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杨本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明诗纪事·甲签·卷二十五
达左字良夫,吴县人。
洪武初用荐为建宁训导。
有《耕渔集》。
(刘凤《续吴录》:徐达左诗在张、徐间,亦相与善。
其与卢熊游邓尉山也,有钮安仲文、杨本景和、王谌之常者各赋诗,才亦相埒。
田按:元季吴中好客者,称昆山顾仲瑛,无锡倪元镇、吴县徐良夫,鼎峙二百里间。
海内贤士大夫闻风景附,一时高人胜流,佚民遗老,迁客寓公,缁衣黄冠与于斯文者,靡不望三家以为归。
良夫辑二十年友朋往来之诗文为《金兰集》三卷,梓于洪武乙卯,岁久失传。
宋牧仲抚吴谋重刻,以元不可得而止。
良失裔孙友竹,以其家藏钞本,重刻于乾隆庚辰。
元季明初罕见之作,赖之以传。
良夫当时为风雅所归,可称好事。
至今仲瑛、元镇人皆知之,而良夫或不尽知也。
《诗综》不录良夫一篇。
岂非缺典?
馀为采掇其颖出者数篇,以为好事之劝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1—1545 【介绍】: 明抚宁卫人,字志南,号联峰。正德三年进士。嘉靖七年,由陕西按察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以劾总兵官赵瑛失事,反为所讦,夺职。二十年,鞑靼俺答入掠山西。因起鹏故官,旋为宣大总督,以乞饷触帝怒,受事仅百日而罢。俺答再入,再起鹏故官,兼督山东、河南军务。于边务颇能经心。官至兵部尚书。后以俺答大入,下狱谪戍死。
维基
翟鹏(1481年—1545年),字志南,号联峰,别称翟青天,直隶永平府抚宁卫(今河北省抚宁县)军籍山东武定州人,进士出身。
官至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治《诗经》,行三,由抚宁县学生中式正德二年(1507年)顺天府乡试第一百六名举人,年二十八岁中式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会试第三百三十七名,第二甲第一百七名进士。
授户部主事,此后升任户部员外郎、户部郎中,后出任卫辉府知府、开封府知府。
此后升为陕西副使,进陕西按察使。
其性格刚介,历官以清操闻名。
嘉靖七年,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
当时边疆防备很久都松弛,青壮士兵都被太监家用于私自劳役,而边疆部队均为羸弱老兵。
翟鹏抵达后,重新整理边疆防备,并请求赈灾饥荒。
后因外寇入侵而停俸禄,此后因弹劾总兵官赵瑛失事而被攻击夺职归乡。
嘉靖二十年八月,俺答汗入侵山西内地,兵部请求派遣大臣监督军储,因而举荐翟鹏。
遂恢复官职,整饬畿辅、山西、河南军务兼督饷。
崔鹏抵达后,俺答汗已经掠夺而去,而吉囊军复寇汾州、石州等。
崔鹏往来驰驱,没有战功,后蒙古离开,于是召还回京。
次年三月,宣大总督樊继祖被罢免,授翟鹏任兵部右侍郎取代上任。
但因投降者称大量入寇,加上崔鹏连乞兵饷,招致皇帝大怒,于是令其革职閒住,并罢免总督官不设。
翟鹏仅做了一百天的总督。
同年七月,俺答汗再次入犯山西,掠夺太原府、潞安府等。
兵部请求恢复设置总督,并起用翟鹏担任故官,令兼督山东、河南军务,巡抚以下并听节制。
翟鹏接受命令时,蒙古已经出塞,于是他请求调用陕西、蓟、辽客兵八支,及宣、大三关主兵,兼募土兵进行兵备,并有所斩获。
嘉靖二十三年,因总兵官郤永等战功进兵部尚书。
御史曹邦辅曾经弹劾翟鹏,崔鹏亦乞求罢免,没有得到批准。
同年九月,蓟州巡抚朱方请撤诸路防秋兵,兵部尚书毛伯温于是并撤宣、大、三关客兵。
俺答汗趁机进犯膳房堡,被郤永抵挡,于是迂回从顺圣川至蔚州,直抵完县,京师戒严。
嘉靖帝大怒,屡次下诏指责翟鹏。
之后御史杨本深、兵科戴梦桂弹劾其逗遛二致使敌军进犯京畿。
于是下诏狱,死于狱中。
隆庆初年,恢复官职。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杨桂森(?~?),字蓉初。云南石屏人。清嘉庆四年(1799)进士,以翰林散馆授南平知县。嘉庆十五年(1810)正月,调任彰化知县。彰化县城原先植刺筑为城,杨氏集士绅捐资十四万,将彰化县城改建为砖城。建寨八卦山上,以俯瞰城中。十六年(1811)重修学宫,始制礼乐器,又手定「白沙书院学规」。十七年(1812),兼署北路理番同知兼鹿港海防。鹿港街尾,溪流冲决,崩坏甚多,桂森捐俸倡造,更筑堤两旁,由是鹿港无水患,里人名曰「杨公桥」。以终养去;去后,民思其德,入祀名宦祠〖编者按:刘良璧《福建通志台湾府志》〈职官〉:「杨桂森,云南石屏州人,己未进士,十五年任。」;周玺《彰化县志》〈官秩〉:「杨桂森,云南石屏人,翰林,十七年二月兼署(有传)」;《彰化县志》〈官秩〉:「杨桂森,云南石屏人,翰林,十五年正月任,以终养去。」;蒋师辙《台湾通志》〈列传〉有传。〗。(许俊雅撰)
维基
杨桂森,原名杨汝达,字蓉初1=《词林辑略》作「字用璋,号蓉初。
」,云南石屏州人。
他是台湾中部民间传说「杨本县败地理」的主角。
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知县。
后来担任福建南平县知县,嘉庆十五年(1810年)正月任职彰化县知县。
嘉庆十七年(1812年)二月,兼署任台湾府北路理番鹿仔港海防捕盗同知。
嘉庆十八年(1813年)二月以终养离任。
致仕后,主讲昆明育才、五华两书院。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肇兴(1831~?
