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袁黄

相关人物:共 12 位
共 1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八
杞山字无考世居嘉兴之陶庄(后析嘉善)豪侠好义与黄子澄谋匡复事露出逃行至吴江北门作绝命词行吟数四自投于河有居民吴贵三者援而出之吴亦好义询得其状破家相容得免其四世孙即了凡袁黄也杞山神于卜有陶庄人胡浚字元海尝从之学其母即杞山之姑也二人同游金陵提点姚一山偶失金杯酷责其徒二人怜之占得剥之颐告之曰金在土中汝从西北隅掘下五寸则得矣如其言果得杯永乐八年一山荐二人于朝杞山称疾不行为胡卜之得乾之五女杞山曰五属君升阳在四子命又午也其有锡名之庆乎胡曰吾直壬午为水水而午者子之冲也果锡名必不离水杞山曰非徒然也四为渊又值升阳而五居渊上渊而大者乎以草莽之臣践五位终非吉兆五为火丁者壬之合也遇火则危矣胡至京卜无不验授钦天监漏刻博士赐名奫杞山闻之曰验矣死不远矣时上新作殿命胡卜之布算讫曰某月某日午时当燬上怒囚之以待至期胡倩狱卒觇视返报曰午过矣无火胡服毒午时正三刻殿果焚上急召之则死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3—1533 【介绍】: 明广东南海人,字天祐,号可兰。幼好学能文。弘治中袭世职为广州卫指挥使,正德中擢副总兵,镇守广西,进署都督佥事,督沈希仪等镇压瑶、壮各族起事。善驭军,能与下同甘苦。性好书,每载以随,军暇常延儒生讲论。
全粤诗·卷二○六
张祐(?
— 一五三二),字天祐。
广州人。
明孝宗弘治间袭世职为广州右卫指挥使。
武宗正德二年(一五〇七)擢署都指挥佥事,守备德庆泷水。
总督林廷选引为中军,守备惠州、潮州。
迁广西右参将,分守柳州、庆远
以讨府江寇有功,擢副总兵,镇守广西,寻进署都督佥事。
以平古田徭、僮之乱,进署都督同知。
世宗嘉靖十一年,奉命平高州之乱,忽得危疾而卒。
明史》卷一六六、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七有传。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十九
浩然,字希孟,号象岩,嘉善诸生。
师同邑袁了凡钱御泠国变后高卧村野留意星卜之学所居一室惟蓍草瓷垆酒瓢诗簏而巳私谥仁节

人物简介

维基
叶重第(1558年—1599),字道及,号振斋,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人,民籍。
袁黄同为杨贞复门生。
万历四年(1576年)丙子科应天乡试三十五名,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会试十五名,登三甲第五十四名。
刑部观政,授浙江山阴县知县,未赴任。。
补玉田县知县,擢工部主事,升员外郎,二十六年十二月升贵州按察司提学佥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会。
云谷其号也。
嘉善怀氏子。
二十受具。
修天台小止观。
往郡之天宁。
问所修何如于法舟济公。
公曰。
夫学以悟心为主。
止观之要。
不离身心气息。
何能脱然。
子之所修。
流于下乘矣。
因示以旨要。
师力究之。
一日受食。
食尽而不知。
碗忽堕地。
猛然有省。
恍如梦觉。
公与印可。
自是韬晦丛林。
陆沉贱役。
阅镡津集。
见明教翁护法深心制行立愿。
欲少似之。
顶戴礼诵。
至终夕不寐。
入京。
寓天界毗卢阁下。
