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啸父

相关人物:共 38 位
共 3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晋僧。
冀州人
少游汧陇,长历荆雍。
妙通大乘,兼善数论。
撰有《人物始义论》。
孙岳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冀州人
强干有才用。
仕后唐,历府卫右职。
明宗天成中,为颖、耀二州刺史,阆州团练使,所至称治。
后以言秦王从荣恣横之祸,为康义诚所不悦,被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僧。京兆人。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隐于泰山西北金舆谷之昆仑山,大起殿舍,闻而造者百有余人。前秦主苻坚、南燕主慕容德、后秦主姚兴等并皆致礼。年八十五,卒于山中。
全晋文
僧朗,京兆人。后赵末居太山,寻移山西北之金舆谷。世称朗公谷,前燕慕容隽、慕容炜、秦苻坚、后燕慕容垂、南燕慕容德、魏道武、晋孝武皆尊礼之,卒年八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京兆人。少游方。往来关中。以讲演自任。尝与同辈赴请。至中途忽曰。君等衣物留寺中今被窃矣。急归逐之可免也。众如其言果免。居太山与隐士张忠游。忠卒徙太山西北之金舆谷昆崙山。学者造焉。符坚每致䞋施。其后汰僧。独以朗道行著称不入𢯱括之例。山素多虎害。自此亦屏绝云。客至多寡。贵贱皆前知之。辄使弟子豫治具。寿八十五殁。 时有支僧敦者。善经论。通大乘。著人物始义论行世。
神僧传·卷第二
释僧朗。未详其氏族。京兆人也。少而游方。问道长安还关中。专当讲说尝与数人。同共赴请。行至中途忽告同辈。曰君等寺中衣物似有窃者。如言即返。果有盗焉。后于金舆谷昆崙山中别立精舍。创筑房室。内外屋宇数十馀区。闻风而造者百有馀人。朗孜孜训诱劳不告倦。秦王符坚钦其德素遣。使䞋遗。坚后沙汰众僧。乃别诏曰。朗法师戒德冰霜学徒清秀。昆崙一山不在杖例。谷中旧有虎灾。人常执杖结群而行。及朗居之猛兽归伏。晨行夜往道俗无滞。百姓咨嗟称善无极。故至今呼为朗公谷。凡有来诣朗者人数多少。未至一日辄已逆知。使弟子为具饮食。必如言果至。咸叹有预见之明矣。后卒于山中。春秋八十有五。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竺僧朗。
京兆人也。
少而游方问道。
长还关中专当讲说。
尝与数人同共赴请。
行至中途忽告同辈曰。
君等寺中衣物似有窃者。
如言即反果有盗焉。
由其相语故得无失。
朗常蔬食布衣。
志耽人外。
以伪秦苻健皇始元年。
移卜泰山。
与隐士张忠为林下之契。
每共游处。
忠后为符坚所徵。
行至华阴山而卒。
朗乃于金舆谷昆崙山中。
别立精舍。
犹是泰山西北之一岩也。
峰岫高险水石宏壮。
朗创筑房室制穷山美。
内外屋宇数十馀区闻风而造者百有馀人。
朗孜孜训诱劳不告倦。
秦主符坚钦其德素遣使徵请。
朗同辞老疾乃止。
于是月月修书。
䞋遗。
坚后沙汰众僧。
乃别诏曰。
朗法师戒德冰霜学徒清秀。
昆崙一山不在搜例。
及后秦姚兴亦佳叹重。
燕主慕容德钦朗名行。
假号东齐王。
给以二县租税。
朗让王而取租税为兴福业。
晋孝武致书遗。
魏主拓跋圭亦送书致物。
其为时人所敬如此。
此谷中旧多虎灾。
常执仗结群而行。
及朗居之猛兽归伏。
晨行夜往道俗无滞。
百姓咨嗟称善无极。
故奉高人至今。
犹呼金舆谷为朗公谷也。
凡有来诣朗者。
人数多少未至一日辄以逆知。
使弟子为具饮食。
必如言果至。
莫不叹其有预见之明矣。
后卒于山中。
春秋八十有五。
时泰山复有支僧敦者。
冀州人
少游汧陇长历荆雍。
妙通大乘兼善数论。
著人物始义论。
