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毛澄

相关人物:共 12 位
共 1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维基
王世芳(1487年—1547年),字济美,号颐斋,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人,昆山县军籍。
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科应天府乡试第二十二名,正德十六年(1521年),登第二甲第四十五名进士。
授刑部江西司主事,因岳父毛澄官礼部尚书,乞改南,历迁兵部郎中。
嘉靖七年(1528年),出为江西赣州府知府,时詹事霍韬用事经赣,世芳无加礼,韬善之,语太宰,迁广东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政。
会朝廷改先师像及杀祀礼,世芳迟迟不下,论调江西,遂拂衣而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47—1519 【介绍】: 明江西南城人,字景鸣。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授编修。正德初迁南京太常寺卿。时刘瑾专权,李东阳依违其间,玘虽为东阳所举,仍贻书责之,且请削门生之籍。累擢南京吏部右侍郎,遇事严谨,为僚属所敬服。七年冬,考绩赴都,引疾致仕归。博学好古文,追求奇奥,学者称圭峰先生。卒谥文肃。有《类说》、《圭峰文集》。
明诗纪事·丙签·卷九
玘字景鸣,商城人。成化丁未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侍读、南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擢南吏部侍郎,引疾归。嘉靖初,谥文肃。有《圭峰集》三十卷。 (《艺苑卮言》:黄五岳省曾言南城罗公玘好为奇古,而率多怪险饾饤之辞。居金陵时,每有撰造,必栖踞于乔树之巅,霞思天想,成闭坐一室,客有于隙间窥者,见其容色枯槁,有死人气,皆缓履以出。都少卿穆艺伊考墓铭,铭成,语少卿曰:「吾为此铭,瞑去四五度矣!」今其所传《圭峰稿》者,大抵皆树巅死去之所得也。 《国史唯疑》:罗圭峰由输粟入监,年四十馀。祭酒丘文庄公议南士不听北留,罗固请至再三,受扑不挫,面数之曰:「若能识几字?崛强乃尔!」大声应曰:「唯中秘书未读耳!」丘异之,识其名堂柱。再试义奇甚,六馆士莫有及者。惊叹为延誉于朝,遂以其年发解联第,蔚为名儒。 田按:景鸣乡举出西涯之门。西涯依违刘瑾,景鸣寄书责之云:「屡更变故,虽尝贡书,然不敢频频者,恐彼此无益也。今则天下皆知忠赤竭矣,大事亦无所措手矣!《》曰:『不俟终日』,此言非欤?彼朝夕献谄以为当依依者,皆为其身谋也。不知乃公身集百诟,百岁之后,史册书之,万世传之,不知此辈亦能救之乎?白首老生,受恩居多,致有今日,然病亦垂死而不言,谁复言之?伏望痛割旧志,勇而从之,不然请先削门生之籍,然后公言于众,大加诛伐,以彰叛恩者之罪,生亦甘焉。」此书可以报举主矣。景鸣文章绰有矩范,诗非所长,作文至瞑去四五度,刘彦和文章伤命之戒,谅哉!)