精进行道。
尝入定数日不起。
三年人无知者。
复爱栖霞幽深。
结庵于千佛岭下。
始为陆五台公见知。
时栖霞久废。
陆公矢兴复之愿。
请师住持。
师举嵩山善公应命。
移居山最深处。
曰。
天开岩吊影如初。
一时宰官居士。
因陆公开导。
多造岩参。
请师一见。
即问。
日用事无论贵贱僧俗。
入室略无寒温。
必展蒲团于地。
令其端坐。
返观甚至。
终日竟夜无一语。
临别必叮咛曰。
人命无尝无空过日。
再见。
必问别后用心何如。
故荒唐者。
茫无以应。
即欲见亦不敢近。
以慈愈切而规益重。
虽无门庭施设。
使见者望崖。
不寒而慄然。
师一以等心相摄。
从来接人。
软语低声。
一味平怀。
未尝有辞色。
时士大夫归依者。
日益众。
又不能入山。
愿请见者。
师以化导为心亦就见。
岁一往来城中。
至必主回光寺。
每至则在家二众。
归之如绕华座。
师一视如幻化人。
曾无一念分别心。
故亲近者。
如婴儿之傍慈母也。
出城多至普德。
臞鹤悦公。
实出其教。
师悯禅道绝响。
于嘉靖丙寅冬。
乃集五十三人。
结坐禅期于天界。
学人请问直捷用心处。
师曰。
举不顾即差互。
拟思量何劫悟。
又曰。
古人道。
终日吃饭。
不嚼粒米。
终日行路。
不踏穿地。
终日穿衣。
不挂寸丝。
如是用心。
方有少分相应。
有宰官问。
如何是祖师意。
师曰。
有水皆含月。
无山不带云。
曰莫更有奇特否。
师曰。
不得将龟作鳖。
师护法心深。
不轻初学。
不慢毁戒。
僧有不律。
亦不弃之。
委曲引诱进于善。
或有干法纪者。
师闻不待求而往救。
必恳恳当事。
乃曰。
佛法付嘱王臣为外护。
唯在仰体佛心。
辱僧即辱佛也。
闻者莫不改容。
释然必至解脱而后已。
然竟罔闻于其人。
听者亦未尝以多事为烦。
久久皆知出于无缘慈也。
了凡袁公未第时。
参师于山中。
对坐三昼夜不瞑目。
师问曰。
公何无妄念。
公曰。
我推我命。
无科第子嗣分。
故安心委命。
无他妄想耳。
师曰。
我将以公为豪杰。
乃一凡夫耳。
圣人云。
命繇自作。
福繇已求。
造化岂能拘人耶。
于是委示。
以改过积德。
唯心立命之旨。
公依教奉行。
竟登进士。
有子嗣憨师。
为小师时。
侍师弥谨。
一日请曰。
说者谓。
某甲寿不长奈何。
师曰。
寿夭乃生死法。
参禅乃了生死法。
若一念不生。
则鬼神觑不破。
造化何能拘之耶。
第患不明道眼耳。
憨师将北行。
师诫之曰。
古人行脚。
单为提明。
己躬下事尔。
当思。
他日何以见父母师友。
慎毋虚费草鞋钱也。
其善诱掖人类如此。
岁壬申。
嘉禾吏部尚书默泉吴公。
刑部尚书澹泉郑公。
太仆五台陆公。
与弟云台。
同迎师归故山。
诸公。
时时入室问道。
每见必炷香请益。
执弟子礼。
紫柏师。
同平泉陆公。
思庵徐公。
谒师叩华严宗旨。
师发挥法界圆融之妙。
皆叹未曾有。
当江南禅道草昧之时。
出入多口之地。
始终无一议之者。
则师操行可知已。
师居乡三年。
所蒙化者千万计。
一夕四乡之人。
见师庵中发火。
及明视之。
师已寂然而逝矣。
时万历乙亥正月也。
世寿七十五。
僧腊五十馀。
葬于大云寺右。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法会,字云谷,姓怀氏,嘉善胥山人也。
幼有逸志,颇厌尘嚣,投邑大云寺出家。
初习瑜珈,会每叹曰:欲了生死,乃碌碌衣食邪?
年十九,决志操方,乃登坛受具,闻天台小止观法门,专精修习。
时法舟济禅师续径山之道,掩观于郡之天宁,会往参扣,呈其所修,舟曰:“止观之要,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岂西来意耶?
