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陈继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04—1473 【介绍】: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孟贤,号醒庵,陈继子。
与弟陈完自相师友,兄弟皆工诗,善画山水。
有《醒庵诗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孟贤检讨继子
明诗纪事·乙签·卷七
宽字孟贤,吴人。检讨继子。(《姑苏志》:孟贤诗新丽和平,颇得唐法。 《续吴先赞》:孟贤铸词深苦,命篇甚迟而工。有姬辨慧知书,孟贤所为,皆能诵之,时谓女书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僧。苏州府长洲人。俗姓杨,字东白,别号晓庵。官家子弟。少即通释典,兼习诸史百家言。永乐间应召与修《永乐大典》,校《大藏经》。赐金缕僧伽黎。时名人多与之为方外交。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东白,长洲人。住持苏州永定寺复主松江延庆永乐中授僧纲司副都纲与修大典后偕德完怀瑾自京还吴有江行唱和诗集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善启字东白别号晓庵。姑苏长洲杨氏子。世为宦族。甫能言即通释典如旧熟。父母异之。知是法器舍入永茂院出家。无几薙染受具。屏迹龙山研穷大藏。百氏诸史无不精究。永乐戊子出世郡之延庆寺。明年应召纂修永乐大典并校大藏经。赐金缕僧伽黎。一时名人若沈民望王汝玉钱原溥辈皆为方外交。或辩儒释之异。师曰。无论圣人理同且各为其教。又曰。东鲁垂道西竺见性皆莫先于厚本。故吾侪虽离父母而养生送死率皆从厚。与兄弟极友爱。正统癸亥示寂。塔于龙山。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善启。
字东白。
晓庵其号。
姓杨氏。
苏之长洲人。
杨故簪组。
累世家吴之支硎山。
值兵徙北郭。
父永年。
母陆氏。
师甫能言通佛典。
父母异之。
命入无量寿院。
礼永茂为落发师。
既长。
屏迹龙山。
穷日夜力于经史百氏不辍。
声誉隐然起。
少师姚公广孝。
善世洽公南洲。
皆器重之。
而典记于洽公者甚久。
永乐元年。
主苏之永定。
六年。
主松之延庆。
逾年擢本府副都纲。
住南禅寺。
寻应召纂修永乐大典。
预校大藏经。
赐金缕袈裟一袭。
时三殿灾。
诏求直言。
师上疏陈利病。
不报。
一时名人。
如沈民望。
王希范。
王汝玉。
陈嗣初
钱溥。
赵宗文。
皆与师为方外交。
尝遇牡丹盛开。
邀集题赏。
钱塘瞿宗吉。
雄于词赋。
师与对垒。
常用一韵往复百首。
词锋益锐。
海内传焉。
此师之绪馀也。
正统八年十一月八日卒。
距洪武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世寿七十五。
僧腊六十。
即示寂之岁。
弟子等奉柩。
归葬于旧隐龙山。
遵治命也。
钱文通公溥。
铭其塔。
叙曰。
夫以交之深者知必至也。
言之夥者情必厚也。
昔宣德间。
大理卿胡公槩。
巡抚东吴。
威声大振。
于师独加敬礼。
时溥方冠。
欲应乡举谒公。
师忽见而喜之。
遂入白于公。
得预乡举。
然溥亦始聆论议。
察其动止。
毅然一儒者。
繇是往还[款-士+止]洽。
数日不见。
必折简招之。
简类欧语。
作字有帖意。
见必肃衣。
焚香啜茗。
坐语移时。
去则且谈且送。
或闭户发箧。
出古人真迹。
对阅评品。
诗文皆不务蹈袭以为奇。
至论儒释之辩曰。
且各为其教。
又曰。
东鲁垂道。
西竺见性。
皆莫先于厚本。
故虽离父母。
养生送死。
一务从厚。
与兄弟极友。
爱抚诸侄。
教养兼至。
交四方宿儒名缁必以诚。
未尝见惰容。
然非其人。
亦未尝与交此。
韩子谓墨名而儒行者也。
溥也荷师期待既久。
倘以馀齿。
无负于斯世。
则亦无负于所知矣。
(何氏丛说云。
钱文通。
小时即有文誉。
郡中有一僧。
名善启。
号晓庵。
有诗名能书。
乃十大高僧之流亚也。
永乐中召至京师。
修大典。
后为僧官。
住南禅。
周文襄公为巡抚。
甚重之。
每公事稍暇。
即往南禅。
与启公谈语。
时钱文通为秀才。
亦与启公交款。
一日学中散堂。
过谒启公。
