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班固

相关人物:共 32 位
共 32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元诗选
宗可字□□,金陵人。有咏物诗百篇传于世。汪泽民题其卷,以为绮靡而不伤于华,平淡而不流于俗。大抵元人咏物,颇尚纤巧,而宗可尤以见长。今择其雅练者录之。其他句法,多可存者,如咏《纸衾》云:「松床夜暖云生席,蕙帐香融雪满身。」《梅梦》云:「暖入罗浮春困早,香迷姑射晓醒迟。」《笔阵》云:「怒卷龙蛇云雾泣,长驱风雨鬼神惊。」《莺梭》云:「柳堤暗卷丝千尺,花坞横抛锦万机。」《鹭羽扇》云:「暑退沙头千点雪,凉生顶上几丝风。」《螳螂簪》云:「鬓雪冷侵霜斧落,发云寒压翠裳空。」《螺壳酒杯》云:「尊中绿照珠光润,掌上春擎海气多。」《网巾》云:「筛影细分云缕滑,棋文斜界雪丝乾。」《琉璃帘》云:「净练悬风晴未落,明河接地晓难收。《水灯》云:「珠浮赤水光犹湿,火浴丹池夜未乾。」《霜花》云:「有艳淡妆宫瓦晓,无香寒压板桥秋。」《纸鸢》云:「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蟠梅》云:「风霜气势从千折,铁石心肠亦九回。」《砚冰》云:「一泓晓色玄霜重,半夜天风黑水乾。」《尘世》云:「微步缓随罗袜起,清歌飞绕画梁空。」《醒酒石》云:「苍骨冷侵酣枕梦,苔痕清逼醉乡春。」《梅杖》云:「江路策云香在手,溪桥挑月影随人。」《雪煎茶》云:「月团影落银河水,云脚香融玉树春。」《问梅》云:「钟残角断愁多少,月落参横梦有无。」《莼线》云:「冰縠冷缠青缕滑,翠钿细缀玉丝香。」类皆婉秀有思致也。
钦定四库全书·咏物诗·提要
(臣)等谨案:咏物诗一卷,元谢宗可撰。
宗可自称金陵人,其始末无考。
相传为元人,故顾嗣立元百家诗选录是编于戊集之末,亦不知其当何代也。
昔屈原颂橘,荀况赋蚕,咏物之作,萌芽于是,然特赋家流耳。
汉武之天马,班固之白雉、宝鼎,亦皆因事抒文,非主于刻画一物。
其托物寄怀见于诗篇者,蔡邕咏庭前石榴,其始见也。
沿及六朝,此风渐盛,王融、谢朓至以唱和相高,而大致多主于隶事。
唐宋两朝,则作者蔚起,不可以屈指计矣。
其特出者,杜甫之比兴深微,苏轼、黄庭坚之譬喻奇巧,皆挺出众流。
其馀则唐尚形容,宋参议论,而寄情寓讽,旁见侧出于其中,其大较也。
中间如雍鹭鸶、崔鸳鸯、郑鹧鸪,各以摹写之工,得名当世。
而宋代谢蝴蝶等,遂一题衍至百首,但以得句相誇,不必缘情而作。
于是别岐为诗家小品,而咏物之变极矣。
宗可此编,凡一百六首,皆七言律诗。
如不咏燕蝶而咏睡燕蝶,不咏雁莺,而咏雁字莺梭。
其标题皆纤仄,盖沿雍、陶诸人之波,而弥趋新巧。
瞿宗吉归田诗话曰:谢宗可百咏诗,世多传诵。
除走马灯、莲叶舟、混堂睡燕数篇,难得全首佳者。
其说信然。
四诗亦非出高作。
顾嗣立录其四十首,又摘其警句二十联。
其中如笔阵之怒捲龙蛇云雾泣,长驱风雨鬼神惊,则伤于粗豪。
螳螂簪之鬓雪冷侵霜斧落,发云低压翠裳空,则伤于凑砌。
亦未可言工致。
特以格调虽卑,才思尚艳,诗教广大,宜无所不有。
元人旧帙,姑存之备一体耳。
归田诗话又曰:曩见邱彦能诵宗可卖花声诗一首,百咏中不载,盖性既喜此一格,则随事成吟,非作此一集而绝笔。
彦能所诵,殆出于此集既成之后欤?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七
王讳喝。
生声氏。
世居性海之滨。
偶事激徒于剑门。
幼而孤。
长有气岸。
戚人威音王。
尝荐之帝尧。
尧任为谏官。
于时浩浩怀山。
襄陵洪水致害。
尧患之。
与四岳谋治。
四岳亟举鲧。
鲧治水亡效。
帝乃震怒。
王于帝前。
麾退四岳。
四岳悚惕。
不敢仰视。
虽未有以献替。
百官惮王。
犹雷霆也。
俄辞爵。
之崆峒之墟。
见混元子。
得长生久视之术。
自是夷犹海岱。
世莫得而见之。
虽春秋左氏所寄声伯。
恐亦其族氏也。
汉初。
高帝与项羽。
争天下。
王在齐海。
闻之喜曰。
此吾有为时也。
遂自齐求见羽于关中。
羽见而悦之。
未及官。
适高帝逼羽。
羽返旆。
与高帝接战于广武。
高帝使娄将军挑战且辰羽。
羽怒甚。
乃亟用王。
于是娄烦弓矢不知堕地。
人马皆辟易。
是日项羽喜剧。
顾谓王曰。
天下事稍定。
吾以夏口处子。
王辗然而笑曰。
夫高世之士。
为人排患释难。
解纷乱。
而亡所取也。
设有取者。
是商贾之事。
喝不为矣。
遂拂衣复归于海上。
厥后霸王不𥪰于汉。
及罹困阨。
中思欲复用王。
而不可得。
因欷歔泣下沾襟。
李唐有天下。
浮图教聿盛于世。
自天子公侯。
靡不宗奉。
王闻而喜曰。
吾闻。
释氏禅门。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可绝无始生死根本。
于是出访其道。
遇江西马祖大师。
祖授以向上纲宗立地成佛之旨。
王大悦。
颇觉平昔所用粥饭。
气廓如也。
祖复迁之特室。
以正法眼藏𢌿之。
王再拜辞曰。
是非喝所敢当也。
祖慰勉之。
会百丈再参。
祖竖起拂子。
丈曰。
即此用离此用。
祖挂拂子旧处。
丈拟议。
祖遽以王用事。
丈震聩三日。
乃大悟。
王名声由此复振于世。
黄檗运公初见百丈。
丈举前挂拂话。
次偶及王。
黄檗不觉吐舌。
未几临济于大愚言下发明。
黄檗大机之用。
遂忽见王。
于是气增十倍。
自此临济奉王从事。
出没卷舒。
互相显发。
如雷如霆。
四方震骇。
学者自远而归之。
凡三圣兴化大觉之流。
其大机大用。
皆自王而启之。
故当时畏惧。
莫有膺其锋者。
因目之曰。
金刚王宝剑。
或曰。
踞地师子。
或曰。
探竿影草。
其威誉功烈如此。
时无位真人。
与王同辅临济。
觉者多昵无位真人。
济廉知绐曰。
无位真人是甚乾屎橛。
其后学者方一意宗王。
及济将终。
谓众曰。
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
三圣曰。
争敢灭却。
济曰。
向后有人问。
汝作么生。
三圣亟以王为对。
济曰。
谁知吾正法眼向遮瞎驴边灭却。
洎济示寂。
王慨然叹曰。
性海吾乡也。
法界吾宇也。
威音王吾戚也。
吾受知于尧。
成名于项羽。
自吾舍俗归释。
晚得临济全提大用之人云亡。
吾已矣乎。
后五百岁。
必假吾以禦葛藤。
而出乎凡夫曰矣。
遂不知终。
既而果然泛泛者。
皆窃王声势用事。
其邪正真伪。
竟莫之辨。
独汾阳偈曰。
一喝分宾主。
照用一时行。
要会个中意。
日午打三更。
英灵衲子由是想见王之风乎焉。
其府属。
曰宾曰主。
曰照曰用。
皆有功于宗门云。
赞曰。
予于无尽藏。
得异书焉。
若世所谓金刚圈栗棘蒲木上座。
及王之机缘。
皆见其始末根绪。
非若近世泛泛语之。
而不雅驯。
故特撰次之。
然春秋左氏。
谈王道者也。
至于神降于莘石。
言于魏榆。
犹详著之。
高僧赞宁增修僧传。
号称闳览博识。
而王亲见马祖。
陶铸百丈。
夹辅黄檗。
而建立临济之宗。
其全机大用。
独冠古今。
光明硕大如此。
而不见书于传。
岂宁辈蔽于俗学。
违无尽藏。
觅异书。
不得王之始末乎。
代古塔主与洪觉范书 洪罪古禅师说法有三失。
谓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
是临济所立。
在百丈黄檗。
名大机大用。
在岩头雪峰。
名陷虎却物。
古以为从上佛祖法门。
非临济所立。
一失也。
巴陵真得云门之旨。
凡语中有语。
名死句。
语中无语。
为活句也。
巴陵三语。
谓之语。
则无理。
谓之非语。
则赴来机活句也。
古非毁之。
二失也。
两种自己。
世尊偈曰。
陀那微细识。
习气如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以第八识为真。