学道必以悟心为主。
”会悲仰请益,舟授以念佛审实话头,直令重下疑情。
会依所教,日夜参究,寝食俱废。
一日就食,食尽亦不自知,碗忽堕地,猛然有省,恍如梦觉。
复请益舟,乃印可。
阅《宗镜录》,大悟唯心之旨,从此一切经教及诸祖公案,了然如睹故物。
于是,韬晦丛林,陆沈贱役。
偶读《镡津集》,见明教大师护法深心,初礼观世音尊,日夜称名十万声。
会愿效其行,遂载观世音像,彻宵不寐,礼拜经行,终身不懈。
时江南佛法禅道绝然无闻,会初至金陵,寓天界毗卢阁下行道,见者称异。
魏王闻之,乃请于西园丛桂庵供养,会住此入定三日夜。
居无何,西林永宁请住报恩寺之三藏殿,会危坐一龛,绝无将迎,足不越阃者三年,人无知者。
偶有权贵人游至寺,见会端坐以为无礼,谩辱之,会拽杖之摄山栖霞。
栖霞者,本梁时开山,武帝凿千佛岭,累朝赐供赡田地。
但道场荒废,殿堂为虎狼所穴,会爱其幽深,遂诛茅于千佛岭下,块然独处,影不出山。
时有盗侵之,窃去所有,夜行至天明未能离庵,左右人获之,送至,会食以饮食,尽其所有持去,由是闻者感化。
太宰五台陆公初仕祠部主政,访古道场,偶游栖霞,见会气宇不凡,雅重之。
信宿山中,欲重兴其寺,以会为主持,会坚辞,举嵩山善以应命。
善尽复寺故业,建禅堂,开讲席,江南丛林实肇于此,会之力也。
道场既开,往来者众,会乃移居于山之最深处,曰天开岩,吊影如初。
一时士大夫开风造谒,会目无贵贱,不问道俗,入室必掷蒲圃于地,令其端坐反观本来,甚至终日竟夜无一语,临别必叮咛曰“无空过日”,再见必问“别后用心难易若何”。
非深造有得,则茫无以应。
盖慈念愈切,绳纠益严,虽无门庭设施,见者望崖不寒而慄。
了凡袁公未第时参谒山中,相对默默坐三日夜,但示以唯心立命之旨,奉教唯谨,事详《省身录》。
丙寅冬,悯禅道绝响,乃集五十三人结坐禅期于天界,力拔憨山入众同参,指示向上一路。
会垂老悲心益切,虽最小沙弥一以慈眼视之,遇之以礼,凡动静威仪无不耳提面命,循循善诱,见者人人以为亲已。
寻常示人,特揭唯心净土法门,居恒安重寡言,定力摄持,孤山清修四十馀年,终身礼诵,未尝一夕辍。
居乡三载,所蒙化者以千万计。
一夜,四乡之人见庵中火发,及明趋视,会已寂然矣,时万历三年乙亥正月五日也。
寿七十有五,腊五十,茶毗葬于寺右。
憨山感其发迹入道因缘,亲蒙开示,礼塔于栖真,因募建塔亭,述其见闻而为之传,推为中兴禅道之祖。
惜机语失录,无以发扬秘妙云。
蒋傅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扬州府江都人。
蒋骥孙。
嗣定西侯。
嘉靖中累典军府。
以征蛮将军镇两广,以镇压曾平海贼,及镇压庆远徭民,加太子太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嘉善人,字心易,号华平。万历二年进士。授南昌府学教授,迁泉州推官,以事谪江西布政司理问,迁奉新知县。有《世穆两朝编年史》、《华平先生集》。
槜李诗系·卷十五
大纶字心易号华平立之曾孙万历甲戌进士试政西曹时江陵秉政进白燕红莲以为瑞纶言于朝曰大臣不宜称祥瑞启侈心五月莲固宜开即不然物非其时谓之草妖燕玄鸟也白者金象兆为兵奚瑞之有江陵闻而嗛之遂请教南昌迁泉州司理时侍郎洪朝选失江陵意欲中以法纶叹曰洪公庇正丑邪范孟博之俦杀之非法乃为书具陈天道人事不宜枉杀大臣以媚人江陵益嗛之遂罢官又七年推补江西藩幕迁奉新令复与上官不协掉首而归卒年七十有一门人私谥曰文介先生所辑永昭两陵史屯馀耕馀诸稿华平集行世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心易,嘉善人。万历甲戌进士,由南昌教授升泉州推官谪江西布政司理问迁知奉新县有华苹集
维基
支大纶(1534年—1604年),字心易,号华平,浙江嘉善县人,同进士出身。
袁黄并称“支袁”。
嘉靖十三年(1534年)生。
万历二年(1574年)三甲第一百八十三名进士,历官江西南昌府儒学教授,万历四年(1576年)升迁福建泉州府推官,次年,因洪朝选案谪江西布政司理问,升任奉新县知县,因“与上官不协,掉首而还,隐居著书”。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卒,年七十一。
