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苏则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花茵重叠有辉光,长跪敷衽客满堂。
除却凤衔丹诏至,未容高坐踞胡床。
注:坐起皆席地,两膝据地,伸腰危坐,而以足承尻后,若趺坐,若蹲踞,若箕踞,皆为不恭。坐必设褥,敬客之礼,旧有敷数重席者。有君命,则设几,使者宣诏 毕,亦就地坐矣。皆古礼也。因考《汉书·贾谊传》“文帝不觉膝之前于席”,《三国志·管宁传》“坐不箕股,当膝处皆穿”,《后汉书》“向栩坐板,坐积久, 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朱子又云:“今成都学所,存文翁礼殿刻石,诸像皆膝地危坐,两蹠隐然,见于坐后帷裳之下。”今观之东人,知古人常坐皆如此。盖古人 无几,故不能垂足而坐。高坐之设,萌于赵武灵王,兴于六朝,盛于北宋,而通行于元。三代之前,凭则有几,《诗》所谓“授几有缉御”,《孟子》所谓“隐几而 卧”皆是也。寝则有床,《诗》所谓“载寝之床”,《易》所谓“剥床以辨”,皆是也。然床几或以凭依,或以庋物,或以寝处,皆非坐具。至应劭《风俗通》“赵 武灵王作胡床”,乃以为坐,然汉时犹皆席地。《贾谊传》“不觉膝之前”,暴胜之登堂坐定,隽不疑据地以示尊敬,皆可知也。东汉之末,有靳木为坐具者,其名 仍谓之床,或谓之榻,如管宁、向栩所坐,或于地上加板,未必离地咫尺也。魏、晋后,观《魏志·苏则传》“文帝据床拔刀”、《晋书》“桓伊据胡床取笛作三 弄”、《南史》“纪僧真诣江敩,登榻坐,敩令左右移吾床让客”、“狄当、周赳诣张敷就席,敷亦令左右移床远客”、《邺中记》曰:“石虎所坐几,悉漆雕 画。”则似为高坐,然皆高客贵人始有之。《语林》曰:“孙冯翊往见任元褒,门吏凭几见之,孙请任推此吏,曰:得罚。体痛,以横木挟持,非恁几也。”夫门吏 不许恁几,则知所谓移床远客者,非尊敬之客不许坐也。又其时坐榻坐几。尚皆跪坐。《梁书·侯景传》“升殿踞胡床,垂脚而坐”,史特记之,以为殊俗骇观。知 虽有床几,亦不如今坐耳。至唐又改木榻而穿以绳,名日绳床。《演繁露》:“穆宗长庆二年,见群臣于紫宸殿,御大绳床。”然不名椅子,至宋初乃名之。《丁晋 公谈录》:“窦仪雕起花椅子二。”王铚《默记》:“徐铉见李后主,卒取椅子相待。”(诸书椅本作倚,后乃借桐椅之椅为之。)此后诸书,屡见椅子。如《贵耳 集》云:“今之交椅,古之胡床也。今诸郡守僚必坐银交椅。”《桯史》载荷叶交椅。《曲洧旧闻》有锦椅背。至宋时颇加缘饰,殆已盛行与?然观古图画,唐以前 人物无坐几者,宋画亦不尽设几。窃疑胡床本西俗,赵武灵王始学为之,元人中国,因其旧习,乃通行耳。日本制度,多半仿唐,唐时尚席地,故亦无之。近十年来 亦有矣。
三子者刘参军峻沈仆射约骆侍御宾王也孝标以流寓休文以宦游宾王以起义出奔他郡迹三子始终无论隐侯即刘骆二君未可以婺槩者第吾邦文学三子实首倡之则婺虽一日之过犹其汤沐矧其生于斯仕于斯没于斯也夫休文达矣孝标宾王则穷乃其风节矫矫咸足重婺余既为白诸学使苏公则复檃括其槩并隐侯为三子之篇亦以余之穷有相类者匪曰气味之合已也
嵯峨婺女郡,星斗垂寒芒。
寥寥旷千载,气运开齐梁。
刘生实天启,乳哺随高堂。
翩然自北来,烨若孤凤凰。
读书紫薇岫,一目逾十行。
山栖表远志,绝交廑中肠。
千言走珠贝,七录披琳琅。
含毫策锦被,倏忽惊岩廊。
遂令世主忌,坎壈终词场。
龙蛇谅斯在,鸿鹄讵可量。
矫矫七尺躯,耻为万乘降。
胡然际悍室,妖牝啼朝阳。
潜身叹孤犊,跛足追亡羊。
太息敬通论,今古为徬徨
⑴ 刘困于悍室轗轲终身常著论拟冯敬通见史余每太息云
题林逋二扎四用苏轼韵(乾隆己丑) 清 · 弘历
五诗早入石渠藏,二扎人间如抱曲。
一时无意得联珍,字精神照千秋绿。
我爱苏诗赓以三,那论珷玞及真玉。
谁知石田先著鞭,此事诚堪惊世俗。
苏则题诗沈题扎,恰似一镫燃百烛。
翰臣金台获佳迹(裘曰修自记得之金台王氏),意在丰城双补足。
书我三作当题识,瘦劲谁当嗤少肉。