则虑迷无自性。
非真则虑迷为断灭。
故曰。
不开演立言之难也。
古创建两种自己。
三失也。
因代古书。
以正洪之误。
承古和南。
上书觉范禅师足下。
某老且惫。
谬与传灯之齿。
侧承足下瑰伟奇杰之风。
未即抠衣。
然伏膺徽闻。
伫悦之勤。
良益深矣。
每谓。
佛运滨兹叔世。
释德下衰。
不有卓绝之士。
兴颓禦侮。
障堤末流。
则林间抱道之士。
安能寂住无为。
而不虞魔事哉。
往见足下纪述林间录。
才运精致。
衍绎孰复。
异不之排。
怨不之诽。
使古人残膏剩馥。
沾丐后来。
自非闳览洽闻。
孰能尔耶。
某顷隶进士。
时颇知读书。
自以不至抵滞。
及剔发游方。
密探佛祖之妙。
则知所以履实践真。
缅悟前习。
特尘垢秕糠耳。
方刮摩铲除。
若不暇岂复有意于人事哉。
尝闻足下有撰次僧传之志。
某喜为之折屐。
盖一代至教。
所以震于天下者。
由近古宗匠维持之力也。
足下诚能手发其抠。
使彼典刑事业。
光明舄弈。
传之不腐。
实莫大之幸。
及足下成书。
获阅之。
方一过目。
烂然华丽。
若云翔电发。
遇之骇然。
及再三伸卷。
考覈事实。
则知足下树志浅矣。
夫文所以纪实也。
苟忽事实。
而高下其心。
唯骋歆艳之文。
此杨子所谓。
从而绣其盘悦。
君子所以不取也。
其裁剸八十一人。
谅希九九之数。
亦吾宗伟人能事。
备于此矣。
若某无似之迹。
弃之可也。
特蒙记著。
而罪以说法之失者三。
其一曰。
判三玄三要。
为玄妙三句。
其二曰。
罪巳陵语。
不识活句。
其三曰。
开两种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难。
诚足下明鉴若此。
然某说法。
绝不喜人传之。
往往误为灵源禅师见赏。
以谓有补于学者。
不意返获罪于足下。
且灵源盖宗门一代典刑。
足下既以某说法有过。
能不波及灵源乎。
孔子曰。
是而可忍。
孰不可忍。
请试辨之。
夫开三玄者。
盖一期善巧方便。
简别机缘。
以启大道之深致。
非私设偏见。
而苟异于佛祖也。
固尝谓。
三玄法门。
是佛祖正见。
虽临济独标三玄。
以立宗旨。
盖亦同归佛祖之极。
岂别私有一法附耳而密传。
若果私有。
则为纤儿佞夫。
献奸纳贿。
而私取之矣。
曷得为天下公传之大道乎。
是之临济之道。
即佛祖之道。
佛祖之道。
即天下之大道也。
且分三玄。
而三要不分者。
盖玄既分。
则要在其中矣。
汾阳偈云。
三玄三要事难分。
诚使不分。
则不应言难。
既曰难分。
则是可分。
而但难之之谓也。
今予分难分之法。
以激学者专门党宗之弊。
直指妙悟为极则。
于何而不可乎。
足下谓。
三玄在百丈黄檗。
但名大机大用。
在雪峰岩头。
则名陷虎之机。
某谓。
三玄是佛祖正见。
然则古今称谓虽异。
其实则一也。
某与足下之论。
殆冥合矣。
何必以人情相訾乎。
复谓。
愚以气槩人。
则毁教乘。
以为知见。
及自宗不通。
则又引知见以为證。
噫斯言过矣。
夫具眼宗师。
道性如故。
法性亦如。
法性如故。
岂有听说自他之异。
要在临机。
抑扬纵夺。
为人去钉楔。
脱笼头而已。
此从上宗门说法之仪式也。
奈何谓之以气槩人乎。
足下为书。
必欲扶持宗教。
既有是志。
而不探佛祖之心。
则虽舞等奋辞。
愈疏脱矣。
然则开三玄之失非也。
罪巴陵语不识活句者。
此足下读愚书未审耳。
夫巴陵亲见云门者也。
方云门在世。
气宇如王。
其肯以语句为事。
尝曰。
此事若在言句上。
三藏十二分教。
岂是无言句。
奈何巴陵未旋踵。
而违戾师教。
矜能暴美。
求信于人。
以谓将三转语。
足以报答云门。
更不为其作忌。
予故鄙其自屈宗风。
以为语句。
便后世泛尔之徒。
矜驰言语。
丧失道源。
自巴陵始也。
又曷尝谓。
其语非活句乎。
蒙示教曰。
有问。
提婆宗。
答曰。
外道。
是可以鉴作死语。
然则僧问德山。
如何是佛。
山云。
佛是西天老比丘。
亦应鉴作死句也。
夫岂然哉。
宗师临机大用。
要在悟物而已。
讵若搜章摘句之学。
以工拙较耶。
果以工为活句。
拙为死句。
则鸟窠吹布毛。
亦拙矣。
侍者何由悟去哉。
承论巴陵三语曰。
谓之语则无理。
谓之非语则赴来机活句也。
呜呼此失之远矣。
夫死句活句。
虽分语中有语语中无语之异。
然在真实人分上。
棒喝讥呵。
戏笑怒骂。
以至风声雨滴。
朝明夕昏。
无非活句也。
岂唯玄言妙句而已哉。
必如足下。
以无理而赴来机。
为活句。
标为宗门绝唱。
则从上宗师答话。
俱无准的。
第临时乱道。
使人谓之。
语则无理。
谓之非语。
则赴来机含胡模棱而已。
于戏其以宗门事。
当儿戏乎。
且吾教经论。
大义粲然。
史氏犹以为华人好谲者。
攘庄列之语。
佐其高层累驾。
腾直出其表而不信。
况足下自判宗门旨趣如此。
使彼见之。
能不重增轻薄。
足下略不念此何耶。
然则予所以罪巴陵者。
以其衒语句慢师资。
而昧大体也。
足下则爱珊瑚枝枝撑著月之句。
夫罪昧大体。
而矫弊公论也。
泥好句而斥公论。
天下其以为当乎。
然则不识活句之失非也。
开两种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难者。
某所以开之之意。
于答施秘丞二篇中。
备言之矣。
盖禀佛祖懿范。
为末代学者。
明示根本。
使舍日用光影。
直了空劫已前本来自己也。
由今时多以机辩玄妙为极则。
故说二种。
以验浅深。
然如来以三身设化仪。
少林以皮髓别亲疏。
洞山以偏正立宗旨。
至于马鸣。
则以一心开真如生灭二门。
予故驾此之说。
以救末代学者弃本之弊。
非不知圣人立言之难也。
足下所举首楞严偈。
盖解深密经偈耳。
且教乘五时之异。
学者不得不明。
如深密经。
即第三时教。
说不空不有。
破第二时之空教也。
若首楞严。
即第五时说了义教。
当是时大机可发。
故为阿难。
开示成佛法门。
其曰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者。
盖圣人重举解深密经。
以谓往昔根未熟时。
常不开演。
非谓说首楞严时也。
足下不究前后五时之异。
妄谓圣人恐惧立言之难。
且世尊曰。
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
讵有自在法王。
不敢决断真妄。
椰榆其事。
首鼠两端。
而贻惑后人乎。
又诸经标列法门。
千修万件。
曷尝以之为难。
而置不辨耶。
承高论曰。
以第八识言。
其为真耶。
则虑无自性。
言其非真耶。
则虑迷为断灭。
故曰。
我常不开演。
噫予每读至此。
未尝不废卷而痛惜也。
何则。
世尊云。
性识真空。
性空真识。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湛然常住。
足下则谓。
圣人亦不敢以为真。
又不敢以为非真。
使世尊果颟顸如此。
则三界群生。
安所归仰乎。
足下平生蹈伪。
至此败灵尽矣。
夫首楞严者。
决定直指一心本来是佛。
不同他教。
足下又谓。
二种错乱修习。
亦不敢间隔其辞。
卢于一法中生二解。
然世尊非怀多虑者也。
经云。
如我按指。
海印发光。
汝暂举心。
尘劳先起。
是则圣人种智妙圆无施而不妙虑也者。
即众生攀缘妄心也。
予禀种智说法。
足下一以妄虑沮毁之。
及引经。
又非允当。
然则不知圣人立言之失。
非也。
夫言迹之兴。
异端所由生。
自非明哲禀正义辞而辟之。
则生生趋竞。
而宗涂替矣。
予闻之。
昔吾宗盛时。
人人以道德实行。
光明于世。
未始贵于立言。
及德之衰。
于是始立僧传。
今足下复出新意。
迹赞辞。
行褒贬。
是为作者职也。
于何不探春秋之旨乎。
春秋正一王之法。
以权辅用。
以诚断礼。
以忠道原情。
从宜救乱。
因时黜陟。
此其大略也。
某开二种自己宪章佛祖懿范。
俾学者黜玄解而究本。
所谓以权辅用者也。
讥巴陵溥师。
