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铭传

相关人物:共 31 位
共 31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季同(1851~1905),字敬如,福建侯官人。
同治八年(1869)肄业于福建船政学堂,习法语。
十二年(1873)朝议拟派使驻西洋各国,船政大臣沈葆桢保以都司,偕洋员日尔格游历欧州。
十三年(1874)归,升参将,并加副将衔。
十四年(1875)起,随李凤苞使各国,为翻译,后朝廷交涉多委之。
光绪十年(1884)随刘铭传来台,先为幕僚,后为副将。
二十一年(1895)台抚唐景崧请其署台湾布政使,献改民主国之策,为独立自守计。
台湾民主国成立,以为外务大臣,介法人求各国承认自主,皆不答。
谋初定,唐无坚守志,遽遁。
陈季同率驾时等四轮船赴两江呈缴。
内渡后桥居上海。
庚子(1900)拳匪事起,建议东南互保之约,成。
三十一年(1905)卒于金陵,时主官报、翻译两局。
著有《三乘槎客诗文集》十卷、《庐沟吟》一卷、《黔游集》一卷及法文书数种〖参考:(1)国家图书馆特藏组编印:《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12月增订再版。
(2)许雪姬总策划:《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4年5月。〗。
  陈季同有吊台湾七律四首,见连横《台湾诗乘》,今据以移录。
(吴福助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施家珍(1851~1890),字诒儒,号聘廷,清彰化鹿港人。
同治年间岁贡生,曾任福宁县学教谕。
光绪二年(1876)与鹿港士绅共同鸠资重修文祠,增改两庑。
光绪十四年(1888)刘铭传在台推行新政,实施清丈田亩,造成民情不安遂有施九缎抗官起事,适逢施家珍与鹿港廪生施藻修因故违逆彰化知县李嘉棠,竟被诬为勾结施九缎,遂遭通缉,乃相偕逃往泉州避难。
施家珍以一介贞廉之士却蒙不白之冤,抑郁苦闷,竟于光绪十六年(1890)忧愤而卒。
子嗣五人,长子即鹿港名诗人施梅樵。
何维栋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何维栋(1852年—1887年),字承远,号研荪、砚生,湖南省永州府道州(今湖南省道县)人。
光绪八年,湖南乡试中举,九年(1883年),登联捷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散馆改刑部主事,之后入刘铭传幕府,后因病归乡。
嘉庆乙丑探花、户部尚书何凌汉为其曾祖父,何绍基为其叔祖父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衍(1856~1937),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人。
清光绪八年(1872)举人,累上春官不售,以诗古文辞为职志。
光绪十二年(1886),刘铭传抚台,邀之入幕。
举凡修筑铁路、设置电信、开山抚番等事无巨细悉咨询之。
光绪十七年(1891),旅居上海;光绪二十四年(1898),入张之洞幕。
后任官报局总编、学部主事。
清亡后,以诗文自娱。
在台年馀,成诗文百馀篇,名曰《旅台诗钞》,今未得见。
著有《石遗室诗文集》、《石遗室诗话》三十二卷等。
编有《金诗记事》、《元诗记事》等。
  以下所录,以1999年钱仲联编《石遗室诗集》与台湾相关者为底本,参考连横《台湾诗荟》进行编校。
钱仲联编《石遗室诗集》共收陈衍诗作十二卷,补遗一卷,合十三卷。
诗作均选自家刻本,首印为武昌乙巳刻本,系《石遗室诗集》前三卷,收有1877至1905年间的作品;1914年又刻印1906年后九年之诗作,编为四卷至六卷;1921年再刻七卷至十卷,此十卷合称「初集」。
同时,又从前三卷所选剩馀部分中再选一卷,名为「补遗」。
1927年再刻1922至1926年之作品,成二卷,名「诗续」。
陈氏最后十年之作,则未尝结集刊刻。
(施懿琳撰)
词学图录
陈衍(1856-1937) 字叔伊,号石遗。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光绪八年举人。清亡寓居苏州,与章炳麟、金天羽创办国学会。有《石遗室文集》、《石遗室诗集》、《朱丝词》、《石遗室诗话》、《近代诗钞》。
石遗室诗集·叙
