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唐景崧

相关人物:共 31 位
共 31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维基
李秉瑞(1856年—1917年),中国清朝政治人物,广西临桂县人,光绪九年进士,曾为礼部主事、台湾民主国军务大臣、近代义勇军创建者。
与其子弟等著有《蓬莱小语》。
李秉瑞为光绪五年(1879年)己卯科举人,光绪九年中式(1883年)癸未科三甲进士,任礼部学习主事。
光绪十三年(1887年),光绪帝亲命李秉瑞等12人为「游历使」,与程绍祖前往德国考察。
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台湾守备紧张。
唐景崧署任巡抚后,先后调刑部主事俞明震、副将陈季同至台,李秉瑞也主动请求效力。
次年,清朝让福建台湾省予日本,士民反对无效,遂议自立。
巡抚唐景崧改台湾巡抚衙门为总统府。
改台湾布政使司衙门为「台湾承宣布政总理内务衙门」,以俞明震为督办,李秉瑞及陈季同为会办,掌管内政事务。
改台湾营务处为「台湾军务衙门」,以李秉瑞为督办,俞明震为会办,负责国防行政业务。
另有「台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陈季同为督办、李秉瑞为会办,办理对外交涉事务。

人物简介

全台诗
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一字确士,号觚斋,晚号觚庵。
浙江山阴人。
少年能诗。
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以翰林改官刑部,外任道员。
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起,入台湾巡抚唐景崧幕。
二十一年(1895)割台约成,台湾民主国成立,俞明震亦任要职,布政使顾肇熙内渡后,由俞明震继任。
未几,唐景崧出奔,俞氏亦去。
1902年任江南陆师学堂总办,后移官江西,摄赣南道。
1910年任甘肃提学使、1913年任甘肃肃政使。
晚年归江南,筑室西湖,与陈三立等唱和。
著有《觚庵诗存》四卷〖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12月。
〗,原为陈三立整理付梓,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点校本。
今据上海古籍本《觚庵诗存》,并参考连横编《台湾诗乘》、陈汉光编《台湾诗录》、赖子清编《台湾诗海》,予以校录。
(吴福助撰)
维基
俞明震(1860年—1918年11月22日),字恪士,号觚庵,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人,隶籍顺天府宛平县。
晚清政治人物,知名于政界、诗界、教育界。
俞明震出身于山阴俞氏,至其曾祖俞世琦始寄籍顺天宛平。
其父俞文葆,曾任湖南兴宁、东安知县,故乔居湖南善化县(今属长沙市长沙县)。
俞明震少年能诗。
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庚寅恩科三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著以部属用,授刑部主事。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奉台湾巡抚唐景崧奏调,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接替顾肇熙,担任台湾布政使。
之后仅数日,清朝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与日本,俞明震与唐景崧、邱逢甲等组织台湾守军抗日(乙未战争),成立台湾民主国,并出任内务大臣(「台湾承宣布政总理内务衙门」督办),不久因兵败,匆促离台,内渡厦门。
戊戌变法期间,俞明震积极支持康、梁,并参与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当地推行的新政。
变法失败后,转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兼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转任江西赣宁道。
宣统二年(1910年),任甘肃提学使。
三年(1911年),代理布政使。
民国初年,任平政院肃政厅肃政史。
不久,辞归故里。
晚年寓居上海、杭州等地,民国七年(1918年)卒。
有《觚庵诗存》四卷。
俞明震学生成才者甚众,如国学大师王伯沆、章士钊、作家鲁迅等。
陈凤藻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凤藻(?
~?