(颀)(渊)(宽)(东阳)和者四,各具清新率可录。
东阳识见洵独高,二义不碍重押曲
春巡至今凡几年,令我遐忆西湖竹。
竹之传也固多人,不若林梅匹陶菊。
⑴ 石田诸人皆押一曲独李东阳谓坡本韵乃二义重押
我读渊明诗,颇识诗外意。
坡公继逸响,个中有佳思。
取友百世上,古来独二士。
陶固泉石人,苏则廊庙器。
出处了无同,声名都自异。
往来不可作,矧复通姓字。
神交定忘形,饮食尚知味。
蕤宾中声律,片铁犹应类。
兹文在尼父,为复昌旦事。
今时道古语,莫作今世视。
以我思惟心,充彼刚大气。
芥子纳须弥,谁信略相似。
⑴ 《永乐大典》卷八九九、四库本作者
昨年甲子值元旦,农谚稔秋果符矣。
九州之广艰遍及,被灾者鲜斯幸耳。
湖南安徽及淮徐,各抚胥奏大田美。
偏灾已赈无须加(上年湖南安徽及江苏之淮安徐州二府夏秋之间亦有因濒临江湖被水淹浸处所嗣㨿各该抚奏报通省秋收分数湖南则有九分安徽则七分有馀江苏则九分有馀截长补短俱属丰收至其偶被偏灾州县传旨询问亦据覆奏业经赈恤不至失所新正均可母庸加赈),湖北已降加赈旨。
江西则有十四县,仍当加赈苏委靡。
九分十分有等差,一月两月殊彼此
僻壤莫遗俾向隅,庶几普济予赤子。
⑴ 江西上年南昌饶州九江等府属秋禾被淹成灾节经降旨令该抚实力赈抚惟是鄱阳馀干德兴星子都昌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十县中被灾九分十分之极次贫民及南昌新建进贤建昌四县中被灾八分之极贫今春正赈己毕际兹青黄不接生计尚艰深堪轸念因再加恩谕令分别等差加赈两月或一月以资接济其被灾五六七分及勘不成灾地方并饬令察勘情形酌借口粮籽种俾灾黎均沾恺泽不致向隅
西域遐方。
献纯精之天产。
申重宝之帝乡。
岂不以至诚感而灵必自顺。
惟德动而坤珍莫藏。
不然。
何有慕于中土。
而走无胫于外荒。
彼珠之灵。
积阴之魄。
禀金气而坚固。
韫河润之耀泽。
布指而大小无差。
洞物而纤毫不隔。
迥夜常满。
初月每让其圆明。
爽曙欲凝。
高星自掩其孤白。
信殊方所秘。
亦稀代难致。
夺夏璜以为美。
齐楚璧而积异。
将配天光以辅三。
助皇明而照四。
积石峰峻。
燉煌路远。
驰辉于晦碛之中。
流晶于白日之晚。
将为表龙旗而缀鸾辂。
必将誇池台而耀宫苑。
殊不知(一作可)以万邦为虑(一作宪)者。
此献则违。
以三德为宝者。
此宝则非。
价越千金。
我当俯念其十产。
光含径寸。
吾将静照于九围。
乃遂沉泉而反璞。
俾其媚川而自辉。
且立德者惟俭之本。
作贡者亦土之任。
剖蚌而献。
既不编于夏书。
为器成之。
尚有干于时禁。
苟夺山川之精魄。
是亏雨露之恩浸。
所以前代有训。
不珍异物。
誇齐威者。
再论而皆惭。
苏则者一言而自屈。
岂若我全明德。
体大道。
照耀也不假隋侯之珍。
贞静也自同罔象之宝。
由是化中国而及外夷。
如风之偃草。
珠赋 北宋 · 吴淑
德至渊泉,明珠出焉。
衒光芒于照乘,发晶荧于媚川。
出于赤野,产自丹渊。
映秋波而圆折,与夜月而亏全。
若夫列淮夷之贡,挺霍山之美,识夫馀之似枣,见馆陶之若李。
或埋青蛉于地中,或采赤蚌于泉底。
汉武通梦于昆明,马援被谗于薏苡。
若夫却文砻之贡,纳苏则之词,在易粟而犹可,顾弹雀以非宜。
王章之孤,既采之而致富;
弘节之后,亦卖之而被疑。
则有怒暗投而按剑,感清节而还浦。
哂楚人之卖椟,悟赵相之去妇。
钟离辞之而委地,黄向得之而归主。
至于名传火齐,价重木难,辇彼百斛,遗之一箪。
张丑欺吏以出境,伍员行诈而度关。
亦有麻姑掷米,汉皋解佩。
或以照北荒之阙,或以饰九华之盖。
秦宓之荐定祖,武子之称卫玠。
虽曰阴精,不能无颣。
尔其玩兹鲸目,捋彼羊须,鱼虽闻于及祸,岸或为之不枯。
秦冢徒悬于日月,大儒且解于裙襦。
亦闻朱仲出入于汉庭,董偃优游于主第。
得鲛人之泣,伺骊龙之睡。
百琲获季伦之赏,一斛受孙权之赐。
或涉海以遐求,或入关而见弃。
亦有苍梧作垄,京洛扬灰。
楚王之问奚恤,太叔之纳桓魋,象罔之求赤水,商丘之泳河隈。
复闻滋水魮鱼,瀛洲绀翼,曾城列树,开明广植。
成于咳唾,第其甲乙。
蛇知隋氏之恩,鹤报哙参之德。
复有缀衣致饰,照夜为明。
