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铭传

相关人物:共 31 位
共 31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张星锷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张星锷,中国清朝官员,四川峨嵋县人。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
选翰林院庶吉士。
加捐同知衔。
曾任福建嘉义县、晋江县知县。
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调任凤山县知县,后升署台湾府中路抚民理番同知。
后因缉捕盗匪无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六月遭刘铭传革职。
卸任后,张员状告台湾道刘璈「岁吞银五十万两」,为刘员丢官判刑主因之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901 【介绍】: 清安徽庐州人,字曙青。
行伍出身,从刘铭传镇压捻军。
光绪间擢至直隶提督。
二十年率军援朝驻牙山。
畏日军不敢战,绕道走平壤。
奉命总统援朝诸军。
日军来犯。
又尽弃粮械溃逃五百里,渡鸭绿江入国境始止。
夺职,定斩监候。
二十六年赦归。
岁余卒。

人物简介

全台诗
罗建祥(?
~?
),号星伯,广东顺德县监生。
知府衔试用同知。
光绪十年(1884)一月任恒春知县,十一年(1885)四月改任嘉义知县。
后以勘丈田亩不力,被认为矇混欺饰,漠视民命,废弛公事,以致声名狼藉,民怨沸腾,于十四年(1888)九月遭革职查办。
事详刘铭传刘壮肃公奏议》。
存诗七首,多见于唐景崧《诗畸》,今据以移录。
(吴福助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台湾彰化人,字荫堂。
光绪十年,应刘铭传之命募勇组成“栋军”,守台北狮球岭,屡败侵台法军。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自台北移守彰化。
后随唐景崧离台内渡。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五
罗大佑,字谷臣,江西德化人。同治辛未进士,历官台湾知府。有《粟园诗钞》。
全台诗
罗大佑(?
~1888),号谷臣,江西德化(今江西省九江县)人,清同治十年(1871)进士。
以知县即用,签掣福建。
因政声卓著,人称「罗青天」。
曾先后任永安、晋江知县。
光绪十三年(1887)春,台湾巡抚刘铭传檄调至台,委署台南府篆,顺道清丈彰化、嘉义二县清赋事。
时逢彰化不靖,南北道路多阻,罗大佑奉宪筹辨城防,以道理劝谕善良百姓,以严格法律收摄顽强人民,郡城因此得以安定。
光绪十四年(1888)二月,郡试,抱病校士;四月,卒于任上。
罗氏工诗,在台公馀,常与台湾道唐景崧及府城文人于府署内斐廷诗酒酬酢。
病逝后,门人林仲良将其遗稿辑为《栗园诗钞》,刊于福州,计古今体诗一百五十八首。
唐景崧在该书之跋文中谓其诗:「取法甚正,书味盎然,古体尤规矩准绳。
一切空疏者、嚣张者,涂择碎金零粉而无生气者,皆未足以语此。
盖学人之诗,寝馈于唐宋诸大家也深矣!
」民国七十一年(1982)侄孙罗其濡蒐集罗氏遗著,经黄典权、李国梁校对后,由台南市文献委员会刊印。
兹据此为底本,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
维基
罗大佑(1846年—1889年),清朝官员,号谷臣,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人。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赴福建以知县即用,历任建安、惠安、永安、晋江、闽县等知县。罗大佑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接替程起鹗,于台湾担任台南府知府。管辖约今台湾南部之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市全境及高雄市部份区域。该区域面积约为4500平方公里,也是当时台湾岛之汉人集中地所在之一。翌年,卒于任。清追赠太仆寺正卿。当地人民感其德,专建八角纪念亭一座,名“罗公亭”。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施菼(1848~1909),原名藻修,字悦秋,一字采生。
清彰化鹿港人。
光绪十二年(1886)因清丈田亩事,违逆知县李嘉棠;适逢施九缎起事抗官,受株连,被刘铭传革去廪生身份,并遭通缉,遂逃往泉州,改名菼。
光绪十九年(1893)中举。
乙未(1895)割台时,曾与士绅施仁思、庄士哲、吴德功于彰化白沙书院设筹防局,事败内渡。
于晋江衙口兴建「?玉山庄」。
曾兴洋学,参与创建泉州府立中学;办洋务,捐资漳厦铁路,并担任铁路协理之职。
