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德清

相关人物:共 48 位
共 48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法铠,字忍之,亦号澹居,姓赵氏,江阴人也。
世称巨族,母梦僧趺坐于堂上而生铠,故幼性颖悟,知有夙慧,长习举子业,才名奕奕,乃尘视世荣,志性命之学。
父母方为聘室,铠愀然不乐。
父卒,乃杖策孤游,登太和山,遇羽士授长生之术,过武昌遇讲良知学者,皆掉头弃去。
一日入僧舍,见《金刚经》,读至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忽有省,乃曰:“是吾所归也。
”还过浮山,坐三曲洞,沥血写《孝经》。
癸巳,游皖城,达观禅师过江上,铠往参,再谒乃见,求度未许。
达登马祖庵,铠偕阮自华至。
达夜梦披白铠人侍其侧,及见铠著白衣恳求剃度,达许之,因命今名。
薙发受具,时年三十有三。
未几,入天目,诛茅于分经台,吊影藏修,单提向上,蔬食不糁,敝衣露肘,每降妄心,燃香爇臂,如是者三载,大有开发。
石帆岳公入山,见铠蓬首垢面,腰镰采薪,因太息曰:“真道人也。
”久之下天目,复过宣城,掩关于西乐。
乃习荷重负肩,试经行,以苦箸骨调昏睡,其道益进。
后出关行脚,至匡庐,每过丛林,坐廊下,忽焉达旦。
辛丑,至都门,省达于慈寿。
初入室便问生死大事,愿师指示。
达即痛棒,如是者再。
一日又问:“永嘉云:了得业障本来空。
只如师子尊者,二祖、肇公等是了得也未?
”声未绝,达连捧之。
铠猛省,但点首而已,自是见地隐密。
壬寅秋,南还入浮山会圣岩,乃宋远录公与欧阳六一因棋说法处,久为俗业。
皖城澹宇阮公谋复之,请铠以居,重新远公塔。
沥血书《梵网经》,日课《金刚般若》为母寿。
戊申,应太史观我吴公请,住持浮山大华严寺,居常以本分为念,四方衲子至者唯示直捷处。
乃集诸祖入道缘梓之。
初,达刻大藏,以双径寂照为刻场,后灵龛亦归之。
铠欲满其愿,遂往。
庚戌至山,见雾湿浓浓,宜求爽垲。
下有化城故址,为宋佛日宣禅师道场。
太史具区冯公议修复为藏版处。
铠简得手札,示左方伯本如吴公为按址画界,夺诸豪右,仍为佛地,又赎临安太平寺田百亩以资供赡,于是藏事有归。
甲寅吴公开府于蜀,铠以刻藏因缘往议之,遂登峨嵋礼普贤。
乙卯春,同直指若谷徐公出蜀。
是年秋,还径山,颇疲于津梁。
辛酉 秋七月,遍辞诸檀越,过白门以藏事托本如吴公。
冬十月,归双径。
一日倚杖立堂下,顾谓众曰:羚羊挂角,不出十二。
众罔测。
至晚,爇香礼佛,沐浴更衣,趺坐默然,至旦忽脱去。
天启辛酉十二月十三日也。
寿六十有一,腊二十有八。
弟子元亮具状,走匡山乞憨山为之塔铭。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四
释广寄,字寓安,姓余氏,开化人也。
生而聪慧,年幼失恃,父听无为法公言,舍令出家。
父故石工,携与工作,主人食以鱼胾,不受,曰:“爷已许出家,岂可复食此?
”父不觉泪下。
及为沙弥,好学多能,博雅游艺,往来于休婺之间。
一时士大夫,无不器重,乐与为忘年交。
居尝叹曰:“人生驹过隙耳。
泛泛若此,何以出家为?
”年二十四,始决志参访,屡行为亲知,羁留不果,乃宵遁,单瓤只杖,径造云栖大师,见而器之,为授具戒,开示念佛法门,曰:“念佛无他,专在一心不乱。
”寄服膺久之,乃司维那,居恒刻意精修,单持一念,谨束三业,严整威仪,调和内外,众心悦怿。
云栖一日临众,曰:“梵语维那,此云悦众。
若寄维那,可谓称职矣。
”由是众咸推重,居斯职也。
八易寒暑,以省师归故山,闭关三年。
明万历庚戌,入黄山丞相原诛茅藏修,精进自策,一念不移,若忘人世。
久之,一方缁白归信者众,图南汪公为结庵以居之。
岁逾一纪,偶婴疾,竟不言,动止如常人,莫之知。
久之疾笃,乡人请医诊视之。
寄曰:“生死如客耳,当行即行,又何为乎?
