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汤显祖

相关人物:共 22 位
共 22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燕及,桐城人。万历甲辰进士,历知宜黄临川广济三县迁南大理评事官至兴化知府有迁草觐草游草
维基
刘胤昌,字燕及,号淯水,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人。
胤昌生而颖异,读书如素所熟悉者,为文伸纸淋漓,万言立就。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应天乡试举人,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进士,初知宜黄县,以最调临川,明敏刚决,果于任事,犯者虽贵势子弟,必寘于法。
两充江西乡试同考官,勤课士类,凡所甲乙,翕称藻鉴,汤显祖就出自其门下。
万历四十年调任广济,四十二年擢南大理寺评事,四十四年考察免官。
天启二年,起升兴化府知府,朝议将大用之,未赴任而疾作不起。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十七
大启,字君舆,号广原,秀水人,万历庚戌进士累官刑部侍郎其人温谨不作崖岸然亦不苟同于人故值门户方张独称完节著有曼寄轩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君舆,一字广原。万历庚戌进士,除南昌推官擢吏部主事历官刑部左侍郎赠尚书有曼寄轩集
维基
朱大启(1575年10月17日—1642年7月18日),字君舆,号广原,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祖籍直隶吴江盛泽(今江苏),同进士出身。
户部尚书朱国祚侄。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中己酉科顺天府乡试六十五名举人。
次年,联捷庚戌科第三甲七十五名同进士。
礼部观政,授江西南昌府推官。
万历四十年(1612年)充任江西本省乡试同考官。
朱大启在江西任职时,曾与汤显祖有书信往来。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任广东乡试同考官。
次年行取,暂拟礼部主事。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改吏部验封司主事。
同年,调考功司主事,升考功司郎中。
天启五年十月二十七日(1625年11月26日)调文选司郎中。
时魏忠贤当权,想谋划派遣宦官分别镇守九边,遭到王永光等一众大臣上公疏反对,公疏为大启所草拟,因而忤逆到魏忠贤,遂被罢职免官回乡。
天启七年九月二十七日(1627年11月4日)升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
崇祯元年八月十四日(1628年9月11日)升太仆寺卿,后调大理寺卿。
官至刑部左侍郎,卒赠刑部尚书。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宝印(一一○九~一一九一),字坦叔,号别峰,俗姓李,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少从德山院清素得度具戒,听《华严》、《起信》,既尽其说,弃依密印于中峰。会圆悟归昭觉,留三年。后南游,谒佛性泰、月庵果、草堂清。晚至径山,谒大慧宗杲禅师。大慧南迁,乃西还。后再出峡,住保宁、金山、雪窦。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敕补径山,召对选德殿。光宗绍熙元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谥慈辩。为南岳下十六世,华藏密印安民禅师法嗣。事见《渭南文集》卷四○《别峰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今录诗三十九首。
全宋文·卷四五七四
宝印(一一○九——一一九○),字坦叔,号别峰,俗姓李,龙游(今四川乐山)人。
世居峨嵋之麓。
从德山院清远道人得度,又从中峰密印禅师得悟。
住临邛、广汉、崇庆、武信东禅、成都龙华、眉山中岩诸寺,复住金山。
淳熙七年敕住径山。
十年,孝宗制赐《圆觉经注》。
绍熙元年卒,年八十二。
谥曰慈辩,塔曰智光,庵曰别峰。
门人集有《语录》。
见陆游撰《别峰禅师塔铭》(《渭南文集》卷四○)。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宝印号别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经长穷七史。忽厌尘俗志慕竺坟。乃从德山清素和尚得度。往听华严起信尽得旨。觉劳算沙终非解脱。遂依中峰密印民禅师。密印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叱曰。是谁起灭。师闻大悟。会圆悟归昭觉。遣师往省。随众入室。悟问。从上诸圣以何接人。师竖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从上诸圣用底。师以拳挥之。悟亦举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谒大慧于径山。慧问。甚处来。曰西川。慧曰。未出剑门关。与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动和尚。慧忻然。后出奉诏住雪窦。淳熙七年秋召师问道。赐肩舆入选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这个理否。