门人私谥曰文介先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6—1606 【介绍】: 明浙江仁和人,字时祥,号桐冈。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绛州知州。历济南知府、福建布政使,进副都御史,巡抚山东,请加强海防。万历二十年,以兵部左侍郎经略朝鲜、蓟辽等处军务,与李如松援朝鲜。次年,击败日本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时兵部尚书石星主撤兵议和,遂被召还。寻乞归。有《朝鲜复国经略》。
维基
宋应昌(1536年10月—1606年2月),字思文,一字时祥,号桐冈,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明朝军事人物,曾参与万历朝鲜之役。
其先为浙江越州人,后迁至杭州。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浙江乡试第十三名举人,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会试第三百九十九名,二甲第二十名进士。
礼部观政,隆庆元年(1567年)六月授绛州知州,四年五月升刑部员外郎,十二月考选户科给事中,五年五月升刑科右给事中,六年五月升礼科左给事中,丁忧归。
万历三年(1575年)二月复除礼科左给事中,四月巡视京营,七月升济南府知府,八年二月升山西按察司副使,十一年二月升河南右参政,十二年七月升山东按察使,十四年正月升江西右布政使,十七年正月升福建左布政使,二月升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筹建营卫巡司,有政声。
二十年(1592年)四月升大理寺卿,六月升工部右侍郎,八月改兵部右侍郎,往保定、蓟镇、辽东等处经略备倭事宜。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集结二十万大军入侵朝鲜半岛,朝鲜兵望风奔溃,“浃旬之间,三都失守,八方瓦解”,日军长驱直入,攻陷首都汉阳(今首尔)。
国王李昖仓皇逃难,向明朝求援。
宋应昌亦以为:“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
”是年八月十九日,应昌以兵部右侍郎经略备倭军务,九月离京,与辽东总兵李成梁之子李如松率军共赴朝鲜。
战争初期宋应昌驻扎辽东筹粮,十二月二十六日,宋应昌的赞画袁黄与李如松率师东渡鸭绿江。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八日,李如松先后收复平壤、开城。
宋应昌的南军继承了戚家军优良传统,军纪良好,所至秋毫无犯。
李如松的北军杀良冒功,引发南北军矛盾。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宋应昌抵达朝鲜。
二十七日,明军在碧蹄馆轻敌战败,李如松大兵退守开城。
此时明军乏粮,死伤又多,士气十分消沉。
随著明军失利,战争进入和谈阶段。
是年三月初,小西行长移书沈惟敬,再次“恳求封贡东归”,宋应昌起用沈惟敬,命其前往日营交涉,催促日军撤退,并送还王子。
兵部尚书石星极力用封贡促使日军撤退,得到内阁辅臣赵志皋的支持。
朝鲜君臣明确向明朝政府提出拒绝和谈的要求。
宋应昌鉴于军队疲困又无战功,也乐于推掉责任。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四月,中日双方就和谈达成协议后,日军开始南撤。
宋应昌建议留兵防守,反对兵部尚书石星全面撤兵,遂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引疾归。
同年十二月,正式卸任,由蓟辽总督顾养谦代理御倭事务。
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科道拾遗,冠带闲住。
晚年隐居西湖孤山。
三十四年(1606年)卒,年七十一。
著有《道器图说》、《心径茅锄》、《窥测陈筌》、《经略复国要编》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
湖广长沙人,俗姓罗,号象先。
生而聪颖,年十五中秀才。
寻遭家难,乃投南岳出家,依宝珠和尚受戒。
有悟,南游驻锡天台。
日勤五悔,持《梵纲·心地品》及《十六观经》为常课。