维基
罗玘(1447年—1519年),字景鸣,号圭峰,江西南城睦安乡磁圭人,是明朝中叶政治人物和学者,成化丁未进士。
他曾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
见陈学霖《宋明史论丛》(2012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85页「明朝「国号」的缘起及「火德」问题」。
学者称他为圭峰先生。
罗玘出生于仕宦家族,在家中四兄弟之中(罗网、罗坦、罗经、罗纯)排行第二。
罗玘自幼敏而好学,博览群书。
年少时,他入国子监。
祭酒丘浚试其文章,结果令人甚为叹服。
在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罗玘中式顺天乡试解元。
次年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一职,进侍读见黄佐《翰林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九〈经筵恩赉〉)第966页:「正德元年〔1506〕,开经筵,赐宴及白金䌽币有差。
知经筵事者,太师兼太子太师英国公张懋,‧‧‧‧‧‧太常少卿兼侍读费宏,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读毛澄,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讲毛纪、傅圭,右春坊右谕德兼侍讲蒋冕,侍读罗玘,修撰石宝也。」。。
他从此更加钻研古文,经常手不释卷,诵读不辍。
另外,罗玘为人严谨,勤政务实,勇于直言正谏,所以为世人敬畏。
弘治九年(1496年),武冈知州刘逊被岷王膺鉟诬陷下狱。
给事中庞泮、御史刘绅等前来进谏,同囚于狱中。
见《明史》(四库全书本)卷15:「夏四月戊子以岷王膺鉟奏逮武冈州知州刘逊、给事中御史庞泮、刘绅等諌下锦衣卫狱」。
于是,罗玘进言应以宽容态度去处理国家事务。
弘治十一年(1498年),宦官李广得罪太皇太后而自杀身亡。
他遗下一书记述群臣与其交往之事。
明孝宗阅后十分震怒,于是下令捉拿其党羽。
罗玘上疏言孝宗不能只靠一封李广的遗书去治大臣罪,否则延祸无辜。
他建议只要密加查访就可以迫使确实牵涉在内的人引疾而退或者以其他事宜斥责他们,以免人人自危,有失朝尊。
到了弘治十八年(1505年),户部郎中李梦阳应诏上书,却遭寿宁侯张鹤龄诬陷下狱。
罗玘为其申诉得以保全。
及后罗玘升为侍读。
见《明史》(四库全书本)卷286:「罗玘传臣请降敕密谕使引疾退或斥以他事庶,不为朝廷羞而仕路亦清。
李梦阳下狱,玘言寿宁侯托肺腑当有以保全之。
梦阳不保为侯累,帝深纳焉,秩满进侍读。」。
在正德元年(1506年),罗玘升为南京太常寺少卿。
时正值宦官刘瑾乱政,大学士李东阳依附权势,逢迎刘瑾。
但朝政多有微言。
罗玘虽然为李东阳所推荐,反而能弃私交而不毁大义。
他修书予李氏,责备他助纣为虐,并与他断绝交往。
不久,他升为太常寺卿。
直至正德二年(1508年),他又升为南京吏部右侍郎。
当时宦官刘瑾导明武宗享乐、矫旨行事,以致国库空虚。
而朝臣亦上疏劝谏,言辞激切。
但明武宗不纳谏,罗玘因此而常常忧虑国事。
四年后,即正德七年(1512年),他入京考绩,托病辞官归隐,从此潜心学问。
他于《红梅》一诗曾抒发了他当时托病辞官的心境:「西湖残雪候多时,却恨前年被雪欺。
且学杏花红似锦,暂邀啼鸟到南枝。
」另外,罗玘辞官后看到地方官吏对百姓不断加重苛捐杂税而深感不安。
在正德九年(1514年),宁王朱宸濠图谋叛逆,他因素仰罗玘名声,便派人送来厚礼以结交罗玘。
但罗玘坚拒不受,避居金溪深山。
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发动叛乱。
罗玘虽然抱恙,仍然修书一封声讨宁王,并与朝廷守臣相约讨伐之事。
但是还未成事罗玘便病殁。
其遗体葬于金溪三十一都张公岭项山寺左侧。
以上资料根据罗玘《文肃公圭峰罗先生文集》整理而成。
罗玘在家乡创办了圭峰书院,著书立说。