资珍语句。
所谓以诚断礼者也。
分三玄启大道深致而矫弊。
所谓从宜救乱。
因时黜陟者也。
凡此盖乃心弘道。
以敦出家大节。
足下一切毁之则失。
所谓以忠道原情者也。
凡足下之书。
既谬圣人道。
又乖世典。
安狂行褒贬乎。
至于诋訾照觉不取死心。
亦失体之甚。
虽陈寿求采。
班固受金。
亦不尔也。
自述宝镜三昧。
则托言朱世英。
得于老僧。
自解法华。
辅成宝镜之辞。
置之九峰传。
则曰。
石碑断坏。
有木碑。
书其略如此。
噫兹可与合眼拿金。
而谓市人不见者。
并按也。
夫宝镜三昧。
洞山虽云受之云岩。
盖验人亲切之旨。
未应作为文具而传之也。
又佛祖之法。
等心普施。
虽异类不间。
讵有同门学者窃听之。
而咒令倒痾贤圣之心。
果匾曲尔乎。
又其辞曰。
重离六交。
偏正回互。
叠而为三。
变尽为五。
夫洞山传达磨宗旨者也。
重离卦则伏羲文王之书(果若此言。
则是洞山□□林宗旨。
而传伏羲文王之书。
依彷离卦而建立五位。
然洞山大宗师也。
肯尔哉)。
足下公然凿空缔立。
而诬冈之。
其罪宜何诛焉。
大抵事有昧于实。
害于教。
人虽不我以。
其如神明何。
足下讥揣古人。
不少矣。
返更冒荣致谴。
昔许敬宗面与修晋史。
晚陷佞臣之名。
后世遂以晋史。
非出正人之手。
而弗重切。
幸惩艾前失。
深探道源。
履以中正。
然后从容致思揖让钩深。
著为法度之典。
贻之后世。
规得失。
定正邪。
而断以列圣大中之道。
使万古莫敢拟议。
若达磨辨六宗。
则予亦甘心受诛于足下。
夫何言哉。
既不能尔。
予是以强颜一起。
与足下审订伪妄。
使吾门来者。
无蹈足下之覆车。
亦某终始尽忠于佛。
而行传道辟邪之志气也。
干冒慈严。
伏幸恕罪。
不宣。
郭纯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晋州洪洞人。
英宗治平中进士。
官至宣德郎。
长于史学,司马光称其有司马迁、班固之才。

人物简介

海东高僧传·卷第一
释法云。
俗名公夌宗。
谥曰真兴。
而法兴王弟葛文王之子也。
母金氏。
生七岁即位。
克宽克仁。
敬事而信。
闻善若惊。
除恶务本。
七年兴轮寺成。
许人出家为僧尼。
八年命大阿餐柒夫等广集文士。
修撰国史。
十年梁遣使。
与入学僧觉德送佛舍利。
王使群臣奉迎兴轮寺前路。
十四年命有司筑新宫于月城东。
黄龙见其地。
王疑之改为佛寺。
号曰黄龙。
二十六年陈遣使刘思及僧明观。
送释氏经论七百馀卷。
二十七年祇园实际二寺成。
而黄龙亦毕功。
三十三年十月为战死士卒设八关斋会于外寺。
七日乃罢。
三十五年铸黄龙寺丈六像。
或传阿育王所泛船载黄金至丝浦。
输入而铸焉。
语在慈藏传。
三十六年丈六出泪至踵。
三十七年始奉原花为仙郎。
初君臣病无以知人。
欲使类聚群游。
以观其行仪。
举而用之。
遂简美女二人。
曰南无。
曰俊贞。
聚徒三百馀人。
二女争妍。
贞引南无。
强劝酒醉。
而投河杀之。
徒人失和而罢。
其后选取美貌男子。
传粉妆饰之。
奉为花郎。
徒众云集。
或相磨以道义。
或相悦以歌乐。
娱游山水。
无远不至。
因此知人之邪正。
择其善者荐之于朝。
故金大问世记云。
贤佐忠臣。
从此而秀。
良将猛卒。
由是而生。
崔致远鸾郎碑序曰。
国有玄妙之道。
曰风流。
实乃包含三教。
接化群生。
且如入则孝于家。
出则忠于国。
鲁司寇之旨也。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周柱史之宗也。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竺乾太子之化也。
又唐令狐澄新罗国记云。
择贵人子弟之美者传粉妆饰。
而奉之名曰花郎。
国人皆尊事之。
此盖王化之方便也。
自原郎至罗末。
凡二百馀人。
其中四仙最贤。
且如世记中。
王幼年即祚。
一心奉佛。
至末年祝发为浮屠。
被法服自号法云。
受持禁戒。
三业清净。
遂以终焉。
及其薨也。
国人以礼葬于哀公寺之北峰。
是岁安含法师至自隋。
至安含传辨之。
赞曰。
风俗之于人大矣哉。
王者欲移易。
于当世如水之就下。
沛然孰禦哉。
始真兴既崇像教。
设花郎之游。
国人乐从仿效。
如趍宝肆。
如登春台。
要其归在乎迁善徙义。
鸿渐于大道而已。
彼汉哀帝徒以色是爱。
班固曰。
柔曼之倾人意。
非特女徒。
盖亦有男色焉。
评之不可同日而语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1—814 【介绍】: 唐湖州武康人,生于昆山,字东野。少隐居嵩山。性狷介,与韩愈友善。年四十五、六方登进士第。后调溧阳尉。郑馀庆为东都留守,署为水陆转运判官。后馀庆镇兴元,又奏为参谋。工诗,与贾岛齐名,并称“郊岛”,又以诗风瘦硬,有“郊寒岛瘦”之说。卒,张籍私谥贞曜先生。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1—814 字东野,排行十二,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郡望平昌(今山东商河县西北)。少隐嵩山,称处士。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登进士第。十六年任溧阳县尉,抑郁不得志,遂辞官。曾任河南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宪宗元和九年(814),因山南西道节度使郑馀庆奏,迁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赴任时暴死途中。终生贫困潦倒,死后竟无钱下葬。友人张籍等私谥贞曜先生。生平详见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及新、旧《唐书》本传。有近人夏敬观《孟郊年谱》、今人华忱之《孟郊年谱》,后者较完备。孟郊早年居湖州,曾参加僧皎然组织之“诗会”(见《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醉会中赠郑方回》等),其诗歌思想受皎然影响甚巨。诗与韩愈齐名,为韩孟诗派之开派者。其诗可以德宗贞元八年(792)长安应试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由隐而仕,诗亦要求有为而作,诗歌基调积极明快,步武盛唐。后期仕途蹭蹬,遂由言志转向抒情,形成险怪诗风。其诗反映社会生活较广泛,或歌吟生民疾苦,或指斥藩镇割据,均体现其“下笔證兴亡,陈词备风骨”(《读张碧集》)之主张。大部分诗则抒写一己之穷苦情怀,与贾岛诗有类同处,故有“郊寒岛瘦”之称(见苏轼《祭柳子玉文》)。“寒”既指其诗内容之嗟悲叹苦,亦谓其诗有清冷之意境美。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生新瘦硬之美,韩愈称之为“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间见层出。”(《贞曜先生墓志铭》)“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荐士》)诗集10卷,明凌濛初刻《孟东野诗集》,载有宋人国材、刘辰翁评语。今人华忱之点校之《孟东野诗集》较完备。注本有华忱之、喻学才《孟郊诗集校注》,韩泉欣《孟郊集校注》。《全唐诗》编其诗为5卷,《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举进士不第,曾客游河南、邠宁等地,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寄寓汴州。十六年,授溧阳尉。因终日吟诗,多废吏事,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竟辞官归。元和元年,河南尹郑馀庆辟为水陆转运从事,武协律郎。九年,余庆出镇兴元,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行次阌乡,暴疾年。友人张籍等私谥为贞矅先生。郊一生到意为诗,长于五古、乐府。与韩愈、张籍、李翱、卢仝等友善,名重于时。北宋宋敏求编有《孟东野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十卷。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年五十始第进士。调溧阳尉。郑馀庆镇兴元。奏为参谋。卒年六十四。张籍谥之曰贞曜先生。