),字伯康,号陶村。
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
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
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表现极为突出。
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
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
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
是年七月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
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夜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
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
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
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
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风格雄健豪迈。
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
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
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
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云:「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
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云林黄君丕承所藏。
」〗,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
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
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郑校本(以下简称「郑」、「郑注」)为辅,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
陶村诗稿·林序
余生也晚,不获于伯康先生之古香楼而修士相见礼,仅于先生之门下士藉悉其为人,有践绳之节;并读其遗著数篇,爱其质不过朴、丽不伤雅,洵足以光扬缉熙,昭章元妙。然卷帙无完,究不能窥其全豹为憾!近有杨君珠浦者,抱先生之遗集过务滋园而告之曰:『此前清道、咸间陈伯康孝廉之遗著也;惜版已散佚,特为之抄而存之』。余喜而浏览,如见故人。读至七、八卷,觉当日戴万生之乱状历历如现,可藉以知台湾往昔之史迹;其关系于文献,固不少矣。杨君并言欲翻印以存于世;笃矣乎仁者之情,近今罕觏。此不独伯康先生之幸,亦吾台文献保存之幸也。韩昌黎答崔立之书,尝谓『发潜德之幽光』;杨君其有焉。故为加墨简端,表而出之。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夏,树德村人林耀亭撰于守拙山房。
陶村诗稿·陈肇兴先生略传
陈肇兴先生,字伯康,彰化人。少颖悟,抱豪胆;事亲至孝。曾入邑庠。道光季年,翰林高鸿飞先生署彰化县;提倡风雅,乃聘廖春波先生长白沙书院主讲,以诗赋文课士,高县主躬莅讲席。是以文化大兴,士竞吟咏,就中陈肇兴先生为杰出。先生咸丰八年举于乡;颜所居曰古香楼,读书歌咏以自娱。 迨同治元年戴万生变,先生慨然投笔从军。彰城陷,只身冒险逃入集集。日则奋练强悍民番,援官军、诛叛逆;夜则秉烛赋诗,追悼阵亡将士,语多忠诚壮烈。事平,不仕;设教于里,时雨化人,桃李争妍,而杨馨兰、杨春华、林宗衡、许尚贤,俱列门墙。于是相谋刊此「陶村诗稿」,以惠后学。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彰化杨珠浦辑叙。
陶村诗稿·杨记
「陶村诗稿」共八卷,系磺溪陈肇兴先生壮年时所作也;贵写实、尚平易。余二十五年前,偶然得之书笥;回环三复,不求甚解。民国八年,请示于吴德功先生;先生喜出望外,详为说明:『此卷乃台湾诗学之结晶,现存殆无完本;卷中虽有蛀失,当为补记』。至十年,阅毕;告曰:『好自珍藏』!余以是更加爱惜。屡思翻版,踌躇莫进。此次受林耀亭先生及乡中父老之怂恿,乃决意付印重刊,以公同好,藉以保存台湾地方文学之一助,亦可以谢故吴德功先生指导后学之劳也。爰为之记。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秋,杨珠浦记于南屯爱仁医院。
陶村诗稿·题词
一 一卷新诗百感生,经年避寇赋长征;壮怀不作偷安计,又向桃源起义兵。 二 数载书生戎马间,杜陵史笔纪瀛寰;采风若选「东征集」,咄咄吟中见一斑。 三 浣花溪畔少陵祠,绝代诗才赋乱离;谁料千年才更出,有人继和「北征」诗。 荆楚陈懋烈芍亭顿首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