其一生著有《圭峰文集》18卷,《续集》14卷,《类说》2卷及《圭峰奏议》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江西弋阳人,字抑之。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正德中,与修《孝宗实录》。不附刘瑾、焦芳,调为南京工部员外郎。嘉靖元年,为吏部侍郎,上疏争大礼,乞休归。学宗洛闽,与王守仁交好而不同其说,学者称石潭先生。
维基
汪俊(1468年),字抑之,号石潭,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广信府弋阳县(今江西省弋阳县)人,弘治癸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汪伟之兄。
汪俊之父汪凤曾为贵州参政。
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江西乡试第一名举人,六年(1493年),汪俊会试第一(会元),廷试二甲四十二名进士,授庶吉士,进翰林院编修。
正德年间,参与修撰孝宗实录,因不依附刘瑾、焦芳等人,被调任南京工部员外郎。
刘瑾事败后,召还恢复原职,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升礼部右侍郎。
嘉靖元年(1522年)转吏部左侍郎。
当时朝廷讨论兴献王尊号,其与尚书乔宇、毛澄等人力争反对。
毛澄借病辞去,代替者罗钦顺不赴任,于是命汪俊任礼部尚书。
当时献王已加帝号,礼部主事桂萼再次请求称皇考。
嘉靖三年,汪俊率领廷臣七十三人上疏反对,奏摺被扣内廷不发,却特召请桂萼、张璁、席书等支持献王皇考的官员从南京回京师。
汪俊再三劝阻,终不得世宗同意,于是被罢免离去。
《明伦大典》书成后,被落职,卒于家中。
隆庆年间,赠少保,谥文庄。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汝南宋氏子。幼孤。母明敏能诵法花。稍通其义。年二十八。使依荷泽下禅德薙染。经营僧事。凡六年。既而辞去参礼。又八年。然后于天台止观之道。知所归向。于是瘁志劬躬。行四三昧。日中一食。不受别请。岁歉。或咽气漱流。貌无馁色。体有疮疥。手不爬搔。如是仅四十年。会昌四年二月。忽辟谷燕嘿。十七日诫门人曰。吾平生进脩。逮兹获梦觉安隐。岂非其所感之报耶。复以天台一宗文疏。传之弟子元堪等。且曰。将践圣阶。降兹罕及。遂奄尔而逝。寿七十七。腊四十八。 元堪扶风马氏子。素师事远。及武宗汰法。乃悉以所受天台文疏。藏之屋壁。未几宣宗兴复。重葺旧居。别为远大作影堂。而取其部文。并置于内。六时行道。以终其身。则诚无负其所嘱。如此其不谓之贤乎。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志远。
俗姓宋氏。
家于汝南。
其父早丧。
孤侍孀亲。
承颜之礼匪遑晨夕。
母常念法华经精通五卷。
远识度明敏孤标卓然。
年二十八辞亲从师。
归依荷泽宗风晤解幽旨。
经营僧事联绵六秋。
凡诸取给未尝混互。
自尔辞师寻礼复经八年。
虽博赡两宗情犹系滞。
闻天台一枝该通妙理。
定慧双融解进于行。
十乘境观起自一家。
修性三德清凉盛演因命同辈追游五峰。
栖遁林泉履历前躅。
晓六凡四圣之理。
了开示悟入之门。
百界千如包罗性相。
即遮即照破立同时。
依正圆融凡圣平等。
豁开心目物我双亡。
仅四十年阐扬独步。
远业精道邈志苦神和。
卧不解衣食非别请。
时岁不稔樵炊屡乖。
每掬水漱流将期永日。
体有疮疥手不涂摩。
戒检遵修警慎心口。
常以四种三昧鍊磨身心。
至于缄札题尺。
颇闲辞翰虫篆之美。
每有缁素负才学者异其辩说。
或傍搜僻隐。
欲为挫锐。
伺之瑕玷。
求其胜负。
进虽傲然踞席。
退乃踧踖𧹞容。
来高我山去随四悉。
洎会昌四年。
春秋七十七。
僧腊四十八。
忽绝食数朝而说法罔惮。
以二月十七日诫门人曰。
吾自生修进不欺心口。
今获二种果报。
卧安觉安而无痛恼。
又曰。
天台宗疏务在宣传。
法华疏十卷本迹二门三周记别开近显远玄文十卷五义判释。
止观十卷境观双修。
不定顿渐八教粗妙。
遮照平等行解圆明。
一多相即一藏文句莹玉摐金。
将践圣阶降兹罕及。
礼忏方等必假精诚。