对曰。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门户则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设教。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间。故法华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华严云。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惟释氏禅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顿令悟入。不乱于生死之际。此为殊胜。印曰。非独后世不见夫子之心。尝见孔门颜子号为具体。尽平生力量只道得个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观之。夫子未尝回避诸弟子。而诸弟子自蹉过了也。昔张商英曰。吾学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实为至当。帝曰。朕意亦谓如此。帝又问。庄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也。盖小乘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入无为界。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则不然。度众生尽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有一夫不彼其泽者。若已推而内沟中也。帝大悦诏住径山。开堂曰。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收百千万亿句秖在一句。祖师门下半句也无。秖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诸仁者且道。诸佛是祖师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时俱是一时俱不是。颟顸不少。且截断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虫里纸帽。好笑又惊人。十年二月帝注圆觉经。赐师命作叙流行。绍熙元年十一月往见智策禅师决别。策问行日。师曰。水到渠成。索纸书云。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颜色明闰发长顶温葬全身于西冈。谥曰慈辩。塔曰智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别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经。长穷七史。忽厌尘俗。志慕竺坟。乃从德山清素得度。往听华严起信。尽得旨。觉劳算沙。终非解脱。遂依中峰密印民禅师。密印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叱曰。是谁起灭。师闻大悟。会圆悟归昭觉。遣师往省。随众入室。悟问从上诸圣。以何接人。师竖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从上诸圣用底。师以拳挥之。悟亦举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谒大慧于径山。慧问甚处来。曰西川。慧曰。未出剑门关。与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动和尚。慧忻然。后出。奉诏住雪窦。淳熙七年秋。召师问道。赐肩舆入选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这个理否。对曰。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门户则不同耳。如孔子以中庸设教。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间。故法华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华严云。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惟释氏禅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顿令悟入。不乱于生死之际。此为殊胜。印曰。非独后世不见夫子之心。尝见孔门颜子。号为具体。尽生平力量。只道得个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模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观之。夫子未尝回避诸弟子。而诸弟子自□□了也。昔张商英曰。吾学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寔为□□。帝曰。朕意亦谓如此。帝又问。庄子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也。盖小乘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入无为界。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则不然。度众生尽。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诸沟中也。