余作诗三十年,所剩止此,所诣亦止此,乃分为三卷刻之。第一卷凡八年,多閒居及游览之作。第二卷凡十有三年,多行旅之作,有歌劳之思焉。第三卷凡八年,有悲伤之作,诗与人亦俱老矣。此后或三四年,或五六年、七八年,以至长辞人世,当更得一卷之诗,为第四卷,其诗境未知何如。然得自放于山颠水涯,则幼时之流连景光,览玩物华,意中有欲言而未能言,将如获故物,如履旧游焉,不亦既全其天矣乎?乙巳十一月陈衍石遗自叙于武昌寓庐。
石遗室诗集补遗·叙
余既写定三十年来所为诗,刻成三卷,其所未录者,尚存旧时钞本中,再择数十首,名曰补遗,亦山谷分诗文为内外集例也。
石遗室诗续集·叙
余老来静久思动,游走四方,续集诗未暇付梓者忽已八年。今年承海内友生寄助刻费,遂并他著作陆续刻之。惟诗多散佚,零星搜集,其年月前后,陈迹微茫,记忆不真而颠倒者甚多,亦有已刻而始觉其误者,惮于移改,遂复仍之。衰懒善忘,足一哂已。乙亥冬日,八十叟衍。
朱丝词·跋
慧情冶思,欲界天人。正使绝笔于斯,不妨与晚明诸公分席。若为之不已,将恐华鬘渐凋,身香浸减。耆卿、美成晚作皆尔,达者当有味斯言。戊戌,东湖庵主沈曾植记。
朱丝词·跋
余本不工词,又雅不喜为无题诗。少壮日偶有缠绵怫恻之隐,则量移于长短句,非必绝无好语,而举止生硬,不能烟视媚行,良用自憎。乙庵跋时,已绝笔十馀年,迄于今盖绝笔三十馀年矣。此卷久欲焚弃,以先室人写本,未之忍也。既而翻阅一及,则旧事历历上心。虽酸辛,尤足咀味,遂竟存之。著雍敦牂七月,石遗老人记。(录入:顾青翎)
郭钦沐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郭钦沐(1858~1909),号藻臣,官章彝。
清台湾府安平县(今台南安平)人。
原籍福建铜山(今福建东山),落款常题「东山」二字,以示不忘本。
郭氏通经史,擅画梅,又精于草书,为台南艺苑之佼佼者。
光绪十一年(1885)应嘉义知县罗建祥之聘入幕,佐理县务,颇有佳绩。
因清赋主张与刘铭传相左,遭撤职。
返乡后,于光绪十三年(1887)入安平协镇署担任岱龄之幕僚。
割台之初全家西渡厦门避难,时局稍定后,于明治二十九年(1896)四月返台。
明治三十年(1897)与当地文人蔡国琳同应台南知事矶贝静藏之聘,纂修《台南县志》。
后婉拒安平区长之职,转任英商海兴洋行主计,因郭氏善于筹画,使该行业务蒸蒸日上。
明治四十二年(1909)五月亲自携带现洋赴三嵌店发饷,途中因气候炎热,沐浴溪水受凉,返家后发烧兼下痢,后病情转剧,于五月二十九日病逝。
郭氏生前以市字卖画为主,作品不曾出版。
民国四十二年(1953)十一月《台南文化》三卷三期「史料丛辑」刊登〈藻臣遗录〉,内容多为简牍书信,同时有告示、联语、谷帐、药方之类,并无郭氏诗作。
南史于同期刊登〈郭藻臣先生之诗词〉收录诗两首,词一首。
后台南文史家卢嘉兴据郭氏现存书画,发表〈清末台湾绘梅的艺术家郭藻臣〉一文,又收录郭氏诗作七首,以下即根据前述资料编校。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洛(1863~1911),字淑程,号菊町,福建泉州人。
光绪四年(1878)随其父来台寓居艋舺旧街。
陈洛性好公义,多参与赈灾,为台北士绅所推崇。
为晚清副贡生,受刘铭传赏识,拔充西学堂教席。
割台初期,曾任保良总局董事,兼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
明治二十九年(1896)起,任总督府民政局事务嘱托,服公职四年,多所建言,后协助旧惯调查。
明治三十年(1897)授配绅章,翌年经理艋舺盐务支馆,复担任台北首次举办飨老典之副委员长。
明治三十二年(1899)任台北县参事、台北盐务总管主任。
陈洛思想以儒家为主,曾任卫生组合、士商公会、维新公会、天然足会、蕃情研究会、慈善音乐会发起人。
明治四十二年(1909)「瀛社」创社,陈洛为早期成员之一,常参与课题徵诗;亦曾参与日人所创之「玉山吟社」活动。
明治四十四年(1911)因病卒。
〖参考《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故陈洛氏之略历」,1911年4月30日,第三版;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林正三《瀛社社史之整理纂修与研究》,九十三年度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艺文补助文学类研究计画,2005年4月。
〗 今陈氏诗作乃自《台湾新报》、《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南菜园唱和集》、《江濒轩唱和集》、《竹风兰雨集》、《瑞桃斋诗话》等辑录编校。
(翁圣峰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7 【介绍】: 即任化邦。
清安徽蒙城人。
幼年家贫,父母早卒。
咸丰初,与叔父任乾起义,为捻军蓝旗将领,势力逐渐壮大。