作品评论

韩愈《送孟东野序》
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它浸淫乎汉氏矣。
因话录
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文公至高,孟长于五言,时号“孟诗韩笔”。
诗人主客图
清奇僻古主:孟郊。
唐摭言
孟效……工古风,诗名播天下,与李观、韩退之为友。
新唐书本传
郊为诗有理致,最为愈所称,然思苦奇涩。
中山诗话
孟东野诗,李习之所称“食荠肠亦苦,强歌声不欢。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可谓知音。今此传郊集五卷,诗百篇。又有集号《咸池》者,仅三百篇,其间语句尤多寒涩,疑向五卷是名士所删取者。东野与退之联句诗,宏壮博辩,若不出一手。王深父云:“退之容有润色也。”
《王直方诗话》
李希声语余曰:孟郊诗正如晁错为人,不为不佳,所伤者峻直耳。
临汉隐居诗话
孟郊诗蹇涩穷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观其句法,格力可见矣。
《童蒙诗训》
徐师川问山谷云:“人言退之、东野联句,大胜东野平日所作,恐是退之有所润色。”山谷云:“退之安能润色东野?若东野润色退之,即有此理也。”
《菪溪诗话》
孟郊诗最淡且古,坡谓“有如食彭越,竟日嚼空螯”。退之论数子,乃以张籍学古淡,东野为天葩吐奇芬,岂勉所长而讳所短,抑亦东野古淡自足,不待学耶?
彦周诗话
东坡《祭柳子玉》文:“郊寒岛瘦,元轻白俗。”此语具眼。
岁寒堂诗话
退之于籍、湜辈,皆儿子畜之,独于东野极口推重,虽退之谦抑,亦不徒然。世以配贾岛而鄙其寒苦,盖未之察也。郊之诗,寒苦则信矣,然其格致高古,词意精确,其才亦岂可易得!
唐诗纪事
李翱荐郊于张建封云:“兹有平昌孟郊,贞士也。伏闻执事旧知之。郊为五言诗,自前汉李都尉、苏属国,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李观荐郊于梁肃补阙书曰:“郊之五言诗,其有高处,在古无上;其有平处,下顾两谢。”韩愈送郊诗曰:“作诗三百首,杳默《咸池》音。”彼二子皆知言也,岂欺天下之人哉!
《臞翁诗评》
孟东野如埋泉断剑,卧壑寒松。
《沧浪诗话•诗评》
孟郊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欢。
《沧浪诗话•诗评》
孟郊之诗,憔悴枯槁,其气局促不伸,退之许之如此,何邪?诗道木正大,孟效自为之限阻耳。
后村诗话
孟生纯是苦语,略无一点温厚之意,安得不穷?此退之所以欲和其声欤!
后村诗话
孟诗亦有平淡闲雅者,但不多耳。
诗林广记
朱文公云:孟郊吃饱了饭,思量到人不到处。
滹南诗话
郊寒白俗,诗人类鄙薄之,然郑厚评诗,荆公、苏、黄辈曾不比数,而云乐天如柳阴春莺,东野如草根秋虫,皆造化中一妙,何哉?哀乐之真,发乎情性,此诗之正理也。
唐诗镜
孟郊语好创造,然多生强,不成章趣。人谓郊寒岛瘦,余谓郊拙岛苦。
唐诗归
钟云:东野诗有孤峰峻壑之气,其云郊寒者,高则寒,深则寒也。忽作贫寒一例看。谭云:诗家变化,自盛唐诸家而妙已极,后来人又欲别寻出路,白不能无东野、长吉一派。
《唐诗类苑序》
东野苦心,其诗枯瘠。
唐音癸签
韩公甚重郊诗,评者亦尽以为韩不及郊。独苏长公有诗论郊云:“未足当韩豪。”后元遗山诗亦云:“东野悲呜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卧元龙百尺楼。”详二公之指,盖亦论其大局欤!不可不知。
《诗源辨体》
东野五言古,不事敷叙而兼用兴比,故觉委婉有致,然皆刻苦琢削,以意见为诗,故快心露骨而多奇巧耳,此所以为变也。
《诗源辨体》
东野诗诸体仅十之一,五言古居十之九,故知其专工在此,然其用力处皆可寻摘,大要如连环贯珠,此其所长耳。
《诗源辨体》
古人自许不谬。东野诗云:“诗骨耸东野,诗涛浦退之。”以涛归韩,以骨自许,不谬。但退之非不足于骨,而东野实不足于涛。如东野《峡哀》十首,语亦奇险,然无退之之才,故终不足于涛。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中唐诸君子各有矫时易俗之志,因其质之所近,而以一体自见焉。东野之气悲,气悲则非激越吞吐之间,不足以展其概,故于五古为最近也,
说诗晬语
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崚,元气不无斫削耳。以郊、岛并称,铢两未敌也。元遗山云:“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江山万古潮阳笔,合在元龙百尺搂。”扬韩抑孟,毋乃太过?
《唐诗别裁》
东坡目为“郊寒岛瘦”,岛瘦固然,郊之寒过求高深,邻于刻削,其实从真性情流出,未可与岛并论也。
剑溪说诗
孟郊诗笔力高古,从古歌谣、汉乐府中来,而苦涩其性也,胜元、白在此,不及韦、柳亦在此。
剑溪说诗
郊诗类幽愤之词,读之令人气塞。
《四库全书总目》
郊诗托兴深微,而结体古奥,唐人自韩愈以下,莫不推之。
《瀛奎律髓汇评》
(孟郊)刻意苦吟,字字沉着。苦语是东野所长。
石洲诗话
谏果虽苦,味美于回。孟东野诗则苦涩而无回味,正是不鸣其善鸣者。不知韩何以独称之?且至谓“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亦太不相类,此真不可解也。苏诗云:“那能将两耳,听此寒虫号”,乃定评不可易。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孟东野蜇吻涩齿,然自是盘餐中所不可少。
北江诗话
孟东野诗,篇篇皆似古乐府,不仅《游子吟》、《送韩愈从军》诸首已也。即如“良人昨日去,明月又不圆”,魏晋后即无此等言语。
昭昧詹言
姜坞先生曰:笔瘦多奇,然自是小。如《谷梁》,孟郊诗是也,大家不然。
昭昧詹言
孟东野出于鲍明远,以《园中秋散》等篇观之可见。但东野思深而才小,篇幅枯隘,气促节短,苦多而甘少耳。
养一斋诗话
每读东野诗,至“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短松鹤不巢,高石云始栖。君今潇湘去,意与云鹤齐”。“江与湖相通,二水洗高空。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天台山最高,动蹑赤城霞。何以静双目?扫山除妄花。灵境物皆直,万松无一斜”诸句,顿觉心境空阔,万缘退听,岂可以寒俭目之!……其《送别崔寅亮》云:“天地唯一气,用之自偏颇,忧人成苦吟,达士为高歌”,词意圆到,岂专于愁苦者哉!