帝大悦。诏住径山。开堂曰。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收百千万亿句。祇在一句。祖师门下半句也无。祇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诸仁者。且道诸佛是。祖师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时俱是。一时俱不是。颟顸不少。且截断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虫裹纸帽。好笑又惊人。十年二月。帝注圆觉经。赐师命作叙流行。绍熙元年十一月。往见智策禅师决别。策问行日。师曰。水到渠成。索纸书云。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颜色明闰。发长顶温。葬全身于西冈。隘曰慈辩。塔曰智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别峰禅师。
名宝印。
字坦叔。
生为龙游李氏子。
世居峨嵋之麓。
少而奇警。
然不喜在家。
乃从德山院清远道人得度。
自成童时。
已博通六经及百家之说。
至是。
复从华严起信诸名宿。
穷源探赜。
不高出同学不止。
时密印禅师民公。
说法于中峰道场。
乃挈一笠往从之。
一日密印举。
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
头叱曰是谁起灭。
师豁然大悟。
自是锋不可触。
密印恨相得之晚。
会圆悟自南归成都昭觉。
乃遣师往省。
因随众入室。
圆悟举从上诸圣以何法接人。
师举起拳。
圆悟曰。
此是老僧用者。
孰为从上诸圣用者。
师即挥拳。
圆悟亦举拳相交。
大笑而罢。
圆悟叹异之曰。
是子。
他日必类我师。
留昭觉三年。
密印犹在中峰。
以堂中第一座致师。
师辞。
密印大怒曰。
我以法得人。
人不我传。
尚何以说法。
为欲弃众去。
众皇恐亟趋昭觉。
罗拜恳请。
圆悟亦助之请。
始行。
道望日隆。
学者争归之。
虽圆悟密印。
不能掩也。
久之。
南游历见诸大禅老。
最后扣妙喜于径山。
为师独扫一室。
堂中皆大惊。
妙喜南迁。
师亦西归。
始住临邛凤皇山。
举香。
嗣密印。
道既盛行。
筑都不会庵。
松竹幽邃。
暇日名胜毕集。
闻师一言。
皆自谓意消稍或间阔。
辄相语曰。
吾辈鄙吝萌矣。
其道德服人如此。
俄复下硖挟金陵。
应庵华方住蒋山。
馆师于上方。
白留守张公焘。
举以代己。
师闻。
即日发去。
会陈丞相俊乡来。
为金陵。
以保宁延师。
俄徙京口金山。
学者倾诸方。
金山自兵乱后。
虽屡葺莫能成。
至是始复大兴。
如承平时。
而有加焉。
异时居此山。
鲜踰三年者。
师独安坐十五夏。
魏惠宪王牧四明。
虚雪窦来请。
住四年。
乐其山林。
有终老之意。
而名益重。
被敕住径山。
淳熙七年五月也。
七月至行在所。
寿皇降中使。
召入禁中。
以老病足蹇。
赐肩舆于东华门内。
赐食于观堂。
引对于选德殿。
赐坐劳问良渥。
师目举古宿云。
透得见闻觉知。
受用见闻觉知。
不堕见闻觉知。
上悦。
毕其说乃退。
后十馀日。
又命开堂于灵隐山。
中使赍赐御香。
恩礼备至。
十年二月。
上制圆觉经注。
遣使驰赐。
且命作序。
师老益厌住持事。
门人惧其远游不返。
相与筑庵于山北俟其归。
光宗在东宫。
书别峰二大字榜之。
十五年冬。
奏乞养疾于别峰。
得请。
明年。
光宗受内禅。
取向取赐宸翰。
识以御宝。
复赐焉。
绍熙元年冬十一月。
忽往见嗣住山智策告别。
策问行日。
师曰。
水到渠成。
归取幅纸大书曰。
十二月七日夜鸡鸣时。
如期而化。
奉蜕质。
返寺之法堂。
留七日。
颜色精明。
须发皆长。
顶温如沃汤。
是月十四日。
葬于别峰之西冈。
寿八十有二。
腊六十有四。
得法弟子实繁。
指不能一二屈。
有慧绰者。
山阴陆氏子。
当以荫得官辞之。
从师祝发。
得记莂。
遁迹岩岫。
终身不出。
师既示寂。
上为敕有司。
定谥曰慈辩。
塔曰智光。
庵曰别峰。
极方外之宠。
师说法数十年。
所至门人。
集为语录。
晚际遇寿皇。
被宸翰咨询法要。
皆对使者具奏。
别具行世。
此不悉著。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宝印禅师者。嘉州人。号别峰。初业儒。弃儒剃染。业华严。又弃华严。从华藏民禅师。悟明心要。其祖圆悟每誉之谓。印有超师之略。印之名遂著。乃通谒于妙喜。自称西川法侄。时径山多士。窃笑之。妙喜问曰。未出剑门关。与你三十棒了也。印遂展拜曰。不合起动和尚。妙喜忻然。顾左右曰。你们骑马趁不及。是日万指。丛林为之震动。于是西还开法。而两川素称义虎之雄者。皆从印游。印仍慰其开讲曰。宗教无二致。而公白岐耳。公以无欺心而演教。教中之宗也。我以无欺心而弘宗。宗中之教也。我佛初转四谛于鹿苑。而憍陈如乃无欺之首也。后拈枝花于灵峰。而迦叶乃无欺之终也。故其间谈经三百馀会。皆以无欺法。而利无欺众。公但自反能无欺乎。既无欺矣。以无欺舌而流无欺教。则教与宗。是一是二乎。惟诸公勉之。印又出峡。住持保宁。次迁金山。自金山移雪窦。自雪窦补双径。其众盛矣。尝示众曰。世尊初成正觉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憍陈如比丘最初悟道。真净拈云。今日新丰洞里。秖转个拄杖子。遂拈拄杖卓左边云。还有最初悟道者么。若无丈夫。自有冲天志。莫向如来行处行。遂喝一喝。下座。若是印上座不然。今日向凤凰山里。初无工夫。转四谛法轮亦无气方。转拄杖子。秖教诸人。行须缓步。语要低声。何故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又曰。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收百千万亿句只在一句。祖师门下半句也无。