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大櫆

相关人物:共 12 位
共 16 首上一页 第 2 页
忆昔去家三千里,未有交游托燕市。
当时独闻刘海峰,每把清尊说吾子。
尊府多年为贵臣,君才气更凌青云。
会稽禹穴华岳顶,胸中万里千嶙峋。
归来风月澹襟抱,势去金貂非等伦。
君爱朋交重圭璧,不恤家空徒四壁。
壮士论心天地閒,往往狂歌同落魄。
去君远下沧江烟,醉卧白云天上船。
西风落叶东流水,挢首南鸿思北燕。
新知强对伤怀抱,未若平生故交好。
海峰老隔黄山云,见子依燃蓟门道。
雄才应勒万里勋,收身岂厌五湖岛。
但愿为龙我作云,对子玉颜长不老。
千里淮南云水昏,几人流落怜王孙。
平生志意讵如此,离绪茫茫何可论。
登楼怀刘三耕南 清 · 姚范
七言绝句
水烟寥廓数峰青,何处孤鸿入杳冥。
一夜梅花江上落,天涯曾向笛中听。
春风六载绕庭轩,才笔真如万马奔。
一第艰难吾未信,安排煮酒贺秋元。
忆王母(1) 晚清 · 费墨娟
七言绝句
昏昏残月夜三更,倚枕微吟梦不成。
太息阿婆何处去2,耳边犹听唤儿声3。
注:(1) 王母:这里指祖母。《礼记曲礼下》:“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南史宋临川烈武王道规传》:“岂得以荒耄之王母,等行路之深雠。”清刘大櫆《乡饮大宾金君传》:“﹝君﹞尝以王母葬地不吉,遂极青鸟之书,卒得改葬如吉卜。” (2) 太息:长叹;深深地叹息。《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 儿:在这里是对幼小晚辈的泛称。这句是说耳边似乎还听到祖母呼唤我的声音。
沈侯作诗究声病,此事唐人意转盛。
拥鼻浩浩讽洪流,风度才情交相映。
梁公岂得不传传,造诣动与古人竞。
绝代稼轩豪放词,纷纷羸尪那得咏。
元气淋漓推公能,叔世高吟堪矫正。
南渡英雄敌曹刘,北望抚髀时难更。
响遏行云弥六合,唾壶击碎讵委命?
末路转以才人鸣,千古一例资谈柄。
弥天悲愤藉谁宣,泣下数行为公庆。
固知声音能入人,感物翻生桑梓敬。
海峰论文重诵哦,因声求气入幽夐(桐城派倡“因声求气”之说。据长老所传,刘大櫆绝丰伟,日取古人之文,纵声读之。以为学文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则思过半矣。)
此意惜抱殊广之,法门不二自作圣
湘乡画像礼惜翁,雄伟深远得还并
先正遗法嬗后学,公其承之抑天性
从来声音与政通,理乱何知觇气横。
方今大圜厄阳九,举世滔滔滑欲迸。
礼崩乐坏为物役,簠簋不饬孰自镜?
乱世之音怨以怒,桑间濮上征乖政。
一扫淫哇岂无时,颓风当挽角弓劲。
公力倡之吾其从,黄钟大吕终当令。
⑴ 姚鼐虽患气羸,然亦不废哦诵,但抑其声使之下耳。以为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⑵ 曾国藩亟许于姚鼐,至列之《圣哲画像记》,以为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启之也。承姚鼐绪论,曾亦认为学古人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慨;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
⑶ 梁老语余,抗战时曾就读安徽二临中,其时该校设置黄甲山区,任教者多桐城派文人。
一孚仲青往金陵访耕南三丈消息 清末近现代初 · 王再咸
七言律诗
域中前辈尽颓颜,混迹刘伶尚闭关。
孤艇著书江水上,百年阅世酒杯间。
天边落木流扬子,秋尽寒云出蒋山。
若忆园亭旧游钓,挂帆明月共君还。
共 16 首上一页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