有间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
从之学者甚众。
万历间以道高,赐紫衣。
示寂后,武塘袁黄为之撰铭。
大明高僧传·卷第四 解义篇第二之四
释真清。
号象先。
长沙湘潭罗氏子也。
生而颖异脩干玉立威仪严肃不妄言笑。
日诵经史数千言终身不忘一字。
父为河南县尹。
常对宾朋以大器期之。
年十五补邑弟子员。
偶有异僧过而目之曰。
此法门之良骥也。
十九因家难起。
遂投南岳伏虎岩依宝珠和尚薙染受具足戒。
令看无字话。
自是一心参究寒暑不辍。
至二十五从珠游金陵探禹穴。
因舟触岸有声忽有省。
珠大喜曰。
幸子大事已明。
善宜保护。
珠以年高自普陀栖隐于下天竺。
时内臣张公永慕珠道行。
密奏  张太后赐紫色僧伽黎衣以徵其德。
珠忽一日命师曰。
吾欲观化。
无令人入。
闻吾击磬声。
当启户。
数日不闻动定。
师密窥牖隙见珠鼻柱垂地。
越一日闻磬。
师方排闼而入。
珠已泯然逝矣。
珠既化去。
师乃访盐官古迹驻锡觉皇。
俄患背疾。
感云长入梦授药病愈。
时佛慧寺月溪法师讲起信论于吉祥。
艳师乃率众延唱临济宗旨。
众扣师室。
师从容语之曰。
圆宗无象。
满教难思。
我若有宗可讲。
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
即真空亦为缘虑之场。
汝若有法可听。
岂特头上安头。
实际却为声名之境。
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不过以楔出楔随迷遣迷。
是故会旨者山岳易移。
乖宗者锱铢难入。
况起信之旨大彻宗乘。
何须更烦忉怛勉之。
众皆稽首而退。
师乃南游天台穷搜胜绝。
怀无见睹之高风诛茆其塔前三年。
有荆山法师赴石梁之社。
偕师至毗陵永庆。
互以楞严参究。
荆山叹曰。
某所讲经虽精微于佛语。
闻师所论诚出卷于尘中。
师欲返初服。
而礼部唐公荆川留结千日之期。
已而复归天台古平田寺。
临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访道。
订为方外交。
随迁华顶天柱峰。
修大小弥陀忏六年。
暇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
故四方学者攀萝而至者户外之履常满。
一夕梦。
琳宫绮丽宝树参差见弥陀三圣。
师方展拜。
傍有沙弥。
授与一牌书曰。
戒香薰修。
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
盖师日勤五悔。
密持梵网心地品及十六观经为常课是亦精诚之所感耳。
尝示众曰。
大乘八万小乘三千实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
今世之高流轻蔑律仪惟恃见解。
遂令后学不遵佛制辄犯规绳。
本自无愆误造深罪。
饶他才过七步辩若悬河。
不免识堕铁城。
终未解脱。
汝等勉之。
万历丁亥八月蒙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遣使降旨褒崇赐金纹紫方袍以宠之。
十月王太初居士因丁内艰。
请师就永明禅室阐妙宗钞。
百日为期。
时台郡王理邢某亲登云峤而设供焉。
戊子岁俭群盗蜂起。
相戒无敢入师之室。
𭬥李五台居士陆光祖虚芙蓉之席见招。
辞不赴忽谓众曰。
桃源之慈云实懒融四世孙为开山。
唐天宝赐额曰云居山曰安国。
五代德韶国师中兴为第二道场。
永明寿禅师剃发之所。
今坐禅石永明庵故址在焉。
韶公常领徒五百说法此地。
昔螺溪寂法师请复台教。
谛观亦亲礼足。
皆此寺也。
今为豪民夺之。
将为掩骨所。
窃思  朝廷千数百年之香火一旦为俗子葬地。
谁之罪也。
遂罄衣钵赎归之。
将谋兴建。
俄云间陆宗伯平泉聘说法于本一院。
李方伯冲涵聘讲于桐川。
再毕返棹嘉禾龙渊。
欻抱疾告门人曰。
夜来神人启我为魏府子。
其富贵非吾所志也。
遂付衣钵遗嘱弟子。
如法阇维。
尽发长物。
于五台云栖西兴五处饭僧。
有勉服药石者。
师谢曰。
生死药能拒乎。
吾净土缘熟圣境冥现。
此人间世固不久矣。
是岁正月七日乃绝粒惟饮檀香水而已。
期于二十九日告终。
每日虽米浆不入于口。
与众说无生法。
诲谕进修而拳拳弗倦。
至夕乃起别众曰。
吾即逝矣。
无以世俗事累我。
众请曰。
和尚往生净土。
九品奚居。
曰中品中生也。
众曰。
胡不上品生耶。
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
