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方文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05—1755 【介绍】: 清浙江鄞县人,字绍衣,号谢山。乾隆元年进士,选庶吉士。借读《永乐大典》,钞难得之书。散馆后以知县用,不就。后曾主蕺山及广东端溪书院讲席。生平钦佩黄宗羲,学问长于史学,对明末忠烈及清初学者事迹,最为留意,所撰《鲒埼亭集》,收此类人士碑、表、传、志极多。又续补黄宗羲《宋元学案》。另有《经史问答》、《勾馀土音》、《汉书地理志稽疑》,并校《水经注》,笺《困学纪闻》,辑《甬上耆旧诗》。
晚晴簃诗汇·卷七十四
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鄞县人。乾隆丙辰举博学鸿词。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知县。有《鲒埼亭诗集》。
词学图录
全祖望(1705-1755) 字绍衣,号谢山、鲒埼亭长,学者称谢山先生,室名双韭山房。
清鄞县洞桥乡沙港口村人。
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入庶常馆,授翰林院庶吉士。
后绝意仕途,家境渐贫,竟至三餐难继。
1742年与同县蒋拭之等成立"真率社",赋诗唱和。
1748年应聘至绍兴主讲蕺山书院。
后因郡守失礼,拂然辞归。
贫病继迫,为学益力。
1751年往广东主端溪书院讲席,次年因病归里。
1754年寓居扬州,病中仍校著不辍,冬返里。
次年,子昭德病夭,悲恸至极卒。
家人售双韭山房藏书万卷,获银200两始予安葬。
墓在南郊王家桥畔。
研治宋末及南明史事最精。
著《鲒埼亭文集》、《鲒埼亭文集外编》、《鲒埼亭诗集》。
以10年功夫续成黄宗羲、黄百家父子仅完成约十之三四之《宋元学案》,又有《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
另有《经史问答》、《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尤有功于宁波地方文献,搜求、抄录宋《乾道四明图经》、《宝庆四明志》、《开庆四明志》、《甬上耆旧诗》,编《句余唱和集》,撰《句余土音》等。
维基
全祖望(清末宁波话:,;当代宁波话:,,(1705年1月29日—1755年8月9日),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沙港口人(今宁波市洞桥镇沙港村),清朝史学家、文学家。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正月初五日亥时,全祖望生于鄞县白坛里月湖之西岸先世宫詹公故宅。其四岁能解《四书》、《五经》,七岁能读《资治通鉴》,人称神童,师从董次欧。十九岁由督学王兰生推选入京,见当时侍郎方苞。雍正十年(1732年)中顺天乡试,临川翰林李绂看到全祖望的考卷,叹曰:“此深宁、东发后一人也!”是年八月其妻张氏因难产而死。雍正十三年(1735年)续娶满洲学士春台之女曹孺人为妻,家贫,典当二万卷书于仁和黄坚仓。乾隆元年(1736年)中三甲第三十六名进士,赐‘同进士出身’,时年三十二岁。初为庶吉士,不久受权贵排斥,散馆归班,乾隆二年九月回乡,专心著述,授徒为业。应绍兴太守杜甲之请,任蕺山书院山长,因杜甲傲慢,不久辞去,又主讲过广东高要端溪书院。为谢山学派创始者,弟子有董秉纯、卢镐、蒋学镛等。其遗作由董秉纯整理。乾隆二十年(1755年),六月底,全祖望不复能言,日夜作鼾声如睡,七月二日,声渐微,卒年五十一岁。全祖望既逝,董秉纯、蒋学镛又请杭世骏校订《鲒埼亭集》书稿,并代为作序。杭世骏的原稿后来不知所终,但董秉纯还保存着副本,嘉庆六年(1801年)刊印。
刘履旋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维基
刘履旋(1613年—1687年),字旋九,号素隅。
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今属常州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官至直隶保定府知府。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式壬午科应天乡试举人。
清顺治四年(1647年)中式丁亥科会试,殿试位列第二甲第三十八名,进士出身。
五年(1648年),充任戊子乡试顺天分考官。
八年(1651年),授户部四川司主事,加从四品衔,敕封承德郎。
九年(1652年),以户部主事督理淮安仓务,署理淮安钞关,上缴馀溢银两。
