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智及

相关人物:共 26 位
共 26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一
万金(槜李英华姑苏志禅林诗辑俱作万金。蒋之翘云:皆误,当是力金),字西白,号白庵,吴郡人。早从衍道原出家,后依铭古鼎入道,住持秀州天宁寺,筑孤云庵以奉母。洪武初,诏主天界寺,开善世院,统领释教五年。敇建法会于钟山,总持斋仪,皆称为白庵金禅师。六年,举泐公自代,以母老辞归。有《澹泊斋稿》。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力金禅师。
号白庵(有本。
名万金)。
吴门姚氏子也。
幼孤。
楞伽寺道原衍公。
牧金为沙弥。
衍绝世交。
筑碧山堂以自娱。
因以白庵号金。
且爱其姿。
乃资金行脚。
遂深入古鼎铭公之堂奥。
已而归吴。
垒土为孤云庵。
以事其母。
其母亦得悟焉。
元至正间。
浙宣政。
以净慈请金。
金不就。
乃开法瑞光。
次移嘉禾之天宁。
南北英灵。
集如箕敛。
元帝师大宝法王。
赠金号。
曰圆通普济禅师。
是时金之名日重矣。
愚庵素倔强不肯可。
诸方闻其名。
常致书问于楚石。
以为古鼎有子乎。
楚石亦因褒之。
其词曰。
道迈古今。
学兼内外。
白牙香象。
蹴踏而截流。
金毛狮子。
哮吼而踞地。
机用可谓逸群。
文章乃其游戏。
青天白日。
放古佛之瑞光。
闹市红尘。
阐湖南之祖意。
直得大海波翻须弥粉碎。
少林不识。
曹溪不会。
却净慈道愈高。
笑诸方进为退。
乃吾古鼎铭兄之的传。
妙喜杲祖之六世者也。
愚庵以为然。
作偈东金曰。
闻道湖南第一山。
交参龙象杂官班。
东头卖贵酒头贱。
空手来时赤手还。
顶𩕳一机犹掣电。
语言三昧若连环。
铁舡下载休轻举。
老叔谈禅亦强颜。
明初。
有诏主天界。
高帝留神内典。
而楚石愚庵辈。
亦赴焉。
金以犹子之列与之。
援经据论。
披诘玄理。
共大元叟家声。
五年。
敕集三宗二千人。
建钟山法会。
大驾临幸。
命金升座。
阐扬宗旨。
复命儒臣。
出众烧香。
疏曰。
无量太虚。
因三才而建极。
有涯沧海。
会八德以朝宗。
发含灵心里之花。
至哉先觉。
秉枢斗寰中之秉。
久矣高人。
则宝鉴当空。
自合昆冈之璧。
而玄珠在握。
谁停赤水之车。
化广无为。
音宣大吕。
岂非人天协赞。
日月双悬。
金曰。
皇风浩荡。
即凡心而印佛心。
慈泽弥漫。
据圣智目开世智。
乃拈香鞠躬起立曰。
会么。
打面还他州土麦。
唱歌须是帝乡人。
便下座。
高帝大悦。
万众称善。
金年暮欲谢退。
不可。
乃喟然曰。
吾以虚名滥当圣代。
每怀煨芋诸公。
予不逮矣。
遂称病笃。
解还旧隐。
未久圆寂。
塔于嘉兴环翠兰若。
初高帝。
诏选名宿。
辅导诸藩。
而蜀王椿。
师事见心复。
复名溢都中。
金叹曰。
复公其不免耳。
复果罹难而终。
故诸方嘉金靖退。
为丛林福云。
赞曰。
水火相憎。
铛居其中。
则世味以调。
邪正相反。
智居其中。
则精神俱化。
而铭公之摄六宗。
其智能过于调化者也。
丹青虽异。
文彩全施。
贵其知宜也。
天岸虽高。
明舟不犯。
贵其用意也。
象源之继径山。
乃良于知宜。
而用意焉。
知退而不知进者。
滞于寂也。
知进而不知退者。
伤于勇也。
白庵其无滞伤之病。
与师资鼎峙。
俾风化有醐酪之纯。