志之永怀副吾之意也。
于时龙象云萃栉比座隅。
咸赞希奇同称佛号。
慈诲之际奄至迁灵。
风惨云愁山昏水咽。
林峦色变徒属悽伤。
阇维日诸子奔驰罔知所诣。
虽学者如林。
达其法者唯元堪。
即扶风马氏之裔也。
气度冲邃道风素高。
盖远倾其解脱之瓶。
注以醍醐之器。
可谓一灯之后复然一灯。
武宗澄汰之际。
禀师先旨哀恸累夕。
以其章疏文句秘之屋壁。
及宣宗再阐释门。
重葺旧居。
取其教部置之影堂。
六时经行俨若前制。
法华妙经积岁传唱。
摩诃止观久而敷扬。
嗣继之心已极师资之礼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7—853 【介绍】: 唐僧。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幼出家于五台山善住阁院。粝食粗衣,有余则济诸贫病。每预讲席,传《法华》、《维摩》二部,穷源尽理。宪宗元和中为五台山都检校守僧长。遇岁饥,众请为华严寺都供养主。宣宗即位,为十寺僧长兼山门都修造供养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中山人。幼年师事五台山善住阁院贤林出家。后以试经合格得度。游方遍历讲席。而法华维摩尤所淹贯。归高峰。却扫谢世累。元和中。众共以五台都捡校守僧长起之。頵固辞不可。会岁饥。华严寺。盖大圣常所垂应地。四方之巡礼者凑焉。至是窘乏。诚山中愧事也。乃复诿頵。充华严寺都供养主。时属法照无著澄观。三硕德在。而澄观方制华严经疏。且命頵为讲主。日拥千僧。檀施稠叠。而供养丰腆。视他日加倍。间有沙门义园者。谤之曰。頵知常住久。其能无所私乎。夜则梦神谓曰。僧长千佛之一也。汝发慢言。当堕恶道。必忏悔毋缓。诘旦圆诣忏悔如礼。未几。诏天下沙汰。遁之岩谷间大中初。诏度五台诸寺五十僧。仍赐衣帔。于是再辟頵十寺僧长。兼山门都脩造供养主。七年大建无遮会。一月日。既而集弟子垂训。吾欲息心敛迹。以自优逸。纪纲众务。宜付来哲。遂趺坐净室而灭。春秋七十七。僧腊五十八。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智頵者。
中山人也。
自幼辞亲来五台山善住阁院礼贤林为师。
诵经合格得度。
神情爽拔气调高峙。
于世资财少欲知足。
粝食充腹粗衣禦寒。
馀有寸帛未尝不济诸贫病也。
游方参玩预诸讲席。
传法华维摩二部穷源尽理。
后挂锡高峰息心却扫。
距元和中众辟为五台山都检校守僧长。
頵与时迁徙。
固辞不允。
遂登此职。
后遇岁当饥馑寺宇萧条。
有华严寺是大圣栖真之所。
巡游者颇众供施稀疏。
院宇伦巡例称不迨。
众请为华严寺都供养主。
时德不孤有法照无著澄观之出世也。
当观师制华严经疏。
海众云集。
请頵为讲主。
日供千僧。
十有馀祀食无告乏。
皆云有无尽藏之米面也。
岁久颇见丰盈。
有邻院僧义圆。
亦当代之硕德也。
谓頵久知常住私有谤言。
非平等心是贪饕者也。
夜有神人报圆曰。
僧长是千佛之一数也。
汝发轻言。
若不悔过当堕恶道。
圆乃诘朝呜足忏谢。
有兹验也。
及钟武宗澄汰。
頵遁乎山谷不舍文殊之化境。
未逾岁载宣宗即位敕五台诸寺度僧五十人宣供衣帔。
山门再辟。
頵为十寺僧长。
兼山门都修造供养主。
大中七年与寰海游台。
四众建无遮精妙供养。
一月日乃谓大众曰。
吾欲暂憩微骸息心敛迹佐助众务吾无能为也。
付诸俊哲继吾遗躅。
乃净室安坐而灭。
春秋七十七。
夏腊五十八云。
系曰。
僧中职任也。
如网之纲如屋之梁焉。
肇自姚秦立正魏世推都。
北齐则十统分员。
唐世则僧录命职。
异乎常所闻者。
五台山自贞元中智頵始封僧长矣。
