。损之为道。慕李氏之玄踪。虽复六经该广百家繁富。圣贤异准儒墨分流。或事旷而文殷。或言高而旨远。莫不纳如瓶受说似河倾。明镜匪疲洪钟任扣。子建挹以奇文。长卿恧其高趣。故虽秦楚分墟周梁改俗。白眉青盖。龟玉之价弗渝。栖凤卧龙。鱼水之交莫异。加以识蓥苦空志排尘俗。形虽廊庙器乃江湖。是以属叹牵丝兴言世网。辞同应陆调合张严。嗟失火之遽传。悯清波之速逝。方应濯足从道洗耳辞荣。九转充虚四扇排疾。然后寻八正以味一真。解十缠而遣三患。斯之德也宁不至哉。贫道识镜难清心尘易拥。定惭花水戒非草系。才侔撤烛学谢传灯。内有愧于德充。外无狎于人世。是以淹滞一丘寓形蓬柳。端居千仞托志筠松。测四序于风霜。候二旬于眺魄。至乃夜闻山鸟仍代九成。昼视游鱼聊追二子。荜户弊衿。既在原非病。朱门结驷。亦于我如云。所叹藤鼠易侵树猿难静。劳想鹫头倦思鸡足。至于林凋秋叶曾无独觉之明。谷响春莺终切寡闻之叹。忽承来问曲见光誉。幽气若兰清音如玉。诚复溢目致欢。而实抚膺多愧。虽识谢天池未辩北溟之说。而事同泥井惭闻东海之谈。所冀伊人于焉好我黄石匪遥。结期明旦白驹可絷。用永今朝善敬清猷。时因素札言不洗意。报此何伸。时或以逵即晋代谯国戴逵。今考挍行事非也。晋书云。大元十二年徵隐士戴逵。不久寻卒。至梁大通三年。经一百四十三载。命公方生。计不相见。又非济北明矣。时又有沙门慧晓。厥姓傅氏。亦以禅绩献公。文才亚于慧命。北游齐壤居止灵岩。数十年间幽闲精业。众初不异之也。及乡民有任山荐令者。晓去乡岁久思问亲亲。行至县门使人通令。令正对客未许进之。踟蹰之间又催通引。客犹未散。令且更延。晓悟曰。非令之为进退。乃吾之爱憎耳。岂乡壤之可怀耶。命省事取纸援笔。而裁释子赋。纸尽辞穷。告曰。若令问觅。可以此文示之。吾其去矣。于是潜遁。故赋云。咄哉失念。欻尔还觉。是也。及后追灵岩。穷讨不见。出赋示僧。方知晓之才也。于是人藏一本。用祛鄙吝。晓后寻诸名岳。养素栖心。时复流目人世。而还晦形幽阜。卒不测其所终。
僧澄楚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9 【介绍】: 五代时僧。俗姓宗。十岁于汴京相国寺出家,礼智明为师。习新章律典,独趣深旨,时号律虎,请益者日众。后晋高祖钦仰之,诏入内道场,赐紫,署真法大师。时以为新章律宗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宗氏。其乡里。则未之闻也。世守儒素。母赵亦斋洁。产楚之夕。光烂一室。邻落惊讶。七岁偶入寺见佛像。辄作礼。归问其父曰。夫以黄金色相。坐莲华上。岂佛独然。馀者亦能如此否。父曰。蠢动含灵皆可得佛。而况人哉。梵欣然愿出家。十岁即为相国寺明智弟子。体貌岐嶷。异群童。识者知其为法门伟器。既受具。究习新章。毗尼之奥。独能深入。时辈莫之敌。因号律虎。王公大人。日造门请益。周天福间。诏入内道场。赐紫伽梨。仍署号真法大师。充新章宗主。凡妃主之入道者。皆为授戒。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首北面西。无疾而终。寿七十一。夏五十。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澄楚。
姓宗氏。
不知何许人也。
爰祖暨考。
偕贲丘园高蹈不仕。
母赵氏妊楚也。
忽畏膻臊之臭。
及乎诞生之夕。
光烂充室邻落咸惊。
洎当七岁亲党携之入寺。
见佛像辄嗟叹而作礼。
归家问父曰。
唯佛独尔馀者如何。
父曰。
蠢动皆佛何况人矣。
楚曰。
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
其父默而许旃。
至十岁于相国寺礼智明为师。
未几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
楚曰汝何愚騃好嬉戏耶。
且雪山善财亦童子。
还如是否。
旁有闻者奇之曰。