其流慈岂小小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力金。字西白。吴郡姚氏子。七岁颖悟异常。一日请于母曰。儿患世相起灭不常。将求出世间法。可乎。母曰。出家甚苦。尔年幼。岂能堪之。曰。儿心乐之。自无苦也。请之不已。母知其志不可夺。俾依吴县宝积院道原衍法师。后见古鼎铭公于径山。悟人甚深。声光烨烨。起丛林间。至正丁酉。出世住苏之瑞光。会嘉兴天宁寺灾。郡守贰咸以非师不足起其废。具币遣使。力迎致之。师至。未久。俨如兜率天宫下现人世。经过者。无不瞻礼赞叹。帝师大宝法王。贤师之行。授师以徽号。师自幼丧父。唯有母存。乃去城一舍。筑孤云庵。以奉养焉。或议之。师喻之曰。尔不见编蒲陈尊宿乎。何言之易易也。洪武改元。有旨。起师住持大天界寺。万机之暇。时召入内庭。奏对多称旨。盖师精通西竺典。及东鲁诸书。其与荐绅谈论。霏霏如吐玉屑。故咸乐与之游。四年命师总持钟山法会。凡仪制规式。皆堪传永久。寻以母年耄。举径山泐公自代。复还庵居。五年冬诏。复建会如四年。大驾临幸。诏师阐扬第一义谛。自公侯以至庶僚。环而听之。靡不悦服。一日忽示弟子曰。吾有夙因未了。必当酬之。汝等勿以世相遇我。未几示微疾。谢去医饮药食。委顺而化。茶毗。舍利无算。观者竞取之而去。师神观秀伟。智辩纵横。以宗教为己任。不畜私财。得财施辄举以给贫者。诚法门之伟人也。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力金,字西白。姓姚氏,吴人也。母周氏,梦一庞眉僧类应真者,直前麾斥,惊𧦝而觉,已而有孕。时至而育,奇芬满室。年方龀髫,广颡修颈,皙白如玉,见者爱怜。性尤颖悟,凡书一览,即能记忆。尝游佛寺,见像辄自下拜,信仰日深,因投县中宝积院,礼道原衍祝发。年十一受具戒,精研三观十乘之旨,领其枢要。衍主秀之德藏,金为纲维,轨范肃然。忽喟然叹曰:“名相之学,略谙之矣。盍弃诸缘,而往跻觉路。”遂更衣入虎林,谒古鼎铭于双径。一见以法器相期,示以德山见龙潭语。金奋然踊跃,直触其机,从而有契,遂为记堂。未几,分席后堂,敷宣大法,如山川出云,灵雨沾润,四众信服。复登前堂,声光烨烨,起丛林间。元至正丁酉,出主苏之瑞光寺,会嘉兴天宁寺灾,郡守贰咸以为非金不足以起废,具礼币遣使者力致之。金至,未久,俨如兜率天宫,下见人世道路,过者莫不瞻礼赞叹。帝师大宝法王闻其贤,授以圆通普济之号。有明初兴,洪武改元,弘阐佛乘,首开善世院。俾擢有道浮屠莅天下名山。杭之净慈主席尚虚,佥欲起金居之,疏币交至。浙江省丞,复遣使趣之。金皆力辞。既而有旨,起住大天界寺。先夕有仆梦花,发如芙蓉,光彩绝异。旁一人曰:“此花天子当取之而去。”旦而命下,果符所兆。金既应诏至阙下,见于外朝。慰劳优渥,即令内官送其入院,赐以天厨法馔。万几之暇,时召入禁庭,奏对多称旨。盖金精通内典,博极群书,其与荐绅谭论,霏霏如屑玉,故咸乐与之游。至于勘辩学子,直指心源,宗说兼行,机用迭发,尤足使闻者敬仰。四年春,诏集三宗名僧十人,及其徒众二千,设广荐法会于钟山,命金总持斋事。于是灵承上旨,仪制规式,皆传之远永。五年,诏复建,会大驾临幸,诏金阐扬第一义谛。自公侯以至庶僚,环而听之,靡不悦服。一日忽示微疾,谢去医药饮食,手书一偈,委顺而化。洪武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也。停龛六旬,始行茶毗。其貌如生,火时获舍利无算。寿四十七,腊三十六。《三会语》有录。塔于嘉兴城西环翠兰若。金幼丧父,奉母至孝,为筑孤云庵奉之以居。或有议者,则婉告之曰:“不见编蒲陈尊宿乎,胡言之易易耶?”平生以宗教为己任,神观秀伟,智辩緃横。尝以《楞伽经》及《法宝坛经》为释门心要。当毒暑时,挥汗誊钞,锲梓以传弟子觉慧,深恐遗行将泯,因条系群行为书,乞金华宋濂为之铭云,文见《銮坡续集》。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四
释忻悟,字空叟。
姓纽氏,吴人也。
年方龀龄,依龙兴白云间祝发受戒。
至正戊戌,来游武林,参径山愚庵及问如何是永明旨,悟曰:“但见一湖水。
可之,遂容入室。
癸卯,中竺懒庵俊请分席说法,时帝者师锡以“圆慈正济”之号。