”竟勿药。
唯安然端坐,如不有身。
一日,召弟子曰:“吾行矣,末后一事,汝等识之。
”言讫,跏趺而逝,天启元年辛酉二月二日也。
初,弟子不意其遽化,未理龛室,乃置坐于几上,且恐形变,急积薪荼毗。
值天大雪,不能行事,如是七日,远近缁素,闻而破雪奔吊,见寄颜色如生,喜容可掬,唇红不改,手柔如绵,咸曰:“此生人,安忍火?
”固止。
乃借佛龛收敛,供于丈室,雪乃止。
弟子相谓曰:“此岂末后一事耶?
”于是亦不敢火,经夏秋炎热,形气不变。
明年壬戍三月,弟子大守走匡山,具白其事于憨山清,且请为铭。
闻而叹,曰:“吾沙门之行,贵真修实證,不在衒名闻、立门庭为得也。
且谓寄于生死,神往形留,化臭腐为神奇,非戒定熏修,精心融贯,岂能然乎?
即佛祖之金刚不坏,常住不朽,亦由是而致此。
可證寄之道行精能矣。”
释昙斐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全梁文·卷七十四
昙斐俗姓王,会稽剡人,住法华台寺。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昙斐。
本姓王。
会稽剡人。
少出家受业于慧基法师。
性聪敏素著领牒之称。
其方等深经皆所综达。
老庄儒墨颇亦披览。
后东西禀访。
备穷经论之旨。
居于乡邑法华台寺。
讲说相仍。
学徒成列。
斐神情爽发志用清玄。
故于小品净名尤成独步。
加又谈吐蕴藉辞辩高华。
席上之风见重当代。
梁衡阳孝王元简及隐士庐江何胤。
皆远挹徽猷招延讲说。
吴国张融汝南周颙颙子舍等。
并结知音之狎焉。
以天监十七年卒于寺。
春秋七十有六。
其制作文辞亦颇见于世。
初斐有誉江东。
被敕为十城僧主。
符旨适行未拜便化厥土僧尼倍怀恋德。
斐同县南岩寺有沙门法藏。
亦以戒素见称。
憙放救生命兴立图像。
时馀姚县有明庆比丘。
与斐同时致誉。
庆本姓郑氏。
戒行严洁学业清美。
本师事炎公。
又弘实弟子。
师资三叶并见重东南焉。
论曰。
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
幽寂故心行处断。
无言故言语路绝。
言语路绝。
则有言伤其旨。
心行处断。
则作意失其真。
所以净名杜口于方丈。
释迦缄默于双树。
将知理致渊寂。
故圣为无言。
但悠悠梦境去理殊隔。
蠢蠢之徒非教孰启。
是以圣人资灵妙以应物。
体冥寂以通神。
借微言以津道。
托形传真。
故曰。
兵者不祥之器不获已而用之。
言者不真之物。
不获已而陈之。
故始自鹿苑以四谛为言初。
终至鹄林以三点为圆极。
其间散说流文数过八亿。
象驮负而弗穷。
龙宫溢而未尽。
将令乘蹄以得兔藉指以知月。
知月则废指。
得兔则忘蹄。
经云。
依义莫依语。
此之谓也。
而滞教者谓至道极于篇章。
存形者谓法身定于丈六。
故须穷达幽旨妙得言外。
四辩庄严为人广说。
示教利憙其在法师乎。
故士行寻经于于阗誓志而灭火。
终令般若盛于东川。
忘想传乎季末。
爰次竺潜支遁于兰法开等。
并气韵高华风道清裕。
传化之美功亦亚焉。
中有释道安者。
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
安又授业于弟子慧远。
惟此三叶世不乏贤。
并戒节严明智宝炳盛。