),字翥伯。
略历未详。
存诗十五首,见唐景崧《诗畸》,今据以移录。
(吴福助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郑鹏云(1862~1915),字毓丞,一作毓臣、毓宸、育臣,号乌虖子、北园后人、鹭江市隐、稻香村人、鲲海逸民。
原籍福建永春,同治四年(1865)因其父郑祥和任淡水厅儒学训导,遂卜居于竹堑。
曾师事潜园名儒林奕图,光绪九年(1883)取进新竹县附学生,受知于台湾巡抚兼提督学政唐景崧
后与丘逢甲、汪春源、叶郑兰等,入海东书院,从台南进士施士洁学。
乙未(1895)割台,避乱内渡。
明治三十年(1897)四月返台,授佩绅章,十一月担任新竹厅嘱托,十二月东渡日本旅游。
后往厦门,经营阜源钱庄。
1901年往北京谒肃亲王,上书条陈兴革意见,未果。
明治四十二年(1909)返台参加诗社活动,与台地文士多所唱和。
大正元年(1912)西渡厦门,转至福州主事「瀛侨会馆」,1915年病殁于榕城(今福建福州)。
郑鹏云为新竹「竹梅吟社」重要成员,亦屡受邀为「栎社」上宾,可惜无个人诗集传世。
明治三十年(1897)与曾逢辰合纂《新竹县志》,对保存文献颇具贡献。
曾编撰《师友风义录》,网罗闽台一百馀位诗家,五百七十馀首作品,分成内、外、附篇,为晚清闽台诗坛之重要资料,明治三十六年(1903)由上海日本绛雪斋书局出版。
阮圣谟认为此书:「内编与附编多乡贤之作,吟闽台时事,咏闾里佳话;外编则感时兴作及东游纪实,均存府志别集未收之罕见史料。
」王国璠则推崇云:「藉吉光片羽之珍,存知己一言之契。
」同年又与王人骥、郑以庠等合编《送米溪先生诗文》,收录乙未割台后西渡厦门台籍士人之诗作。
〖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5月。
〗今郑氏作品据《台湾新报》、《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师友风义录》、《台阳诗话》、《台海击钵吟集》、《东宁击钵吟前后集》、《广台湾诗乘》、《台湾诗钞》、《台湾诗录拾遗》等编校辑录。
(杨永智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丘逢甲(1864~1912),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又号蛰庵、仲阏;乙未内渡后自署仓海君、南武山人、海东遗民、痛哭生。
清淡水厅铜罗湾(今苗栗铜锣)人。
十四岁取中秀才,丁日昌赠以「东宁才子」之印;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次年(1889)取中三甲第九十六名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
不久,以亲老告归,先后担任宏文、罗山、崇文书院主讲,兼任《台湾通志》总局采访工作。
甲午战败,割台议起,丘氏上书请愿,反对割让,与台湾官绅共组台湾民主国,并担任义军统领,督办团练,以「抗倭守土」号召抗日。
日军抵台不久,继民主国总统唐景崧之后,避难广东镇平祖籍。
西渡后致力于兴学教育,曾担任韩山、东山、景韩书院主讲,创潮汕第一所新式教育机构:岭东同文学堂,开新学风气之先。
又曾担任广东咨议局副议长,军政府教育部长等。
1912年病逝于镇平,临终遗言须向南葬,以示不忘台湾。
丘逢甲乙未(1895)之前诗作,多见于《柏庄诗草》,计古近体诗约二百五十首。
内渡后诗作以《岭云海日楼诗钞》为主,乃丘逢甲病逝后,由其四弟瑞甲、五弟兆甲按年编次,得十三卷,凡千馀首。
兹以陈炎正编《柏庄诗草》〖此诗稿由陈炎正于1978年购得,又抄录丘逢甲少作后,集为《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与《柏庄诗草》原稿影本合并出版。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出版《岭云海日楼诗钞》〖台湾省文献会本依据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的《岭云海日楼诗钞》(含《选外集》)加标点编印,于1994年出版,内容较为完整,故据以为底本。
〗为底本,并参照王国璠编《柏庄诗草》〖王国璠据《柏庄诗草》原稿影本整理作注,另将《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中的诗歌分出,题为「仓海先生集外集」,并入该书。