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
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
独能辄入毗奈耶窟穴。
然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
时号律虎焉。
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且众矣。
晋高祖闻而钦仰。
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
寻署大师号真法焉。
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求出家。
命楚落发度戒。
表里冰霜更无他物。
命为新章律宗主焉。
以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首北面西示佛涅槃相也。
俗龄七十一。
僧夏五十。
始末临坛度僧尼八千馀人。
门人慧照等。
依西域法焚之。
得碎身分构砖塔缄藏之。
左街首座悟皎作舍利塔记焉。
系曰。
楚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
通曰。
律有三宗。
砺素宣是欤。
宗各有主故云也。
观夫是名也岂无稽古乎。
通曰。
宗主二字出阿含经也。
论曰。
原夫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
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
我佛利见据于大千。
化境斯宽法门必众。
举其会要不过戒也。
定也慧也。
此三为路。
出其生死之乡。
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
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
毗尼防闲三业。
三业皆净六尘自祛。
圣贤践修何莫由斯道也。
故论云。
生死流转者。
三缚缚心。
心难解脱。
当知此唯善说法律能令解脱。
非由恶说。
因是而窥。
禁律乃度世之检括也。
且夫菩萨戒净则彰离垢之名。
辟支戒完则引无师之智。
声闻戒足时俱解脱而可期。
内众戒坚招感人天之不坠。
由是观之。
戒法之时大矣哉。
自所推能从言索理。
则毗尼也。
木叉也。
因则声教律焉。
果则别解脱焉。
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
横从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
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
论云。
戒如捉贼。
善擒制也。
定如缚贼。
用机械也。
慧如杀贼。
清道路也。
以此成功立效。
克取究尽三菩提者。
决达清静之域也。
戒律之功。
功无与比。
矧以此法在师而不在资。
唯闻佛制。
行内而不通外。
无许俗传。
故曰。
曲授秘方。
赐诸内众。
事有悬合物宜象求。
在乎家人严君设训。
家人嗃嗃同佛制教焉。
妇子嘻嘻同佛听门矣。
一听一制见其猛以济宽。
一阴一阳见其开物成务。
夫如是知戒律是佛之家法明矣。
大则三聚感三身于果中。
小则形俱持尽形于因地。
受既如是。
随则若何。
有威仪焉。
有细行焉。
为有顺违乃生持犯。
由是繁广因事制宜。
及佛泥丸集成律藏初唯水乳相合一家之业无殊。
后则参辰各墟。
五部之分不类。
梦氎之占徵矣。
宗轮之论作焉。
剡浮树高分影犹归于月窟。
阿耨池溢下流。
须到于孟津。
迨夫大教东传梵书西至。
甘露本天人之食。
汉土争尝。
金乌还海上之飞东方旧识。
除经已译问律何传。
起后汉灵帝建宁三年。