言毕泊然而逝。
延五日颜色红润如生。
手足温软怡容可掬。
吊者无敢下拜。
荼毗日天色霁明净无纤翳。
举火之际忽有片云。
如盖凝覆其上洒微雨数点。
烟焰起时异香充塞。
内自殿阁僧房外自路人船子。
所闻种种随力不同。
火馀骨有三色而锵锵有声。
红者如桃。
白者如玉。
绿者润似琅竿犹香气郁郁。
师生于嘉靖丁酉十二月二十六日。
示寂于万历癸巳正月二十九日。
世寿五十七。
腊三十八。
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冈。
壬寅迁于寺西螺师山右绣文溪之上。
武塘了凡居士袁黄撰铭。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象先。
长沙湘潭罗氏子。
生而颖异。
修干玉立。
威仪严肃。
不妄言笑。
日诵经史数千言。
终身不忘一字。
父为河南县尹。
常对宾朋。
以大器期之。
年十五。
补邑弟子员。
偶有异僧。
过而目之曰。
此法门良骥也。
十九因家难起。
遂投南岳伏虎岳。
依宝珠和尚薙染。
受具足戒。
令看无字话。
自是一心参究。
寒暑不辍。
至二十五。
从珠游金陵。
探禹穴。
因舟触岸有声。
忽有省。
珠大喜曰。
幸子大事已明。
善宜保护。
珠以年高。
自普陀栖隐于下天竺。
忽一日命师曰。
吾欲观化。
无令人入。
闻吾击磬声。
当启户。
数日不闻动定。
师密窥牖隙。
见珠鼻柱垂地。
越一日闻磬。
师方排闼而入。
珠已泯然逝矣。
珠既化去。
师乃访盐官古迹。
驻锡觉皇。
俄患背疾。
感云长入梦授药病愈。
时佛慧寺月溪法师。
讲起信论于吉祥。
师乃率众。
延唱临济宗旨。
众扣师室。
从容语之曰。
圆宗无象。
满教难思。
我若有宗可讲。
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
即真空亦为缘虑之场。
汝若有法可听。
岂特头上安头。
实际却为声名之境。
三世诸佛。
历代祖师。
不过以楔出楔。
随迷遣迷。
是故会旨者。
山岳易移。
乖宗者。
锱铢难入。
况起信之旨。
大彻宗乘。
何须更烦忉怛。
勉之。
众皆稽首而退。
师乃南游天台。
穷搜胜绝。
怀无见睹之高风。
诛茆塔前三年。
有荆山法师。
赴石梁之社。
偕师至毗陵永庆。
互以楞严参究。
荆山叹曰。
某所讲经。
虽精微于佛语。
闻师所论。
诚出卷于尘中。
师欲返初服。
而礼部唐公荆川。
留结千日之期。
已而复归天台。
古平田寺。
临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访道。
订为方外交。
随迁华顶天柱峰。
修大小弥陀忏。
六年。
暇则敷演十乘。
阐明三观。
故四方学者。
攀萝而至。
俄云间陆宗伯平泉。
聘说法于本一院。
李方伯冲涵。
聘讲于桐川。
再毕返掉嘉禾龙渊。
歘抱疾。
告门人付衣钵。
遗嘱弟子如法阇维。
尽发长物。
于五台云栖西。
兴五处饭僧。
卒于万历癸巳正月二十九日。
世寿五十七。
腊三十八。
如惺抱骨建塔。
迁于寺西螺师山右。
绣文溪之上。
武塘了凡居士袁黄撰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真清,字象先,湘潭罗氏子。
生而颖异,修干玉成,威仪严肃,不妄言笑,日诵经史数千言,终身不忘一字。
父为河南县尹,常对宾朋以大器期之。
年十五,补邑弟子员。
偶有异僧,过而目之曰:“此法门之良骥也。
”十九因家难起,遂投南岳伏虎岩,依宝珠薙染,受具足戒,令看无字话。
自是一心参究,寒暑不辍。
至二十五,从珠游金陵,探禹穴,因舟触岸有声,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宜自持护。
珠以年高,自普陀栖隐于下天竺。
时内臣张公永慕珠道行,密奏张太后,赐紫色僧伽黎衣以徵其德。
珠忽一日命清曰:“吾欲观化,无令人入,闻吾击磬声,当启户。
”数日不闻声息,清密窥牖隙,见珠鼻柱垂地。
越一日闻磬,师方排闼而入,珠已泯然逝矣。
珠既化去,清乃访盐官古迹,驻锡觉皇,俄患背疾,感神入梦授药,病愈。