1980年由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出版。
〗(简称王本)、丘瑞甲、丘兆甲编,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邹本)〖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内附丘瑞甲补辑《选外集》,1937年由广州中山大学出版部出版,台湾大学图书馆、台湾文献馆典藏。
〗、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徽本)〖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校,《岭云海日楼诗钞》,1984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包括诗作十三卷、《选外集》、《选外集补遗》、《柏庄诗草》、《罗浮游草附录》等。
〗、黄志平、丘晨波编《丘逢甲集》〖黄志平、丘晨波主编的《丘逢甲集》,2001年由长沙岳麓书社出版。
为目前最新的丘逢甲全集,按时间排序,但未区分选外集、补遗等。
〗,并增补光绪己亥(1899)岭南宝经阁刊刻的《金城唱和集》,以及《诗畸》、《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师友风义录》、《台湾诗乘》、《三六九小报》、《诗报》、《台湾诗醇》、《东宁击钵吟后集》、《台湾诗海》等辑录编校。
词学图录
丘逢甲(1864-1912) 字仙根,号蛰仙、仲阏、仓海。台湾苗栗县人。光绪十五年进士。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维基百科
丘逢甲(1864年12月26日—1912年2月25日),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晚号仓海君,一作沧海君,清朝官员、诗人和教育家,台湾府淡水厅铜锣湾(今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客家人,祖籍广东嘉应府镇平县(今梅州市蕉岭县)。
光绪十五年进士,曾参与台湾民主国抗日运动,擅长诗文,有《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
因父亲丘龙章受聘讲授汉文,丘逢甲于同治三年(1864年)在福建省台湾府淡水厅后垄堡铜锣湾(今台湾苗栗县铜锣乡竹森村)出生。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丘逢甲至燕京赴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工部虞衡司主事。
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师做官,以「亲老需侍」为由返台,受台湾望族,原籍漳州的筱云吕氏(今称神冈吕家)礼聘讲授汉文。
其兄丘先甲也因办理乡勇团练、开垦土地等因素,举家迁往台中。
丘逢甲曾到台中「衡文书院」任主讲,后又于台南和嘉义举办新式学堂。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奉旨督办团练。
次年,清军战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呈文,反对割台。
条约生效后,丘逢甲倡立民主国,率绅民奉旗、玺及总统印,献于巡抚唐景崧,并声援义军反抗。
5月23日,唐景崧发表《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
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成立,年号“永清”,唐景崧出任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李秉瑞为军务大臣,丘逢甲为义勇军统领。
唐景崧驻守台北,丘逢甲奉命驻兵南崁策应。
5月29日,日军登台,进佔基隆,守军不敌。
6月4日,总统唐景崧弃职,乘德商轮船逃往厦门。
丘逢甲见局势不可为,便返回台中,携家眷内渡广东嘉应州。
离台前有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传颂一时。
