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1618—1654 【介绍】: 明末清初河南商丘人,字朝宗。侯恂子。少时为复社、几社诸名士所推重,与方以智、冒襄、陈贞慧号四公子。南明弘光时,以不受阮大铖笼络,险遭迫害,夜走依总兵官高杰,又曾入史可法幕。入清,应顺治八年乡试,中副榜。文章富才气,与魏禧、汪琬号清初三家。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晚晴簃诗汇·卷一十二
侯方域,字朝宗,商丘人。副贡。有《四忆堂诗集》。清诗别裁集
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有《壮悔堂集》。○朝宗以古文鸣,诗特其寄兴,识者比之皇甫持正、李习之、苏明允,最为惬当。词学图录
四忆堂诗集·序侯方域(1618-1654) 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散文家,与魏禧、汪琬齐名。明户部尚书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辈皆东林党人,均因反对宦官专权被黜。复社成员,文章风采,著名于时,与冒襄、陈贞慧、方以智,合称明季四公子。入清参加科举,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孔尚任撰《桃花扇》剧本写侯方域与李香君事。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
侯子刻《四忆堂诗》成,贾子叙曰:呜呼!诗之存亡,岂不以人哉!《易》曰:「修辞立其诚。」诚者性情,辞者体要。吾闻古圣贤之徒,诚发为辞而诗命焉,非知道莫或几也。《尚书》以乐合诗,以教胄子,以和神人。孔氏断自商、周,定篇三百,疏宕者风,庄严者雅,奥质者颂,尽辞之变矣,非是则无辞也。端木赐传、卜商小序,传也、序也,非作也。孔氏亡而诗亡。汉魏六朝,作者间出。然求其旨,归于四诗者鲜矣。千馀载,而唐始有杜甫。杜甫者,非唐三百年一人也,孔氏删诗后一人也。同峕,当在端木、卜商之上。旧论谓山东李白与甫齐名,然白以气韵雄,未为知道;甫独能极众昡曜,折以法度。披其全文,「《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庶几近之。杜甫亡而诗又亡。其后七百年,明有李梦阳、何景明登其堂,正始在焉,今流俗之议之者以为优孟衣冠。夫世有金谷瑶室、居然天府,即明珰琇莹间未充斥,非探其层复者固未易知也,亦泱泱乎大观矣。彼刻意清垩,虽露台犹不获与未央宫等,而况塕然起于穷巷庶人之风乎?呜乎!庆历以还,言诗者众矣,其与二公之得失为何如也?二公亡后又百馀年,而有余友侯子,殚心讨论垂二十年,避难归里,始釐定诗章,一言之不类于道者皆去之。侯子曰:「杜甫者,非唐三百年一人也,孔氏删诗以后,源流在此也。」今夫世之尊杜甫者,非知杜甫也,耳治也。若侯子者,可谓知杜甫矣,可谓知道矣!先是,洛阳有相国王公铎,又稍前则侯子仲父、大司成公恪,其诗颇与甫合。然集大成者,其侯子乎!武威贾开宗记。四忆堂诗集·序