《艺概•诗概》
昌黎、东野两家诗,虽雄富清苦不同,而同一好难争险。惟中有质实深固者存,故较李长吉为老成家数。
《艺概•诗概》
孟东野诗好处,黄山谷得之,无一软熟句;梅圣俞得之,无一热俗句。
《湘绮楼论唐诗》
东野用思艰涩,同于昌谷,时有嘲讽;然千篇一格,近于隘者,固非大家。
《岘佣说诗》
孟东野奇杰之笔万不及韩,而坚瘦特甚。譬之偪阳之城,小而愈固,不易攻破也。东坡比之“空螯”,遗山呼为“诗囚”,毋乃太过!
《岘佣说诗》
孟郊、贾岛并称,谓之“郊寒岛瘦”。
然贾万不及孟,孟坚贾脆,孟探贾浅故也。
《东目馆诗见》
东野五言能兼汉魏六朝体,真苦吟而成,其刿目鉥心,致退之叹为咸池音者,须于句法、骨力求之,不然退之拔鲸牙乎,何取乎憔悴枯槁?
《东目馆诗见》
许彦周曰:东野可爱不可学,亦非仅言其凄戾。余谓高妙简古,直是难学,惟遗物而立于独者近之。
《东目馆诗见》
东野清峭、意新、音脆、最不凡,亦少疲薾语。乌得以“寒”概之,殆以退之雄崛相形耳。
《诗法萃编》
阆仙、东野并擅天才,东野才力尤大,同时惟昌黎伯与相敌,观集中联句诗可见,两人生李、杜之后,避千门万户之广衢,走羊肠鸟道之仄径,志在独开生面,遂成僻涩一体。而东野古诗神旺兴来,天骨开张之作,不特追逐李、杜,抑且希风汉京。
三唐诗品
(孟郊)与韩退之、李长吉同源,而镌容露骨,故与阆仙有寒瘦之讥,而语重意𠆻,固可针砭浮靡。七言苍劲,有明远之风。
《瓶粟斋诗话》
孟东野诗源出谢家集中,如《献襄阳于大夫》及《汝州陆中丞席喜张从事至》、《游枋口柳溪》诸作,时见康乐家数,特其句法出之镵刻耳。洪北江评东野诗,以为篇篇似占乐府,非确论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60—1817 【介绍】: 清浙江秀水人,又名良士,字仲瞿,号蠡舟,昭明阁外史。乾隆五十九年举人。工画,好游侠,兼通兵家言,善骑射。少以任侠破家。其座主吴省钦荐其知兵,谓能作掌中雷。吴被斥,昙亦因此为士大夫所不齿。诗文奇肆,纵横万里。有《烟霞万古楼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
王昙,一名良士,字仲瞿,号蠡舟,秀水人。乾隆甲寅举人。有《烟霞万古楼集》。
烟霞万古楼诗集·自序
《太玄》之草成,而刘歆欲覆酱瓿;《三都》之赋出,而士衡欲盖酒瓮。
同是时也,桓谭以为绝伦,张华为之纸贵。
岂文无定体,嗜痂者有异癖,嬖眇者多一目欤?
李百药曰:『文章者,性情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
』张融自序曰:『吾文章之体,多为世人所惊。
』又曰:『文岂有常体,丈夫何至因循寄人篱下?
』裴子野论文曰:『人皆成于手,吾独成于心。
』北齐祖莹亦语人曰:『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生活哉?
』读刘协之《雕龙》,不如通挚虞之《流别》;读钟嵘之《诗品》,不如追韩婴之传说。
见其委海若天吴,见其原岷觞积石。
统四千年之文为一文观,合四千年之诗为一诗释,而古今诗与文之正变,洞然胸中矣。
法律一新,如曹参守萧何之文;旌旗一变,如光弼将子仪之军。
非谓师涓奏乐,必造新声;徐摛作文,不拘旧体也。
或曰延年隘薄,灵运空疏,为之奈何?
曰:『此不尽读天下之书与诗文,而漫然操觚之谓也。
』汉郭宪、王嘉全搆虚辞,孟坚所以致讥,张华为之绝倒,《抱朴子》所谓『怀空抱虚,有似蜀人葫芦』之喻乎?
南史氏曰:『文章容易逋峭难。
』又曰:『文章不妩媚,正如疥骆驼。
』今世之勉力宏词者,班马奇字,白孔陈羹;华林类苑,叠韵双声。
骤焉而苏绰《大诰》,忽然而王莽金縢。
著《渊通》以拟《道德》,仿《太玄》而作《测灵》。
以艰深文其浅陋,以奇险幸其功名。
扬雄以为哓哓之学,绣其鞶帨而目之为翰林主人者,非也。
亦有好事焉者,铸贾岛而拜,像东坡而祀。
蜜膏饮杜少陵之灰,遍体刺白香山之字。
老兵之貌中郎,优孟之学期思。
高冠大屐而自居某一家之诗与文者,悖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
袁先生曰:『重而能行,乘万斛舟;重而不行,猴骑土牛。
』水浮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不然,而任昉、沈约结其集,魏收、邢邵为之偷,斯文之末流也。
鼻马颊牛之论,中军听之而生争;捣齑啖杵之谈,洗马思之而成病。
则又斯文之魔业、翰墨之魇境。
至若宏通硕彦、经师大儒,郑玄之文,通人不取,温公之笔,四六不能。
此不可以辞章律之者,其经济大也。
乐旨潘词,广谈虞笔,三千年以下兼而有之者,繄何难哉?
予髫幼成文,中年万里,经史烂于胸中,云山乱于脚底,自以为才学识皆当有也。
乃志功名,急经济。
遭台官之祸,纂述之成书者,经史之论辨者,乐府之未谐宫商,金石之未付雕镌者,吴中郡县官持抱以去,而挚仲治半生之文书荡然矣。
并非关通丁谓之书,而概与一烧;亦不借重洪乔之寄,而投之江底。
此砥柱之沉灾,荣宫之火洗。
当时也,郭子横之救火,任文公之逃水,何暇计及著与撰之存焉否耶?
幸而王阳僰道,险路求生;韩愈华山,危途获济。
或藏之殷浩手巾,或寄之王恭如意。
主人《庄子》,仅留《渔父》残篇;中书《孝经》,惟剩王混摘句。
抑不啻嵩山蝌斗之文,显节陵中之蠹也已。
窃惟彦章死豹,名以皮留;楚国神龟,生以骨贵。
而乃陆澄著述,力已倦于经年;任昉属辞,才将尽于晚岁。
五行志少,尚可暗抄;三箧书亡,多难默背。
忆当日十吏环书,五题岔集。
门庭藩溷,尽是赋才;户牖门墙,无非刀笔。
沉虑而王充为之气衰,苦思而桓谭为之感疾。
见杨汝士『兰亭』『金谷』,元白无诗;闻孟浩然『疏雨』『微云』,中书罢唱。
议《礼经》则白虎堂中,讲《论语》则金华殿上,何其壮也!
无谷子云之笔,而空有乐令之口;无扬子云之才,而徒有光庭之手。
开顷刻之花,造逡巡之酒。
斯文之道,有《急就章》乎?