初翻义决律。
次有比丘诸禁律至。
即曹魏法时三藏游于许洛。
睹魏土僧无律范。
于嘉平中译羯磨僧祇戒本。
此乃此方戒律之始也。
自尔萨婆多律先化关中。
五分僧祇风行雨施。
迦叶遗部戒本独来。
婆粗富罗闻名而已。
况乎僧祇部者。
法显赍归诸师判注云。
是根本大众所传。
非是百载五宗也。
今著传家疑其未可何耶。
所览僧祇现本止三十卷。
文因有数疑。
一本小而末大(谓诸部文多僧祇卷略)二中不含五部意。
三不应大集悬记也。
或曰。
此略本传此方。
犹法华华严等经钜万亿颂中略出一分也僧祇亦尔。
又说昙无德律译有重单。
准僧传止觉明口诵也。
若据律序有支法领重译之文焉。
如此古今相竞且无指归。
以义交徵其辞必息。
寻律文本即知异同。
如众学戒初题云。
尸叉罽赖尼如破伊兰叶。
言此是觉明本也。
如言式叉迦罗尼如破伊罗叶。
即是支法领本也。
又一本三十卷。
一本六十卷。
谓纸墨分开不定非也。
分三十为六十。
不其太相悬谬矣。
若斯二译皂白已分。
复次元魏已前。
诸受戒者用四分羯磨纳戒。
及乎行事即依诸律为随何异乎执左氏经本专循公羊之传文也。
至魏孝。
文世。
有法聪律匠。
于北台山始手披口释。
道覆律师随听抄记。
遂成义疏。
权舆既尔。
肯构繁乎。
天轮而只候中星。
大鼎而唯提附耳。
邺中法砺唐世怀素。
新旧两名各擅其美。
砺乃成实有部受体双陈。
素唯寻祖萨婆开宗独步。
其有终南上士澄照大师。
肸蚃三生逡巡千里。
交接天人之际。
优游果證之中。
知无不为。
绳愆纠谬。
以护持教法为己任者。
实一代之伟人焉。
是以天下言行事者。
以南山为司南矣。
丁乎大历新旧疏家互相短长。
敕集三宗律师重加定夺。
时如净为宗主判定二家。
当建中中始言楷正。
号佥定疏是也。
至今东京三宗并盛。
至于秉法出没不伦。
殊涂同归。
师资尚异。
至若成公演化灵崿敷扬。
不离三辅之间。
俱僝百工之巧。
文纲道岸自北徂南。
发正辅篇从微至著。
道流吴会实赖伊人。
净公作评家之师。
源尚致感通之瑞。
或抗表论没官之物。
或成图證结界之非。
或杰立一方。
或才雄七众。
述锋芒之义记。
出豕亥之疑文。
或𣂊帖纷拿。
或整齐龃龉。
若匪乘时之哲。
便应逸气之英。
不令像运之中微降年唯永。
终使寿星之下照法命唯长。
道假人扬其在兹矣。
近以提河水味转不如前。
座像尘埋仍观更没。
大小乘之交恶。
上中下之相凌。
活寄四邪行违七聚。
威仪既缺生善全亏。
谓律为不急之文。
放僧落自由之地。
马令脱辔象阙施钩。
不习律仪难调象马。
遂令教法日见凌夷。
短则行果微亡。
折则年龄减少。
合夫洪范中凶短折也。
又曰。
慈父多败。
子脱或翻恶归善。
变犯成持。
或众主之劝修。
或名师之训导。
假王臣之外护。
必法教之中兴。
如是则同五福中之一寿五考终命欤。
又曰。
严家无格虏。
故云。
毗尼是正法之寿命焉此科所班乃是鍊金液转还丹之手。
劝人服之。
使其近添其寿远则升仙。
故我世尊凡制一戒获其十利功德。
意在令正法久住耳。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宗。诞生之夕。光烂充室。洎七岁。亲党携之入寺。见佛像。辄嗟叹作礼。归家问父曰。唯佛独尔。馀者如何。父曰蠢动皆佛。何况于人。楚曰。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其父许之。至十岁。于相国寺礼智明为师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楚曰。汝何好嬉戏耶。雪山善财亦童子。还如是否。旁有闻者奇之曰。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辄入毗柰耶窟穴。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时号律虎。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众。