漆园氏称:「㹈牛大若垂天之云,而不能搏鼠;蜩与鸴鸠翱翔蓬蒿之间,而不能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物各有其分,信哉!孔子删诗,有雅,有颂,有风。雅、颂之言,欲大而普「㹈牛若垂天之云」之类也;风之言,欲幽而悉「蜩与鸴鸠翱翔蓬蒿之间」之类也。汉魏而下,唐三百年,如杜甫诸人,有时应制郊庙及名山大川、边塞之什,与夫赠送将相、有关治乱之作,则其言大而普;有时丘壑花月、饮酒纪离之吟,则幽而悉:致相兼也。晚唐、宋元数百年,号为作者,鄙而不能大也,纤而不能幽也,而诗亡矣。明三百年,刘基、高启诸人而后,蔚兴于李梦阳、何景明。今观景明之诗,沉郁顿挫,逊梦阳固也;其与梦阳论诗诸书,气象之后,益以清新逸俊。故梦阳之诗全体杜甫者,景明之力也。其后太仓、历下诸子,犹能守其宗风。浸淫以降,失其义类。寻常宴集,动引国事;闺中禅房,杂缀风尘充其类。至于有雅颂而无风,相沿数十年,而不足厌服天下骚人墨士之心。公安、景陵辈起而诋之,遂尽变其调,而不自知其入于轻俗寒瘦之僻充其类,又至于有风而无雅颂。故梦阳而后,全体杜甫者,戛戛乎其难之!予友侯子,以诗名者二十年。先后著作,凡历数变,要皆慎而求焉,以杜甫为宗。荦受而读,所谓明之梦阳,庶几近之,其必传无疑也。世之学诗者诵法太仓、历下,则有侯子应制郊庙及名山大川、边塞之什,赠送将相、有关治乱之作,所谓大而普者也;即不能遽反公安、景陵之说,则有侯子丘壑花月、饮酒纪离之吟,所谓幽而悉者也。非独有关于世道之绝续,亦将使海内学诗者知所法也。同里社弟宋荦撰。四忆堂诗集·序
先司马公与侯司徒公相善,以故两家子姓咸若昆弟也。司马公长于司徒公八岁,今朝宗乃长于余八岁,其莫逆一如两公。朝宗蚤以文章风雅擅宇宙大名,余时尚孩童,嬉戏辄闻,而震惊之。司马公亦数数言:「侯公子轶尘超影,小子可不勖诸!」甲申,朝宗罹皖江党人之狱,避司马公邸中,始与余定交。慷慨悲歌,醉后留一诗为别,今集中《别练三》者是也。余每恨当时不知诗,虽幸与朝宗交,闻其论当世大略,而未得究风雅之指归。一念及,怏怏者久之。未几,遭天下改革,聚散不常,与朝宗遂相失。又数岁,复遇之于禾水。朝宗是峕较潘岳《秋兴》之年不过加其三,而乃鬓有二毛。余更七尺,潦倒无以谢故人。呜乎!不有吟咏,何以陶写?昔人之赋五噫、四愁者,未知视吾两人遭际何如也。邸次中时时论诗,谬为朝宗许可,乃出其全集,俾余订之。余窃谓诗人固无不学,即其才亦大约左右追随之间,未有全相倍屣者;惟是识之所至,不可复强,则分优劣耳。少陵之空其群辈者,有独识也。余之服膺四忆堂以此。至于源流正变,则贾、宋二子论之详矣,兹不赘也。社弟练贞吉记。四忆堂诗集·序
人生每多不见古人之恨,如梁孝王者不得与之同时,亦一恨也。假令生当其时,与梁园宾客倡和,必有可观。曩者万年少相订为中州之游,吊梁王旧址,凭眺嵩岳,观二室之奇介。余于侯氏之族,谓此中有长华、朝宗,赋诗宴客,不减梁园,余窃心动。嗣后蒋黄门楚珍、周文学勒卣相继往游,归述梁园人物之盛,如霖苍、让伯、赤社、孝先、静子、恭士其选也,而首推服者,则称道朝宗勿绝云。余甲戌交朝宗,读其文,景慕其为人。壬午之秋,把臂白门,意气浩落,才锋四起,以为一代文人倜傥非常之槩固宜如斯也。壬辰冬,朝宗渡江,而南访孝先于禾城,复与余遇,极论当世治乱、古今成败之故,晓畅精详,皆素所谙练,与耳食者异。及言故人往事,感叹悲泣,然后叹其赋性渊笃、用意深切,不可徒以文人目之,而余向乃知吾友不尽也。朝宗齿方壮,才名早著,亦已二十年矣。以其作史之才,开馆援笔,可备文献。顾其学乃时时见于他说,何也?儒者多不知前代故实,与夫党户源流、仕宦邪正及将相功罪、边疆虚实、大小寇乱所繇起。朝宗侍司徒公宦游,身历兵农之务,故言之洞悉,若指诸掌。余尝于其所作传记中窃睹之,以称良史何愧焉?若其缘情赋景,即事造端,著为风雅之辞,体则各备,动法古人。悯乱似少陵,咏史似义山,怀古似用晦。出其凭吊之篇,与《秦州》《马嵬》《骊山》《金陵》比而较之,未知孰胜。