亦行于世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金冀州人,字仲显。
博学能诗。
海陵王正隆五年进士。
调诸城主簿。
世宗末年,被选为皇太孙(章宗)侍读。
章宗时累官安武军节度使。
使宋回,欲献所得金银,未及上而卒。
妻傅氏言之,帝不受,乃用以置学田。
赵博文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冀州人
赵涓子。
世业儒、喜丹青,尤工士女兔犬,无世俗形似之习。
赵博宣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冀州人
赵涓子。
登进士第。
文章俊拔,性率嗜酒。
陈许节度使曲环辟为从事,后权知舞阳县事。
宾筵之间,傲忽少检,环不能容。
时朝廷方讨淮、蔡,遂诬奏博宣受吴少诚赂为反间,又妄说国家休咎,诏令杖四十,流康州。
人皆以为枉。

人物简介

中州集
仲显,字伯达,冀州人
家世寒微,其母有贤行,教伯达读书。
国初赋学,家有类书名节事者,新出价数十金,大家儿有得之者,辄私藏之。
母为伯达买此书,撙衣节食,累年而后致。
戒伯达言:此书当置学舍中,必使同业者皆得观,少有靳固,吾即焚之矣。
伯达,正隆五年进士。
明昌初,授武安军节度使,乡人荣之。
云、朔用兵,伯达奉使江左还,献赐币以佐军,未报而伯达死。
章庙诏以所献还其家,夫人傅氏曰:此非吾夫意。
复上之,有司不听。
夫人付之州学,买上田二千亩,有奇以赡生徒。
故相马琪德玉时判州事,闻于朝,赐号成德夫人。
伯达二子,铎字宣叔,钧字和叔,俱有名于时。
宣叔为諌官,諌章庙元妃李氏出细微,不应上僣,有累圣德。
又其兄弟恃宠纳赂,将有杨国忠之祸,坐谤讪除名,宣叔布衣还乡里。
傅夫人临终敕宣叔曰,汝以忧国爱君,故极言直諌,天子明圣,特暂有所蔽,计他日必复起汝。
前事须再言,勿有所顾藉也。
墓碑不之载,故表出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出姚氏。羌人也。年十六。师事安公。以精律有名。而三藏皆究其要。一时流辈推尊之。游蜀。刺史毛璩设中食。翼得谷于食中先啖之。璩以不辜信施加敬。后饷米千石。翼为分遗诸刹焉。安公在檀溪。长沙太守滕含方。于江陵舍宅为寺。从安乞僧领住持事。安曰。非翼不可。即今长沙寺是也。后又避难上明立寺。还江陵。复脩长沙寺。遂感金刚舍利于斋座。伐木洞庭之君山。而梦神随喜。太元十九年二月八日。忽光发城北。白马寺僧驰至见像。不能举。翼因得舁之以归。盖翼平昔之所恳求而致之也。视其旁有梵书曰。某年月日。阿怒王造。翼年八十。于像前泊然而化。同时有僧卫。学业甚著。为殷仲堪所重。
神僧传·卷第二
释昙翼。姓姚氏。羌人也。年十六出家。事安公为师。在檀溪寺。晋长沙太守滕舍之于江陵舍宅为寺。告安求一僧为总领。安谓翼曰。荆楚士庶始欲师宗。成其化者非尔而谁。翼遂杖锡南征缔搆寺宇。后至贼越逸侵掠汉南。江陵阖境避难上明。翼又于彼立寺。群寇既荡。复还江陵。修复长沙寺。丹诚祈请遂感舍利。盛以金瓶置于斋座。翼乃顶礼立誓曰。若必是金刚馀阴愿放光明。至乎中夜有五色光彩从。瓶渐出照满一堂。举众惊嗟莫不挹翼神感后。入巴陵君山伐木。值白蛇数十卧遮行辙。翼退还所住。乃谓山神曰。吾造寺伐材幸愿共为功德。夜即梦见神人。告翼曰。法师既为三宝须用特相随喜。但莫令馀人妄有所伐。明日更往路甚清夷。于是伐木沿流而下。其中伐人不免私窃。还至寺上翼材已毕。馀人所私之者悉为官所取。其诚感如此。翼常叹寺立僧足而形像尚少。阿育王所造容仪神瑞。皆多布在诸方。何其无感不能招致。乃专精恳恻请求诚应。晋太元十九年甲午之岁二月八日。忽有一像现于城北。光相冲天。时白马寺僧众先往迎接。不能令动。翼乃往祇礼。谓众人曰。当时阿育王像降我长沙寺焉。即令弟子三人捧接。飘然而起。迎还本寺。道俗奔赴车马轰填。后罽宾禅师僧伽难陀。从蜀下入寺礼拜。见像光上有梵字。便曰。是阿育王像。何时来此。时人闻者方知翼之不谬。年八十二而终。终日像圆光奄然灵化。莫知所之。道俗咸谓翼之通感焉。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释昙翼。