使夫慧日馀晖重光千载之下。
香土遗芬再馥阎浮之地。
涌泉犹注。
寔赖伊人。
远公既限以虎溪。
安师乃更同辇舆。
夫高尚之道如有惑焉。
然而语默动静所适唯时。
四翁赴汉。
用之则行也。
三闾辞楚。
舍之则藏也。
经云。
若欲建立正法则听亲近国王及持仗者。
安虽一时同辇。
乃为百民致谏。
故能终感应真开云显报。
其后荆陕著名。
则以翼遇为言初。
庐山清素。
则以持永为上首。
融恒影肇德重关中。
生睿畅远领宗建业。
昙度僧渊独擅江西之宝。
超进慧基。
乃扬浙东之盛。
虽复人世迭隆。
而皆道术悬会。
故使像运馀兴岁将五百。
功效之美良足美焉赞曰。
遗风眇漫  法浪邅回  匪伊释哲 孰振将颓  潜安比玉  远睿联瑰 鐇斧曲戾  弹沐斜埃  素丝既染 承变方来
释道邱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七
释道邱,字离际,亦号栖壑,顺德龙山柯氏子。
母陈氏,感神僧人,梦惊而举子,故生时室有异光。
妙龄薙染,后侍憨山于宝林,典通内外,心澈教禅。
乃度岭至金陵,亲雪浪、一雨,深究宗趣。
复如杭参莲池,授以净土法门,付之衣钵。
更入江右侍博山无异。
久之又入匡庐,会同参家宗保禅师于金轮。
遂归广州,道路传闻,争相趋谒。
陈秋清、梁未央延住白云蒲涧,学侣辏辐,共坐枯木,种蓻自给。
尝访六祖,路出端州,望鼎湖山水秀丽,策杖而入,知为福地,乃开山焉。
先 是,地主梁少川与清波延僧,搆庵其中,共结净社,闻道邱至,奉为住持,竟成大刹。
内有涅槃台、庆云禅院、寮舍、僧房,非万金不就,道邱谭笑成之。
噫,异矣。
憨山尝游此峰,悬记曰:“不久当有至人,于兹开山”,纪以诗曰:“莲花瓣瓣涌沧溟,宝殿高高傍七星。
白昼云封无犬吠,夜深说法有龙听。
”至是果验。
寺无担石之储,而众至数百,有赍金请置田者,却而不受,开山十年,未尝困乏。
因白莲盛开,索笔书莲花颂而寂。
释法铠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江阴居士赵我闻谒请出家,遂薙发于山中,命名曰法铠,所谓(释真可)最后弟子也。
复北游至潭柘,慈圣太后闻之,命近侍陈儒致齐供特赐紫伽黎。
因随过云居,礼石经于雷音寺,启石室,佛座下得金函,贮佛舍利三,光烛岩壑,因奉舍利入内供三日,出帑金重藏于石窟,以圣母赐金赎琬公塔院。
初在潭柘,居常礼佛后方食。
一日,客至误先举食,乃对知事曰:“今日有犯戒者,命尔痛责三十棒,轻则倍之。
”知事愕然,不知为谁,真乃自伏于佛前,受杖如数,股尽墨。
乃云:“众生无始习气,如油入灰牢不可破,苟情折不痛,未易调伏也。
”又与憨山议脩《大明传灯录》,以禅宗凋敝,往浚曹溪以开法脉,先至匡山以待,时癸巳秋七月也。
越三年乙未,憨山供奉圣母赐《大藏经》建海印寺成,以别缘触圣怒,诏逮下狱,鞫无他辞,遣戍雷阳,毁其寺。
真在匡山,闻报,为诵《法华经》百部,冀祐不死。
往探曹溪,回即赴都下救之。
及闻南放,遂待于江浒,执手欷歔曰:“君不生还,吾不有生日。
”濒行且属曰:“吾他日即先君死,后事属君。
”遂长别。
庚子,朝廷以三殿工榷矿税,中使者驻湖口。
南康太守吴宝秀劾奏被逮,其夫人哀愤以环死。
真在匡山闻之,曰:“时事至此,其如世道何!