丘逢甲内渡唐山后,先后主讲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澄海景韩书院,并与三弟树甲共同成立岭东同文学堂。
光绪三十年(1904年)赴广州,任广东学务公所参议。
三十二年(1906年),任广州府中学堂监督,三十四年(1908年),被推为广东教育总会会长。
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咨议局成立,丘逢甲当选议员,既而被推举为副议长。
丘逢甲积极支持姚雨平、邹鲁等人的反清革命活动。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响应,广东宣布独立,推胡汉民为都督。
丘逢甲被选为代表,选举孙文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民国元年(1912年),丘逢甲因积劳成疾,请假南返。
2月25日,卒于广东镇平员山里门第,遗言「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丘逢甲出殡时,“执绋而哭者数千人”,有挽联曰:“忆当年,祸水滔天,空拼九死余生,双手难支新建国;病今日,大星坠地,只剩二三遗老,背面同哭故将军。

正面评价

丘逢甲少年得志,却弃官返台从事教育工作;乙未割台时,他首倡独立抗日;内渡大陆后则献身推广新式教育,为国家培养元气。
终其一生始终对国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
丘逢甲的诗文曾获得诸多学者高度的评价:钱仲联曾评其《岭云海日楼诗钞》曰「七律一种,开满劲弓,吹裂铁笛,真成义军旧将之诗。
」柳亚子谓「时流竟说黄公度,英气终输仓海君,战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
」梁启超则誉为「诗界革命钜子」、「天下健者」

负面评价

反割台运动期间,丘逢甲虽首先刺血上书,反对割台,尔后却提前内渡,其前后言行不一,后人颇有微词。
连雅堂在《台湾通史》便作总评为「成败论人,吾所不喜,独惜其为吴汤兴、徐骧所笑尔。
」 丘氏内渡之际,传闻其贪污,挟带十万两白银之巨额公款而行;但因无实据,亦有持不同意见者,其贪污之事,迄今尚有争议。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汪春源(1869~1923),字杏泉,号少义,晚号柳塘,清台湾府(今台南市安平区)人。
早年肄业引心书院,曾受业于名儒黄子及、李占五与施士洁。
光绪八年(1882)应童子试,知县祁徵祥拔置第二。
光绪十一年(1885),与丘逢甲、郑鹏云、叶郑兰等因受台湾道唐景崧赏识,拔擢入海东书院就读。
为台南「崇正社」与「斐亭吟社」社员,与许南英、施士洁、陈望曾、林鹤年等时相唱和。
光绪十五年(1888)中举。
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一千两百名举人于燕京联名上书朝廷,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汪春源与罗秀惠、黄宗鼎等台湾举人亦在其列。
割台后,举家内渡,寄籍福建龙溪。
光绪二十九年(1903)取中进士,签分江西,担任乡试阅卷官。
光绪三十年(1904)赴大庾岭处理税务,同年十月署理宜春知县,后又任建昌(1905)、安义(1907)及安仁(1911)等县知县,宦绩卓著。
宣统三年(1911)去官归于漳州龙溪设帐授学。
民国二年(1913)与施士洁、许南英加入板桥士绅林尔嘉、林景仁于厦门鼓浪屿所创之「菽庄吟社」,被尊为社中三老。
民国十二年(1923)逝于龙溪。
林景仁以「海外再无前进士,社中群惜古先生」悼之。
生平著有《柳塘诗文集》,惜今不传〖参考汪舟〈「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记我的曾祖父汪春源先生〉,《不能遗忘的名单:台湾抗日英雄榜》,海峡学术出版社,2001年;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汪毅夫〈台湾内渡文人与清末民初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以台湾进士许南英、丘逢甲和汪春源为例〉,《台湾研究集刊》,2006年第1期。
〗兹据《菽庄相关诗文集》、《林小眉三草》、《师友风义录》、《台湾日日新报》、《台湾诗醇》、《台海诗珠》等报刊合集所录作品编校。