姓姚。
羌人也。
或云冀州人
年十六出家。
事安公为师。
少以律行见称。
学通三藏为门人所推。
经游蜀郡。
刺史毛璩深重之为设中食躬自瞻奉。
见翼于饭中得一粒谷先取食之。
璩密以敬异。
知必不孤信施。
得后饷米千斛。
翼受而分施。
翼尝随安在檀溪寺。
晋长沙太守腾含。
于江陵舍宅为寺。
告安求一僧为纲领。
安谓翼曰。
荆楚士庶始欲师宗。
成其化者非尔而谁。
翼遂杖锡南征缔构寺宇。
即长沙寺是也。
后互贼越逸侵掠汉南。
江陵阖境避难上明。
翼又于彼立寺。
群寇既荡复还江陵。
修复长沙寺。
丹诚祈请遂感舍利。
盛以金瓶置于斋座。
翼乃顶礼立誓曰。
若必是金刚馀荫愿放光明。
至乎中夜有五色光。
彩从瓶渐出照满一堂。
举众惊嗟莫不以翼神感。
当于尔时虽复富兰等见亦回伪归真也。
后入巴陵君山伐木。
山海经所谓洞庭山也。
山上有穴通吴之苞山。
山既灵异人甚惮之。
翼率人入山。
路值白蛇数十卧遮行辙。
翼退还所住。
遥请山灵为其礼忏。
乃谓神曰。
吾造寺伐材幸愿共为功德。
夜即梦见神人告翼曰。
法师既为三宝须用。
特相随喜。
但莫令馀人妄有所伐。
明日更往路甚清夷。
于是伐木沿流而下。
其中伐人不免私窃。
还至寺上翼材已毕。
馀人所私之者悉为官所取。
其诚感如此。
翼常叹。
寺立僧足。
而形像尚少。
阿育王所造容仪神瑞皆多布在诸方。
何其无感不能招致。
乃专精恳恻请求诚应。
以晋太元十九年甲午之岁二月八日。
忽有一像现于城北。
光相冲天。
时白马寺僧众先往迎接不能令动。
翼乃往祇礼。
谓众人曰。
当是阿育王像降我长沙寺焉。
即令弟子三人捧接。
飘然而起迎还本寺。
道俗奔赴车马轰填。
后罽宾禅师僧伽难陀。
从蜀下入寺礼拜。
见像光上有梵字。
便曰。
是阿育王像。
何时来此。
时人闻者方知翼之不谬年八十二而终。
终日像圆光奄然灵化。
莫知所之。
道俗咸谓翼之通感焉。
时长沙寺复有僧卫沙门。
学业甚著为殷仲堪所重。
尤善十住。
乃为之注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姚。羌人。年十六出家。事安公为师。少以律行见称。学通三藏。经游蜀郡。刺史毛璩深重之。为设中食。躬自瞻奉。见翼于饭中得谷一粒。先取食之。璩密以敬异。知必不辜信施。后饷千斛。翼受而分施。翼尝杖锡南征。缔构寺宇。后互贼越逸。侵掠汉南。江陵阖境。避难上明。翼还江陵。修复长沙寺。丹诚祈请。遂感舍利。盛以金瓶。置于斋座。至乎中夜。有五色光彩。从瓶渐出。照满一堂。举众惊嗟。莫不挹翼神感。后入巴陵君山伐木。山上有穴。通吴之苞山。山既灵异。人甚惮之。翼率人入出。路值白蛇数十。卧遮行辙。翼退还所住。遥请山灵。为其礼忏。乃谓神曰。吾造寺伐材。愿共为功德。夜即梦见神人告翼曰。法师既为三宝须用。特相随喜。但莫令馀人妄有所伐。明日更往。路甚清夷。于是伐木。沿流而下。翼常叹。寺立僧足。而形像尚少。阿育王所造。容仪神瑞。皆布在诸方。何其无感。不能招致。乃专精恳恻。请求诚应。以晋太元十九年甲午之岁。二月八日。忽有一像。现于城北。光相冲天。时白马寺僧众。先往迎接。不能令动。翼乃往祗礼谓曰。当是阿育王像。降我长沙寺焉。即令弟子三人捧接。飘然而起。迎还本寺。道俗奔赴。车马轰填。后罽宾禅师僧伽难陀。从蜀下入寺礼拜。见像光上有梵字。便曰。是阿育王像。翼年八十二而终。终日。像圆光。奄然灵化。莫知所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4—1071 【介绍】: 宋冀州人,字诚之。
真宗景德二年进士。
为安肃军判官。
屡荐为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