”遂杖策赴都门。
吴入狱,真多方调护,授以毗舍浮佛半偈,谓诵满十万,当出狱。
吴持至八万声,果蒙上意解,得末减。
每叹法门无人,谓:“憨山不归,则吾出世一大负;矿税不止,则吾救世一大负;传灯未赎,则我慧命一大负。
若释此三负,当不复入王舍城矣。
”居无何,妖书发,震动中外,忌者乘间劾真,竟以是罹难,及输司寇,乃索浴罢,属侍者性田曰:“吾去矣,幸谢江南诸护法。
”因说偈端坐而逝。
御史曹公学程以建言逮系,闻之即趋至,抚之曰:“师去得好。
”真复开目视之,微笑悠然而息,时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
世寿六十有一,法腊四十有一,越十一年乙卯葬于双径山。
后弟子法铠启之,以丙辰十一月十九日荼毗,归灵骨塔于五峰内文殊台。
真生平以荷负大法为怀,每见古刹荒废必思恢复,始从楞严,终至归宗云居,重兴梵刹一十五所。
既刻大藏,凡古尊宿语录,若寂音尊者所著诸经论文集,及苏长公易解,尽搜刻之行于世。
性耽山水,云行鸟飞,一衲无馀,气雄体丰,面目严冷,而立心最慈。
每示弟子,必令自参以发其悟,直至疑根尽拔而后已。
所著有《内外集》若干卷行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会。云谷其号也。嘉善怀氏子。二十受具。修天台小止观。往郡之天宁。问所修何如于法舟济公。公曰。夫学以悟心为主。止观之要。不离身心气息。何能脱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矣。因示以旨要。师力究之。一日受食。食尽而不知。碗忽堕地。猛然有省。恍如梦觉。公与印可。自是韬晦丛林。陆沉贱役。阅镡津集。见明教翁护法深心制行立愿。欲少似之。顶戴礼诵。至终夕不寐。入京。寓天界毗卢阁下。精进行道。尝入定数日不起。三年人无知者。复爱栖霞幽深。结庵于千佛岭下。始为陆五台公见知。时栖霞久废。陆公矢兴复之愿。请师住持。师举嵩山善公应命。移居山最深处。曰。天开岩吊影如初。一时宰官居士。因陆公开导。多造岩参。请师一见。即问。日用事无论贵贱僧俗。入室略无寒温。必展蒲团于地。令其端坐。返观甚至。终日竟夜无一语。临别必叮咛曰。人命无尝无空过日。再见。必问别后用心何如。故荒唐者。茫无以应。即欲见亦不敢近。以慈愈切而规益重。虽无门庭施设。使见者望崖。不寒而慄然。师一以等心相摄。从来接人。软语低声。一味平怀。未尝有辞色。时士大夫归依者。日益众。又不能入山。愿请见者。师以化导为心亦就见。岁一往来城中。至必主回光寺。每至则在家二众。归之如绕华座。师一视如幻化人。曾无一念分别心。故亲近者。如婴儿之傍慈母也。出城多至普德。臞鹤悦公。实出其教。师悯禅道绝响。于嘉靖丙寅冬。乃集五十三人。结坐禅期于天界。学人请问直捷用心处。师曰。举不顾即差互。拟思量何劫悟。又曰。古人道。终日吃饭。不嚼粒米。终日行路。不踏穿地。终日穿衣。不挂寸丝。如是用心。方有少分相应。有宰官问。如何是祖师意。师曰。有水皆含月。无山不带云。曰莫更有奇特否。师曰。不得将龟作鳖。师护法心深。不轻初学。不慢毁戒。僧有不律。亦不弃之。委曲引诱进于善。或有干法纪者。师闻不待求而往救。必恳恳当事。乃曰。佛法付嘱王臣为外护。唯在仰体佛心。辱僧即辱佛也。闻者莫不改容。释然必至解脱而后已。然竟罔闻于其人。听者亦未尝以多事为烦。久久皆知出于无缘慈也。了凡袁公未第时。参师于山中。对坐三昼夜不瞑目。师问曰。公何无妄念。公曰。我推我命。无科第子嗣分。故安心委命。无他妄想耳。师曰。我将以公为豪杰。乃一凡夫耳。圣人云。命繇自作。福繇已求。造化岂能拘人耶。于是委示。以改过积德。唯心立命之旨。公依教奉行。竟登进士。有子嗣憨师。为小师时。侍师弥谨。一日请曰。说者谓。某甲寿不长奈何。师曰。寿夭乃生死法。参禅乃了生死法。若一念不生。则鬼神觑不破。造化何能拘之耶。第患不明道眼耳。憨师将北行。师诫之曰。古人行脚。单为提明。己躬下事尔。当思。他日何以见父母师友。慎毋虚费草鞋钱也。其善诱掖人类如此。岁壬申。嘉禾吏部尚书默泉吴公。刑部尚书澹泉郑公。太仆五台陆公。与弟云台。同迎师归故山。诸公。时时入室问道。每见必炷香请益。执弟子礼。紫柏师。同平泉陆公。思庵徐公。谒师叩华严宗旨。师发挥法界圆融之妙。皆叹未曾有。当江南禅道草昧之时。出入多口之地。始终无一议之者。则师操行可知已。师居乡三年。所蒙化者千万计。一夕四乡之人。见师庵中发火。及明视之。师已寂然而逝矣。时万历乙亥正月也。世寿七十五。僧腊五十馀。葬于大云寺右。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法会,字云谷,姓怀氏,嘉善胥山人也。
幼有逸志,颇厌尘嚣,投邑大云寺出家。
初习瑜珈,会每叹曰:欲了生死,乃碌碌衣食邪?