晋高祖闻而钦仰。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号真法大师。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从楚落发度戒。命为新章律宗主焉。以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楚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律有三宗。砺素宣是。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要不过戒也。定也慧也。此三为路。出其生死之乡。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防闲三业。三业皆净。六尘自祛。圣贤践修。何莫由斯。自此而推。从言索理则毗尼也。木叉也。因则声教律焉。果则别解脱焉。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横之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7—1136 【介绍】: 宋僧。和州含山人。十五岁得度受具。后五年,谒长芦信禅师,得其大略。又谒圆悟于夹山,言下得悟。初主彰教,寻迁住平江虎丘寺,大振临济之风。
全宋诗
释绍隆(一○七七~一一三六),和州含山(今属安徽)人。九岁出家,十五岁削发,二十岁遇长芦净照禅师。复谒宝峰湛堂准禅师、黄龙死心禅师。得法于圆悟克勤禅师。初住和州开圣禅院,后主彰教寺,迁住平江府虎丘寺。为南岳下十五世。高宗绍兴六年卒,年六十。事见徐林撰塔铭(《续藏经·虎丘绍隆禅师语录》附),《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二有传。今录诗三十二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和之含山人也。
名绍隆。
机投佛果勤禅师。
出世开圣。
次迁彰教。
果还□移居虎丘。
时佛果门贤虽有妙喜辈。
尚庵居。
楚吴衲子惟趋虎丘。
故虎丘法筵之盛。
无异佛果之住蒋山也。
师凡见学流。
必以湛堂死心诸宗匠而龟镜之。
盖师初为大僧。
辄知有于长芦信公。
言下因慕。
佛果老人造夹山。
而道繇宝峰。
见器于湛堂。
又过黄龙。
抗机于死心。
抵夹山。
适佛果移道林。
师从其行。
佛果问曰。
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
竖拳云见么。
对曰见。
曰头上安头。
师脱然契證。
佛果复召曰。
见个甚么。
师曰。
竹密不妨流水过。
佛果深肯之。
于是二十载。
侍从于果
而隆睡虎之名。
饫惊丛社矣。
宣和间。
辞归省亲。
因住褒禅山。
靖康改元。
领开圣。
为建炎之扰。
退隐铜峰。
尚书李公光。
起师居彰教。
间有老宿。
闻而笑曰。
瞌睡虎今插翅矣。
绍兴癸丑。
迁平江之虎丘。
虎丘为南国衣冠之薮。
怀香请益外。
掀禅床喝。
大众之辈。
腾腾不绝。
僧问。
为国开堂一句作么生道。
师曰。
一愿皇帝万寿。
二愿重臣千秋。
曰秖如生佛未兴时一著。
落在甚么处。
师曰。
吾常于此切。
曰官不容针。
更借一问时如何。
师曰。
据虎头收虎尾。
曰中间事作么生。
师曰。
草绳自缚汉。
曰毗婆尸佛早留心。
直至如今不得妙。
师曰。
几行岩下路。
少见白头人。
问九旬禁足意旨如何。
师曰。
理长即就。
曰秖如六根不具底人。
还禁得也无。
师曰。
穿过鼻孔。
曰学人小出大遇。
师曰。
降将不斩。
曰恁么则和尚放某甲逐便也。
师曰。
停囚长智。
问如何是大道真源。
师曰。
和泥合水。
曰便恁么去时如何。
师曰。
截断草鞋跟。
问古人到者里因甚么不肯住。