时佛慧寺月溪法师讲《起信论》于吉祥,以清为唱临济宗旨,率众叩其室,清从容语之曰:“圆宗无象,满教难思,我若有宗可讲,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为缘虑之场,汝若有法可听,岂特头上安头,实际却为声名之境,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不过以楔出楔,随迷遣迷,是故会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锱铢难入,况《起信》之旨大彻宗乘,何须更烦忉怛,勉之。
”众皆稽首而退。
清乃南游天台,穷搜胜绝,怀无见睹之高风,诛茆其塔前三年。
有荆山法师赴石梁之社,偕清至毗陵永庆,互以《楞严》参究,荆山叹曰:“某所讲经虽精微于佛语,闻师所论诚出卷于尘中。
”清欲返初服,而礼部唐公荆州留结千日之期。
已而复归天台古平田寺,临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访道,订交而去。
随迁华顶天柱峰,修大小弥陀忏六年,暇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故四方学者攀萝而至,户外之履常满。
一夕,梦琳宫绮丽,宝树参差,见弥陀三圣,方展拜间,傍有沙弥授与一牌,书曰:“戒香熏修”,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
盖清日勤五悔,密持《梵网心地品》及《十六观经》为常课,是亦精诚之所感耳。
尝示众曰:“大乘八万,小乘三千,实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
今世之高流轻蔑律仪,惟恃见解,遂令后学不遵佛制,辄犯规绳,本自无愆,误造深罪,饶他才过七步,辩若悬河,不免识堕铁城,终未解脱,汝等勉之。
”万历丁亥八月,慈圣宣文明太后遣使赐金纹紫方袍以宠之。
十月王太初居士因母丧,乞清就永明禅室阐《妙宗钞》,百日为期。
时台郡邢主理亲登云峤而设供焉。
戊子岁俭,群盗蜂起,相戒无敢入室。
槜李五台居士陆光祖虚芺蓉之席见招,辞不赴。
忽谓众曰:“桃源之慈云,实懒融四世孙为开山,唐天宝赐额曰‘云居’,山曰‘安国’。
五代德韶国师中兴为第二道场,永明寿禅师剃发之所,今坐禅石永明庵故址在焉。
韶公常领徒五百说法此地,昔螺溪寂法师请复台教谛观,亦亲礼足,皆此寺也。
今为豪民夺之,将为掩骨之所。
窃思朝廷千数百年之香火,一旦为俗子葬地,谁之罪也?
”遂罄衣钵赎归之,将谋兴建。
俄云间陆宗伯平泉聘说法于本一院,李方伯冲涵聘讲于桐川,已而返棹嘉禾龙渊,歘抱疾,告门人曰:“夜来神人启我为魏府子,其富贵非吾所志也。
”遂付衣钵,遗嘱弟子如法阇维,尽发长物于五台、云栖、西兴五处饭僧。
有勉服药石者,清谢曰:“生死,药能拒乎?
吾净土缘熟,圣境冥现,此人间世固不久矣。
”是岁正月七日,乃绝粒惟饮檀香水,期于二十九日告终。
每日虽米浆不入口,与众说无生法,诲谕进修而拳拳弗倦。
至夕乃起,别众曰:“吾即逝矣,无以世俗事累我。
”众请曰:“此去往生净土,九品奚居?
”曰:“中品中生也。
”众曰:“胡不上品生耶?
”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
”言毕,泊然而逝,延五日颜色红润如生,手足温蠕,怡容可掬,吊者无敢下拜。
荼毗日,天色霁明,净无纤翳,举火之际,忽有片云如盖凝覆其上,洒微雨数点,烟燄起时,异香充塞,内自殿阁僧房,外自路人船子,所闻种种随力不同。
火馀,骨有三色而锵锵有声,红者如桃,白者如玉,绿者润似琅竿,犹香气郁郁。
清寂于万历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寿五十七,腊三十八。
释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冈,壬寅迁于寺西螺师山右绣文溪之上。
武塘了凡居士袁黄撰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86—1608 【介绍】: 明苏州府吴江人,字昭齐。叶绍袁长女,叶小鸾姐。三岁能诵《长恨歌》,十三能诗,书法遒劲有晋人风。嫁袁氏,郁郁不得志。小鸾将嫁而卒,纨纨哭之过哀,发病死。有《愁言集》。
闺秀百家词选·芳雪轩词
叶纨纨,字昭齐,吴江人。
沈宛君长女,适袁了凡孙,年二十三卒。
有遗稿名《愁言》,《名媛集》称其诗俊逸萧永,如新桐初引,青山照人,其词亦复尔尔。
共 1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