一唱三叹之间,有变而不失其正者。语余曰:「是刻也,编年而成,凡若干卷。编年者,以验学之日进,亦以考时之代更也。二十年内,兵寇流离,奔窜琐尾,而刻阴穷晷,著作不辍。其所目击心怆、人物之存亡,不知凡几矣。」是以朝宗之叙余也,感念陈、夏皆已零落,余又安能已于让伯、霖苍西州之痛哉!吾两人虽老壮不同,然灵光之存,有同感矣。云间盟社弟彭宾题于吴兴萧寺。(录入:天印山人周沛)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介绍】: 明应天府人,名香,时称香君。秦淮名妓,才色俱佳。义母贞丽,有侠气,香君亦侠而慧,识大体,知诗书。委身于侯方域,劝方域拒阮大铖和解阴谋。巡抚田仰谋夺香君,以重金求见。香君坚拒,血溅扇面,杨文骢因血点画成桃花一枝。清孔尚任作《桃花扇传奇》,铺陈其事。
李香君(1627-?)又名李香。苏州人。自幼从乐坊名家周松如受歌,尽得其音节,居南京秦淮河畔之媚香楼,为秣陵教坊名妓。明末与董小宛、陈圆圆、柳如是等被称为"秦淮八艳"。与复社领袖侯方域交往甚密,嫁为侯妾。
人物简介
【生卒】:1644—1689 【介绍】: 清浙江德清人,字屺瞻。康熙九年进士,授编修。累迁工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康熙二十六年奉命率郎中鄂素等赴淮、扬浚海口,与原河道总督靳辅于治理方略上意见不合,致互相攻讦。降调回京。二十八年迁内阁学士,卒。维基
孙在丰(1644年—1689年),字屺瞻,浙江德清人,榜眼及第。世居归安(今湖州)菱湖。清康熙九年(1670年)一甲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充日讲官。累官工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出使淮、扬一带治河,孔尚任入其幕,与河道总督靳辅意见不同,靳辅上奏在丰与漕督慕天颜有姻亲关连,又称于成龙与臣幕客陈潢结为兄弟,私通书札。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三月,河工停顿。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升迁为内阁学士。不久卒。
人物简介
清诗别裁集【介绍】: 明末清初江苏无锡人,字天石,号梦鹤居士。康熙时官至内阁中书。擅写戏曲,旅居山东曲阜多年。与孔尚任友善,合写传奇《小忽雷》。又据孔尚任所著传奇《桃花扇》改编为《南桃花扇》,另著《往深斋诗集》。
字天石,江南无锡人。
人物简介
【介绍】: 清江苏太仓人,字桐初,号南屏。不应科举,客游四方,久居南京。工诗词。康熙间与孔尚任、尤侗、曹寅等人均有交往。晚客涿州,卒于旅次。有《惜树斋词》。
人物简介
清诗别裁集【介绍】: 清江苏松江人,字冰持,号可笑人。监生。少时以《钱塘观潮赋》知名。康熙中叶在扬州遇孔尚任,曾以诗酬唱。著有传奇《珊瑚玦》、《双忠庙》、《元宝媒》,另有词集《容居堂词》。
字冰持,江南娄县人。○冰持为宿来之孙,鹰垂之子,少以《钱唐观潮赋》得名,因不永年,故诗传绝少。
人物简介
【生卒】:?—1714后 【介绍】: 清浙江钱塘人,字浴咸,号西泠。副贡生。康熙间举鸿博。历任兴化知县、广东连平知州。工诗词及戏曲,与孔尚任交善。有剧本《芙蓉楼》及《世经堂诗词曲钞》。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