师曰。
老僧也恁么。
曰忽然一刀两段时如何。
师曰。
平地神仙。
问如何是截铁之言。
师曰。
满口含霜。
曰何必如此。
师曰。
阇黎又作么生。
曰痛领一问。
师曰。
也须吐却。
诸方以师之机。
类于五祖。
其上堂曰。
凡有展托。
尽落今时。
不展不托。
堕坑落堑。
直饶风吹不入。
水洒不著。
简点将来。
自救不了。
岂不见道。
直似寒潭月影。
静夜钟声。
随扣击以无亏。
触波澜而不散。
犹是生死岸头事。
拈拄杖一划云。
划断古人多年葛藤。
点头石。
不觉拊掌大笑。
且道。
笑个甚么。
脑后见腮。
莫与往来。
又曰。
目前无法。
万象森然。
意在目前。
突出难辨。
不是目前法。
触处逢渠。
非耳目之所到。
不离见闻觉知。
虽然如是。
也须踏著它向上关棙子始得。
所以道。
罗笼不肯住。
呼唤不回头。
佛祖不安排。
至今无处所。
如是则不劳敛念。
楼阁门开。
寸步不移。
百城俱到。
还委悉么。
路逢死蛇莫打杀。
无底篮子盛将归。
诸方又以师语类于白云。
白云端和尚尝立祖堂。
昭享先泽师追绎其事。
图其像而安奉之。
故有语曰。
天子之庙九。
诸候之庙七。
况金轮世谱。
宁甘草草饮水。
遽昧其源。
于义安乎。
于是丛林咸遵行焉。
师前后据室。
严展化仪。
不以狮乳。
暴迸非器。
所以得法于师者。
气宇如王。
丙辰五月。
佛果讣始至。
师乃白众曰。
当以第一座宗达。
承虎丘院事。
复索笔书最后法语。
俨然化去。
寿六十。
坐四十五夏。
塔于本山。
有门人应庵华禅师。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绍隆,合山人也。年九岁辞亲,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后游方。首访长芦信,得其大略而已。一日,见有僧传圆悟勤语录,隆读之,欢曰:“想酢生液,虽未得浇肠沃胃,要且使人庆快,但恨未聆謦咳耳。”遂至宝峰,依湛堂。次见黄龙死心,然后参圆悟于夹山。一日,入室,圆悟问曰:“见见之时,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悟忽举拳曰:“还见么?”隆曰:“见。”悟曰:“头上安头。”隆闻,脱然契證。悟曰:“见个什么?”隆对曰:“竹密不妨流水过。”悟首肯之,俾掌藏錀。有僧问于圆悟,曰:“隆藏主其柔易若此,乌能为哉?”悟笑曰:“瞌睡虎耳。”后因圆悟回蜀,隆乃住邑之城西开圣。宋建炎间,结庐于桐峰之下,郡守李光延居彰教。次迁虎邱,道大显著。尝登座云:“此柱杖一划,划断生法师多年葛藤,有人于此著眼,知前阿师住此山者都从一鼻孔出气,庶不负点头石,拊掌一笑也。”因追绎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于义安乎?”遂图像奉安,题赞其上。达摩赞曰:“阖国人难挽,西携只履归。只应熊耳月,千古冷光辉。”百丈赞曰:“迅雷吼破澄潭月,当下曾经三日聋。去郤膏肓必死疾,丛林从此有家风。”开山明教大师赞曰:“春至百花触处开,幽香旖旎袭人来。临风无限深深意,声色堆中绝点埃。”盖白云以百丈海禅师创建禅规之功,宜配享达摩,可谓知本矣。隆既为赞,且发明其道,亦为知礼者欤。绍兴六年丙辰示微恙,白众曰:“当以首座宗达承院事。”索笔,大书伽陀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所以佛法,无有剩语。”加趺而逝,年六十,夏四十五,塔于寺之西南隅。司农少卿徐林铭曰:“于穆初祖,一花东土。谶至马驹,益昭益著。派衍而蕃,实惟圆悟。圆悟得师,如马之絷。大座虎丘,雷动云骛。临济中兴,杨岐再住。只履忽西,聿严龛墓。有神在天,来诃来护。咨尔后昆,展转流布。”后一百七十四年,当元至大二年岁在己酉,吴兴赵孟頫重书,住山寿永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