西边兵事起,以天章阁待制为陕西都转运使。
元昊求款附,存建言息兵役,反对攻讨。
后入知开封府。
王则起事,坐失察降知汀州。
又坐事夺职知池州,徙郴州。
久之复职,以吏部侍郎致仕。
卒谥恭安。
全宋诗
张存(九八四~一○七一),字诚之,冀州(今河北冀县)人。真宗景德二年(一○○五)进士,为安肃军判官。天禧末,官殿中侍御史。仁宗康定元年(一○四○)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庆历二年(一○四二),由知成德军徙为河北转运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六)。嘉祐二年(一○五七),以吏部侍郎致仕。神宗熙宁四年卒,年八十八。谥恭安(《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一一司马光《张恭拨公存墓志铭》)。《宋史》卷三二○有传。
全宋文·卷三三○
张存(九八四——一○七一),字诚之,冀州(治今河北枣强东北)人。景德二年举进士。历蜀州、赵州司理,迁安肃军判官。天禧中,中身言书判科,改著作佐郎,知大名府朝城县,历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户部度支副使,陕西都转运使,知延州、泽州、成德军。入知开封府,降知汀州,夺职知池州,徙郴州。以吏部侍郎致仕,累迁礼部尚书。熙宁四年三月卒,年八十八,谥恭安。事迹详司马光《礼部尚书张公墓志铭》(《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七七),《宋史》卷三二○有传。
释慧睿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十二
慧睿,冀州人,游历诸国,还憩卢山。
入关,受什公咨禀,后适京师,住乌衣寺,元嘉中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冀州人
史失其氏。
少出家。
以精苦称。
游方至蜀。
为盗所略。
使牧羊野。
中有商客。
见而异焉。
问三藏义。
无不综达。
于是为出金。
赎法服还著之。
西游至南天竺。
凡音译训诂。
无不通。
还馆庐山。
闻什公在关中。
抠衣往受业焉。
晚居建邺乌衣寺讲授。
学者如云。
彭城王义康。
请以为师。
睿苦辞三返。
然后许。
王要睿至其第。
授戒法。
睿曰。
礼闻来学。
未闻往教。
王大愧服。
诣座下。
施之貂裘。
直三十万。
睿以坐而未尝御。
谢灵运每从睿问经奇字。
为著十四音训。
序以条列梵汉旨义。
元嘉中没。
寿八十五。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慧睿。
冀州人
少出家执节精峻。
常游方而学经。
行蜀之西界为人所抄掠。
常使牧羊。
有商客信敬者。
见而异之。
疑是沙门。
请问经义无不综达。
商人即以金赎之。
既还袭染衣。
笃学弥至。
游历诸国。
乃至南天竺界。
音译诰训殊方异义无不必晓。
后还憩庐山。
俄又入关从什公咨禀。
后适京师止乌衣寺讲说众经。
皆思彻言表理契环中。
宋大将军彭城王义康请以为师。
再三乃许。
王请入第受戒。
睿曰。
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康大以为愧。
乃入寺虔礼祇奉戒法。
后以貂裘奉睿。
睿不著常坐之。
王密令左右求买酬三十万。
睿曰。
虽非所服既大王所施。
聊为从用耳。
陈郡谢灵运笃好佛理。
殊俗之音多所达解。
乃咨睿以经中诸字并众音异旨。
于是著十四音训叙。
条列梵汉。
昭然可了。
使文字有据焉。
睿以宋元嘉中卒。
春秋八十有五矣。
共 3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