祗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诸仁者。且诸佛是祖师是。若道祖是佛不是。佛是祖不是。取舍未忘。若道祖佛一时是。佛祖一时不是。颟顸不少。且截断葛藤一句。作么生道。大虫裹纸帽。好笑又惊人。又曰。将心除妄。妄难除。即妄明心道转。纡桶底趯穿。无忌讳等閒。一步一芙蕖。印年迈。日常宴坐。匡床颓然。一老比丘士夫访拜床下。爱慕倍于父母。孝宗皇帝知而召之。印以足疾。辞不奉诏。帝赐肩舆。于东华门内。迎入选德殿。初礼臣议。朝仪及见。印直登榻跏趺。群臣皆失色。帝喜其真率。乃问圆觉之旨。印随机酬对。帝默有契。辄注圆觉经。命印撰经首之序。自是东华门置禅师舆。以备顾问。十五年冬。力请庵居。绍熙改元。过访智策禅师。兼与言别。策问行日。印曰。水到渠成。归索纸书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如期而化。奉蜕质。返寺之法堂。留七日。颜色明润。发长顶温。又七日择退居之西冈而閟焉。谥慈辨禅师。塔曰智光。 赞曰。民禅师义坛之翅虎也。一入昭觉之门。翻然易辙与夫抱英敏之姿。负昂藏之表甘。若捉月之猿。趋阳之鹿者。岂非日劫相倍乎哉师。以己愈之方。施之别峰印。自然水乳合。而针芥投。为万古我慢之正鉴。是则西山亮。何足为多耶。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宝印,字别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经,长穷七史。忽厌尘俗,志慕竺典,乃从德山清素得度。往听《华严》、《起信》尽得旨,觉劳算沙,终非解脱,遂依中峰密印民禅师。密印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叱曰:“是谁起灭?”印闻大悟。会圆悟归昭觉,遣印往省,随众入室,悟问:“从上诸圣以何接人?”印竖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从上诸圣用底?”印以拳挥之,悟亦举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谒大慧于径山,慧问:“甚么来?”曰:“西川。”慧曰:“未出剑门关,与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动尊者。”慧欣然。后住雪窦。淳熙七年秋,召印问道,赐肩舆入选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这个理否?”对曰:“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门户则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设教。”印曰:“非中庸如何安立世间?故《法华》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华严》云‘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惟释氏禅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顿令悟入,不乱于生死之际,此为殊胜。”印曰:“非独后世不见夫子之心,尝见孔门颜子,号为具体,尽平生力量,只道得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观之,夫子未尝回避诸弟子,而诸弟子自错过了也。昔张商英曰:‘吾学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实为至当。”帝曰:“朕意亦谓如此。”帝又问:“庄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也。盖小乘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入无为界,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稿木,心固可使如飞灰。若大乘人则不然,度众生尽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沟中也。’”帝大悦,诏住径山。开堂曰:“三世诸佛以一句演百千万亿句,收百千万亿句秪在一句,祖宗门下半句也无,秪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诸仁者,且道诸佛是?祖师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时俱是,一时俱不是,颟顸不少,且截断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虫裹纸帽,笑人又惊人。”十年二月,帝注《圆觉经》赐印,命作叙流行。绍熙元年十一月,往见智策禅师诀别,策问行日,印曰:“水到渠成。”索纸书云:“十二月初七夜,鸡呜时也。”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颜色明润,发长顶温,葬全身于西冈。谥曰“慈辩”,塔曰“智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宗室。
太祖第十七子宁王朱权之孙朱多炡子。
效其父,变姓名为来鲲,字子鱼。
出游三湘吴越间。
有文集行于世,汤若士为之叙。
人物简介
贞吉之子。
效其父变姓名为来鲲,字子鱼,出游三湘吴越间。
有集行世,汤若士为叙。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求仲,归安人。万历庚戌赐进士第一,授修撰降行人司副
维基
韩敬(1584年—?
