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任熊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任薰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5—1893 【介绍】: 清浙江萧山人,字阜长、舜琴。
任熊弟。
绘画与兄同取法陈洪绶,尤工花鸟、翎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40—1896 【介绍】: 清浙江绍兴人,原名润,字小楼,后改伯年。
幼时在家学画。
十四岁至上海,入扇庄为学徒。
曾冒任熊名绘扇出售,为所见,即收为弟子。
一度为岁荒被迫参加太平军,在军中掌旗。
后在上海卖画。
工于人物花鸟,尤喜用民间传说为题材。
所作不仅能得陈洪绶、八大山人、华岩等之长,且能突破传统,成为“海派”大师。
词学图录
任伯年(1840-1896) 初名润,字小楼,后改字伯年。
绍兴人。
少承家学,日以楮墨自乐。
擅花鸟,重写生,兼工人物,尤精肖像画,浅描淡染,笔墨简而传神,近陈洪绶。
年未及壮已名重大江南北。
任熊、任薰,任预合称"四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49—1834 【介绍】: 清蒙古正黄旗人,卓特氏,字松岩。
由翻译进士授礼部主事。
嘉道间四任吉林将军。
于双城堡、伯都讷移民屯垦,成边方繁庶之区。
官至东阁大学士、内大臣。
卒谥文诚。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儿玉源太郎(1852~1906),号藤园主人。
嘉永五年(1852年)生于山口县周防国德山,年少便加入军队,参与各地征战,一生军功卓著。
明治二十五年(1892年),任陆军次官。
儿玉与台湾的接触,则在日本帝国佔领台湾之际,设立了「台湾事务局」以主管全岛,儿玉源太郎出任军事部委员开始。
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桂太郎被任命为台湾第二任总督,但同年便辞去此职,当时曾推荐儿玉源太郎继任第三任台湾总督,但建议后来未被采纳。
  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儿玉晋升为陆军中将,两年后递补为第三师团长,同年出任为台湾第四任总督。
儿玉一方面担任台湾总督,一方面也在日本中央身兼数职。
从1900年起,到1902年止,曾历任伊藤博文、桂太郎两内阁的陆相。
1903年七月担任内相一职,并兼任文相。
同年九月解除文相兼职,十月时为就任参谋部长,再卸内相之职。
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之时,儿玉任大本营参谋次长兼兵站总监之职,同年并晋升陆军大将之职,以满州军总参谋长之身分出征。
1905年,担任辽东守备军司令官代理,复员以后,担任参谋本部次长代理。
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被任命为参谋总长之后,乃卸下台湾总督之职,卸职三个月后便告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大抵而言,儿玉担任台湾总督的期间虽长,但由上述可知,其在中央兼职既多,且又参与日俄战争,就可知其实际在台时间并不长久。
因此,对于统治台湾的要务,多半仰赖当时民政局长后藤新平〖以上所述参见黄昭堂著、黄英哲译《台湾总督府》(台北:前卫出版社,1995),页75、页82、页84。〗。
虽然如此,在文学、文化方面,透过以下措施,仍然可见儿玉企图安抚笼络台人之积极用心:如其于明治三十二年(1899)至1900年间,陆续在台北、彰化、台南、凤山等地举办「飨老典」活动,曾出版有《庆飨老典录》;另,1899年,也于其设在古亭区之别墅「南菜园」邀宴台湾诗人,相关吟咏作品辑为《南菜园唱和集》;以及1900年在台北所举办「扬文会」,更意在网罗全台俊杰之才,使文人学士发表策议以聿赞国家文明之化,次年总督府便编辑出版《扬文会策议》。
(黄美娥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秀水人,字梦泉,号吉甫,又号蝶生。
性耽书画,工花卉,精篆刻,苍秀得古法。
与张子祥、任渭长称沪上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3—1901 【介绍】: 清浙江萧山人,字立凡。
任熊子。
善画人物、山水、花鸟。
性疏懒落拓,非极贫至窘不画,亦不肯通幅完好。
亦善刻印。

人物简介

简介
段祺瑞(1865.3.6-1936.11.2),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今安徽省合肥市)人。
中华民国时期皖系军阀首领,号称“北洋之虎”,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
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
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
号称“六不总理”,曾四任总理,四任陆军总长,一任参谋总长,一任国家元首。
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
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
王焕文 朝代:清末

人物简介

维基
王焕文(1882年—?
),字绍文,江西东乡人,清朝及中华民国医生。
清朝光绪8年(1882年),王焕文出生。
光绪28年6月(1902年),作为江西官费生到日本留学。
日本明治37年(1904年)入东京药学专门学校(今东京药科大学的前身),明治40年1月(光绪33年,1907年)毕业。
随即作为选科生入东京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药科学习,修制药化学和药物分析专业,师从日本药学会会长、医化学教室教授长井长义博士。
同年11月,经长井长义介绍,王焕文成为日本药学会的正式会员。
王焕文准备在中国留学生中创办药学会,获得了东京帝国大学及东京周边地区的学校如东京药学专门学校、千叶医科大学的药科留学生的支持。
1907年秋,王焕文作为召集人酝酿创建中国药学会。
光绪34 年(1908年)夏,王焕文归国探亲,转赴北京郊区采集矿物“硵子”(即碳酸钠)及药用真菌“茯苓”标本。
同年秋,经一年多筹备后,王焕文向27位创会成员发出邀请,在东京水道桥明乐园(疑为“后乐园”之误)的一家中华料理店召开了中华药学会(中国药学会的前身)成立大会。
27位创始会员中,与会者有20位,其余7位未能到会。
会上,王焕文当选该会第一任会长。
当时,王焕文仍为东京帝国大学医化学教室选科生,但最晚在11月已经转居东京本乡区森川新坂町1丁目374番地。
明治42年(1909年)1月16日,王焕文在日本药学会每月例会上口头发表了学术论文《关于中国北部产天然碳酸钠》。
这应当是中国学者最早发表的中药科研成果。
该文后来以《关于中国产天然碳酸钠》为题,刊登于1909年10月26日出版的日本《药学杂志》第332号。
同年4月10日至11日,王焕文出席了第29届日本药学会年会,11日在学术演说会上口头发表了学术论文《茯苓的化学分析》论文。
该文后来以《关于茯苓的成分》为题刊登在1909年5月26日出版的日本《药学杂志》第327号,这是中国学者最早正式发表的中药科研论文。
留学结业后,明治42年(宣统元年,1909年)5月王焕文归国,获清政府颁发留学证书“东字第316号”(加编考字第29号)。
同年7月,他向日本药学会报告的在中国的通讯地址为北京顺治门内西单牌楼旧刑部街江右王宅,到1922年他一直住在这里。
民国9年(1920年),王焕文任北洋政府内务部北京卫生试验所所长,并且在该所举办的第4届中华药学会年会上再度当选为第四任会长。
1923年,他迁居北京顺治门外魏染胡同31号。
民国15年(1926年)11月7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五届中华药学会年会上,王焕文当选中华药学会北京评议员。
1930年,任天津市卫生局技正。
1935年后,任天津市政府秘书。
1940年代退休,返回北平魏染胡同31号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