(黄文车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许梦青(1870~1904),字炳如,又字荆石、荫亭,泮名梦青,号剑渔,又号云客、冰如、高阳酒徒,清鹿港邑庠生。
父咸中,亦邑庠生,以能文著。
祖母贺太安人,以节孝旌于朝,奉诏入祀彰化节孝祠。
  梦青生有奇才,子史百家,过眼成诵,文思敏捷,下笔立就,乡先辈皆以大器目之。
光绪17年(1891)春,梦青二十二岁,以前茅拔府县试,名声赫赫,震于一时,乡里多以为荣。
梦青为人傲然不拘,尤富正气,喜抱不平。
以身逢乱世,欲挽狂澜,因自号「高阳酒徒」,盖欲效郦生之匡乱世。
光绪二十一年(1895)闻割台之议成,悲愤慷慨,号泣三日。
乃联络生员,共谋抗日,并上书唐景崧,请领兵驻防。
七月初,日军攻彰化,随练勇赴八卦山抗拒,惜寡不敌众,奔回鹿港,拟再举事,不幸其弟猝逝,伤心至极,无心与事。
八月末,日军攻取台南,刘永福亦西渡,知大势已去,从此寄情诗酒,不问世事。
其间家庭又连遭四次亲丧,形单影只,身世萧条,壮志未酬,满怀悲愤,乃更加潜心诗文,以舒胸中块磊,耽身醉酒,藉忘忧伤。
每当大醉,或歌或哭;梦中醉后,时发悲歌。
或醉卧庙阶,旦醒始回;或闭户孤吟,三日不出。
以奔放绝足之才,为自由不羁之行,遂一转而为跌荡诗人、浪漫文士,愤世嫉俗,终至抑郁成疾而病逝,享年仅三十五岁。
  梦青历尽人世沧桑,半生苦况,尽托于诗,诸家早有评论。
洪弃生评曰:「诗思空灵,才致活泼,不事劖削,自臻雅妙。
」王竹修评曰:「凡咏物、怀人、哀时、感事,无不蕴蓄精微,淋漓尽致,恺恻沉痛,情见乎词,盖欲藉此以抒胸中牢骚,非特扬风扢雅已也。
」施梅樵评曰:「悲壮淋漓,激昂慷慨,非俗手所可望其肩背。
」杨云萍评曰:「抱俊异之才,丁家国之痛,长吉不寿,其境过悲,然诗作却时露清新之气。
」许常安评曰:「虽时有浪漫自由、清狂、豪放之作风,然其实质,乃具有严肃、悽凉、写实之社会骨格,故其诗多为心底之声,时代之反映。
」梦青诗悲壮淋漓,激昂慷慨,与洪弃生、施梅樵并为弃地遗民精神之典型代表。
  梦青诗作生前未曾整理出版。
今存者惟有幼年时期所作之《听竹山房诗稿》、《梦青堂诗稿》,及少年时期所作之《鸣剑斋诗草》之一部分。
青年时期所作之《听花山房诗集》近八百首已佚。
1916年《台湾文艺丛志》曾刊出《鸣剑斋遗草》之一部分。
1960年裔孙许常安辑为《鸣剑斋遗草》,由高雄大友书局出版。
以下即据许常安辑本移录,删去联句、断句,共计477题1063首。
许常安辑本虽精校再三,仍有一些脱误,兹覆核《台湾文艺丛志》,详加校正。
又许本书末附录有勘误表,凡该表已标出的误字,均直接据以改正,不再附注说明。
(吴福助撰)
梁维嵩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梁维嵩(?
~?
),字挺生。
略历未详。
存诗三首,见唐景崧《诗畸》,今据以校录。
(吴福助撰)
李新萼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李新萼(?
~?
),字春甫,略历未详。
存诗二首,见唐景崧《诗畸》,今据以移录。
(吴福助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丘树甲(1873~1900),字崧甫,苗栗县铜锣湾人。
为丘逢甲三弟。
兄弟皆受教于父亲丘龙章,不但读书互相砥砺,母丧后更彼此扶持,昆仲感情甚笃。
丘逢甲尝赋诗称崧甫「三岁识四声,七岁能文章。
十三冠童军,英声震文场。
」(〈题崧甫弟遗像〉),可见其属早慧之才。
丘树甲于光绪年间补博士弟子员,文章曾受知于唐景崧与刘铭传,故唐景崧特命其随兄丘逢甲入台南府署读书。
甲午战起,奉檄办理全台义军营务处。
内渡后,返嘉应州镇平原籍定居,并由广东巡抚许振袆奏准为海阳县学廪生。
光绪二十三年 (1897)往来于潮、嘉之间,兼事农商,以所得资助丘逢甲办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冬,与丘逢甲共同筹画岭东同文学堂事宜。
翌年春,原拟与逢甲同赴南洋群岛筹募学堂款项,未能成行,是年因病过世,得年二十七。
〖参考张胜彦《台中县志‧人物志》,台中县政府,1989年9月;邱炜萱〈挥麈拾遗〉,《岭海云日楼诗钞》,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
〗其诗作目前仅得见以下数首。
共 31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