苏明允之诗,祇有廿篇;杜子美之赋,不过十首。
片羽苟重其吉光,千金可享其敝帚。
仆今年四十五岁矣,前不遇古,后不遇今。
死不见岘首沈碑,英雄堕泪;生不见阿难结集,活佛伤心。
李旭曰:『文章之事,不足传于后世。
』萧恭亦曰:『千秋而后,亦复谁能传此?
』呜乎!
未为伧父,已笑衙官;才读《离骚》,便称名士。
刘季绪才非一世,偏能诽毁文章;徐孝穆一代传人,未尝讥诃作者。
留达生廿四首丈人之集,娱我馀年;传枚皋数十篇必不可读之文,自伤娸诋。
哀我文者,亦庶几韪我言而恕我狂也。
烟霞万古楼诗集·孙原湘序
天之生才不数,生奇才尤不数。积日星河岳之气,百年而一生。生矣,或遇或不遇,天似不能无厚薄于其间。要其得于天者既厚,必使之有以尽其才;而其所以尽其才者,不系乎遇不遇也。以贾生之通达国体,亲承宣室之问,而不能不困于长沙;以杜季雅之淹博壮烈,封奏论都之书,而一为郡文学掾,廿年不窥京师。又况于偃蹇扼塞,十试不成进士之仲瞿乎? 嗟乎!仲瞿其才辩,其学博,其文章可以凌驾百代,牢笼万物。以文武胆志为略,以措置一世为务。方其羸然弱冠之年,于兵、农、礼、乐、天官、河渠,旁及百家艺术之书,靡不讲明切究。广庭杂坐,抵掌而起,听者侧耳屏息,莫敢发难。虽未见于设施,而其囊括古今,为有体有用之学,固已粲然矣。既连不得志于有司,挟其策奔走公卿间,未尝不倒屣改席,延致上座。君画灰借箸,指陈事宜,当事抠衣奉手,奉教惟谨。然卒未有能用其言者,而君已垂垂老矣。嘉庆辛酉、壬戌之际,名流宿学云集京师,法梧门祭酒主盟坛坫,论定君之诗,与大兴舒铁云位及余为三家,作《三君咏》,传播其事。君夷然不以为意也。余乙丑假旋后,息影江干,不复踏长安尘土。君与铁云连辔入都,再试再黜。铁云侘傺以死,君流荡江淮之间,益不自得。然气益敛,文益奇,裒集所为诗文如干卷,自以铁云而外知君者莫余若,属为之序。噫!仲瞿乃今为辞人矣。以仲瞿之才之学,俾得倾筐倒庋,尽出生平蕴蓄,润泽海内,必有奇迹卓荦异于俗吏之所为者。屑屑于饰竿牍、絺鞶帨,争工拙刀锥之末,岂其志哉?岂其志哉! 君自言今夏游云台山,山中多古木,皆数千年物。其材伟然巨丽,而自晦于穷厓绝壑、人迹罕到之境,殆天之有意位置之者,不如是不能轮囷离奇至此。仲瞿此言,其殆自谓耶?观于贾生虽放废,而《治安》一疏彪炳千古;杜季雅既得从事击羌,旋战殁于射姑。信乎天之待其人,不系乎遇不遇也。读仲瞿之文者,亦可无论其遇已。若其文之瑰伟瑰丽,忽庄忽骚,若正论,若游戏,由其才大气盛,喷薄而出。仲瞿之学,固不尽于此,而人亦不当以此尽仲瞿也。
烟霞万古楼诗集·陈文述序
秀水王君仲瞿,奇才也。奇于文,亦奇于诗。言论风采,出以游戏,雄辨博奥,所至倾其座人,类谈天、雕龙所为,非狂傲也,而世人咸以狂傲目之。夫狂傲,文人之大病也。君未尝狂傲,人目以狂傲,一倡百和,而狂傲之名遂不能自解于世。则露才扬己之所致也。又为座主吴公假其名,形诸奏牍,得以微罪罢官归里,而君之名遂为世人所口实。屡试南宫,摈于有司,卒潦倒不得志以死。则露才扬己、人因目为狂傲之所致也,则有才而不自晦其才之所致也。 君生平著录甚富,大半零落。骈体文数十篇,钱君梅溪蒐葺付梓,寄余吴门书局;诗稿十馀卷,君病中付余子裴之,为敬礼定文之托。裴之没于汉上,稿存余子妇汪端所。端诗学甚深,尝选定明三十家诗,远出牧斋、竹垞、归愚诸选本上。又重刊裴之《澄怀堂遗诗》,于余诗亦多所删订规正。其所为《自然好学斋诗》十卷,老辈皆推重之。又尝为余戚邵梦馀大令刻《镜西阁遗诗》。仲瞿与井叔两集,恒置案头,呼之曰『老王先生』、『小王先生』。以两人诗集皆裴之生平未竟之志,各为选定。病中请于余,期他日必付梓以完裴之人世文字之债,余诺之。逾数日卒,余为作传,所谓孝慧宜人也。端中年以后,奉道诚笃。知前生与裴之同自玉清来,今仍归玉清也。井叔名嘉禄,长洲人。诗人铁夫先生子也,为吴门七子翘楚,年未三十而卒。诗极明秀,端为选存四卷。今年余至繁昌,乃先为刻仲瞿诗而志其颠末如此。 道光庚子中秋钱塘陈文述书于春谷官舍。
烟霞万古楼诗集·张鸣珂序
咸丰纪元之秋,予卧疴三月,病榻无俚,向婿严少春茂才处借《烟霞万古楼未刻诗》十馀卷读之,药炉茗碗之旁,随手钞成一册,时时讽咏。后家春水徵君贻予云伯刻本,仅二卷,与手钞者互有同异。乃复从严氏借钞,略次先后,分为六卷,名曰诗录,不敢居选例也。始于丙辰冬日,断手于戊午夏仲。时以养疴,乃得蒇事。昔卢德水著《杜诗胥钞》,役竣祭告,诗曰:『十年曾有约,三岁始能成。』予于此编亦云。《文集》六卷已刻,板藏金鐀钱氏,二梅褚君曾以印本见惠。至先生生平行事,具详于自制《虎丘山窀室志》中,兹不复赘。 嘉兴后学张鸣珂
烟霞万古楼诗集·张鸣珂题识
余既录刊《烟霞万古楼时文》,风行远近,索者纷然。秀水范君雯茁见之,乃出旧藏诗稿一册寄余,楮墨霉烂,首尾断缺。审其字迹,碻系仲瞿先生手笔。其纪年为乾隆戊申、己酉、庚戌之作。时先生尚未举孝廉,而近游江左于越间也。内有《石帆楼》一诗,似乎碧城仙馆刻本亦有之,馀皆不甚经见。细斠一过,时序稍有紊乱,不敢更正,仍依原书录出,亟付手民,以广其传。题曰『残稿』,纪实也。 光绪二十有六年庚子春二月十日嘉兴张鸣珂识于鄱阳湖上
烟霞万古楼诗集·徐渭仁跋
往岁梅叟刻《烟霞万古楼骈体文》于杭州,颐道居士选刻其诗于繁昌,闻诗版已散佚,因重写刻之。又从《瓶水斋集》及居士集中所附刻者,铁云《鸦藤山馆诗话》中采入者,都为一卷。仲瞿出处详于自制《虎丘山穸室志》,亦录出附之。 咸丰元年二月上海徐渭仁记
烟霞万古楼诗集·徐銮跋
此仲瞿先生未刻藁。余得之张君蓣衫,蓣衫得之北门严氏。严故仲瞿戚也。诗才气浩瀚,洵足压倒一世豪杰。余尝论仲瞿诗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然泥沙俱下。读集中《定光佛歌》等作,当不诬也。 同治三年甲子春正王月嘉兴徐銮读毕识
烟霞万古楼诗集·陆祖谷跋
烟霞万古楼诗,旧有碧城仙馆刻本。其佚者,张公束先生又尝蒐刻一卷,题曰《烟霞万古楼诗残藁》。今碧城本已不多见,张刻之板片亦不知流转何所。今年夏,吾友余楫江孝廉贻书来,言烟霞万古楼未刻诗尚有一卷在东栅徐氏,亟以一金购来。藁才十纸,而楷字精好。卷末有徐金坡先生手识语,知为北门严氏原钞本。严本故家,瞿老之戚,其子弟犹能道瞿老轶事甚详。吾友孟君紫昉藏有瞿老《黼黻图回文诗》一巨册,云亦出自严氏。图字精密,未能校录,以来心常忆之。今得是本,先命工裱装,题曰《烟霞万古楼诗佚稿》,庋诸馆中。予更录副本私藏之。瞿老佚著未出世者甚多,汇集刻之,姑俟他日。 己未夏五月嘉兴陆祖谷识于图书馆斋(录入:顾青翎)
释僧𧖩 朝代:北周

人物简介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护法上
释僧𧖩。
未详氏族。
住新州愿果寺。
周武季世将丧释门。