明洪武庚戌,主浙江崇宁,百废之馀,一旦振兴,时论难之,勤劳八稔,还居中竺。
时寺废役繁,力任不倦,创建天香阁,岿然山峙,主席九载,忽萌退志。
寺众悲泣,不忍其去。
戊辰,僧录选补灵隐,学者皆喜,裸粮愿从。
钟鼓变音,丛林改观。
未几,竟以前住持旧事累,逮至京,病卒于行。
临终偈曰:“我年五十五,信是生多苦。
踏断生死关,夜半日卓午。
”时洪武二十四年,辛未夏五月三日也。
弟子道净依法荼毗,舌根不坏。
德纬奉骨归窆灵芝东冈,复分瘗于西溪九曲山。
生平以慈忍谨敏自将,所说偈颂稳密不荡,三坐道场,有《三会语》行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7 【介绍】: 元明间僧。浙江临海人,字恕中,号空室,俗姓陈。初居径山,两坐浙东名刹。洪武中,日本国王慕名,奏请住持。太祖召之,以老病辞。有《山庵杂录》。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
恕中禅师。
名无愠。
台州人也。
出陈氏。
姿量隽瑰。
秕糠世味。
机契于竺元道禅师。
说法瑞岩。
日本国王。
慕愠道德。
传译疏朝廷。
迎愠化其国。
愠坚谢不往。
而终老林麓。
南北闻其名。
争愿见之。
愠。
初受业于元叟端。
以己躬为急务。
遍走丛林。
不合。
即背法堂而去。
于净慈芝凤山灵。
稍相流连。
及还省元叟。
元叟喜之。
以择木寮居愠。
愠仍不自许。
又访天童砥公。
因留阅藏。
凡经十载。
以博达著名。
然于狗子无佛性话独疑之。
乃私挽聪兴二友。
而谓之曰。
汝我甘死祖师语下乎。
因假言游天台。
拟再寻作者。
登华顶吊寒岩。
迁延数月。
闻天目礼下横川珙有嗣。
曰竺元道禅师。
住仙居之紫箨。
垂四十年矣。
行脚人以古[仁-二+幻]惮之。
愠偕聪兴。
进登焉。
远见老僧坐隔溪盘石。
又一白发僧侍立。
风度萧然。
如吴处士所画阿罗汉。
三人知是道公。
乃合爪进讯。
道曰。
山路崎险。
阇黎到来不易。
聪进曰。
和尚住此久近。
道曰。
石穿新竹笋。
壁挂古藤萝。
聪曰。
毕竟如何接人。
曰。
百二奇峰朝凤岭。
一条坦道下仙居。
兴又进曰。
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道公曰。
烧畬种芋子。
兴曰。
如何是佛法向上事。
曰。
接竹割松枝。
兴拟进语。
道公指愠曰。
那位上座。
因甚不问话。
兴辄悟旨。
已而具威仪。
上方丈人事。
愠才申问。
被一喝。
顿消积滞。
即献一颂。
道公深肯之。
其颂曰。
狗子佛性无。
春色满皇都。
赵州东院里。
壁上挂葫芦。
三人相庆曰。
我等若以耳作眼。
几赚一生。
于是。
三人俱嗣道公。
聪兴乃服勤于紫箨。
愠辞应明州灵岩。
道公谓之曰。
汝知瓦乎。
联之千百。
则有盖覆之功。
汝知玉乎。
露之径寸。
却贻偷窃之患。
与其碎玉以矫世。
不若全瓦以济时。
今古至人。
惟得此而已矣。
愠既出世。
而元叟下知识。
噩梦堂。
铭古鼎辈。
以为愠必酬元叟之香。
俱遣使灵岩。
厚为愠寿。
愠开堂日。
拈香曰。
古人出世拈香。
酬法乳也。
今人出世拈香。
酬世恩也。
愠上座总不然。
昔年行脚。
到紫箨山中。
参个老布衲。
彼亦无法可授。
我亦无法可受。
只向无授受中拈出。
供养竺元道和尚。
不图报德酬恩。
只要大家知委。
梦堂。
与径山旧法侣。
闻之大惊。
唯唯而已。
愠居灵岩三载。
迁居瑞岩。
乃设三问勘禅流。
不合即逐出。
当时谓之瑞岩三关。
其问曰。
稳坐家堂。
因甚主人翁不识。
掀翻大海。
掴碎须弥。
平地上因甚抬脚不起。
眼光烁破四天下。
自家眉毛落尽。
因甚不见。
三句内一句外。
不涉两头。
有人道得。
拄杖子两手分付。
又谓众曰。
我者里。
一切只是寻常。
你若来弄机关誇好手。
向毒蛇头上揩痒。
猛虎项下解铃。
拄杖未打汝在。
何故有盘根错节。