年十九,决志操方,乃登坛受具,闻天台小止观法门,专精修习。
时法舟济禅师续径山之道,掩观于郡之天宁,会往参扣,呈其所修,舟曰:“止观之要,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岂西来意耶?
学道必以悟心为主。
”会悲仰请益,舟授以念佛审实话头,直令重下疑情。
会依所教,日夜参究,寝食俱废。
一日就食,食尽亦不自知,碗忽堕地,猛然有省,恍如梦觉。
复请益舟,乃印可。
阅《宗镜录》,大悟唯心之旨,从此一切经教及诸祖公案,了然如睹故物。
于是,韬晦丛林,陆沈贱役。
偶读《镡津集》,见明教大师护法深心,初礼观世音尊,日夜称名十万声。
会愿效其行,遂载观世音像,彻宵不寐,礼拜经行,终身不懈。
时江南佛法禅道绝然无闻,会初至金陵,寓天界毗卢阁下行道,见者称异。
魏王闻之,乃请于西园丛桂庵供养,会住此入定三日夜。
居无何,西林永宁请住报恩寺之三藏殿,会危坐一龛,绝无将迎,足不越阃者三年,人无知者。
偶有权贵人游至寺,见会端坐以为无礼,谩辱之,会拽杖之摄山栖霞。
栖霞者,本梁时开山,武帝凿千佛岭,累朝赐供赡田地。
但道场荒废,殿堂为虎狼所穴,会爱其幽深,遂诛茅于千佛岭下,块然独处,影不出山。
时有盗侵之,窃去所有,夜行至天明未能离庵,左右人获之,送至,会食以饮食,尽其所有持去,由是闻者感化。
太宰五台陆公初仕祠部主政,访古道场,偶游栖霞,见会气宇不凡,雅重之。
信宿山中,欲重兴其寺,以会为主持,会坚辞,举嵩山善以应命。
善尽复寺故业,建禅堂,开讲席,江南丛林实肇于此,会之力也。
道场既开,往来者众,会乃移居于山之最深处,曰天开岩,吊影如初。
一时士大夫开风造谒,会目无贵贱,不问道俗,入室必掷蒲圃于地,令其端坐反观本来,甚至终日竟夜无一语,临别必叮咛曰“无空过日”,再见必问“别后用心难易若何”。
非深造有得,则茫无以应。
盖慈念愈切,绳纠益严,虽无门庭设施,见者望崖不寒而慄。
了凡袁公未第时参谒山中,相对默默坐三日夜,但示以唯心立命之旨,奉教唯谨,事详《省身录》。
丙寅冬,悯禅道绝响,乃集五十三人结坐禅期于天界,力拔憨山入众同参,指示向上一路。
会垂老悲心益切,虽最小沙弥一以慈眼视之,遇之以礼,凡动静威仪无不耳提面命,循循善诱,见者人人以为亲已。
寻常示人,特揭唯心净土法门,居恒安重寡言,定力摄持,孤山清修四十馀年,终身礼诵,未尝一夕辍。
居乡三载,所蒙化者以千万计。
一夜,四乡之人见庵中火发,及明趋视,会已寂然矣,时万历三年乙亥正月五日也。
寿七十有五,腊五十,茶毗葬于寺右。
憨山感其发迹入道因缘,亲蒙开示,礼塔于栖真,因募建塔亭,述其见闻而为之传,推为中兴禅道之祖。
惜机语失录,无以发扬秘妙云。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二
如本,字南询,嘉兴白莲寺僧。善书。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如本,字妙圆。
万历时与妙光慧禅师同游黄山,止于佛岭,把茅葺亭,设姜施茗,弘其愿力,相与胼胝,百具更新,遂成胜地。
慧为歙岩王氏子,本则遗其氏里。
尝自述《佛岭纪事》一篇,略云:“万历甲辰,自浙之虎跑来游黄山,至歙西潜口之上五里曰‘佛岭’。
前后十里间,悄无人烟,岭头有亭,额曰‘佛岭云亭’。