崇上老氏受其符录。
凡有大醮。
帝必具其巾褐同其拜伏。
而道经诞妄言无本据。
国虽奉事未详雠校。
遂不远乡关躬闻帝阙面陈至理。
以邪正相参浇情趋竞。
未辨真伪更递毁誉。
乃著论十有八条难道本宗。
又以三科释其前执贤圣既序凡位皎然。
其词略云。
𧖩以世之滥述云。
老子尹喜西度化胡出家。
老子为说经戒。
令尹喜作佛。
教化胡人。
又称是鬼谷先生撰。
南山四皓注。
未善寻者。
莫不信从以为口实。
异哉此传。
君子尚不可誷。
况贬大圣者乎。
今具陈此说非真。
人世差错假托名字。
亦乃言不及义翻辱老子。
意者胜人达士不出此言。
将是无识异道誇竞佛法。
假托鬼谷四皓之名。
附尹喜传后。
作此异论用迷昏俗。
窃闻传而不习夫子不许。
妄作者凶老君所诫。
此之巨患增长三涂。
宜应糺正救其此失。
然教有内外用生疑假。
人有贤圣多述本迹。
班固汉书品人九等。
孔丘之徒为上上类。
例皆是圣。
李老之俦为中上类。
例皆是贤。
何晏王弼云。
老未及圣此则贤。
圣天分优劣自显。
故魏文之博悟也。
黄初三年下敕云。
告豫州刺史。
老聃贤人。
未宜先孔子。
不知鲁郡为孔子立庙成未汉桓帝不师圣法。
正以嬖臣而事老子欲以求福。
良足笑也。
此祠之兴由恒帝。
武皇帝以老子贤人不毁其屋。
朕亦以此亭当路。
行来者辄往瞻视。
而楼屋倾颓傥能压人。
故令修整。
作过视之殊未整顿。
恐小人谓此为神。
妄往祷祝违犯常禁。
宜宣告吏民咸使知闻。
据斯以言。
程露久矣。
世多愚人不寻前达。
故有此弊耳。
今考据年月群达诚言区别人世。
并内经外典并对条例。
览详卷首邪正自显。
虽复著论周世垂名朝野。
通人罕遇。
终以事迷。
竟不行用。
及后法毁。
逃难不测所终。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孙维祺,字起山,庐江人,康熙辛未进士,官河间涞水知县。
维基
孙维祺(生卒年不详),字以介,号起山,庐江城关人。
少聪颖,九岁能作文,其学自六经三传、庄子、屈原、司马迁、班固而下,莫不渔猎精华,以发抒其文藻,每落笔洒洒数千言,风驰电掣,不可捉搦而卒,未尝轶于理法。
中康熙庚午(1690年)举人、辛未(1691年)进士,历任直隶河间、涞水二县知县、由涞水解组归,优游山林,惟以著书自娱,选文不拘一体,因材造就,评语皆中肯,一时流播海内,其诗文、传说县内流传更多。
著有《五经说文》、《廿一史临》、《三太史》、《四书印证》、《春秋大意》、《春秋》、《飞跃真言》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71—1842 【介绍】: 清江苏江都人,字谦牧,号春谷。
嘉庆十年进士。
官岑溪知县。
治经学宗汉儒,兼通历算,能辨中西异同。
工诗古文。
论史每独具只眼,尝以司马迁为孟子后尊圣明道之第一人,而为班固所诬。
有《梦陔堂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一八
黄承吉,字谦牧,号春谷,江都人。嘉庆乙丑进士,官兴安知县。有《梦陔堂诗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长洲人,字宁术,号凫乡。诸生。善填词。有《红豆树馆词》。
晚晴簃诗汇·卷一一九
陶梁,字宁求,号凫乡,长洲人。嘉庆戊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侍郎。有《红豆树馆诗稿》。
词学图录
陶梁(1772-1857) 字凫芗,一作凫乡或凫香。长洲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授编修。官至太常寺卿、内阁士学士、礼部侍郎。以病乞归,士论多归之。诗不多作,白而不浅。尤擅倚声。编有《国朝畿辅诗传》、《词综补遗》。有《红豆树馆集》,词在集中。
红豆树馆词·王昶序
红豆出南海,载南州异物记,益部方物略诸书。有藤种,有树种,初见于王摩诘诗,其实圆而红,然不能移植他处,故江浙间绝少。近时惟吴门惠学士半农家有之,以名其斋,而他处无闻焉。陶子凫乡居娄齐之间,家亦有此树。结实累累下垂,殊可爱玩,憩其下者,每流连往复,若不能去。盖红豆一名相思子,思发乎情,止乎礼义,乃不堕纤巧浮靡之习,得为风骚之苗裔。今凫乡娴雅歌,通诗古文,性情风格似魏晋间人。而尤以词擅名于时,所作前以石帚、玉田、碧山、蜕岩诸公为师,近则以竹垞、樊榭为规范。其幽洁妍靓,如水仙之数萼、冰梅之半树,用寄其清新婉约之思,信可为南宋以来词家之别子矣。凫乡博雅嗜古,从余游。余缉续词综,得其搜采之功居多。余少时于倚声一事颇曾致力,今衰老,久辍不作,而凫乡年力初壮,进而不已,行以著作擅长艺苑,集词学之大成。读红豆词者,其以此为骥之一毛、豹之一斑可也。昭阳大渊献寎月望日,青浦八十老人王昶序。
红豆树馆词·吴锡麒序
驻枫烟而听雁,舣葭水而寻渔。短彴遥通,高楼近接,琴横春荐,杂花乱飞,酒在秋山,缺月相候,此其境与词宜。金迷纸醉之娱,管语丝哇之奏。浦遗余佩,钗挂臣冠。满地蘼芜,夕阳如画,隔堤杨柳,红窗有人,此其情与词宜。若陶子凫乡者,家住中吴,烟波绕户,船来虎阜,罗绮生风。狎浪而订鸥盟,折花而招燕梦。东风白苧,最怜寒食之天,细雨黄梅,重认横塘之路。窟真容懒,语不嫌痴。芊绵而绿意生,宛转而红腔应。论其技则肱经三折,绎其思则肠转九回。情之引人,兴不能已,固如斯也。况复湖寻高士,庙访水仙,踵花鸟之前缘,蹑烟霞之古径。南渡之江山宛在,西泠之松柏依然。于是击钵于青豆之房,调弦于黄篾之舫。浅斟未已,逸调先铿。响落凉苔,声催落叶。流水均其采采,白雪振其霏霏。唱如小海而尤豪,人比中仙而更胜。又孰不思同旅语,并写灵襟。盖其居也如此,其游也如彼。以佳丽之地,作其謻台,以灵秀之区,为之骑驿。单衫小扇,则街子无猜,短笠大瓢,则芦人亦熟。和徵招而去,歌哨遍而来。为石门文字禅,为东泽绮语债。此红豆树馆词一编所以清而能婉,丽而不佻,得大雅之遗音,传南宋之正轨也乎。仆久违衡泌,屡溷风尘。乞食叩门,马如蛙钝,息交闭户,车类鸡栖。即欲裁寄小词,量填短拍。而故山有阻,旧雨不来,远趣莫招,孤吟易辍。兹幸遂循陔之愿,申伐木之欢。课桂隐于南湖,伫渔歌于西塞。馀情有触,结习未忘。则蚕抽未尽之丝,蝉曳将残之响,得是编而振发之,不啻迷津而逢宝筏,失路而得导师,其助予为不少也。嘉庆壬戌秋八月,钱唐吴锡麒撰。
红豆树馆词·李云章序