生平颇有诗名,诗作大多已散佚。
近年施氏后裔施性山整理《?玉山庄联珠集》、《?玉山庄唱酬集》,收录施菼、施缉亭、施介予祖孙三代的楹联、诗稿,及与诗友间的唱和之作。
兹以《?玉山庄联珠集》所收施菼《慕慕庐庐集稿》诗八十首为底本,并参照洪繻《披晞集》、吴幅员《台湾诗钞》、陈汉光《台湾诗录》、赖子清《台海诗珠》编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平湖人,字龙威,号铁珊,又号艺舫。工诗词,曾与厉鹗唱和。有《兰玉堂诗文集》、《红兰阁词》。
晚晴簃诗汇·卷八十七
张云锦,字龙威,号铁珊,又号艺舫,平湖人。有《兰玉堂集》。
全台诗
张云锦(?
~?
),字绮年,安徽合肥人。
著有《顺所然斋诗集》。
刘铭传驻台之时,尝开山抚番。
光绪十四年(1888)刘铭传议讨宜兰,调福建兵舰,亲自督全军驻苏澳,相持二个月,颇为瘴毒所苦,乃班师,以镇海前营戍之。
时张云锦随之,赋苏澳从军诗七首以记其事〖参考连横《台湾诗乘》。〗。
诗见连横《台湾诗乘》,今据以移录。
(吴福助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梁成楠(?
~?
),字子嘉,号钝庵,清广东三水诸生。
少怀才负气,应制科时因得罪有司,离乡出走;遍游长江中下游,曾于吴、楚一带担任幕客。
厌刑名、钱谷之俗,后东渡来台。
居台十馀年(约1885~1895),入巡抚刘铭传幕下,并在中部统领林朝栋军队担任书记,掌理开山抚番之相关文书,深得刘铭传器重。
光绪十二年(1886)负责东势角抚垦事宜,亲自走访各番社,询问民众疾苦,并纳番女为妾,甚得当地住民爱戴。
光绪十三年(1887)安抚万社番民,并有意开发卓兰一带,置产台湾。
乙未(1895)割台,委署彰化县令;未几,日军至,携妾从刘永福内渡,在台之家产尽失。
日治后,再度来台,寓居雾峰林家;曾走访鹿港洪繻,以诗唱和,相谈甚欢。
后因在台不得志,郁郁离去,客死于香江。
洪繻《寄鹤斋诗话》评云:「钝庵诗法,盖由昌黎入手而上溯杜公,旁及苏、黄也;故健而峭,宗派甚正。」。
近人李渔叔认为梁成楠诗,即境抒思,吐词真切,能摒除浮词伪语,有清明亢爽情致。
兹以连横《台湾诗荟》收录梁氏六十八首诗为底本,参照洪繻《寄鹤斋诗话》、许铁峰《铁峰诗话》、郑鹏云《师友风义录》、赖子清《台湾诗醇》、陈汉光《台湾诗录》等编校。
章高元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安徽合肥人,字鼎臣。
入淮军为将校。
光绪十年从刘铭传防守台湾,击退进犯基隆之法军,授总兵。
甲午之战,以辽东盖平失守夺职。
后驻青岛,被来袭之德军所俘,旋脱归。
官至重庆镇总兵。
卒年七十一。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黄玉阶(1850~1918),字蓂华,别号瀛洲散人,清彰化县大肚堡五汊港(今台中县梧栖镇)人。
自幼从黄邦习汉学,继从李清机学中医。
光绪元年(1875)初开门户,乞药者甚众,翌年开始执业。
光绪八年(1882)迁居台北大稻埕,行医济世,并倡设「普愿社」,宣讲佛教宗旨,不久迁居台北城内。
光绪十年(1884)清法战争事起,协助巡抚刘铭传募勇抵禦法军侵台有功,获颁五品军功衔。
是时淡北一带霍乱蔓延,居民死亡无数,黄氏精配丸散,到各庄诊治,并撰《疗养新方》一卷,阐述防治风土疫疠之法。
1895年,割台事起,台北地区霍乱复炽,复著《霍乱吊脚痧医书》分送全台,并舍药施救。
明治二十九年(1896),鼠疫(百斯笃)、斑痧症相继发生,黄氏施医济药,再著《疙瘩瘟治法新编》,遍赠全岛藉以防治。
明治三十年(1897)获台湾总督府颁发汉医师执照,为日治时期台人领有此證照之首例。
除医术卓越外,黄玉阶亦为宗教领袖,任台湾斋教三大派之先天道最高领导人「顶航」,积极整顿教务,创建「至善堂」会所和「普愿社」讲堂,并整合其他佛道宗教团体,戮力于移风易俗、教化社会。
同年受赐绅章,并宣导放足断发,陆续倡立「台北天然足会」、「断发不改装会」等,并皆担任会长。
明治三十二年(1899)起先后担任任大稻埕区长、监狱教诲师、大龙峒区长。
大正五年(1916)获颁蓝绶褒章。
1918年因糖尿病去世,享年六十九。
〖参考《汉文台湾日日新报》,「黄玉阶先生略传」,1911年2月18日,第二版;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页1;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页596至597;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5月,页923。
〗黄氏目前可见诗作无多,多发表于《台湾日日新报》与《汉文台湾日日新报》之「瀛社诗坛」、「艺苑」、「词林」专栏,另有部分诗作散见于《网溪诗集》、《鸟松阁唱和集》、《寿星集》、《海上唱和集》等,今即据此辑录编校。
(廖振富、张明权撰)
共 31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