后补授户部广西司主事,升任户部河南司员外郎。
十四年(1657年),升授户部广东司郎中,加一级,诰封朝议大夫。
随后外放广东琼州府知府,任内严禁钱粮加派、革除耗羡;当时琼州镇兵卒因缓发粮饷哗变,刘履旋前往谕饬安抚镇兵而无事。
此后调任直隶保定府知府,任内多提审平反冤狱,有民谣歌颂「清如水,明如镜,执法如山」。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卒,年七十五岁。
有诰敕二道。
性格刚正,自律清寒俭素,平生笃行恩义,任官琼州时,常州籍儋州知州陈震祥卒,刘履旋助其归葬;文昌县知县王都卒于任上,刘履旋助其偿还亏空款项、嫁其孤女。
方文亲善。
刘霦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刘霦(1621年5月20日—17世纪),字潜夫,号玺楚,北直隶保定府安州高阳县渡口村人。
刘霦个性孝友,为诸生时孝顺侍奉双亲得欢心,是顺治二年(1645年)的举人,三年(1646年)成进士,先在吏部观政,后获授武陟知县,勤于安抚经历战乱的平民,又打通河水以救旱灾,改任文县知县,重修地方文庙、拆毁淫祠觉醒愚民,表彰灵石以开乡试,立八比法宽限期劝输,同时增补县志,广集生童给予食廪,按时教学,使当地风变改,又改建阴平桥、设置建靖江楼控制番民;县土地贫瘠,他到任后劝喻务农、教种庄稼,到丰年时则上请免除屯卫逃亡的户口,代缴积欠钱粮。
之后刘霦升任随州知州,除却荒粮、讨平流寇,请求豁免军需二十万以安定随州民众,于成龙称赞他实心实政,不久他入朝任职礼部员外郎,康熙十五年(1676年)会试正值三藩之乱,云南、贵州士子到京赴考,同僚以为有伪打算拒绝,他却让两地举人入场;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自工部郎中外转浙江按察司佥事提调学政,谢绝请托,提拔才俊不遗馀力,而未能中举者均解囊给与援例,三次乡会试担任同考官,并担任二十年(1681年)辛酉科武乡试正考官,人们皆知他有藻鉴之识。
刘霦生平外和内刚,老成持重,同乡李霨、魏象枢皆称为畏友,辞官回乡后谦逊有礼,持家俭朴、恬静耿介,不再出现在公庭,又乐善好施,和睦宗族、周济贫者,三次出粟赈灾于所,又在东边渡口村聘师教学,仕宦三十八年声誉卓著,家居六年多行善,县入祀名宦祠,死后高阳县入祀乡贤祠,孙刘楠曾任江南安徽布政使。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七○二
李云龙,字烟客。
番禺人。
少补诸生,负奇气,一时名士多严事之。
绌于遇,以赀游国学,卒无成。
走塞上,客东莞袁崇焕所。
时崇焕总制三边,威名大震,云龙在幕参其谋。
既而崇焕死,遂为僧,称二严和尚。
明亡,不知所终。
著有《雁水堂集》、《啸楼前后集》、《遗稿》、《别稿》行世。
清同治《番禺县志》卷四二、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李云龙诗,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所藏民国手抄本《啸楼诗集》为底本,参校以广东省地方文献馆民国铅印本《啸楼集》及清温汝能《粤东诗海》。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陈永正(1941.12—),字止水,号沚斋。男,原籍广东省茂名高州市,世居广州。1962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广州市第三十六中学语文教师。1978年考取中山大学中文系古文字专业研究生,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华南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岭南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华诗教学会会长。
沚斋诗词·序一
昔人谓诗有别才,非关学也,不独陈叔伊疑之,余亦疑之。后读《梁溪漫志》云:“作诗当以学,若不曾学,则终不近诗。”又曰:“大凡作诗,以才而不以学者,正如扬雄求合六经,费尽工夫,造尽言语,毕竟不似。”益知有才无学,所为诗要非本色,况无才者耶?永正世兄以多才积学之士,穷年著书等身,于诸子百家史志之文,博观慎取,旁及道藏内典,穷极问学,其学殖之深且邃可知。故其为诗,典雅宏赡,磊珂豪宕多奇语,余窥其意,亦每未能尽其指也。世咸知永正能诗,而不知其蚤年即以博奥澹雅之才而为词,时一曼声,寂漠求音,孤清写艳,与其诗方轨并驰,独不轻示人耳。人谓沚斋诗,出入宛陵、昌黎、诚斋之间,其词奄有梦窗、白石、小山之长。永正正当盛年,以其才其学,固非诸家所能囿,再假以岁月,其诣足以上陵诸家,亦非必不能至。今斯集之成,读者自能有所体会,且复验余言之不过也。至其书,上取籀篆汉晋之苍劲古拙,如松抱霜之骨,梅无媚世之姿,其成就又在诗词以外者矣。 癸酉蒲月冈州莫仲予序