尝闻求火以向日,更因买剑以倾城。
饰首见步摇之状,褰帘闻佩玉之声。
采浊水以无失,握灵蛇而自矜。
鸟集燕昭之馆,凤仪少昊之庭。
斯九品之奇秘,固希世而垂名者也。
游净居寺(1080年) 北宋 · 苏轼
净居寺,在光山县南四十里大苏山之南、小苏山之北。寺僧居仁为余言:齐天保中,僧惠思过此,见父老,问其姓,曰苏氏,又得二山名。乃叹曰:吾师告我,遇三苏则住。遂留结庵。而父老竟无有,盖山神也。其后僧智顗见思于此山而得法焉,则世所谓思大和尚智者大师是也。唐神龙中,道岸禅师始建寺于其地。广明庚子之乱,寺废于兵火,至乾兴中乃复,而赐名曰梵天云。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
不悟俗缘在,失身蹈危机。
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
遂恐生死隔,永与云山违。
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
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涕挥。
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
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
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
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① 题,诗选作《答唐举人平侯》,小注“即西洲先生”。
平生老战场,遇子三舍避。
六一避后生,何止一头地。
老将将北师,敢复言敌忾。
况提魏武卒,往当恒节制(当恒,诗选作“齐桓”。 )
汉兵出壶关,堂堂伸大义。
中兴汉威仪(威,诗选作“礼”。 ),又复见司隶。
六一避后生,所见宁此意(宁,诗选作“乃”。 )
老手一指挥(指挥,诗选作“题注”。 ),渊默而雷厉。
一朝茂声光(茂,诗选作“苏”。 ),隐然起西裔。
四海仰大苏,神仙寄人世。
天子独奇才(独,诗选作“称”。 ),昭阳闻洒涕。
人生遇知音,古今诚所贵。
遇子苏则然,知子欧所愧。
顾己愚且贱,于人何能济。
嗟嗟老眊氉,久拚人共弃。
胡为乎为者,晚逐英髦队。
布帛班锦丛,脱粟杂鼎味。
焉能有与无,适足增疵议。
白发照青春,造物深相忌(相,诗选作“此”。)
欲斗小婵娟,唯子一笑置。
甘肃秋禾遭旱外,其他北省率称佳
两江上下同朝奏,各属歉丰具摺排。
苏则有馀八分幸,歙虽一欠七成皆
胥因遇沴稔收减,诚祝合龙惕系怀。
⑴ 甘肃兰州宁夏等府属今夏被旱成灾收成歉薄虽不过一隅中之一隅节经降旨令总督宜绵督率所属实力抚绥赈粜蠲免
⑵ 其馀北省地方秋禾收成直𨽻山东山西俱九分有馀河南亦八分有馀俱各丰稔洵堪欣慰
⑶ 据费淳奏江苏省秋收分数十分者常熟等十六厅州县九分暨九分以上者高淳等二十二州县八分暨八分以上者丹徒等十一州县七分暨七分以上者江浦等三县六分以上者上元等七县五分以上者睢宁等三州县四分者宿迁等二县四分以下者邳州等四州县不成分数者丰沛二县通省均匀牵算计得八分有馀等语
⑷ 据张诚基奏安徽省秋收分数九分者黟县等五县八分有馀者桐城等七州县八分者怀宁等二十二州县七分有馀者潜山等三县七分者太湖等九州县六分有馀者寿州等四州县六分者怀远等三州县五分者凤阳等四州县四分有馀者宿州等二州县通省均匀牵算统计七分有馀等语
⑸ 今岁上下两江旸雨调匀禾稻杂粮本属一律畅茂可期上稔乃江苏省因丰汛黄水漫溢淮徐海三府州属低田间有被淹收成稍歉而安徽省之凤颍泗等三府州属临河洼地亦间有积水薄收以致牵算分数稍减然尚幸各得七八分有馀犹为下稔至被水成灾之处节次驰谕各该抚等速行实力赈恤并分别蠲缓俾小民口食有资不致一夫失所惟祝于霜降以前漫工早得合龙河复故道涸出地亩尚可赶种二麦实所萦系于怀耳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