亦犹鱼盐蜃蛤祈望守之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5—882 【介绍】: 唐僧。苏州嘉兴人,俗姓朱,字执经。幼通《维摩》、《法华》二经。十六岁剃度。年二十三,投嵩山师远和尚,获无作法。专攻相部律宗及《中观论》。文宗大和五年南归,寻往杭州天竺寺习讲《大涅槃经》。开成元年,止越州嘉祥寺,敷讲经律。武宗会昌三年,移静林寺,专讲《涅槃》。寻被迫返俗。宣宗时复住开元寺,专讲律乘。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执经。秀州嘉禾朱氏子。始九岁。父病且死。呼而嘱之曰。我瞑目后。汝即出家。无滞俗为也。师授维摩法华二经。阅再稔。皆通习其句读义理。或戏问所营何事。率尔而对曰。坐莲华台。作师子吼。岂非吾辈所当营者。志学之岁。乃为薙落。及登嵩山。依远和尚受具。时年已二十三矣。于是攻治律部。兼究中观论指。寒暑四更。而性宗相学。俱造根极。大和五年。归乡里。俄闻钱唐天竺寺讲涅槃经。又往听焉。开成初。东游台峤。偶止越之嘉祥寺。四众请敷经律。每加策励。或有感泣者。会昌三年。迁居静林寺。专以涅槃宣导。会沙汰诏行。因昼衣缝掖。夜服伽梨。以待时变。大中复法。获隶名开元寺。七年为寺之耆德。阐明律要。乾符三年。始览藏典。中和二年六月二十九日。疾作而逝。寿七十有八。腊五十五。其年七月十二日。葬之石奇山。不封不树。遵遗命也。文威仪严整。凡升座秉麈。其徒凛有惧色。则足以窥知其所守矣。尤好辞章。无恙日。效白太傅。自著方坟铭。藏之箧笥。门人怀益。后见而悲之。乃建小塔。以勒其铭。而置其旁。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允文。
字执经。
姓朱氏。
今秀州嘉禾人也。
权舆九岁厥父云亡。
然理命舍文奉佛。
师授维摩法华二经。
敏速之性再稔皆通。
高达之士谓之重理耳。
或戏问文曰。
尔出家之后拟营何事业乎。
率然对曰。
当陟莲华台而作师子吼。
或诃诮之曰。
耆宿前敢尔。
或曰。
志欲得大此子将来未易测也。
至十六岁削顶周罗披安陀会相。
次裹足西上投嵩山临坛大德远和尚边获无作法。
时年二十三矣。
是夏即就中京攻相部律宗并中观论。
补衣分卫寒燠四周。
既扣义门必入师室。
玄枢律范尤见精微。
大和五年为思定省忽叹归欤。
既返故乡淹时寝疾。
未遑讲唱。
后闻钱塘天竺寺讲大涅槃经蔚为胜集。
文往学焉。
星岁未周锋芒且露。
开成元年因游台峤。
止息越之嘉祥寺。
众藉清芬甄。
命敷其经律。
文戢约听徒颇为严毅。
常训之曰。
夫苾刍行非家法具足别解脱律仪众同分是其自性。
于其形色精进故。
怖畏故。
防守故。
如是方疾得道果矣。
不然则弟子既堕师道徒施。
闻其警策有涕泗交横悛心革行思过半矣。
会昌三年移居静林寺。
专以涅槃宣导。
属乎武宗澄汰。
例被搜扬。
昼披缝掖之衣。
夜著缦条之服。
罔亏僧行。
唯逭俗讥。
大中伊始。
复振空门。
重整法仪。
乃隶名开元寺三十人数。
七年寺之耆旧命讲律乘。
乾符三年丙申秋。
罢讲览藏经。
以中和二年壬寅六月二十九日微疾作而长逝。
享龄七十有八。
法腊五十五。
其年七月十二日葬于石奇山之阳。
遗言不许封树也。
初文讲演升座学徒畏惮。
暗呜之际人皆披靡。
乃戒威德之若是。
于嘉祥静林今大善三寺。
讲相疏二十七座。
大经二十五座。
其为人也貌古而脩长。
锐顶而皯黑。
执持密致振鹭在庭。
未足方其洁也。
然亦猎涉儒墨慕白傅自作志。
预著方坟铭藏于箧笥。
门人怀益因寻阅文籍。
见而悲咽。
遂从先师之志建小塔焉。
后门人怀肃思寂。
命名德虚受增加后序。
赞宁登会稽曾礼文真相。
见法孙可翔苦节进修叶杜多之行。
故熟其事迹也。
邝璠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58—1521 【介绍】: 明河间府任丘人,字廷瑞,号阿陵。弘治六年进士。官吴县知县,有能名。擢江西瑞州知府,筑城堡,毁淫祠,兴学校。因忤权贵罢归。曾刻《便民图纂》。
维基
邝璠(1458年—1522年),字廷瑞,直隶河间府任丘县(今河北省任丘市)人。
弘治五年(1492年),邝璠中式壬子科顺天乡试第三名举人,弘治六年(1493年)联捷癸丑科毛澄榜三甲二十一名进士。
翌年任苏州府吴县(今属苏州市)知县。
正德六年(1511年),升任瑞州府知府。