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后,与张宗禹等推赖文光为首领。
同治五年,捻军分为东、西二支,与赖文光统率东捻军,曾在湖北安陆府尹隆河大破刘铭传军。
后在山东为李鸿章所破。
转战至赣榆,被叛徒刺死。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黄茂清(1868~1907),字植亭、植庭,台北人。
清光绪年间生员。
性纯孝,入泮后数年,曾入刘铭传所设西学堂就读,后为该学堂讲师。
明治二十八年(1895),出役艋舺保局,协助日方办理绥抚事务。
次年(1896)与日人水野遵,及台湾士人陈淑程、李石樵共组「玉山吟社」。
后又加入「淡社」、「瀛社」。
明治三十年(1897)拜命台北办务署雇员,同年授佩绅章。
明治卅三年(1900)补任大稻埕公学校教师,后担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
明治四十年(1907)秋八月病卒,年三十九。
〖参考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连雅堂〈台湾诗社记〉,《台湾诗荟》第二号,1924年3月;林正三《瀛社社史之整理纂修与研究》,九十三年度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艺文补助文学类研究计画,2005年4月;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
〗黄氏经常以「植亭」之名在《台湾日日新报》「文苑」栏选诗、评诗,又经常有诗作发表,在日治初台湾诗坛相当活跃。
《台湾列绅传》谓其诗「洗鍊清奇,优摩范陆之垒」。
生平无诗集刊行,以下据《台湾新报》、《台湾日日新报》、?山衣洲编《南菜园唱和集》、郑鹏云编《师友风义录》、王松著《台阳诗话》、馆森鸿与尾崎秀真合编《鸟松阁唱和集》、馆森鸿与宇野秋皋合编《竹风兰雨集》、加藤重任编《雪窗遗稿》、赖子清编《台湾诗醇》、陈汉光编《台湾诗录》等辑录编校。

人物简介

全台诗
王竹修(1865~1944),字养拙,号虚庵,又号逸叟。
台中人,光绪间生员。
〖参考连横《台湾诗荟》附录,作者简介。
〗其父因施九缎事件遭受牵连,光绪十六年(1890)王竹修自请代父受罪,然未获台湾巡抚刘铭传同意〖参考王竹修〈敬步紫蕉赠韵〉一诗自注云:「是时,余廿一,方遭施案所累」、「庚寅(1890)十一月,余自泉州到台北禀请代父受罪,刘爵抚(按:指刘铭传)不许。
」〗,致使生活困蹇穷愁。
日治后,王氏丧妻又患耳病,幸赖诸弟资助,始度过难关。
昭和四年(1929)创「东墩吟社」,并任社长,后因病力辞,与同宗王石鹏担任该社顾问。
王氏擅诗,与新化王则修、南投张达修并称「三修」,又因工于书法,与王石鹏、王则修并称「三王」。
除閒咏诗外,王竹修亦热衷击钵联吟与课题徵诗,连横《台湾诗荟》谓其著有《养拙诗钞》,未刊。
〖参考张淑玲《台湾南投地区传统诗研究》,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5月。
〗今王氏诗作据《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台湾文艺丛志》、《台湾诗报》、《诗报》、《南瀛诗选》等报刊合集辑录编校。
(向丽频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廷植(1869~1957),字培三,又字槐三,号祐槐,台北大稻埕人。
清贡生陈儒林长子,擅长诗文,光绪十五年(1889)由学政刘铭传取中秀才。
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割台,侍父避地本籍泉州同安。
未几归台,明治三十三年(1900)获颁绅章。
初设退一斋教授生徒,以训蒙为乐。
明治四十二年(1909)准设私塾培德书房讲授汉学。
大正二年(1913)应日人之请,任大稻埕公学校汉文教师,大正七年(1918)辞职。
陈廷植为台北「瀛社」创社(1909)社员,大正十二年(1923)应门生黄师樵建议,另组「聚奎吟社」,同时创「养性斋诗学研究会」,成员以其门生为主,时于陈氏宅中举办击钵吟会,与其他北部诗社「天籁吟社」、「淡北吟社」、「鸥社」(旅北同仁)、「萃英吟社」等组成五社联吟,时开雅集。
其诗作大都已佚失,今仅散见于各选集及日治时期报纸《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等徵诗专栏。
共 31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