),字求仲,一字简与,号止修。
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今浙江吴兴)军籍,乌程县人。
明末状元,政治人物。
早年受业于汤宾尹。
好佛学,曾追随云栖莲池大师。
万历三十七年己酉科顺天府乡试第八名举人,万历三十八年,侍郎王图主持会试,汤宾尹为分校官。
会试时,韩敬的试卷为其他考官所弃,汤宾尹越房搜得此卷,坚决要求萧云举、王图等人将韩敬录取为第一名。
此后廷试亦取得第一名。
本年闰三月授翰林院修撰,三十九年四月患病回籍。
四十年十月,汤宾尹遭给事中孙振基弹劾,夺官,韩敬亦被令冠带闲住。
汤显祖却为韩敬叫屈。
此后又丁忧在家,服阕后,万历四十六年十月上疏奏辩申冤,礼部左侍郎何宗彦奏请结案,四十七年三月降二级,调南京别衙门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3—1610 【介绍】: 明苏州吴江人,字伯英,号宁庵,又号词隐。
万历二年进士。
授兵部主事,寻补礼部员外,改吏部,降行人司正,升光禄寺丞。
留心边事,精于六书,而毕生深究者,则为戏曲声律,罢官后三十年精力尽瘁于此。
著《南九宫谱》,为作曲者之准绳。
论文则尚朴质而反对雕凿。
汤显祖同时,才逊于显祖,提倡之功则远出其上。
所撰戏曲有《义侠记》、《埋剑记》、《双鱼记》等十七种,总称《属玉堂传奇》,另改削汤氏《牡丹亭》为《同梦记》,《紫钗记》为《新钗记》,然其作品实不如显祖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伯英,吴江人。万历甲戌进士,除兵部主事历吏部员外降行人司正升光禄寺丞
维基
沈璟(1553年—1610年),字伯英,号词隐,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今江苏省吴江市)人,军籍,散曲作家。万历二年(1574年)甲戌科会试第三名,殿试登二甲第五名进士。历任兵部、礼部、吏部诸司主事、员外郎。因请求给王恭妃封号,忤旨,降行人司正,升光禄寺丞,次年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因科场舞弊案受人攻讦,中年即告病归里,家居三十年,专注于戏曲创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2—1589 【介绍】: 明浙江馀姚人,字叔仁,号和斋。
嘉靖四十四年进士。
授宁国府推官。
隆庆初迁抚州通判。
汤显祖为诸生,逢春颇赏识之,汤由此知名。
官至郧阳知府。
有《工部集》。
维基
叶逢春(1532年2月19日—1589年9月12日),字叔仁,号和斋,浙江绍兴府馀姚县人。浙江乡试第四十六名举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三甲第二十七名进士。兵部观政,本年六月除宁国府推官,隆庆二年(1568年)二月升抚州府通判,四年六月升工部都水司主事,万历二年(1575年)二月升营缮司员外郎,丁母忧归。五年正月复除本部虞衡司,二月升都水司郎中,六年八月升庐州府知府,十一年二月调湖广郧阳府知府,丁父忧归。十四年正月考察致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江西新建人,字明成,号洪阳。隆庆二年进士。授编修,预修《世宗实录》。万历初,请依历代之例,令史官记起居注。后以忤张居正,谪官。居正卒后,召为左中允。久之,以申时行荐,拜吏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升吏部尚书,改武英殿大学士。精悍敢任,政事多所裁决,然常干涉吏部黜陟之权。矿税议起,不能阻。荐杨镐任朝鲜军务,不能胜任。言者谓镐拔擢,由贿位得之。又积以他故,被除名为民。旋卒。有《词林典故》、《问奇集》等。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名城,南昌人。隆庆戊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迁司业。万历初建言,谪徐州同知。后累官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谥文端。有丛桂山房汇槁。
维基
张位(1534年—1605年),字明成,号洪阳,江西南昌府新建县人,明朝重臣,隆庆戊辰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江西乡试第二名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会试第二名,殿试第二甲第三十一名进士。
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编修《世宗实录》。
万历八年(1574年)六月,任司业。
万历十九年(1591年)转任吏部侍郎,兼任东阁大学士,后改任文渊阁大学士,因第一次妖书案获罪,回乡隐居于南昌南湖,僻湖上小洲为别墅,取名“杏花楼”。
以文会友,曾与汤显祖、刘应秋等人于此饮酒纵诗。
熹宗天启年间,追赠太保,谥文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88—约1640 【介绍】: 明抚州府临川人,字伯开。
汤显祖子。
崇祯五年由举人为河南府推官。
谏帝治下过严,被切责。
后监左良玉军,又上疏言对督抚动辄逮捕,对大将则失之姑息。
帝大怒,削籍逮治,以左良玉等合奏乞留,释还职。
官至河南按察副使,以劳瘁卒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05—1864 【介绍】: 清浙江海盐人,原名宪清,字韵甫,又字韵珊,别号吟香诗舫主人。道光十五年举人。家居著述自娱。咸丰间知湖北宜都、松滋县,有政声。工诗词及曲。有《倚晴楼诗集》、《拙宜园词》、《国朝词综续编》及传奇《居官鉴》、《帝女花》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三八
黄燮清,初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海盐人。道光乙未举人,湖北候补知县。有《倚晴楼集》。
词学图录
黄燮清(1805-1864) 初名宪清,字韵甫,一字韵珊,或作蕴山,号茧情生。
浙江海盐人。
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
谙琴艺,精绘事。
擅度曲,能学汤显祖之体,名满海内。
工诗,善骈文。
有《倚晴楼诗集》、《倚晴楼诗馀》、戏曲集《倚晴楼七种曲》。
编有《国朝词综续编》。
共 22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