方可显利器。
有银山铁壁。
方可整钳锤。
又曰。
灵山奥旨。
少室真传。
日月不足喻其明。
虚空不足喻其广。
巍巍独运。
荡荡无私。
思之则差。
议之则错。
五千四十八卷。
说食向人。
一千七百葛藤。
持蠡测海。
在今诸方。
莫不尽谓。
驱其耕。
夺其食。
贵图宗风不坠。
殊不知正是救汤进火。
禦寒赠冰。
山僧与么道。
岂是压良为贱。
取笑大家。
臂三折而知医。
人多阅而晓相。
灵俐底。
不用如何若何。
便请单刀直入。
扫荡搀抢。
坐享太平。
岂不快哉。
少涉迟疑。
白云万里。
又曰。
三教圣人。
总在拂子头上。
牵枝引蔓。
说妙谈玄。
儒者曰。
吾道一以贯之。
老者曰。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佛者曰。
惟此一事实。
馀二则非真。
既各说有来由。
未免称强称弱。
且作么判断。
使其声和向顺。
形直影端。
剖破人我藩篱。
塞却无明窟穴。
击拂云。
二繇一有。
一亦莫守。
日午打三更。
面南看北斗。
愠居瑞岩。
道价日高。
湖江英俊。
趋台者不绝。
当是时。
元主。
崇尚我宗。
凡林下染衣之叟。
多受隆誉。
愠。
独体其师住山本色之操。
尝作书与了堂一公。
其书深切时弊。
凡千百言。
盖一与愠。
同师竺元也。
一日上堂曰。
我此一宗。
难为荷负。
自非有驱耕夺食手段。
放行把住机关。
至于一进一退之间。
未免贻笑作者。
瑞岩在今两序进退。
各得其宜。
其进也。
如耀世明灯。
烛破历劫昏衢之暗。
其退也。
如潜渊老蚌。
孕成不夜炤乘之珠。
毗岚猛风。
吹之不灭。
五浊秽泥。
汩之不昏。
大众荷负既已得人。
山怀正堪放下。
且放下底事作么生。
楖栗横担不顾人。
直入千峰万峰去。
拽杖独登松岩之顶上。
有老屋数楹。
为秋江禅师休老处。
愠爱居焉。
洪武七年。
愠至京。
固辞日本之请。
帝喜之。
留馆天界。
朝士宋公濂辈。
时称有道。
每洗沐日。
即至天界。
击节道要。
至不惬处。
愠庄色曰。
我家衲子。
磨肩擦脚数十载。
尚不柰何。
公辈。
安得草草图作口头人事耶。
宋公叹服。
是冬辞还。
门人居顶。
结翠山草堂迎愠。
是时。
大宗兴住持径山。
知愠退休。
以偈柬曰。
万叠山牵一杖云。
清流何处觅相分。
漫拈紫箨冰风柄。
笑里长飞虎豹群。
愚庵亦以三偈柬曰。
惺惺石上主人翁。
一室高居太白峰。
靖退只今非小节。
知心未许石门聪。
千里同风各暮年。
任教沧海变桑田。
独怜熊耳峰头月。
昨夜虾蟆食半边。
徒誇锦瑟与瑶琴。
妙指方能发妙音。
却忆鳌山深雪夜。
弟兄倾尽岁寒心。
宋公濂。
尝遣书问。
亦致偈曰。
参禅第一要知宗。
四海惟闻老恕中。
白日青天轰霹雳。
孽狐妖魅尽潜踪。
愠亦喜宋公留心吾道。
以偈答曰。
语言浑不涉离微。
抹过云门顾鉴咦。
伸出玉堂挥翰手。
倒拈秃帚画蛾眉。
洪武十九年七月。
说偈曰。
七十八年。
无法可说。
末后一句。
露拄饶舌。
咄。
端坐而化。
日前遗嘱屏世礼。
以骨灰散水竹间。
用表无常。
门人不敢守命。
乃于翠山唐岙之原。
建窣堵。
以龛瘗焉。
未久大宗兴禅师。
亦坐化于径山。
有遗偈曰。
夫三十。
妇六龄。
毕竟偶不成。
其木庵聪后住紫箨。
晚应天童。
赞曰。
温公出世。
而径山法侣。
觊其必嗣元叟。
元叟辈。
最尊风最盛。
公终不就。
何也。
盖得处非易。
故守之益坚。
正当与感铁面之却佛印元。
并案焉。
聪兴二老。
互相砥砺。
而胜友渊源各行其道。
又当与岩头雪峰等之。
嗟乎。
末法垄断名位货殖。
师友读公行实。
能不形消而骨愧乎。

人物简介

元诗纪事
福报,字复原(按:《西湖竹枝集》福报小传云:其字福元,未知孰是。),临海人。洪武初被召,赐还。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复原,临海人。住四明智门寺,洪武初被召,寻,赐还。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福报。