时物变态,山川殊状,人少壮老异形,目寓焉而不能留者,唯文词可以留之。昔人零篇断简偶传于世,虽数百年后、数千里外,观者辄如置身其中,与之周旋,而不胜流连嘅慕之致,以为笔墨之可以移我情矣。况在作者非深于情,而能若是哉。仆读红豆词而叹凫乡先生之情之至也。夫士方贫贱,恒郁郁无以自乐,一旦得志,律法填其膺,声色炫其外,酬应汩其神明。与之语平夙之交游、登览之胜迹,忽若梦寐,不复省忆者,往往有焉。君起寒素,结交老苍,驰骤坛坫,为江南名诸生。及入翰林,出任郡守、监司,为畿辅贤大夫而意趣无少异。俸馀则聚书画,政暇则延纳才士。每与座上客谈向时江湖之乐,徵文献,举佚事,津津然不以为疲。至亲故离合之感,俯仰陈迹,则凄然黯然莫能自已,盖居恒未尝一日而忘旧也。于是聚其旧时所著,加以近今之作,合为一编。大而父子兄弟夫妇之伦,君臣之遇合,师友之渊源,礼典政绩之敷贲,暨乎岩居川观、嬉春访秋,一觞一咏,罔不抒写性情,而芳菲恻怛之怀、绵邈庯峭之笔,白石白云合为一家。使读者展卷神往,如成连之琴、桓子野之歌,自不禁其情之与俱深也。仆与君甲子订交于人海中,兄事弟畜,意气相得。别而复聚,则升湛悬隔。然主客追陪,申之以婚姻,又十馀年于兹,而交情日益笃。以君待仆之情,知君用情之厚。词虽小技,而激发于孝友忠信之大节,无非至性所流,岂直词翰之工而已哉。道光癸巳孟夏,大兴李云章谨序。
红豆树馆词·吴长卿序
将使敦古欢于尘壒之表,延峻赏于冲漠之区。握月担风,徐仆射聊资谈助,模山范水,宗处士惟事卧游。虽复寓意丹青,希踪元素,而高风已邈,仅传竹柏之真,穆行无徵,虚忆萍蓬之迹。讵知桂辛藜苦,旧境频迁,玦判璋分,新愁易积。鸿印泥而莫定,驹过隙而难留。设非追感抚尘,兴怀坠雨。状唾月推烟之景,写牵云曳雪之情,几几乎迷五散于棋枰,索一吷于剑首矣。凫乡观察系传栗里,家住苏台。绚火凤之九苞,标石麟之独角。彩笔则平分李峤,艳锦则早夺江淹。义苑共羡其奇侅,艺海足资其荡涤。方其蜚英横塾,撷秀回泉。陈庚子之遗经,辩己亥之误字。秋澄玉宇,桂子飘来,路接金台,槐花踏遍。用是息尘鞅于梵刹,洽幽贽于礼堂。已而放棹潞河,停骖梁苑。南陔则艺兰发咏,西堂则梦草裁诗。洵足庆焦氏之福兄,颂鲁侯之寿母。无何云回鸾驭,风急鸰原。菤葹心拔而弥伤,箖箊泪清而欲槁。洎乎芝芙圆梦,鹣𪃸齐心。玉作田腴,金将屋贮。曹大家史编旧稿,浅印脂痕,卫夫人笔阵新图,浓留墨沈。著姓交推于徐淑,深情尤甚于高柔。此又茑萝莫喻其缠绵,蘅芷自成其馨逸已。是时述庵少寇方筑平津之馆,辟涑水之园。万壑涛声,曾陪讲席,九峰黛影,重访渔庄。觅旧伴于短李迂辛,赏奇文于大邢小魏。习刘孝标五十纸之课,搜李承休三万轴之储。靡不雪纂露钞,劬于淬掌,琼纲玉格,朗若列眉。重以谷人司成鸥鹭寻盟,岑苔合契。致谢混改席之敬,修袁逢分坐之仪。往往携屐探幽,支筇选胜。偶拈逸调,同谱新声。题花而香拂酒卮,伫月而凉侵琴荐。宜乎张温无辈,推重于元晏弁言也。至若瓜步潮生,蒜山月落。唤秣陵桃叶之渡,认芜城皂荚之桥。虎阜秋深,未消剑气,马塍春老,欲葬花魂。缄情则转绿回黄,选恨则等莺期蝶。又若千丝系缆,六柱移船。借蓝尾而飞觞,眼才一瞥,就红牙而按曲,肠已九回。虬漏沉沉,二分明月,蚖膏滟滟,四照琪花。亦复逞咀兰嚼蕙之妍词,抒擘石研丹之幽怨。夫禺山耀彩,五色相宣,若木舒华,千寻直上。观察握画日之笔,步登云之梯。玳筵乍启于樱厨,琳简近承夫蓬观。于是鸾坡儤直,螭陛趋班。纂有唐一代之钜文,传名山千古之绝学。美矣茂矣。长卿朅来东阁,得遂管窥,偶忆西泠,已成梗泛。乏一邱一壑之位置,慕半村半郭之嬉游。李公垂雅有同心,句传珂里,元次山请申后约,笑指杯湖。时道光癸巳孟夏,钱塘吴长卿谨序。
红豆树馆词·王柏心跋
凫芗观察曩著红豆树馆词,梓行已久。
后复有感旧纪恩之作,都为八卷,合而刊之,授柏心使论其大略。
余考词之始兴,大抵流连风月,泛咏皋壤,感物而动,其绪无端,以凭虚为奇,以超旷灵澹为宗。
至子瞻、幼安辈为之,泛滥于子史,驰骋议论,其体一变。
然以发摅其壮气雄心而已,未有综贯生平,标举志行,若年经月纬,粲然可睹指者也。
兹则体沿协律,义兼纪事,排比敷陈,开昔人未辟之町畦。
其伦则君亲、昆弟、夫妇、师友,其事则遨游、羁旅、敷文、纬典,其情则忻愉悲戚,其境则壮老穷达。
析之各有宗旨,合之互相首尾,又能分刌节度,穷极窈眇,有启涂拓宇之观,无宫凌羽替之疾,于此体为创见,而仍不失其正宗。
盛矣哉。
前此所未尝有也。
昔者司马子长、杨子云、班孟坚皆有自叙,杜子美北征、昔游等篇亦檃括出处,览者资为援据。
独填词家无之,世遂以为束于体格,无能恢廓,至有目诗馀为小道者。
今读红豆树馆词,包含宏大,直举胸情,然后知此境正自无穷,人特未能穷其所至耳。
集中他美,诸公论之详矣,余以为自有倚声以来,兼众长而扩其境之所未至者,独于兹集见之。
遂举所见,识之简末。
时道光癸卯夏五,监利王柏心谨跋。
维基
陶梁(1772年—1857年),字宁求、凫芗,号凫香,江苏长洲县(今苏州市)人,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左侍郎。嘉庆十三年(1808年)登进士,改庶吉士。嘉庆十四年(1809年)授翰林院编修,任日讲起居注官。嘉庆十八年(1813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嘉庆十九年(1814年),林清之变,天理教徒闯入紫禁城。陶梁正在文颖馆修书,其仆骆升听闻警讯,把陶梁藏在书橱之中,只身守护,身中数刀。次日,纷乱平定,陶梁出,将骆升救醒。仁宗回銮,听说此事,赞骆升为「义仆」,并赐金。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陶梁署直隶天津道。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担任永平府知府。次年,改正定府知府。道光四年(1824年)任清河道。道光五年(1825年)加盐运使衔。道光十年(1830年)任天津道。道光十二年(1832年)署永平府知府、任大名府知府、护大顺广道。次年,护大名道。道光十七年(1837年)署大顺广道。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湖北荆宜施道。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湖南粮储道、湖北汉黄德道。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任甘肃按察使、山西按察使,署山西布政使。次年,任江西布政使、太常寺卿。咸丰二年(1852年)任内阁学士、加紫禁城骑马。咸丰三年(1853年)任朝考阅卷官,管理中书科事务、署吏部左侍郎。咸丰五年(1855年)任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
共 32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