累官至江西布政使司参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60—1542 【介绍】: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南夫,号白楼。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正德初,进侍讲,为经筵讲官。被刘瑾排挤出外。瑾败,复为侍讲。世宗初累擢礼部左侍郎,力争大礼,颇著风节。尚书汪俊去,一鹏署部事。仍力言为本生父立庙大内之非。入内阁专典诰,敕兼掌詹事府事,累进礼部尚书。张聪、桂萼新用事,恨一鹏异己,乃出为南京吏部尚书,乞归,卒谥文端。有《吴文端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南夫,长洲人。弘治癸丑进士。累官太子少保,南吏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端。有集。
维基
吴一鹏(1460年—1542年),字南夫,号白楼,直隶长洲人。
明朝礼部尚书。
生于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弘治六年(1493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八年授翰林院编修,预修《大明会典》,丁父忧归。
正德二年(1507年),晋升为翰林院侍讲,充任经筵官。
因得罪刘瑾,贬为南京刑部员外郎,后升任南京礼部郎中。
刘瑾被诛后,恢复为翰林院侍讲。
此后加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历任国子监祭酒、太常卿。
世宗初年,累擢礼部左侍郎。
尚书毛澄、汪俊力争大礼。
汪俊去官,一鹏署部事,累进礼部尚书,入内阁典诰,为张璁、桂萼所忌,出任南京吏部尚书,两年后,朝廷弹劾王琼等人,吴一鹏等一并被弹劾,他于是请求致仕归乡。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去世,年八十三岁。
谥文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永嘉人,字思献。弘治九年进士。充经筵讲官,进讲时举直错枉,以讽刺刘瑾。瑾矫旨诘责。瑾诛,擢礼部侍郎,鉴于储位久虚,疏请育宗室一人,并乞停止巡幸。
维基
王瓒(1462年—1524年),字思献,号瓯滨,一号环庵,浙江永嘉县(今属龙湾区)人,弘治丙辰榜眼。
官至礼部右侍郎。
弘治八年(1495年)乡试中举。
次年会试第十五名,殿试登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参与修撰《大明会典》。
正德五年(1510年)升翰林院侍讲,充经筵讲官,因得罪刘瑾,被贬国子监司业。
刘瑾被诛后,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改北京国子监祭酒。
正德十二年(1517年)升任礼部右侍郎。
嘉靖初年(1522年)大礼议中,因与张璁支持明世宗封生父兴献王为皇考,而遭到礼部尚书毛澄、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反对,并被贬为南京礼部侍郎。
随后母丧丁忧,嘉靖三年(1524年)去世。
赠礼部尚书,谥文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524 【介绍】: 明四川内江人,字德中,正德九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练习国典,尚书及诸曹长有大疑难,必先访才。嘉靖初以议大礼,被杖下狱,数月卒。
维基
余才(?—?
年),字德仲,四川成都府内江县人,军籍。
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科四川乡试举人,九年(1514年)甲戌科二甲第八十一名进士,授礼部主事,历员外、仪制司郎中,因谏武宗游猎,被廷杖几乎毙命。
世宗继位后,嘉靖二(1523年)年六月弹劾奏太常寺卿汪举陈请十二笾豆有乖典礼,又诬托为已故尚书毛澄,请求治罪。
三年参与议大礼,五年(1526年)六月升光禄寺少卿,六年九月因李福达案与寺卿汪玄锡被逮问,廷杖后革职闲住,卧病数月后去世。
隆庆时,追赠太常寺少卿,祀乡贤。
共 1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