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尚之信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3 首
滇池汹汹,帝乃平之。
匪彼元戎,惟帝之功。
高居北极,洞视下方。
惟仁智勇,克靖万邦(一章)
帝命臣塔,汝从西粤,急捣其窟。
塔拜受命,衔枚束刃。
环滇其来,龙骇鹏鶱。
军声轰然,如坠自天(二章)
帝命臣里,汝从巴蜀,横剪侧入。
里拜受命,量沙追蓐。
有疾其驱,无暴我邦。
踣栅跐垒,言壁其东(三章)
帝命臣泰,汝从黔趋。
惟此蟊贼,数载旷诛。
汝将士用命,贼其敢逋。
泰拜受命,于皇之训(四章)
我旐我旗,于苗于蛮。
度幕轻留,弥险蔽关。
夺其阻隘,掀其篱藩。
兽穷负嵎,我师固以完(五章)
帝命我师,势为掎角。
麾城摲邑,万里手握。
维彼鷇麛,敢抗乔岳。
维彼萌蘖,敢傲霜雹(六章)
彼蘖繁矣,于焉蟠根。
雨露既濡,忘帝力之勤。
圣人神武,施设芟夷。
斮彼枭骜,张我熊螭(七章)
傃镡批亢,下甲陷坚。
箕张翼舒,合围于原。
兽穷于阱,人或兽哀。
快彼凶丑,覆卵毁胎(八章)
帝曰吁嗟,劳我人师。
日费百万,大农不支。
滇人望拯,如餔疗饥。
载砺载攻,天策攸宜(九章)
孟冬月杪,师薄于城。
降幡夕竖,逆骇纵横。
林野涂脑,邮驿递颅。
滇人歌舞,于屋于衢(十章)
夜半捷来,天心恻楚。
闵怜下氓,罹此荼苦。
我将我师,于野暴露。
布惠酬功,急疾如火(十一章)
于庙于郊,其仪孔炽。
华俎腯牲,永言昭事。
都人士女,白穸黄童。
欢呀噎笑,祝我圣躬(十二章)
帝曰归来,予开明堂。
制礼兴乐,登贤拔良。
孩养无告,施厚仁滂。
熙我庶绩,纲举目张。
永万斯年,率由不忘(十三章)
按:此篇为遗孽既平,武功告成而言。○《平滇雅》三篇,平吴逆作也。康熙十二年冬,吴三桂反云南,明年,耿精忠反福建,既,尚之信反广南,相继应之,时诸将禀承庙谟,以次进讨。十五年,耿逆降。十六年,尚逆平。至二十年,章泰贝子、赖塔二将军下云南,吴世璠自刭死,云南平,时三桂已前死矣。三篇为吴逆言,而连及耿、尚,词气典重,与柳子厚《平淮夷雅》相埒,末归本天子好生,仁武不杀,犹柳《雅》意也。事详《平定三逆方略》。
亲政抚四海,敕几扬九歌。
三藩必当撤,万里讵难罗
一二臣同助,昌亡理不磨。
自应戒姑息,未可恕么么
发早叛知早,挥戈是止戈。
时平馀宿将,日久蔓群魔
挞伐六军藉,谋猷午夜过。
惟教糈继运,曾不赋添科
次第芟夷尽,光明日月和(三桂叛之明年三月耿精忠亦据福建反总督范承谟不屈死而尚之信亦强其父可喜从贼迫之不已可喜愤死之信遂降贼遥为煽附比近诸郡益骚然矣顺承郡王既统六军征剿阃外机宜悉禀承庙算于是剿抚并施德威互济擒捕诛锄以次收服三桂旋伏冥诛逆孙吴世璠尚踞滇中拒命康熙二十年十月定远平寇大将军贝子章泰征南大将军赉塔等攻围云南省城逆竖吴世璠惶惧自杀伪将军线緎率众出城降磔伪大学士方光琛等戮世璠首献馘京师云南平二十一年正月磔耿精忠于市福建亦平尚之信虽曾归正而心怀两端讯实赐死广东亦皆宁谧是役也用兵甫八年而三逆悉已扫荡集勋之速实史册所罕觏也)
守成兼创业,奕世沐恩多
⑴ 平西王吴三桂封藩云贵平南王尚可喜封藩广东靖南王耿精忠封藩福建三人者日渐骄恣所在多畏惮之盖皇祖常言少时即以三藩势燄日炽不可不撤其时难于轻举而逆臣奸谋叛志固早已烛照于万里之外矣
⑵ 康熙十二年三月尚可喜请以其子之信袭封留镇广东而自携藩属老弱归辽东终老皇祖命可喜率之信及藩属悉归辽东七月吴三桂耿精忠并以移藩请皇祖集大臣面议大学士图海言断不可迁移尚书莫洛米思翰明珠等则主迁移之说十一皇祖乃允三桂所请遣官赍敕往宣布德意月三桂举兵反云贵总督甘文焜死之贵州提督李本深巡抚曹申吉皆降贼滇黔多为胁从三桂遂率贼众窥湖广
⑶ 三桂既叛多有归咎于主议移藩者时事皇祖不肯诿过臣下事平后乃宣谕及之然就当势而论三桂久蓄异谋阴图不轨撤藩亦反不撤亦反惟发之早故尔早叛而叛之速因得速平盖其时天下甫定宿将尚存而逆贼羽翼未成易于剪灭若姑息日久渐致滋蔓难图未必能即扫氛祲是肤功迅奏而海宇永庆又宁实惟机适天佑我朝事如是尔
⑷ 三桂皇祖闻吴反即遣前锋统领硕岱驰赴荆州进据常德以遏贼势复寇简八旗劲旅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大将军同贝勒察尼及都统珠满等参赞军务率都统范达礼等统兵前往征讨又调桑峨为湖广提督并留鄂善在楚与川湖总督蔡毓荣商同剿禦又西将命西安将军瓦尔喀进四川复以都统赫奕为安军护军统领瑚礼布为副将军与瓦尔喀会兵由汉中入蜀而广西则以孙延龄为抚蛮将军守之复谕陕西总督哈占提督张勇王辅臣等捍禦边境又遣声遣副都统玛哈达驻兖州科尔坤驻太原以备调援大兵既行惟纳布筹拨帑金以裕军饷四川命左都御史多诺侍郎等往荆州董理之而军储则命川陕两省协商供亿虽馈运浩繁并未丝毫加派民也
⑸ 而兼皇祖亲政以后即成此大功之恩守成创业亿万世永承垂裕矣
① 因诗首及荆襄,固余甫经地,故有是作。
短箫铙吹戛龙吟,亦有遗忠录可寻。
柴市三年从信国,灰钉一夕请王琳。
熊蹯未熟脩降表,雀鷇曾探识苦心尚之信劫父可喜叛降吴逆,可喜以忧死。)
功节分明颁赏重,哈番世袭到于今。
⑴ 范忠贞画壁记马忠毅《汇草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