字复原。
台之临海人。
姓方氏。
禀父母命。
往杭之梁渚崇福院出家。
时石湖美公。
主净慈。
一见器之。
为祝发。
径山元叟端禅师。
门庭严峻。
师以己事未明。
往咨决之。
叟问。
近离何处。
曰净慈。
叟云。
来何为。
曰久慕和尚道风。
特来礼拜。
叟云。
赵州见南泉作么生。
曰头顶天。
脚踏地。
叟云。
见后如何。
曰饥来吃饭睡来眠。
叟云。
何处学得这虚头来。
曰今日亲见和尚。
叟颔之。
命居侍司。
升掌藏钥。
久之。
出世慈溪之庐山。
越州之东山。
四明之智门。
洪武初。
被有道徵。
与径坞以中及上竺日章称赴京。
馆天界。
屡入内庭。
应对称旨。
留三年。
赐还智门。
庵于寺东。
扁曰海印。
为终焉之计。
俄径山虚席。
强师补其处。
说法云。
举一不得举二。
放过一着。
落在第二。
古人恁么说话。
正是抱赃叫屈。
东山即不然。
举二不得举一。
放过一著。
落在第七。
到这里须知有向上一路始得。
如何是向上一路。
良久云。
莫种寒岩异草青。
坐却白云总不妙。
前住山象原。
经始佛殿。
未就而终。
师力完之。
其费。
则出于姑苏葛德润氏。
忽一日得疾。
甚革。
侍者请偈。
师叱曰。
吾世寿尚有三年。
已而果然。
化之日。
拍手曰。
阿呵呵。
大众是甚么看取。
竟寂。
年八十四。
窆全身于寂炤之右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钱塘人,字湘玉,又字静初。安徽繁昌知县陈文述妾。工诗,善画佛。于文述为政,常有建议。有《小鸥波馆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六
管筠,字湘玉,钱塘人,同县陈文述侧室。
闺秀词钞·卷十
字湘玉,号静初,钱塘人,繁昌知县陈文述副室。有《小鸥波馆诗钞》。
西泠闺咏
湘云亭亭独秀,有凌波出尘之致,比之花中水仙。中年耽禅悦,又字静初,尝有咏西湖诗云“淡妆浓抹问何如,周昉丹青好画图。环翠春山凝浅黛,横波秋水湛清矑。苧萝原是倾城艳,花柳都疑绝世姝。若把西湖比西子,西湖应是美人湖。”
缉雅堂诗话
宜人幼聪慧,德性纯良,碧城为作传略三篇,几万言,并集三十年中为宜人所作古今体诗,成玉天仙梵,至托于叶,语谓是琼宫玉女世缘未尽,降生人间,未免不经。然传中所载《寄外书》数首,规其繁昌官署有用人之失戒,其数上防海事宜,为出位之思,非寻常闺阁所能言者,固不当仅以才女目之。著文集一卷。
杭郡诗三辑
宜人簉于陈氏,明慧识大体,善持家政,主人云伯大令亏负清查款钜万,乃脱簪钏为之解完,其干略何愧须眉。
年五十,大令告谒家庙,正位内子晋宜人章服,性耽禅悦,通内典,乞名于佛曰“广慧”。
其卒也,大令为辑《玉天仙梵》一书,叙传颇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文度。性耽诗,常为人幕僚,文书堆案,一无所省。与丁敏(字逊学)为友,尝闭门共为诗,每日夕吟不休,至忘其未食。洪武中同知涿州,坐累谪徙云中卒。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文度,吴县人。
洪武中官涿州同知有愚庵
明诗纪事·甲签·卷二十一
文泰字文度,吴人。
洪武中涿州同知。
谪戍云中卒。
有《愚庵集》。
(《姑苏志》:吴文泰耽于诗,清才逸思,虽罹忧困,而嘲弄不辍。
《续吴先贤赞》:吴文泰与丁敏游,无日夕咏不休。
二人者尝闭户共为诗,人见其突无烟,往视之,则方瞠目相对,亦忘其饥也。
语皆厉苦若孟郊,益僻蹇矣!)
共 26 首上一页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