时当炎夏,行人苦渴,因与道侣雪樵,行头蛇(陀)行,煮水以赡行旅,就亭右诛茅,为蔽风雨计。
忽于荒草中见一断碣,苔藓瀰漫,大半剥蚀,然隐隐可辨,于唐有志满,于宋有云林,具见林传,而亭亦于淳祐甲辰为汪桢珉所建,工费壮固。
自宋至元,废兴不常。
明洪武甲子,亭将圯,众为修治,有僧栎庵居之。
正德丙寅,里人汪以辅氏,又为更新,盖佛岭之名,由来旧矣。
本既爱其叠峰排空,中通一线,松声涧响,云影山光,鸟鸣喈喈,掩映其间,诚佳境也。
爰与道友定居焉,此可见本之志愿矣。
又亭之北麓有水,一泓乳汁,涔涔出石骨中,白拟流酥,清同法鉴者,雪照泉也。
泉以石为腹,泉心清彻,可鉴毛发,偶立久之,凉气沁人,不待洗涤,尘垢自消。
慧初辟地时,疏凿成池,用以济行旅饥渴。
因给庵僧食饮,至今赖之。
”本尝参憨山清,清有《示妙圆禅者》,偈曰:“湛湛青莲花,居泥而不染。
明明出世心,雪在玻瓈盏。
”足状其禅心澈悟,功候圆成。
故寂时,辞众偈云:“打破虚空,如风扫叶。
天外山青,岭头日白。
”正岩豁堂《雪霁寄妙圆老宿》有“寄言久卧寒岩柏,共拂高枝仰太阳”之句。
岩康熙中始寂,本盖有高年者。
又谢彦章《赠妙光上人》诗,叙曰:“十年前为作《募修石路疏》,今路已成,经楼佛阁,亦复焕然。
观其愿力,可谓无负厥功。
”其诗云:“四十年如一日过,入泥入水意如何。
从他觉路光明殿,不比山僧愿力多。
”可见本与慧开拓之勤。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真怀,字冲虚,昆明黄氏子。
初投盘龙寺,后游峨眉、五台,栖台九载,学诸经论,参蕴璞憨山,翻然省悟,知所从入。
及还鸡足,建不二轩以居,晚住传衣。
十五年专修净业,将寂七日,预邀山中耆宿告别,忽焉迁化。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七四七
通岸(一五六六—一六四七),字觉道,一字智海。
憨山大师书记。
后居诃林。
工诗,曾与陈子壮、陈子升、黎遂球、区怀瑞、区怀年、黎邦瑊、黄圣年、徐棻、欧必元、欧主遇、黄季恒结南园诗社,称南园十二子。
著有《栖云庵集》。
事见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九八。
清诗别裁集
字智海,广东人。
释仁策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五
释行策,字截流。
姓蒋氏,宜兴人。
父曰全昌,躯躯老儒,颇耽内典,与憨山清相友善。
已寂三年,昌复梦其杖锡而来。
入室听然,俄而生子。
小字梦憨,策既长,父母相继逝,始有志出世。
年二十三投武林理安寺依箬庵问五载,胁不至席,顿彻法源。
住报恩寺,遇息庵瑛劝修净业。
又遇钱塘樵石法师,引阅台教,乃同入净室,修法华三昧,宿慧淹通,穷究教义。
康熙二年,结庵于杭州法华山,西溪河渚间,专修净业,因名所居曰“莲柎庵”。
九年住虞山普仁院,倡兴莲社,学者翕然宗之。
寂于康熙二十一年七月十九日。
时有孙翰者病死,一昼夜忽苏,语人曰:“吾见阎罗伏迎西归大师,问之为截流,吾以光明所烛,遂得放还。
”同日有吴氏子者,亦病死复活,具白所见,并如翰言。
共 48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