沚斋诗词·序二
各种文体皆有独具之美学特徵,所以培养其特徵者又必有独具之社会条件。
条件异则所以掌握其特徵者难。
吾国今日文人,生乎文辞文体与夫科学文化大异古人之世,而欲学为古人之诗若文,甚难于古人,非才之不及,盖所学内容与途径之异也。
然欲发扬吾国传统文化,不能不继承传统文学之精华,则学为古人诗文之事又不能尽废。
此事虽不宜求之于常人,固可求之于专家。
余辈生文辞文体变革初成之后,较早生十年以上之前辈,旧学根底,已大不相及,学为古人之诗若文,已难望其项背。
后生余辈十年以下者,非有特殊之才学,则其难弥甚。
弥望今日旧体词坛,则大学古典文学专家多不暇为,为之者又多非所谓专家,条件失违,绪功不继,故犹东坡当日,不免兴黄茅白苇之叹也。
沚斋陈永正教授,生岁后余二十年,由乎文化背景之变迁,其欲工为古文辞也本极难。
顾先生夙承家学,渊源有自;在大学又获从名师,广守专家之业,治古文字、古文献之学久,咀含群籍,博闻强记。
余读所注古人诗,深叹其绩学。
数年前又获诵所惠自作《诗词钞》,弥惊其古体诗词之精工,皆源汲风骚,转益多师。
诗撷八代之古香,得四唐之雅韵,取烹炼于西江,拓意匠于清人。
五言古体,多比兴如嗣宗,亦有清真近渊明者;《养鸭老人行》,不啻香山乐府;《游连州帝后岩》、《暮航抵哈尔滨》,于唐宋如韩、苏之运奇笔,于清人如康、黄之阐新知。
近体则渊静自然如王、孟,生新峭刻,工为活对如山谷、后山;而《纪梦七首和定庵》,则瑰丽恍惝,神追原作矣。
七言古体,豪气希太白,深情涵义山;《赠吴静山画师》、《老牛行》,则杜陵之写实矣。
近体绵邈俊逸,兼为义山、小杜;琢句雕对,依然宋贤西江;于清人则风怀倜傥近仲则,清机肫挚兼二樵。
而善用幽微之辞,以状难写之境,则五七言之工者皆然。
词作多以情行,而姿丰致密。
“奄有梦窗、白石、小山之长”,莫《序》固已言之。
然其中亦有隽雅如玉田,畅适如重光者;若“独夜揽凉月”之《水调歌头》、“凉风万里”之《鹊桥仙》,“屈子牢忧聊抑志”之《临江仙》、“谷霭遥生”之《沁园春》,亦不妨其合辙苏、辛也。
统观先生之作,能排极难之势,收迈俗之功,如芳葩美卉,挺生黄茅白苇之外,不独于同辈上下为罕见,且可攀方文体变前之先辈而嗣响于古人,谓非间出高才不可也。
抑所作之得力于博学,尤有逾于得自高才者。
盖处旧文变革之后,欲为继旧开新之业,学需双重,非博不济。
余上述感受,仅为读先生初集而发。
时经多载,先生新作又添,欲合初集重选以付刊,余雒诵未遍,何能测其所进。
以过时管窥,承命为序,又焉能避浅陋之有损高明耶?
幸大雅恕而正之。
西元二千零五年,陈祥耀拜序于福建师范大学之意园,时年八十有四
沚斋诗词·题陈永正诗集
陈君永正以所为诗见示,风格超拔,寄兴深微,异乎现代之所谓能诗者。诚能覃思深造,不务浮名,蕴蓄既深,则精华外发,其所成就必有过人者。黎二樵先生云:“绝境无坦步,高唱有裂笛。”深知为诗之不易,而穿云裂石之音,亦未尝不可以企及也。陈君其勉之。 黄海章丁卯春日
沚斋诗词·后序
唐人诗“绝代有佳人,遗世而独立。”顷者,读《沚斋诗词》二卷,风韵飘潇,才情掩映,拟之现代侪辈之作,沚斋诗词得不谓为绝代风华遗世独立者乎。陈君之文,吾知之矣,陈君诗词,则今始知之。陈君于我辈为少年,而诗词于我则不止为劲敌。方今骚坛冷落,耆宿凋零,念他年君辈仔肩之重,不胜惆怅之至。都下早秋,吟窗叶落,草此为序,我劳何如。 孔凡章一九八七年九月廿日
沚斋诗词·跋
《沚斋诗钞》一卷,盥诵数过,如沐清风。大抵五古之佳者,体兼韩孟,擅比兴,窈曲而深。《暮航》一章,思路上契蒙庄,意境与笔力俱到,自为前人所无。七言歌行,纵横跌宕,雅近坡翁;《书燕台诗后》,则铿锵明丽,纯是唐之正声,而非变体。近体亦从学古中创格,语多巉刻,迥不犹人。在今高唱诗体变易之日,陈君潜心迈往,尚友古人,得非所谓特立独行之士也欤。 《沚斋词钞》一卷,深于寄托,以比为赋,在藻词掩映之中,绝非一览可了。其缠绵婉曲之情,固足以同契珠玉,令人心醉目迷,但命意敷辞,往往非古人之所有,而又为今人之所无;盖由于吾人处境,曲折艰难,较诸前人,直如两个天地,是岂古之意识古之言辞所能尽者乎。诸作之中,如《水调歌头》刻意坡翁,《西窗烛》蕴藉深沈,《减字木兰花》轻清浏亮,均能于古之途径中,直捷表达今人之境地与心情外,其他若《乌夜啼》,若《忆汉月》,若《千年调》等,多用大句重笔,含郁怒之气,以逞激荡之情者。统观全集,词笔远挹欧、晏之清华婉曲,近承朱彊村、陈述叔之高夐峭拔,声气与前贤相通,而意皆由己出。与沚斋诗相较,其性格特立,声貌俨然,实二而一,一而二耳。 戊辰静庵傅子馀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