以蓝衫置栏栒上。
而文襄适至。
屏当不及。
文襄问之。
启公因称文通之才。
文襄即请相见。
索其旧作。
观之。
大加赏识。
遂为相知○何氏言巡抚。
是周。
钱自云是胡。
当是两时。
胡前而周后)。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善启,字东白,别号晓庵,长洲杨氏子。世为宦族,甫能言,教诵弥陀如旧习。父母异之,知是法器,舍入永茂院,无几,薙染受具。屏迹龙山,研穷大藏,百氏诸史,无不精究。永乐戊子,出世延庆寺,明年应召纂脩《永乐大典》,并校《大藏经》,赐金缕僧伽黎。一时名人若沈民望、王汝玉、钱原溥辈皆为方外交。或辩儒释之异,启曰:“无论,圣人理同,且各为其教。”又曰:“东鲁垂道,西竺见性,皆莫先于厚本,故吾侪虽离父母,而养生送死率皆从厚,与兄弟极友爱。”正统癸亥示寂,塔于龙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2—1446 【介绍】: 明湖广石首人,字弘济。建文二年进士。授编修。永乐初,侍皇太子为洗马。十二年,太子遣迎帝迟,帝怒,系狱十年。在狱中读经史诸子数周。仁宗即位,释出,擢翰林学士,进太常卿。宣宗即位,召入内阁,与杨士奇等共掌机务。迁礼部尚书,学士值内阁不变。英宗正统三年进武英殿大学士。与杨士奇、杨荣共辅政,时称三杨。时谓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后荣与士奇相继卒,溥孤立,王振益用事。卒谥文定。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弘济,石首人。建文庚辰进士,除翰林编修。宣德初,以太常卿兼学士直内阁。历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谥文定。有集。
维基
杨溥(1372年—1446年),字弘济,号南杨,一号澹庵,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荆州府石首县(今湖北省石首)人。
明朝内阁首辅、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杨士奇共称“三杨”,是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
谥文定。
建文、永乐年间杨溥自幼家贫勤学。
建文元年(1399年),考中湖广乡试第一名(解元);次年,联捷庚辰科二甲十八名进士,与杨荣同授翰林院编修。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即位,杨溥改授洗马、侍奉皇太子朱高炽。
一日太子读《汉书》时,称张释之有贤才。
杨溥曰:“张释之诚然有贤才,但若非汉文帝宽仁,他也无法行志”,此后杨溥特意编撰汉文帝的事编呈上。
朱高炽读后大悦。
之后,杨溥因丧归乡。
恰逢朱棣北征、太子监国,命其赴任。
永乐十二年,因为朱棣回朝后,太子迎接迟缓,招致朱棣大怒。
黄淮、杨溥等侍奉东宫的官员均因此下诏狱。
当时家人供食屡次断绝,而明成祖之意又难测,杨溥性命旦夕不保。
然而在这样恶劣情况下,杨溥更加勤奋地阅读各类经史子集书籍,十年牢狱仍不辍。
洪熙、宣德年间明仁宗即位后,杨溥得释,并升任翰林学士。
朱高炽因为念及杨溥是因他而受十年诏狱之灾,对他尤其怜惜。
次年,仁宗在思善门旁建造弘文阁,并选拔文臣中有学行的人担任。
杨士奇举荐侍讲王进、儒士陈继,蹇义举荐学录杨敬、训导何澄。
仁宗还命杨溥掌管弘文阁事,并亲授阁印。
之后,擢升太常寺寺卿,仍兼职弘文阁事务。
次年,朱高炽驾崩,明宣宗即位。
其罢免弘文阁,并召杨溥进入内阁,与杨士奇等人共同处理机务。
宣德四年,他回石首奔母丧,之后再次起用。
宣德九年,晋升礼部尚书,仍然兼任其翰林学士与内阁的事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3—1470 【介绍】: 明徽州府歙县人,字懋德。
永乐十三年进士。
授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
出按浙江回,力言浙江急务莫切于防倭。
后果如所料。
官至湖广参议。
有《怡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